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课堂发言不积极?试试这几招…… | 专题

德育报 德育报 2022-05-22

在教学中,老师常常会碰到这些情况: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多数学生不敢主动回答、不愿回答;回答问题时心情紧张,结结巴巴、含糊不清、语不成句、词不达意;开座谈会或参加其他活动时,更是“面面相觑,金口难开”。那么,怎样才能培养、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的能力呢?


两人问答  小组辩论
课前领读  课前演讲

■ 山东 于松峰
“说”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会“说”,不能急于求成。
第一步,两人间的问答。
利用班会或阅读课,选取一些生活或学习中的话题,同桌之间、前后邻座、好友之间进行相互问答。选取的话题有:诗歌的上下句、你喜欢的一篇文章和理由、你喜欢的运动项目和理由、你喜欢好友的哪些优点、周末的生活、你与父母的故事……这些内容每个人都有的说,话题容易展开,学生的发言能力就能得到初步锻炼。
第二步,小组间的辩论会。
选定某个话题,小组范围内每人都发言,可以是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相互辩驳对方的观点。可选择的话题有:手机的利与弊、我们应不应该杜绝玩网络游戏、手里的零花钱怎么用、我喜欢或不喜欢体育锻炼的理由、面对好友的批评怎么办、被朋友误解怎么办……在小组内开展活动,人员少,能促使每位学生发言,逐步提高学生的发言能力。
第三步,课前领读或诵读。
晨会或阅读课时,可以在课前安排几分钟,选择平时很少发言或发言能力差的同学在讲台前领读或诵读。内容有:课本中的散文、诗歌、励志故事、获奖作文、哲理故事、健康的幽默笑话、新闻播报、倡议书……一书在手,再紧张也可以照着读下来,学生逐渐就会变得大胆自信。
第四步,课前三分钟演讲。
学生可以自选内容,只要能深刻说明某个问题,内容健康向上、包含正能量即可。学生轮流上台演讲,便于提前准备,是压力,是促进,也是一次自我展示的机会。
班主任只要经过认真设计和准备,这四步走下来,学生的发言能力必能得到提升。

鼓励、培养、展示
撬开孩子沉默的“金口”

■ 广东 赵东春
2016年9月,我接了一个新班——五年(2)班。和所有新接班的老师一样,我忙于布置教室、向前任老师了解学生情况、熟记每一个学生的名字、组建班委会……凭借多年的班主任经验,班级的工作很快就步入正轨。
接下来,我潜心备课、上课,尽管拼尽全力,但我却发现——课堂上,学生不喜欢发言,不是默默无闻,就是声音嗡嗡,宛若蚊蝇,这种沉默是金的课堂氛围让我焦急万分。怎么撬开孩子们的金口,让他们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呢?我静心思考,寻找着突破口。
一、鼓励,让学生从“沉默”到“愿说”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第一秘诀。课堂上,学生往往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发言,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自信。此时,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认识到了自信的作用,我在课堂之上,不遗余力地鼓励孩子——问题答对了,表扬;问题答不对,声音洪亮,表扬;问题答不到点子上,但是说得也有条理,也表扬……这样,班级举手的孩子渐渐多了。
除此之外,我还制定了“三大四小”班级课堂评价法——三大,即回答问题做到“大声、大胆、大方”;四小,课堂上鼓励学生“小手常举”“小口常开”“小脸通红”“小眼发光”。
因为我校积极开展实践“白绿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这也为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供了契机,我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孩子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机会。通过合作探究、汇报展示,学生们变得越来越自信,发言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二、培养,让学生从“愿说”到“能说”
学生敢说,标志着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如何让学生说得精彩,头头是道呢?我觉得每天的训练才是关键,所以,我开展了班级“三分钟演讲”活动。
每节语文课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演讲;演讲要求人人参与,脱稿演讲;演讲内容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除此之外,我还利用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五分钟,开展“新闻连载播报”,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热点新闻,轮流上台播报,要求有自己的看法。
我还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培养锻炼学生。每月开展一次主题班队会活动,我放手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举行班会课——这样,学生个个都能拥有走上讲台的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三、展示,让学生把“能说”变成“才艺”
口才,本就是一门艺术,如何让“说”成为一门艺术,成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展示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展示学生的“口才”,我充分利用了班级的资源和学校的资源,让孩子积极地站在“班级舞台”和“学校舞台”上,展示自己“说”的风采:开展辩论会。
高年级学生好胜心强,不服输,常常为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根据这一特点,我们班常常在课上开展一些小小的辩论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校层面上,我鼓励孩子参与学校每周的国旗下讲话,面对千名师生,脱稿演讲,展现自己。我还创造机会让班级的孩子参与到学校的艺术节、科技节、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中,让班级每位同学都上台展示自己的才华。
采取上述方法后,我的语文课堂不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愿讲、能讲,而且学生的学习效率、语文综合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设计有趣的问题
尊重发言的学生

■ 河南 程新梅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言能力,应从点滴细节做起。
一、设计问题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生动有趣,让学生愿意思考,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习《观察物体》时,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我设计了“小猴子闹笑话”的故事:
孙悟空听说二二班的小朋友最会听讲,发言最积极。他就想知道二二班的小朋友到底长什么样,于是,他派三只小猴子来我们教室观察你们的模样(我让一位同学上台),第一只小猴子站到他的正面:“他长着一头乌黑的头发,一张可爱的小脸蛋,两只胳膊两条腿,没了。”第二只小猴子站到他的背面:“不对,他只长了一头乌黑的头发,两只胳膊两条腿,没有小脸蛋。”第三只小猴子站到他的侧面:“更不对了,他只有一只胳膊一条腿,还有一只耳朵。”孩子们,小猴子说得对吗?为什么?怎样观察物体才不会犯小猴子的错误?
学生们听完故事,个个举手抢着发言。
二、尊重发言的学生
当回答问题的学生说得不流畅,或者说不出来时,教室里就会出现混乱状态。一部分孩子会把手举得高高的,急着想表达自己的意见;一部分孩子会等不及而干自己的事情。
这时,我会维护回答问题学生的自尊心,及时引导:“别急,他在考验大家的耐心呢!看看谁能坚持认真听他说,我们再给他一次机会,好吗?”“好!”教室里安静下来。如果那个孩子实在想不起来,我会适时地点拨一下,让他说出来。
总之,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发言,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设计,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低一些、对一点、逼一把
孩子金口也好开

■ 黑龙江 徐永晨
由于受知识掌握程度、惧怕心理、口吃等因素影响,每个班级都或多或少地会有惜“话”如金、金口难开的学生。让这部分同学积极踊跃地参与到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老师做好“三个一”。
低一些,给予他们主动发言的信心。相信自己就是一扇窗,只有相信了自己,才能勇敢地跨过那一道坎。教师培养学生自信心时,要用包容的心理,低起点、小步子培养他们主动发言的能力。
例如,学生站起来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耐住性子,不急不躁地让他们重复一下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念一下原题即可。这既是给学生一个台阶,更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回答问题的“老大难”同学。对他们低一点要求,采用“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让学生不再难堪,并能触手可及。
对一点,即时性表扬提高学生的发言能力。当学生站起来勇敢回答问题时,教师一定要面带微笑,并适时送去鼓励的眼神,用教师的肢体语言告诉他们: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行的!学生接到这样的信息后,抵触、胆怯、羞怯等不良心理,可能就会一下子烟消云散。
作为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切忌“鸡蛋里挑骨头”,而应“大海捞针”式地找优点。比如说,有的同学没有回答对,我们可以这样评价:“嗯!不错,你比上次回答问题时的声音洪亮多了”;再比如,学生只答对一点,我们的即时性评价是,“哦!这一点说得太对了……这证明今天的课你听得格外认真。一个认真的同学,没有学不好的!老师看好你!”
逼一把,小组学习培养主动发言能力。改变课堂中“快嘴”同学的“话霸”现状,让“独享”发言变成“共享共赢”,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制定轮流答题的规则,不遵守规则的,不给小组加分。
这样就逼着小组每一位同学认真准备,特别是不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怕给小组“扯后腿”,就会在课后认真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再有,为了小组的“一荣共荣”,组内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就要帮助他们,这无疑会提高他们主动发言的能力。
办法总比困难多。若想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发言能力,需要教师多研究学生的心理,弄清楚问题的成因,从培养学生自信心入手,让学生在鼓励中找到全新的充满自信的自己,特别是在学生发言能力有所提高时,不妨逼学生一把,促进学生发言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重引导  善激励  会评价
■ 安徽 刘向权
不少初中老师常有这样的体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课堂上学生主动发言的声音也逐渐变得微弱起来,甚至销声匿迹。这虽与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有一定的关系,但老师若能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文章,即便到了初中三年级,课堂也照样可以“活”起来。
一、重引导。
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则是主体。我们常常发现,越是能讲、善讲的老师,教出的学生往往就越不会讲、不爱讲。因为很多本该由学生讲的话,都被老师包办代替讲完了;因为老师习惯于“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学生也便只有“洗耳恭听”的份儿了。
事实上,假如老师能转变一下角色,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适时、适当地抛给学生,启发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沟通,引导他们有条理地表达,在老师变“懒”的同时,学生就会渐渐变得“勤快”起来。
二、善激励。
一些老师在课堂提问时,要么对基础薄弱的孩子不屑一顾、不闻不问,只照顾眼前的几个所谓的“尖子生”,要么当孩子的回答与“标准答案”有出入时,就认为孩子“思考不积极”,或是习惯性地给学生扣上“思想开小差”的帽子。这样的老师不懂得委婉的语言表达,积极的心理暗示,充满智慧和艺术的批评建议。课堂上多了责备、埋怨,少了表扬、激励,孩子们主动发言的积极性自然就无从谈起。
三、会评价。
还有些老师,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只会简单地给予“好”“很好”之类的评价,而不懂得挖掘学生发言背后的“价值”“亮点”与“特色”。学生回答得“好”,好在哪里?是语言简明扼要,是直击问题核心,还是解决问题时独辟蹊径?而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或有所不足时,不少老师也总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为由,对孩子的回答几乎不置可否,很随意地便让学生坐下。
其实,当学生的回答出错时,为了鼓励其以后积极发言,可以给出类似如下评价:××同学虽然没能在短时间内顺利解决这个问题,但他(她)显然已经进行了认真思考;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全面、准确时,可以先给予肯定评价,再鼓励其进一步思考,完善自己的发言。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力,也容易让学生在挑战自我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当然,针对学生的发言,评价主体、评价形式的多元化也十分重要。评价主体,不仅有老师,还有学生,甚至也可以是家长;评价形式,既要有师评,更要有自评、他评、互评。倘若老师对评价把握、运用得好,自然不难打破课堂的“一潭死水”,为课堂带来勃勃生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