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梅尔塞·雷莫斯:2020年巴西文学新路径

梅尔塞·雷莫斯 文艺报1949 2021-03-07


翻译:吕婷婷、梁颖怡、褚孝睿、朱豫歌、卢正琦

校译:闵雪飞



直到20世纪,巴西的文学走向始终以融合为主,试图构建并解释巴西的方方面面。这种身份多样性起源于巴西的殖民历史和奴隶制传统,同时也是一种混杂文明的遗产——历经多次世界性移民浪潮,无数人选择在这片热带土地开始新生活。如今,文学中的“我们”返回了“自我”,反映出一个崭新的巴西,为那些沉默的人、为个体,为普通人与特殊人群发声。


尽管巴西作为经济新兴国家而跻身金砖国家之列,但如政治两极化、社会不平等这种问题依然层出不穷,文学将又一次挽狂澜于既倒。新一代作家发展顺利,抵达不曾触及的个体现实,实际上反映出新巴西对城市化及国家发展道路的反思。


在从未航行的海域


五百多年前,巴西文学在葡萄牙航海家佩鲁·瓦兹·德·卡米尼亚的笔下诞生。那是一封给国王唐·曼努埃尔的奏章,报告了巴西的发现,落款为1500年5月1日。奏章本是公文,却跻身文学之类,因为作者并不是作为务实的书记员而记录。卡米尼亚在那封著名奏章中,以绝妙的文笔展现了新大陆的风貌,精挑细选每一处辞藻和隐喻。


巴西最初的文学形式以葡萄牙文学为模板,因为作者或者在葡萄牙出生,或者是赴葡萄牙深造的巴西人。18世纪那一代作家,明确关注国家政治道路,成为了真正的巴西作家。这一群体通过饱满华丽的文章,开始肩负起传播本土文化的重要使命,标志着对巴西历史和人民的承诺。他们既是作家,也是人民现实的活动者和参与者。他们通过书写,揭示、记录了这个新生国度诸多历史、社会、政治及文化运动。


巴西文学及其文学流派通常以时期划分呈现。


十六世纪文学汇集了整个世纪出现的各种文学形式。如上文所述,这一时期的创作并非真正的巴西文学,因为主要是和商贸相关的内容,着重描绘土地和原住民。也有旅行家、传教士和耶稣会的记录。


十七世纪巴洛克主义借助耶稣会的传播抵达巴西大陆,其核心目的在于劝服读者皈依。该学派也表现出宗教和理性对立统一的特点。然而,这场运动的高峰,被称为“地狱之口”的格雷戈里奥·德·马托斯(1636-1696),却是社会、政府和天主教教会最大的批判者。他的作品集包括七百余首诗作,其中有抒情诗、讽刺诗、情色诗、宗教诗,因此饱受迫害,被迫多年流放。这些诗歌20世纪被巴西文学院出版,迅速获得了公众的好评。很多学者也开始致力于研究他的著作。


格雷戈里奥·德·马托斯


阿卡迪亚主义是一场根植于启蒙理念的文学运动,其命名源于古代希腊潘神的居所,而巴西也效仿这场运动十八世纪在欧洲建立起的模板。它的追随者力图远离在那时看来过分夸饰的巴洛克风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转向了希腊罗马神话和牧歌主义。葡萄牙裔巴西诗人托马斯·安东尼奥·贡扎加(1744-1819),又名迪尔塞乌,写下极为出色的诗作《迪尔塞乌的玛丽莉亚》(1792),得到学界的深入研究。该诗极度抒情,诗人献给巴西人玛丽亚·多罗特伊亚·若阿基娜·德·塞沙斯,亦即诗中的玛丽莉亚的原型。


浪漫主义时期,巴西文学的民族主义尤为强烈,呼应了葡萄牙皇室抵达巴西这一历史事件。


1806年,拿破仑·波拿巴对英国舰队封锁了陆上港口,葡萄牙拒绝加入协议,因此,法国和西班牙密谋借道西班牙入侵葡萄牙。法国入侵前一月,葡萄牙摄政王、未来的唐·若昂六世和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签订秘密协约,将葡萄牙王室转移至巴西。协约还准许英国人临时驻扎在马德拉群岛,以确保巴西和英国之间的商贸活动正常开展。


和皇室一起横跨大西洋的葡萄牙人的确凿数目已无法考证,但其中包括了大臣、艺术家、仆从,浩浩荡荡共八艘商船、三艘货船、三艘双杆船和两艘帆船,由四艘英国舰船全程护航。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人员,船上还载有家具、钱财、艺术品和整个皇家图书馆。


葡萄牙王室到达巴西


因为葡萄牙皇室到达巴西,殖民地的生活面貌得到了深刻的改变。城市和商贸形势都有所改善,而艺术受到的影响最为深远。葡萄牙皇家图书馆成为国家图书馆的前身,拿破仑战争迫使法国各界艺术家远赴巴西谋生。他们成立了法兰西艺术团,这场运动促成了皇家戏剧艺术学校的成立。但是,文学呢?


巴西浪漫主义追随着欧洲的轨迹。该运动伴随着社会新兴精英阶层的出现而出现,这些18、19世纪的中产阶级在许多国家推翻了独裁统治。自我中心、民族主义、理想化的英雄、对女性的爱、称颂自然成为了抒情主体的组成部分、以艺术、梦境、疯狂、死亡逃避现实等方式,成为世界构建浪漫的基本元素。然而,表达呈现出个体特征,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


巴西浪漫主义诗歌分为三个世代,各自影响了所处时期巴西的文化和身份构建。这三个世代分别是:印第安派、超浪漫派和山鹰派。


第一代是印第安浪漫主义,其特点为激进的民族主义、称颂巴西自然风光及将印第安人视为国家英雄。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为诗人贡萨尔维斯·迪亚斯(1823-1864)。在他最著名的诗作《伊·尤卡·皮拉马》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前面讲到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三个特点。


贡萨尔维斯·迪亚斯


第二代为超浪漫派浪漫主义,和英国浪漫主义联系紧密,甚至以“拜伦派”闻名,致敬拜伦勋爵,抑或是,忧郁(spleen)。其主要特点为极其感性悲观。正是超浪漫派试图通过艺术、梦境、疯狂和死亡,逃离现实。那一时期很多诗人都出版了作品,为人诵读。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阿尔瓦雷斯·德·阿泽维多(1831-1852)的作品。诗人出生于圣保罗,之后离家前往里约热内卢学习法律。大学期间,他创办了《圣保罗社会哲学论文杂志》,并将拜伦的《帕里西纳》和莎翁的《奥赛罗》(第五部剧本)译成葡语。值得注意的是,阿泽维多的全部作品充溢着孤独、感伤、思念家人等情绪,皆在他大学四年间写就。但诗人并未完成学业,20岁就死于肺结核。


第三代山鹰派浪漫主义,亦被称作“社会诗派”或“雨果诗派”,以致敬法国人维克多·雨果。山鹰派创作的诗歌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特征,着重抨击奴役贩卖至巴西的非洲黑人。这些主题同样揭示了巴西文学路径的转变。这一代诗人里最著名的人物是卡斯特罗·阿尔维斯(1847-1871),他的作品《黑奴船》家喻户晓。该诗谴责了黑人从非洲被运往巴西海岸途中遭遇的虐待。阿尔维斯因肺结核英年早逝,一生中也模仿雨果书写爱情抒情诗。这些创作使其成为推动巴西诗歌从浪漫主义向高蹈派演进的诗人。


浪漫主义小说作品深受欢迎,分成印第安主义、城市及乡村三类。这些作品的出现和阅读有赖于一个特殊的事实:印刷业在巴西兴起。因此,书籍和报纸得以低成本地出产。向大众推广中短篇小说最为便利的方式,便是通过连载栏目,即在每期报纸上发表作品的一个章节或一部分。


这类创作中最知名的人物为若泽·德·阿伦卡尔(1829-1977)。他的小说《瓜拉尼人》称颂了一个理想化的印第安巴西人。同时代音乐家安东尼奥·卡尔洛斯·戈梅斯受到这部小说的启发,创作了同名歌剧。1870年,该作品在斯卡亚·德·米利昂首映,被视为民族高雅音乐。阿伦卡尔不但是小说家,还是剧作家、律师、记者、政治家。他文学著作等身,近五十年来许多作品都被改编成影视剧。


若泽·德·阿伦卡尔


接下来要讨论的三个文学流派同时出现于十九世纪末期,分别为高蹈派、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高蹈派反对浪漫主义,源于法国,后传入巴西。它兴起于十九世纪中叶,主要特征是实证主义和重视科学,为巴西代表人物忠实遵奉。该流派其他特点包括客观性,对场景和事物的描写,对完美的追求,精确的韵律,精巧复杂的语法,文雅优美的辞藻,诗人的非个性化特征,与神话相关的主题以及对十四行诗的偏好,等。


值得一提的是,高蹈派一直被奉行至1922年,即现代艺术周举办的那一年,对国家艺术来说,那是决定性的一年。 


诗人阿尔贝托·德·奥利维拉(1857-1937),雷蒙多·科雷亚(1859-1911)和奥拉沃·比拉克(1855-1911)组成了所谓“高蹈派三剑客”。


这里我们推荐的是阿尔贝托·奥利维拉的《诗歌与韵律》,雷蒙多·科雷亚的《交响曲》与奥拉沃·比拉克的《银河》。最后一位诗人还是《巴西国旗歌》的词作者。


正如我们所指出的,变化早有预兆,巴西遭受的动荡,与欧洲经历的纷乱如出一辙。在奴隶解放时达到高潮的废奴运动,加之其他运动,如科学主义、高蹈派作品中遵循的实证主义,以及来自欧洲的社会理论,合力引发了贵族奴隶制社会中的一场严重危机,迫使将免费劳动力替换为雇佣劳动力。这一崭新的工人群体大部分由欧洲和亚洲移民组成,依靠他们,实现了后来的工业资本主义的上升与农业企业主群体的出现。除了大庄园主施加的压力外,十九世纪末,巴西帝国还在巴拉圭战争中作战,并承受着共和党人的压力。 


在同样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自然主义出现了。这个流派能在巴西出现,主要是受到埃米尔·左拉(1840-1902)的作品《萌芽》(1885)的影响,同时,受到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变革影响。


阿卢易西奥·德·阿泽维多(1857-1913)作品《混血儿》的发表,是这场运动的里程碑,该运动的特征是粗暴与维护实证主义和进化论思潮,运用精确的语言,描写服从于因果法则的人,并使人接近于本能存在,一如动物。该流派的主要特点是选取以往备受忽略的人物,并展现那个时代潜藏于地下室和小巷的一个世界,黑人、妓女、同性恋、性、混乱、凶杀构成了它的主题。


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学时刻下,现实主义在巴西出现。巴西现实主义以马查多·德·阿西斯(1839-1908)作品《布拉斯·库巴斯死后回忆录》的发表为标志。除实证主义外,现实主义流派还具有社会主义和进化论的倾向,虚构作品精确且唯物,并含有强烈的社会批判。


马查多·德·阿西斯


资产阶级、教士阶层、君主政体、集权的父权制家庭以及对世俗国家的辩护成为了现实主义斗争的焦点。


巴西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查多·德·阿西斯,直至今日,他仍被认为是巴西最重要的作家,作品已被译成十余种语言,成为了学术研究的对象。马查多·德·阿西斯是巴西文学院的创始人及首任院长,占据着文学院第23位院士坐席,因此,巴西文学院也被称为“马查多·德·阿西斯之家”。


马查多的绰号为“科姆韦柳巫师”,这一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这个名字暗指其敏锐的叙事,以及他居住的街区——科姆韦柳。他是记者、短篇小说家、杂文家、长篇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在里约热内卢出生和去世。他的父亲是自由的黑白混血儿,是个粉刷匠,母亲则是一位亚速尔的洗衣妇。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在利夫拉门图山度过,那是城里的第一个贫民窟。由于家里没钱让这位少年上学,马查多通过自学的方式完成了大部分的教育。他十岁丧母,到了十五岁,即1856年时,他开始在国家印刷局从事学徒的工作,并在那里待了两年。安东尼奥·何塞·达·西尔维拉·萨门托神父是马查多学习的推动者,跟随神父,他还学习了法语和拉丁语。1858年,马查多成为《马尔莫塔报》的校对员和撰稿人,由此开启了他的记者生涯。同年,他在《明镜》杂志上发表了最早的几篇戏剧批评。在《一周画报》和《家庭报》上,马查多·德·阿西斯则首次作为短篇小说家登场。


马查多出版的第一本书是《女人偏爱蠢男人》(1861)的译文,该书作者为比利时人维克多·海诺克斯。马查多戏剧审查的职务为他接触戏剧提供了帮助,虽然这个职位没有给他带来报酬,但却允许他在各个剧院进出自如。正是在这段时间,他开始参与到“未来”这个机构中,该机构由福斯蒂诺·泽维尔·德·诺发伊斯领导,此人是马查多未来的妻子卡罗琳娜的兄长。马查多和妻子卡罗琳娜一同生活了35年,直至后者逝世。


1872年,“科姆韦柳巫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重生》问世。一年后,他被任命为农业、贸易及公共工程部国务秘书处的首席官员。这个官职让马查多得以经济自足,也促进了他的文学创作。1874年,这位作家在《环球报》上连载了长篇小说《手与手套》。如前所述,连载在巴西已经是平常的发表方式,可以令读者能够即时跟进和评论章节。1880年,皇家图书馆组织了卡蒙斯逝世三百周年庆祝活动,马查多为这个活动创作了戏剧《你,只有你,纯洁的爱》,并在唐·佩德罗二世帝国剧院公演。


然而,自1880年起,马查多·德·阿西斯的生活以及巴西文学都经历了一场重大的变化。马查多的朋友佩德罗·路易斯·佩雷拉·德·索萨就任农业、贸易及公共工程部代理部长,并邀请他出任办公厅官员。另一方面,在3月15日至12月15日期间,马查多以专栏的形式,每周连载《布拉斯·库巴斯死后回忆录》。这部作品在第二年以书籍的形式问世,如前所述,该作品成为了巴西现实主义的决定性标志。


马查多的写作发展出了鲜明的风格,1882年,这位作家发表《零散的纸张》,成为了知名的短篇小说家。他的仕途也很兴旺,1889年获得了贸易局局长一职。


马查多·德·阿西斯始终支持创建巴西文学院的想法。在《巴西杂志》召开的数次知识分子会议上,这个想法得以产生并成型。当时马查多正为该杂志撰稿,出席了全部的筹备会议。1897年1月28日,巴西文学院正式成立,马查多最终被选为院长。


直至生命终结,马查多全情投身于巴西文学院。今天,这里,还有一些马查多和卡罗琳娜的重要文件和个人物品。马查多的作品涵盖了多种体裁,尽管据专家称,他的许多杰作无法被任何分类或文学流派限定,因为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所以,他成为了“巫师”,成为巴西文学(或许也是葡语文学)最伟大的作家。


我们回到巴西文学时代纵览,此时,象征主义登场。一如此前的运动,这个流派也以欧洲的模式,主要是法国的模式为基础。此外,该运动反对之前的文学流派,即高蹈派、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


当时的巴西社会历史图景由君主政权的崩溃及共和国的到来组成,围绕两大军事和社会冲突展开:一是海军起义,即1893年由巴西海军部分军官领导的一场叛变,反对弗洛里亚诺·佩肖托总统领导的政府。二是卡努杜斯战役,即巴西军队与“劝世者安东尼奥”领导社会宗教团体之间的一场冲突,导致了巴伊亚内陆的卡努杜斯共25000名居民中绝大部分死亡。


 1893年,诗集《弥撒经文》和《盾》出版,象征主义运动达到顶点。作者为克鲁兹·伊·索萨(1861-1898),巴西象征主义最著名的人物。象征主义运动持续到1922的现代艺术周,之后,让位于现代主义。


克鲁兹·伊·索萨的作品具有典型象征主义特征,比如音乐性,精神性,个人主义、重视感官,等等。《比喻与幻想》(1885),《明灯》(1900),《最后的十四行诗》(1905)等作品也是巴西象征主义运动的杰作。据记载,信奉高蹈派的圈子非常排斥克鲁兹·伊·索萨。克鲁兹·伊·索萨的诗歌放弃了属于前一次文学运动的清晰而富有逻辑的内涵,为的是祛除逻辑和规则,这是象征主义诗歌最核心的理念,从而尝试在读者的内心世界引发一场大爆炸。受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影响,克鲁兹·伊·索萨的作品堆砌各类比喻,有情色元素,从这一点能够看出他的作品与表现主义十分相近。


巴西象征主义持续至1922年,有理论家认为前现代主义是介于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间的过渡阶段,其鲜明的写作风格与主题选择支持着这种观点。


前现代主义在1910年至1920年间得到发展,这一文学运动见证了共和国的巩固。人们期待、渴望一个现代且公正的国家诞生,但这种期望很快幻灭,因为新共和国的制度只允许取代了贵族阶层的精英参与政治。社会冲突在整个国家中一促即发,影响了那一时期的文化和文学创作。


尽管所有作家都自成一格,但依然有一些共同之处,比如地域主义视角,尝试为巴西不同地区的文化赋予价值,还有自然主义特征,以及使用口头用语,描写技术革新,等。


由于这一运动的主题非常多元,我们在此仅列举三个巴西前现代主义的重要人物。


欧克利德斯·达·库尼亚(1866-1909)出版了他的“前线快报”,由55封电报和22封信件组成,名为《卡努杜斯:一次远征的日记》,那时他正在圣保罗州报担任记者一职,参加了1896年的卡努杜斯战役。从这一素材中,诞生了不朽的经典《腹地》,该书于1902年出版,分为三个部分:土地,人,以及抗争,为公众提供了看待发生于巴伊亚内陆干旱土地上的这场冲突的另一个视角。


蒙蒂罗·洛巴托(1882-1948),作家,社会活动家,编辑,一贯关注现代主题,例如在巴西发现石油,但最终凭借儿童文学作品闻名于世。1921年他出版了《小鼻子历险记》,这本书非常受欢迎,因此,作者在其他故事中续写里面的冒险,后来命名为《黄啄木鸟农场》。


利马·巴雷托(1881-1922)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作家之一。其作品特征是,对当时的语言(巴西式写作)和意识形态进行创新,将近一个世纪后,他重获新生,受到广泛的赞誉。


利马·巴雷托


利玛·巴雷托创作了一部完全背离当时诗歌规范的作品,因此遭受尖锐的批评。他的创作主题包括社会不公和共和国早期的困苦。值得一提的是,在许多场合中,他都无视语法和创作风格规范,激怒了学者和保守人士。他的语言风格随意,关注历史事实和习俗礼法,因此,他以讽刺中产阶级作家而闻名,也可以称为一种报复了。


1915年《波利卡尔波·夸雷斯马的悲惨结局》出版,此书可以视为巴雷托的最好的作品。该书最初连载于报纸,以共和国成立后里约热内卢郊区的人与社会以及巴西政治生活为背景。主人公是一位公务员,做事有条不紊,民族主义情感强烈,富有幻想,天真烂漫,一生致力于巴西富强,最后却发现他的国家理想破灭。


作家的父亲患有疯病,作家天性躁动反叛,最终酗酒成瘾。在多次发作中,他表现出精神病症状,有其父亲的前车之鉴,人们两度将巴雷托送进精神病院。其中一次的成果是,巴雷托在一次监禁期间(1919-1920)写下了《活人墓园》。由于无法适应无处不在的庸俗以及父亲的疾病,巴雷托只能寄情于酒精,导致精神病多次发作。


1900至1920年,巴西进入转型期,一种被称作巴西现代主义的思潮就此出现,实际上,它与欧洲的现代主义并没有什么联系。巴西现代主义的特征是吸纳了多元的艺术表达,在1922年的现代艺术周的活动中诞生。后来,这一文学流派被划分成三个阶段,更准确的说,划分成三个代际。


第一代(1922-1930),特点是否定、摧毁过去及其主张。强调爱国主义,看重日常生活,主要的推动者为一群艺术家,提议举办新锐的文化活动,尽管建基于欧洲的先锋派之上,但却试图描绘出巴西文化和身份。“现代艺术周”最主要的几位思想家构成了“五人群体”,成员有作家马里奥·德·安德拉德(1893-1945)、奥斯瓦尔德·安德拉德(1890-1954)和梅诺蒂·德·皮基亚(1892-1988),画家塔尔西拉·杜·阿玛拉尔(1886-1973)和安妮塔·马尔法蒂(1889-1964)。


马里奥·德·安德拉德


 “现代艺术周”震惊了公众,受到了保守派激烈的负面评论。1922年2月11日至18日,“现代艺术周”在圣保罗市政剧院举办,象征着与传统艺术准则决裂。活动包括舞蹈、音乐表演、展览和诗歌朗诵。最主要的作家当属马里奥·德·德拉德和奥斯瓦尔德·德·安德拉德,虽然姓氏一致,他们并非亲属。


马里奥·德·安德拉德在过去与现在都是巴西文化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作家、诗人、音乐家、艺术批评家、记者、民俗学家以及巴西首任文化部长。他的作品《马库纳伊玛》(1928)塑造了一位不属于巴西民众和文化、没有任何文化特征的主人公。这部作品于1969年被拍成电影,由内尔森·佩雷拉·多斯·桑托斯和格劳贝尔·罗沙执导。


奥斯瓦尔德·德·安德拉德,作家、散文家、剧作家。除对1922年现代艺术周的重要贡献以外,他也是1924年巴西木运动的发起者,运用法国先锋主义元素,捍卫原始与民族主义诗歌原则。几年后,在1928年,他发动食人主义运动,质疑欧洲殖民者遗留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


安德拉德的立场总是与他的政治活动一致,他参与了1930年革命(阻止儒里奥·普列斯特斯上任的政变)导致的政治两极化运动,加入了巴西共产党(PCB)。那个时期,他写下了三部戏剧:《男人和马》(1934),《死亡》以及《烛光之王》(1937)。


第二代(1930-1945):是巴西现代主义的巩固阶段,在诗歌创作中,有两个名字脱颖而出。卡洛斯·德鲁蒙德·德·安德拉德(1920-1987)和塞西莉亚·梅雷莱斯带来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类与社会的危机。德鲁蒙德的现代主义作品中,我们推荐1945年出版的《人民的玫瑰》。而在神秘的塞西莉亚的作品中,我们认为1937年的《旅途》最值得一读。


卡洛斯·德鲁蒙德·德·安德拉德


在小说领域,本世纪初便已经出现的地域主义小说发展到了顶峰,其作品展现了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场景遍布整个巴西内陆。我们重点介绍格拉西里亚诺·拉莫斯(1892-1953)与1938年出版的《干枯的生命》、若泽·林斯·杜·雷戈(1901-1957)与1932年出版的《糖厂男孩》、拉克尔·德·格罗什(1910-2003)与1930年出版的《一五年》、以及若热·亚马多(1912-2001)与1937年出版的《沙滩船长》。


第三代(1945-1960):也被称为“四五一代”,试图深入探讨内省性的问题,探寻词语的终极意义。若昂·吉马良斯·罗萨(1908-1967)1956年出版了《广阔的腹地:条条小路》,开创了一种普世性写作,这部作品以造词与诗性语言展开叙事,腹地成为讨论人的活动的舞台。作为这一代标签的内省性写作,连同线性叙事的决裂,在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1920-1977)笔下达到高峰。通过书写简单的日常,结合心理描写,她笔下的人物顿悟了。这一时期文学,我们推荐1943年出版的《濒临狂野的心》。若昂·卡布拉尔·德·梅洛·内图(1929-1999)展现了形式上的严谨。1966年的作品《乡下人的死与生》让他收获了国际声誉。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由于出版时间缘故,最后这部作品并未纳入“四五一代”之中,但值得一提的是,若昂·卡布拉尔·德·梅洛·内罗也和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塞西莉亚·梅雷莱斯以及卡洛斯·德鲁蒙德·德·安德拉德等人一样,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都在积极推动着巴西文学的发展。自本文的开头起,所提及的每一个名字本身都值得一篇单独的文章,他们的作品都意义重大。


诗人、文艺批评家和散文家费雷拉·古拉尔(1930-2016)在两种文学流派之间现身。他以1954年的《身体抗争》一书开创了具象诗的道路。他加入了巴西共产党,在军事独裁时期遭受迫害并被捕入狱,被迫流放。1976年,他出版了《脏诗》一书,大受读者欢迎。古拉尔组织并领导了被称为“新具象主义”的巴西文学运动,并在2010年获得了葡萄牙语文学界最重要的承认——卡蒙斯奖。四年后的2014年,他入选巴西文学院。


随着60年代的到来,巴西文学遭遇了一场生存危机。因为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都没有一个人实现突围,或革新“四五一代”的作家所留下的遗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并诞生了“破坏规矩者的爆发”运动,旨在破除推论性、抒情性与现实逻辑。这一运动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供大众消费的文学。


60年代中叶,产生了元文学作品,进行批判与创造,同时,出现了关注大城市中的暴力叙事的“粗野主义”风格。安东尼奥·卡拉多(1917-1997)在他1967年的小说《夸鲁普[ 夸鲁普(Quarup)是巴西辛古(Xingu)地区土著人祭奠死者的仪式。]》中致力于描绘他所处的时代,塑造了一个知识分子形象,前往辛古土著保留地生活,半路上遭遇了1964年革命初期在东北地区发生的镇压。这一作品也在1989年改编为电影,由鲁伊·格拉导演。在这一背景下,鲁本·丰塞卡(1925)著名的短篇小说应运而生,小说背景是里约热内卢作,人物为城市中的边缘人物、度假的权贵和豪华卖淫业从业者,收录于1969年出版的《露西娅·麦卡特尼》中。


1970年代,在反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油印一代”或是“边缘诗歌”的社会文化运动,该运动席卷全国,触及到所有的艺术形式。主要代表人物是保罗·莱明斯基(1944-1989),致力于在巴西普及俳句。这一团体希望创作一种远离现行系统的诗歌作品,由艺术家们自己进行传播,便于通过自发且无意识的语言来自由表达观点。莱明斯基的《诗歌全集》于2013年出版,汇总了这位伟大的先锋诗人的全部作品。


安娜·克里斯蒂娜·塞萨尔(1952-1983)如同一颗又长又快的彗星飞过巴西文学。她自杀之后,光芒不灭,吸引了大批崇拜者。她的内心探索风格以及公众展现出的对她作品的兴趣,引发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研究。有批评家肯定了她作为近年来最优秀也最重要的女性作家的地位。关于这位拥有神秘的女性语言的女士,我们推荐1982年出版的《在你脚下》。


90年代文学以聚焦为城市暴力的文学作品与女作家帕特里西亚·梅洛1995年出版的《杀手》一书宣告了二十世纪的终结。1997年,出生于里约热内卢贫民窟中的作家保罗·林斯出版杰作《上帝之城》,讲述了在一个为了收容1966年大水灾受害者而建立起来的居住区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也在2002年被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和卡迪亚·兰德搬上荧幕。


希科·布阿尔克(1944)是杰出的流行音乐家。1968年,他从戏剧开始职业生涯,但1991年,他的小说《障碍》出版,这位音乐家震惊了他的歌迷。这部作品之后,1995年《本杰明》出版,2003年《布达佩斯》出版。在这三个故事中,都可以看到对卡夫卡的模仿,以简单元素激发出怪异现象。最后一部作品被认为是新巴西文学的里程碑,2019年,希科获得了卡蒙斯奖。


二十一世纪巴西文学中的新名字


就如本文开头所说,巴西新文学正航行于不曾触及的个人现实中,试图揭示出一个崭新而深刻的巴西。但同样也可以从这些叙事中看到国界的缺席,正是当代文学全球化的特征。


1936年,文学批评家安东尼奥·坎迪多为塞尔吉奥·布阿尔克·德·奥兰达著名的《巴西之根》作序中写道,一个世代拥有鲜明的特征,是因为“起初,成员诞生时彼此不同,但是,不久,他们会彼此相像,以至最终不再是个体”。如果我们赞同这一论断,或可将其用于对1930年代文学的分析,但是当下的巴西文学地域特性不足,产出环境完全可以是其它国家甚至是其它星系。我们日渐成为表现为个体与全球的生物。


孔塞桑·埃瓦里斯托1946年出生于米纳斯吉拉斯州的贝洛奥里藏特,但她在1990年才以出版的系列作品《黑色笔记本》现身于文学领域。她的几部作品,特别是小说《庞西亚·维森西奥》(2003)涉及到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阶级歧视的主题。该作品被翻译为英文,2007年在美国出版。


安德烈·加尔德尔(1962)从小就住在里约热内卢,但他出生于南大河洲的卡诺阿斯。他是作家、流行音乐家和大学教授。他出版了12本书,写作特点在于打破严肃写作与大众写作之间早已模糊不清的边界。2019年出版的《裂缝》中,这种分裂更大了。加尔德尔在1995年凭借文章《班代拉遇上西尼奥》获得了里约热内卢专著奖。


安德烈·加尔德尔


从世纪之交开始,卢西亚娜·伊达尔戈(1965)作为一名传记女作家脱颖而出。她的第一本书《阿图尔·比斯波·多罗萨里奥——迷宫先生》发行于1996年,讲述了一个在里约热内卢的精神病院生活了50年的男人的故事,他做刺绣、集合艺术和许多物件,这些东西后来登上了国际当代艺术舞台,并在1995年代表巴西参与了威尼斯双年展。这部作品为她赢得了雅布提文学奖报道类大奖,巴西文学最重要的奖项,2014年该书被热拉尔多·莫塔·菲略搬上银幕。2008年,伊达尔戈的另一本书《紧急文学——疯狂中的利马·巴雷托》也获得了雅布提奖,这一次是文学理论与批评类的奖项。在这部作品中,这位女作家重新诠释了利马·巴雷托(本文在前面已经介绍了这位作家)的创作,并探讨了在极限情形下创作的“紧急文学”的观点。


里卡多·拉布托·贡丁,1966年出生于里约热内卢,作家、大学教师、批评家、神学家、哲学家,巴西重要科幻小说家。他的五本书都出版于2012年到2019年间,我们着重介绍其中两本。作为古典音乐爱好者,在2012年出版的《迷宫里的上帝》中,作者使用古典乐节奏,以幽默、戏剧性情节、神秘、悬念为音符,书写爱与欲、死亡、毁灭、永生,时间与空间,神圣与世俗。科幻小说《侵蚀》出版于2018年,讲述了一个无法想象的故事。尼科拉泰斯塔号飞船上的机组人员在太阳系中发现了被埋藏两个多世纪、在椭圆形气体里漂浮的航船泰坦尼克号。2019年,凭借这部作品,里卡多·拉布托·贡丁入围阿尔戈斯科幻文学奖长篇小说类最终决选,并获得长篇科幻小说类奥德赛幻想文学奖。


费尔南达·扬,1970年出生于里约热内卢州尼特罗伊市,2019年逝世。影视编剧、作家、主持人、演员,以持续的电视剧剧本创作为巴西公众熟知。1999年,作家第一部长篇小说《脚的耻辱》问世,至今已再版十五次。次年出版《我们的羽翼之下》,讲述了摄影师和顶模候选人之间爱恨与欲念交织的关系。一位好莱坞制片人买下该书版权,有意将其搬上银幕。费尔南达·扬两次提名国际艾美奖喜剧类最佳剧集,提名作品分别是系列剧《分开?!》(2010)和《如何度过世界末日》(2012)。


安娜·玛丽亚·贡萨尔维斯1970年出生于米纳斯吉拉斯州伊巴市。曾从事广告业,后辞职投入文学创作,2006年出版《肤色之失》,体量达952页,以第一人称叙述,从出生于达荷美共和国(今贝宁)的克因德八岁沦为奴隶讲起,直到数十年后她作为自由女性回到家乡,但因儿子被他父亲卖去偿还赌债而深感悔恨。此书为历史元小说,围绕1835年萨尔瓦多马雷斯起义中著名的女英雄路易莎·玛因与废奴领袖,巴西黑人文学先驱,同样曾被父亲卖为奴隶的诗人路易斯·伽马生平书写。《肤色之失》获评2006年美洲之家文学奖年度最佳长篇小说。


卡罗拉·萨韦德拉,作家、译者。1973年出生于智利,三岁起在巴西生活。她的作品中,叙事者也起人物的作用。2008年,卡罗拉凭借长篇小说《蓝花》获圣保罗文艺批评家联合会奖项,两年后又凭《单峰驼间的风景》获青年作家类拉克尔·德·格罗什奖。《蓝花》中,刚刚离婚的男人收到了一封寄给从前的房客的信,他把信打开,发现是一封情书,发自一个仅以字母A自称的女人。


安热丽卡·弗雷塔斯,1973年出生于南大河州佩罗塔斯市。她的诗歌最初收入巴西当代诗歌选集《巴西当下四诗人选》。该选集出版于阿根廷,由阿根廷诗人、评论家克里斯蒂安·德·纳波利编译,随后在西班牙、墨西哥、美国、德国、法国翻译出版。2012年出版作品《子宫和拳头一样大》,备受批评界和公众好评,其核心主题为女性、女性多样性与不同生活方式。


米歇尔·劳布,1973年出生于南大河州愉港市。创作上寻找冲击性主题,比如他的犹太血统和祖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等。在2016年的作品《周四的法庭》中,探讨了面对艾滋时发生的侵犯隐私与网络世界道德审判等敏感问题。


娜拉·维达尔(Nara Vidal)1974年出生于米纳斯吉拉斯州瓜拉尼市,目前在英国生活,出版了两本短篇集与长篇小说《命数》(2010)。该书经六年调查写成,创作动机源于作家得到的一份贩奴的材料。在这个情节之上,作家加入了一个住在收容所的爱尔兰女人的叙述,她的儿子一出生就被修女抢走。作家以一个21世纪的故事,揭示了巴西近年一系列重大事件,主题包括种族主义、厌女症、拒不承认针对女性的仇杀、拒不承认女性主义运动重要性等。


费雷斯,巴西小说家、诗人、企业家,1975年生于圣保罗。将圣保罗郊区文学引入作品中,大量使用当地居民的方言。身为嘻哈歌手,费雷斯已出版多部作品,包括《幻灭的堡垒》(1997)、《卡庞之罪》(2001)、《碧绿黎明》(2005)、《圣保罗无人无罪》(2006)、《上帝去吃饭了》(2012)和《富人也会死去》(2015)。


安东尼奥·普拉塔,1977年出生于圣保罗,其文学包括科幻与悬疑小说,揭露社交网络和新科技成瘾。共出版五部著作、译作。《穿着靴子赤身》(2013)以作家童年为主题,叙述幽默、精准。普拉塔还是《圣保罗页报》撰稿人,每周发文,关注者众多。


安娜·保拉·马亚1977年出生在里约热内卢州新伊瓜苏市。著有七部作品,最重要的是三部曲,包括2009年《野蛮人的传说》,中篇小说《病狗弱猪打架之中》与《别人的脏活》,以201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兽骨炭》作结。安娜·保拉·马亚的作品主要探讨人的劳动关系和通过劳动形成的人的性格。


安娜·马尔汀丝·马尔格斯也出生于1977年,米纳斯吉拉斯州贝洛奥利藏特人,创作诗歌,作品集中于五本书和一本英文诗集。连续获得两次贝洛奥利藏特文学奖。2009年出版《海底生命》,以流畅自然的语言见长,市场与评论界反响俱佳。


若昂·保罗·昆卡,1978年出生于里约热内卢,作家、电影导演。作品被译为八种语言,版权购买者来自11个国家。当之无愧的巴西新生代文坛巨子。凭借2016年出版的《我发现我死了》获得巴西国家文学奖。该书创作基于作者2011年的真实经历。一次和邻居争执过后,他发现自己死了,在里约拉帕街区一栋被侵占的建筑有一具尸体,携带着他的出生证明。


丹尼尔·加莱拉(Daniel Galera)1979年出生于圣保罗,已有四部作品问世。第一本题为《收藏的牙齿》,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出版于2011年。不久后的2003年,《直到狗死去那天》出版,主人公是个中产阶级青年,刚从文学系毕业,像很多人那样,结束学业时尚未找到人生方向。2007年,导演贝托·布兰特将这部改编为电影。2012年,加莱拉被英国杂志《格兰塔》评选为巴西二十位最优秀青年作家之一。2016年,作家重拾网络主题,出版长篇小说《零点二十分》,以启示录图景,将巴西的政治危机与“千年虫”结合起来。


塔蒂亚娜·萨莱姆·莱维,出生于里斯本,巴西作家。短篇小说收入《平行线》(2004)、《创造巴西新文学的二十五位女作家》(2005)、《重讲马查多》(2008)、《葡萄牙语情感字典》(2009)、《兄弟们,如果没有明天》等选集。第一部长篇小说《家门钥匙》出版于2007年,以自传式口吻,讲述了一个巴西人——从前被宗教裁判所驱逐出葡萄牙的土耳其犹太人的后裔,收到远在土耳其的老房子的钥匙的故事,一个重逢和重新建构过去的故事。凭借这部作品,塔蒂亚娜在2008年获得了新人作家最佳图书类圣保罗文学奖,入围饱受期待的雅布提文学奖终选。《家门钥匙》被译为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罗马尼亚语、土耳其语、德语、英语、克罗地亚语。


劳拉·埃尔贝尔,作家、视觉艺术家、教师,1979年出生于里约热内卢。出版作品超过14种,突出了多种艺术语言的转化。在《归来者》(2017)中,劳拉处理了死而复生的意象和感受。


埃米利奥·弗拉亚,圣保罗人,作家、编辑、记者,以艺术、文学刊物上的文章闻名。2008年到2019年间,出版三部作品。其中,与瓦奈莎·芭芭拉(Vanessa Bárbara)合著的《希伯的夏天》入围圣保罗文学奖终选,通过一个在家的7岁小孩的视角和经历,探讨了人的艰难、神秘的成长。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暑假时的奇遇,先后目睹长兄和其他少年消失的故事。


拉斐尔·蒙特斯,1990年生于里约热内卢,作家、影视编剧。13岁开始写作,2009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女老师》,收入侦探小说集《谋杀S/A:巴西短篇侦探小说》。已出版作品六部,作品收入文集六种。2019年,心理悬疑惊悚小说《暗处的女人》位列畅销榜第11名。


路易莎·热斯莱尔,1991年生于南大河州卡努阿斯市,青年作家、译者,成果众多。已出版《杜撰短篇集》(2011),《奎萨》(2012),《警示灯将自动闪烁》(2014)。两次获得塞斯克文学奖(Prêmio Sesc de Literatura),入围马查多·德·阿西斯文学奖终选,文学之海奖半决选,两次雅布提文学奖决选。在她的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当代人际关系的虚空,由日常生活状况或恶劣状况引发,异常事件被轻描淡写地处理,由此揭示人物关系的困境。第一部作品出版以来,作家展现出了对家庭和情感主题的偏好。


布鲁娜·贝贝尔,出生于里约热内卢州卡希亚斯公爵市,文学、诗歌、音乐、互联网等领域多个网站与刊物的撰稿人。已经出版了五本诗集,第一部诗集名为《不满亡魂的队伍没有尽头》,出版于2006年。如同很多文坛新人,布鲁娜·贝贝尔的形象非常多面。2007年,她与诗人奥马尔·萨洛芒合作,作为策展人参与了“布罗克斯—网上的文学”展览,获得了2008年第二届《谁》杂志文学奖,诗歌创作在德国、阿根廷、意大利、墨西哥、美国、葡萄牙获翻译出版。


本文介绍的作家并不出自个人的标准,而是在出版市场中在学术研究、奖项评选、文学批评方面表现突出的作家。但是,我们要问,这份名单上为什么鲜见黑人、无一印第安人?为什么目前不到四十岁的巴西作家都是白人、城里人、世界主义者,在他们身上看不出这个广袤国家随处可见的社会差异?答案很简单。巴西正在成为一个不平等的国家,虽然到处都有天赋极佳的人,但成果呈现的方式是特定的。其实有一大批文学从业者是黑人作家、印第安作家、社会边缘化少数群体的作家,如来自LGBT群体,或来自边缘地区,正以其他不同的方式传播作品。


在作家形象、文学书写、作品流通方式上,巴西文学的叙事呈现出新的趋势。如上文所说,各种没有依托大出版社的作家中,很多在尝试改变文本共享方式,在声音和传播全球化的意义上回应了本文开头的设想。电子形式呈现的文学作品,可以作为这种尝试的一个例证,说明读者与文本的关系已经与前代不同。文本交互的实现,以及信息确认和文本链接成为可能,把阅读行为变成了阅读的复数化过程。当代读者的这一变化,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文学。其中,科学与创作携手并进,缩短了作为创造者的作者和作为再创造者的读者之间的距离。


内容来源:《作家通讯》2020年第3期

微信编辑:晓梅


为你推荐

铁凝:文学最终是一件与人为善的事情

中国作协诞生记

访编辑家、作家周明:我一生只有一张工作证

中国作家协会2019年新会员名单

韩少功:人民学与自我学

布罗茨基诗歌三人谈:“它在我们中间寻找骑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