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窦桂梅:课堂是我们人生修炼的道场,赢在课堂就是赢得人生

点击关注☛ 德育报 2022-05-22

课堂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经营的地方,是我们人生修炼的道场。课堂就是一本人生的大书,自己写来大家读,有的章节很精彩,有的段落却模糊。不说什么无怨无悔,不说什么十分满足,只知道赢在课堂,就是赢得人生。




01


“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


每听到“赢在中国”的主题歌,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若说这是创业者的人生感悟,那么我们这些教师呢,每天行走于课堂,也应该“赢在课堂”。


怎么赢,如何赢,让我们的课堂人生走向一片蓝蓝的天?


02


研究课堂教学。


自认为,经常上研究课的教师,与大多数人有非常大的不同,展示出来的课,是一点点熬出来的,好比广东煲汤,须慢火一点一点地煨。


或者说,我们拿出来的代表自己思想的课,是在皮肉和精神的“打磨”后,站在教学殿堂的。


每一堂课的研究,如果串连起来,是能看得出每一个阶段的辛苦付出,在失败与成功、完美与遗憾中走过来的。


也因此,我特别珍爱每一次、每一阶段推出的“代表作”。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说,课需要家常的,课是自然的,没有必要那么集腋成裘、不断打磨推敲。


承认这一现实的前提,是教师必需先天的优秀。在我看来,大多教师,几乎缺少文学知识与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系统训练。


虽然后来都下过一番功夫恶补,但是,成效恐怕就不太一致了,而且,补的方向和方法靠硬补怎么能成?想想,为什么刚进师范学校校门的时候,同学们差异不大,显得各个“踌躇满志”。


可后来,有了差异。工作几年后,彼此间对教学的理解,似乎是区别越来越大了,再加上经历和禀性上的差别,在背景知识的不同作用下,就显得更醒目起来了。


出现的结果大多是,有的老师在“天上”,有教师思想则总是天马行空,好高骛远;有的在“地上”,有教师行为则是循规蹈矩,重复每一天的日子。


为什么会走入现在这样一个处境?是我们不知道应该定位于“天”与“地”之间,仰望理想课堂的天空,却脚踏实地地研究课堂的学问。



03


也因此,摆在面前的路是,我们须互相打开教学的大门,互相听课、研课,不断推出各种研究课,学会在分享与共享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而这,恰恰对于我们专业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人生也因此丰盈精彩起来。


但,有一个困惑摆在我们面前。


包括我在内,缺乏的就是互相“读课”的习惯,各自作自己的事情,没有人关心别人,更不会想到怎么依靠别人帮助来完成自己,即便读人家的课例,大多也是因为自己要讲这一课,才拿来参看的,或者学校要求听某节课,也带着作业本,批改作业时冷不丁抬头看一眼而已。


也就是说,教师间,互相之间已经不怎么“读”对方了。


04


老实说,我写这些话的时候,最想的就是,建议语文教师们读读《赢在课堂》(暂定名)。


50个失败和成功的案例中,有“一课多例”,有“案例诊断”,还有“同课异构(同人异构)”。


也许你还会说,这么多的课例怎么有时间看?的确,我们平日的课堂生活被塞得满满的,这也是最让我困扰的。


你们怎么可能有耐心、有时间来读这么长的一个东西呢?而我又实在没有办法让这一好处用简单的几句话说清楚。


但,尽管如此,我还要说,读人家的课,就是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过程。


也许,读那么大一个东西没有时间和耐心还是其次,真正的问题是,教师互相之间的感受已经越来越麻木,工作压力这么大,更有被某些“声音”控制得不知所措,总之,变得缺少“交集”了。


05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算你读这些课例,有些时候也不一定和人家的课产生深入的共鸣,大多以自己的“先见”衡量别人的课堂,不认同的,会统统否定。


很大程度上,对于另外体系,惯性的思维定式,纳入自己思考的轨道,然后用自己的概念来解释,结果似乎是很难兼容有些课例。


这里,不是批评读课者的态度,在这个问题上,我相信读者保持着足够开放的心态,在思维方式上,不是变得有点封闭,而是能够有所吸纳。


而且,你读了这些课,第一个感觉,是我们在同一个文本上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我们有理由感到兴奋,因为我们也有可能形成不同的“学派”了。


研究的激情,思想的活跃让我们带来这样一种美好的局面。


一位教师说得好,一个教师如果都不曾爱过其教学——无论深浅,将意味着他或她承受了多么可悲的职业生涯,其不幸程度,兴许就像一个人从未爱过谁一样。


言外之意,和才子、佳人或真理、美德一样,教学也可以成为爱的对象。哪怕自己爱的教学并不存在于现实中,只是一个抽象的理想,也足以让我们留恋终生。


说了这么多,目的是要读人家的课例,学会怎样上好自己的课,把人家的“怎样”化用自己身上。


因此,再忙碌也不能虚空。虚空往往比忙碌更容易让人疲惫。如果弹奏主旋律的琴蒙上了灰尘,你想弹奏的音乐怎能动听?


也因此,学习人家课例,就是爱上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提升自己的课堂内质。



06


让我们选取书中同一课例的对比来谈谈。《丑小鸭》一课,其中一位老师通过课件展示、想象说话、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来展现丑小鸭当时如何的不幸。


老师这样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丑小鸭身处逆境,毫不气馁。


但评课者感觉到,孩子们在淋漓尽致、高度投入地表演“欺侮、嘲笑、讥笑”丑小鸭警方,内心深处体验到的很可能是一种莫名的“快意”。


因为在孩子们表演如何“欺侮、嘲笑、讥笑”丑小鸭时,老师只字不提这样做与道德标准不相符合之类的话。


如此“感悟”,学生“悟”出来的可能是如何欺侮他人,而不是如何面对挫折!


孩子体验到的是丑陋而不是美感,由此可见,我们老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也不能顾此失彼。


还是《丑小鸭》一课,另一位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孩子从最美好的角度,想象人类的前途、追求生命的意义。


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批判,而是建设;不是展示罪恶,而是将一颗爱与尊严、理想与诗性的种子悄悄种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


老师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丑小鸭,我想对你说……”唤起了学生的真诚、善良、尊严、虔敬、悲悯等美好的禀赋。


我们必须让学生在语文课堂里,听见这充满人性的庄严声音,将人类最有正面价值的精神财富提供给下一代,让他们学会体验爱与尊严、体验善良与和平、体验诚实与虔敬、体验仁慈与怜悯。


07


以上对比分析的目的,不是一个劲批评那些遗憾的课堂,而是说明遗憾与困惑的课堂永远存在。


当下,我们的语文课还在质疑与困惑中踯躅。有遗憾就意味着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就我来说,即便在语文课堂研究中有点突破的话,课堂的问题仍然深深地困扰着我。


虽然各种原因很多,有一点我是一直坚定的——不管某一阶段提倡什么,最要紧的是修正,是拥有特色,形成课堂风格。


想想自己,从性情上说,感性多,整体敏感,这使得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更从经验的角度出发,教学出来的效果也是以情感动人的特点更明显,这也不错。


可,由于研究教学,在追求完美的历程中,正视一个个遗憾。


想起教授姚淦铭对“生”的解读。生下面的一横是大地,种子种下去,中间的一竖是一棵小树。一撇和一横是树杈,是借用了一棵小树苗的成长。


家里养个宠物狗,不叫“狗生”。家里养个宠物猫,不叫“猫生”。家里养一只鸟,不叫“鸟生”。农民养了一头牛,不叫牛生,养了一头猪,不叫猪生。养了一匹马不叫马生,而都叫“畜牲”。


只有人,叫人生。这就是人之为人的万物之灵。


08


因此,你要对得起人生这两个字。课堂上,要成长,要开花。为什么,有的人,连花都没有开过;


有的人,开了花可不结果,就谢了;而有的人结了果,但结果也有大有小,结了大果那叫硕果,只有一个硕果算不得大成功,硕果累累,桃李满天。


一句话,课堂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经营的地方,是我们人生修炼的道场。


课堂就是一本人生的大书,自己写来大家读,有的章节很精彩,有的段落却模糊。


不说什么无怨无悔,不说什么十分满足,只知道赢在课堂,就是赢得人生。


于是,你会跟着提供不同案例的教师们一起唱起:“……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行……”


作者:窦桂梅,现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小学语文名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