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报道 | 华如桃李,菁菁归附② | 听百卅华附故事,为你们的春哥芸姐花花林吉吉打call

羊晚教研院 华南师大附中 2022-05-22

转载自羊城晚报公众号“羊晚教研院”9月5日报道


▲ 9月5日《羊城晚报》A20纪念版


当华附的老师首先就意味着挑战,而要被评上华附“我最喜爱的老师”(以下简称“最师”)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他们却把这种挑战看成是自我成长与幸福感的来源。用心上好每一节课,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是他们受欢迎的不二法宝。听他们与学生的那些事儿,感动无处不在。


林春鸿:你很用心地对待每一节课,学生是感受得到的


林春鸿小档案




任教科目:地理

入职华附时间:2003年

教学成果:曾作为学校天文奥赛指导老师,指导过的学生荣获多枚国家级和国际级奖牌;多年来积极参与策划和组织学生进行野外社会实践活动;2016年被广东省地理学会评为“广东省优秀中学地理教师”;2013年和2016年两次获“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

师颂: 一声“春哥”,包含了学生们多少的喜爱与信赖。

作为一个理科生,每周我都会满心期待林老师来给我们上课。

师说:教育,应从尊重和信任开始。


学生们爱称林春鸿老师“春哥”、“春春”,他是唯一一位连续四届“最师”都上榜,而且都是金奖的老师。他到底有何魅力?



上过他课的学生都说其课堂总是充满笑声,他的幽默之处在于,明明在讲搞笑的事情,他却一本正经,台下的学生已笑疯,他只是可爱地微笑着继续娓娓道来。


他善于联系生活实际,从熟悉的事物或自身经历开始讲解新的知识,并能够在时机恰到好处时引出正题。



问及为何能在课堂上征服学生?林老师说关键是用心。“你很用心地去备课,很用心地对待每一节课,学生是感受得到的。”他的用心还体现在他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和虚心治学上,如遇到不能立即给学生解释清楚的问题,他一定会记录下来,课后认真查阅资料,第一时间给学生解答。


林老师说,华附的学生都非常优秀,老师肯定会有被学生问倒的时候,“就算一时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没有关系,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老师也不是圣人,也是普通人,被学生问倒一点都不丢人,关键是如何帮学生解决这个难题。”



如何与学生和睦相处?林老师总结了六字箴言——坦诚,不偏不倚。很多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而他总是会耐心地聆听学生们的倾诉,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对每一位学生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亦师亦友是林老师和学生关系的真实写照。



采访时,林老师再三强调他能多次被评上“最师”,主要是团委工作的性质让其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跟学生混得比较熟,知道我的学生比较多,这个在最后投票中占了很大的便宜。华附优秀的老师太多,我真的不算什么。”


黄华林:有挑战才能获得更多幸福感


黄华林小档案




任教科目:政治

入职华附时间:2006年

教学成果:2017年获得首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决赛一等奖、2013年广州市“优秀教师”、2011年广州市中学政治“十佳青年教师”、2010年广东省同课异构一等奖。

师颂:他不是只会教学的老古板,而是活跃于朋友圈亦师亦友的老顽童。他将教学变得有趣,也将生活变得有趣,更将师生关系变得有趣,是个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人。

师说:激发兴趣,提升思维。


在同学们眼里,黄华林老师是华附行走中的“百科全书”,因为除了自己的任教科目政治外,经济、IT、摄影、旅游、文化等他都有所涉猎,老师们也调侃他是文科生里的计算机专家,通过自学,他创建的中学政治教学网在2006年获得了省一等奖。黄老师常用自己日日夜夜不断奋斗的成长史来激励学生“不断学习、挑战自我;慎独慎微,做最好的自己”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学生们都认为黄老师正是那万里挑一的“有趣的灵魂”,总是幽默风趣,能说会道,欢乐着一方教室。


黄老师连续三届获得“最师”金奖,但他认为最受欢迎并不代表最优秀,“也许是我爱好比较广泛,跟学生有很多共同话题吧,所以他们都很愿意跟我沟通。”


当然,光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并不能最终被评上“最师”,老师讲课的实力才是赢得学生的根本。黄老师认为,要征服学生,本心和专业这两者缺一不可。“要让学生对老师完全认可,你的教学水平才是硬实力。”


学生们特别爱上黄老师的课,因为他不仅能将政治教出新花样,还喜欢用分享和讨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多学生直呼黄老师教会给他们的这一套思维方法对任何一门学科都非常重要。


亦师亦友从不是靠冷冰冰的知识,华附的学生智商和情商都非常高,要得到同学们的认同,必须是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这给老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他善于帮助即将振翅翱翔的华附学子们找到他们独特闪光的羽翼。每到晚自习答疑时间,他的办公桌旁总是门庭若市。学生们说:“黄老师不止教我们做题,更教我们做人。不只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朋友。”


他的桌子上还小心存放着往届毕业生从世界各地寄来的明信片,以师恩而起之缘,毕业后以朋友之心相惜相挂念,何等珍贵。



即使像黄老师这样全能的老师,都觉得当华附的老师挑战特别大,“但有挑战才能获得更多幸福感。优秀的学生同样会促进老师全方位成长,自身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更得以彰显。”


李芸:老师有专业自信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


李芸小档案




任教科目:语文

入职华附时间:2002年

教学成果:2009、2011年获广州市“高考突出贡献个人奖”,2012、2015年获广东省“优秀团干”称号,2015年获广东省骨干教师称号,多次积极参与策划和组织学生进行文化相关夏令营活动。

师颂: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李芸老师的工作一向以认真负责闻名。从课外的社团指导到生活分享,从演讲阅读写作到学法交际管理,都做到了极致。

师说: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李芸老师喜欢“到处乱走”,作为旅行足迹遍布欧洲、非洲乃至国内29个省区,在某旅行统计网站里打败国内99%网友的她,没想到从1998年上大学到现在这20年来,生活圈却没有逃离过岗顶。这是她以前从未想过的生活,但现在她一点都不后悔,因为她深深爱着华附和这里的学生。



“和孩子们一起进步、走进他们的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如果你不去了解和理解他们多一点,你跟他们就完全对不上话。”坊间常流传“华附的学生比老师牛”,在李芸看来,老师要有自己的专业自信,“跟学生比知识的广博其实是没必要的,我们可以跟学生比知识的精深,老师在知识的概括和规律的总结方面肯定比学生强很多,因为学生试错的机会很少,但我们试错的机会太多,所以我们的经验比学生丰富。有这样的专业自信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



“讲语解文高人一等,评人论事入木三分”是学生们对李老师课堂的评价,她的博闻强识一度让其开设的欧洲文学、电影欣赏、走进国学等选修课备受欢迎,哪怕是一走再走的广州文化景点,她都特别花心思,比如游陈家祠,她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画出陈家祠的平面图,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陈家祠的布局,并结合古代堂室座次、尊卑常识去问学生:“你愿意去住哪个房间?你觉得住哪个房间比较好?”如此别出心裁的课程设计,难怪学生们直呼“跟着李老师游广州,从来没有如此深刻、长见识过。”



至于台湾文化体验夏令营、欧洲文学之旅夏令营等等研学旅行,在李老师负责组织的那几届中,从前期的路线策划,到深入实施、后期总结,几万字的营员手册,十几万字的营员日记及课题论文,无不渗透着李老师辛勤汗水。在台北故宫,做了深入准备的她不亚于半个导游,耐心细致地带着学生边走边讲解,几乎走遍了所有的常设展厅。至于带着学生徒步在英国西约克的荒原之上,体会勃朗特姐妹笔下苍凉伟大的风景、变幻莫测的天气,也是需要莫大勇气的,但对比起学生由此更好体会了《呼啸山庄》《简爱》等经典小说的收获,这一切的劳累又似乎算不了什么。


▲ 李芸老师在英国雅芳河畔给学生们讲莎士比亚


李老师是个完美主义者,自然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任何事情都做到极致,所以她总是特别忙,一直在团委负责学生社团及宣传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她不管多忙多累,看到学生就满血复活,在团委活动中给学生耐心而合理的指导,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和锻炼机会,深受学生的欢迎。2017届学生在知乎网站“你遇到的好老师可以有多好”问题下自发为她书写答案,并引发华附微信朋友圈的大量转发。


▲ 李芸老师在法国巴黎先贤祠前讲进入先贤祠的文学大家


林程吉:在学生们面前从容地做真实的自己,做他们的朋友,是我最大的幸福

林程吉小档案




任教科目:地理

入职华附时间:2011年

教学成果:第三届中国初中生地理知识竞赛优秀指导老师;广东省第四届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优秀指导老师;2015-2018年全国中学生天文奥赛优秀指导教师;2011-2017年广东省中学生天文奥赛优秀指导教师;华南师大附中德育工作标兵。

师颂:几乎天天晚上,哪怕不用值班,林老师都会在办公室工作到晚自习结束,甚至更晚。正是这份默默付出,让他在入职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我们第一次知道地理课可以这样上:仿佛在眼前展开一幅辽阔的天地画卷,不再是教科书上沉闷的经纬度和苍白的解说,在笑声滚滚的课堂上,连空气中漂浮的尘埃都变得灵动起来。

师说:人生如果没有梦想,生活如果没有诗意,那是很无味的。诗可以是梦,梦也许又是明天的诗!



首届“最师”评选,林程吉老师就获得了银奖,而那时才是他来华附工作的第一年,也是那一届“最师”最年轻的老师。正因为年轻,林老师最能理解和心疼他的学生,他能征服学生,靠的是最朴实的陪伴,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他都像大哥哥一样陪在学生们身边,给他们温暖和力量。



2014年林老师带的国旗班有个节目入选了“华附春晚”,这是华附每年的盛会,两小时的大型演出,全球直播。为了演好这个节目,他每天陪着同学们一起排练,反复修改,加班加点,每一个动作都力求做到完美,为了达到大家心中的那个完美标准,不知和学生一起修改了多少遍,不知多少个中午都在加练,不知欠了学生们多少顿午饭。最后在晚会上,林老师与学生们一起同台表演,非常成功。他说,虽然自己演技不怎么好,但是能和学生们一起去努力做好一件事,这个过程特别感动。“我觉得学生特别不容易,我参与其中更能体会学生的付出。回想起那将近一个月的准备,付出是值得的,收获的是一个无坚不摧的集体。”


▲ 2014国旗班“春晚”后台全家福


林老师善于从生活琐碎的小事里为学生引出一个又一个踏实而温暖的小道理,学生们说,那感觉就像是在漆黑的夜里燃起无数星星之火,汇聚成一盏指路的灯。很多人都说,“80后”的字实在不敢恭维,但接近“90后”的林老师却写得一手好字,许多学生都被他整齐又美观的板书所征服。


▲ 元旦迎新班会


林老师说,在华附7年时光,他特别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天。“虽然每一天我都非常忙碌,也有很多压力,可是每当我走进课室,站在三尺讲台上和学生们一起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内心总能徜徉着幸福,收获着喜悦和欢笑。”


▲ 2012年黄河夏令营(壶口瀑布合影)


正如杨绛先生所言:“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于林老师而言,总能在学生们面前从容地做真实的自己,做他们的朋友,是他最大的幸福。

 


记者手记


看到昔日男神显眼的白发,都是辛劳惹的“霜”


“林春鸿老师真的老了挺多,好想哭!”


王屏山老校长的外孙女黄婧是华附的校友,09年她读高二时,林春鸿老师教她的地理,她对林老师印象特别深刻,“那时候觉得他特别年轻,但讲课讲得非常好,特别精彩,他很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把枯燥的课本知识讲活,我那时候对地理可感兴趣了。”


十年后在开学典礼上偶遇林老师,没想到黄婧第一反应竟是老师头上那显眼的白发,勿须多言,都是辛劳惹的“霜”。


很多人都以为华附学生成绩好是“学”出来的,可只有附中人才知道他们也是“玩”出来的。早在上世纪50年代,老校长王屏山就提出“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从那时起,华附的社团活动就丰富多彩了,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华附的老师不但要认真上好课,还要挖空心思带着这群高智商、高情商的学生玩出新花样,这其中的辛劳,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把学生放在最重要位置上的华附,如此多课外活动的华附,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们别说十年,哪怕是三年未见,因辛劳增添的岁月痕迹都很难掩饰。


恕我词穷,对这些默默为学生付出的附中老师们,除了感动,我不知道还能说什么。

出品: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



相关链接:



公众号ID:hsfzgd

欢迎关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