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朱钢如何探索出一条文学扶贫的新路
让文艺成为一种生活
文 | 李云雷
2016年,北乔的人生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此前他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工作,在中国作协的安排下,他于当年10月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挂职,这一去就是3年。在临潭,北乔恢复了本名朱钢,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协管扶贫、文化、交通等方面工作。所谓“协管”就是协助分管,并不专门负责某项具体工作,这是县里考虑到挂职干部的特殊性做出的照顾性安排。朱钢到任之后,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县里的各类工作。那时,他常做的一项工作是陪同督察组、检查组下乡。检查组有中央、省里、州里的,也有各个行业与部门的,朱钢负责陪同接待,向他们介绍县里的情况。
不久之后,县里的同志惊奇地发现,在谈及县里的各类行业时,朱钢都能说得很内行,并能提出贴进实际又具专业性的建议。在这背后,是朱钢强烈的责任感与好奇心。他觉得,自己既然进入了工作岗位,一切就都要熟悉起来。他开始尽其所能地了解情况,并充分发挥自己善于归纳总结的长处,很快就对县里方方面面的工作了然于胸。
但是朱钢却渐渐感到了不满足,他觉得既然挂职来扶贫,就应该为临潭实实在在做些事情。但是做什么呢?他首先考虑到自己的特长,那就是文字与摄影,其次考虑到自己所能联系上的资源,那就是背后的中国作协。但是中国作协不像其他部委,有充足的资金、政策或项目的支持,也没有地方分支机构的资源。作为中国作协的一名挂职干部,如何发挥作协的长处切实为扶贫工作服务呢?这是摆在朱钢面前的一道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朱钢终于找到了作协与临潭工作的契合点,那就是以文学的力量扩大临潭的影响。扶贫要先“扶志”、“扶智”,而文学在“扶志”、“扶智”方面正好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中国作协作为文学的组织机构,联系着无数作家评论家,在全国的文学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最为重要的无形资产。临潭地处高原,是半农半牧地区,农牧业的增长潜力有限,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临潭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等旅游资源,近年来临潭将旅游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引擎,其中冶力关大景区还被甘肃省确定为重点发展的20大景区之一。“高原的风景很美,而临潭的景色更呈现多样化的丰富之美。随着海拔的变化,地貌、山形、植被、树木等随之变化,说一步一景,不为过。”但是临潭发展旅游产业也面临着现实的难题,一是本地群众信心不足,二是在外界的知名度不够。
面对现实困境,朱钢拿起了他的笔和照相机,积极书写和宣传临潭的自然和人文。他用业余时间先后拍摄了一万多张图片,撰写散文10多万字,创作诗歌600多首,利用网络新媒体介绍临潭,阅读量达100多万人次;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十月》《诗刊》等20多家国家级大报大刊发表各类文章260多篇(首),出版了反映临潭人文的诗集《临潭的潭》;写作文学评论推介临潭的文学爱好者,先后在《文艺报》《中国民族报》等报刊发表推介文章10多篇;主持编辑出版了《洮州温度——临潭文学70年》(三卷本),提高了临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朱钢还在“洮州大讲堂”、干部夜校等各类培训活动中,为广大干部群众讲授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摄影专业技术、公文写作、临潭文化等,受众人数达到1200多人次。
中国作协对朱钢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2018年和2019年,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先后两次亲自率队到临潭考察;组织国内知名作家深入临潭采访采风,结集出版文学作品集《爱与希望同行——作家笔下的临潭》;在鲁迅文学院举办临潭县中小学教师文学培训班,举行“助力脱贫攻坚文学培训班”,为当地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的50名优秀教师和40名文学创作者以及11名基层财务人员进行了培训;《文艺报》用两个专版专题介绍临潭文学创作成绩。两年多来,中国作协向临潭县捐赠了560余万元资金和物资支持,用以加强临潭县乡村文体设施建设、基层文学阵地扶持和县乡图书馆及农家书屋建设。同时,向临潭县冶力关镇7所小学及幼儿园、石门乡两所小学、羊沙乡两所小学、八角乡两所小学捐赠了60余万元的文体设施和衣服等物品。中国作协以文学助力脱贫攻坚,在提升临潭文化形象、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帮扶作用。
朱钢的努力收到了实在的成效,不少朋友在朱钢公众号中纷纷留言,说他“发现了一个人间仙境”,也有临潭出门在外的游子,说看了朱钢的照片“才发现家乡竟然这么美”。临潭当地的干部群众也对朱钢的做法高度肯定。当朱钢开玩笑地表示自己“只能来点虚的,不像其他扶贫干部那样能拉来项目”时,他们认真地说:“你做的事情,从来没人做过,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是啊,扶贫要先“扶志”、“扶智”,朱钢的文学与摄影作品激发了临潭人对家乡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中国作协的系列举措提升了临潭的知名度,激活了临潭的旅游资源,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条作协扶贫、文学扶贫的新路。
朱钢最让临潭人敬佩的是他的在岗状态。“除了正常年休假和探亲假,该同志从没有请过一天事假病假,挂职965天,实际在岗855天,如此高的在岗时间,可以说是所有挂职干部‘真蹲实驻’的典范。两年多来,该同志走遍了临潭县16个乡镇,足迹遍布130多个村(含自然村)和230户贫困家庭,累计下乡达410多天520余次。”但是谈起如此之高的“在岗率”,朱钢说他其实也有“私心”,他去临潭那年48岁,如果频繁地来往北京,在高海拔与低海拔地区之间穿梭,他担心自己的身体承受不住。还有一件事让他担心,“我母亲肺癌晚期,除了春节回去看望,其他时间我不敢回。一旦假期用完了,如若她老人家有个三长两短,我没有时间回去的。”刚决定去临潭挂职时,朱钢甚至不敢告诉母亲,他让哥哥先给母亲透个风,过了几天才给母亲打电话,母亲不识字,不知道甘肃,更不知道临潭,但知道这地儿很远很远。
刚到临潭时,朱钢不仅要忍耐情感上的思念,也要忍耐物质条件上的不适。朱钢是江苏东台人,平常习惯于吃米饭,而临潭是高寒地区,人们喜食牛羊肉,三餐以面食为主,没有米饭,他只好慢慢习惯面食。住的地方就是办公室,没有条件洗澡,他只好减少洗澡的次数,只有在接待检查组时,跟他们关系处好了,到他们所住的宾馆中“蹭”个澡洗。还有洗衣服,刚来时不知高原的水有这么冷,一双袜子没洗完,手指就被冻木了。后来他买了一副橡胶手套才解决了问题。但是最让朱钢不适应的,还是海拔问题。朱钢曾当过25年兵,身体素质相当好,但是高海拔仍给他带来了困扰。一是失眠,“醒来,无需看表,此时凌晨4点左右。窗外夜色淡然,房间漆黑,我像是被这浓浓的黑挤醒了一样。头脑介于清醒与混沌之间,躺着,无一丝睡意”。二是感冒,一旦感冒了总也不好,要拖一个月左右,而且80%的时间总像是处于感冒的状态中,他刚来时头发还是黑黑的,现在已经两鬓斑白了。但是朱钢坚持下来了,他说:“我是作协派来的干部,最起码也不能给作协丢人呀。”
正是克服了种种困难,朱钢在挂职中所做的工作受到了临潭县与甘肃省的高度肯定与表彰。2018年7月2日,《甘肃日报》以《哦,甘南》为题,对他挂职帮扶工作表现进行了报道;2018年9月,他被甘肃省评为“先进帮扶干部”。现在,朱钢已将临潭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说,他最引以为荣的是,临潭一共16个乡镇,他为每个乡镇都写了一首诗,而他现在正在做的,就是编辑一本《临潭脱贫攻坚作品选》。他说,“我很荣幸能在全国人民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来到临潭,亲自参与了历史的进程,也想将临潭的经验描绘出来,见证现实的巨变,彰显文学的力量。”
本文发表于《文艺报》2019年6月19日1版
往期精选
本期编辑 | 丛子钰
▲向上滑动
文艺报1949
微信号:
wyb19490925
展示名家风采
纵览文学艺术新潮
让世界了解中国文艺界
投稿邮箱:wenyibaoczy@126.com
官方微博:《文艺报》
长按右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