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岁末隆冬,师生情暖:听语文科张百栋老师、林宜光老师讲过去的附中故事


年末,空气里的节日味道越来越浓,持续了十天的寒潮被热烈的阳光驱散。12月18日,华附敬师志愿者一行七人相约华附教职工宿舍楼前,一起探望张百栋老师与林宜光老师。

张老师家整洁、雅致,厅堂里挂着一幅字:“守拙庐”,笔触浑厚有力,细问之下,原来张老师名“百栋”,号“守拙”,此幅字为陈初生大师相赠,著名书法及古文字学家与教育工作者的情谊跃然纸上。


 

82岁的张老师参加工作较早,18岁就开始在潮州小学里任教,1960年考入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服从分配去了海南教书,在海口一呆就是20年。1982年,爱才惜才的王屏山老校长把他调来附中教语文,其间虽然有机会去执信中学与珠海,他都婉拒了,因为他对附中有感情、有情结,认为到附中工作是自己人生的最好选择。

百栋老师与杜老师都在语文组,他们一起回忆往昔的教学生涯,那个年代,教师们平实、敬业,张老师说:“我到了附中以后读了大量的书,因为要教学生,自己先要学习很多东西。华附今天的成绩,和老师们不断追求自身上进有很大关系。”



说起教学,张老师的幽默风趣是出了名的,很多校友都记得张老师的第一节课,至今难忘:“同学们,今天不上课,我们聊一聊王国维……”


张老师爽朗地笑了,谈起当下语文教学改革,他与杜老师的观点一致: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现今教学方式日新月异,智能黑板减少了老师板书的时间,张老师仍然认为语文老师应该通过书写板书传递汉语言的美。

 


张老师自豪地告诉志愿者们,附中的教学生涯成就了他对自身语文修为的自信,他的稿件在人民日报发表,主编没做修改,在澳门日报开辟专栏的两年里,他的稿子也是原稿刊登,可见百栋老师的汉语言功底的深厚。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里人才辈出,例如原南方报业集团高管,今“百神传媒”的创始人庄慎之。而他的孙辈们也很优秀,均在美国名校就读。


 

志愿者们探望的第二位老师是教数学的林宜光老师,今年也是82岁。林老师的家阳光满屋,特别地敞亮,志愿者们赞叹他挑的房子朝向最好。1997年,林老师刚退休不久,二十一层教职工宿舍竣工,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以及参考朋友的建议后,林老师选择了这个单元安享晚年,过着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的退休生活。

林宜光老师是最早在华附工作的老师之一,也已退休的标叔告诉大家,林老师曾任他的班主任。在教过的年级里,林老师对85届印象颇深,学生的名字如数家珍……蔡师姐,你被林老师点名啦。

 

林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是:一辈子都在华附,一辈子的华附人。原来林老师在1952年四校合并时进入华附读初中,1958年高中毕业,进修后留在华附任教,从青葱懵懂的少年到耄耋之年的教育工作者,经历了华附四校合并后建立石牌分校,两年后石牌分校成为总校,与省实分开办学以及后来的发展历程,是华附辉煌校史的见证人之一。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学,还要帮助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种菜供给学生饭堂,所以耕田、种菜也是工作内容。当时的作息是一早起来先去地里浇水,打理蔬菜,然后上课,所以常常打着赤脚教学;那时,老师带着学生们一起勤工俭学是常态,附中的师生们曾在现在的龙口东附近开荒,种植了棉花、花生、番薯、草菇、花卉……志愿者们仿佛坐上了时光机,感受着当年老师与学生们的艰苦与快乐。

 

林老师说,当年为了节省实验室的教学经费,他特意去石牌的水果店收菠萝皮,发酵后提取酒精;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曾被分配到磨碟沙农场工作,当时没有桥,仅有水路,只能从猎德村坐船过去……说着说着,林老师笑了,忆起60年代,由于在华附就读的中南局、省委与部队的子弟比较多,开家长会时仿佛是开政府工作会议般的情景(校门口排满了难得一见的小汽车)。


 

林老师的身体情况一直不错,除了有点眼矇耳背,一切都正常,也许是年轻时劳动惯了,至今仍坚持买菜做饭,接送孙子上学,可谓家里家外一把手,真棒!



新年将至,祝恩师们幸福、快乐、健康、长寿!

 

▌文字编辑:姜承昀校友 简敏峰校友

▌校稿:杜少芬老师 苏静校友 张艳平校友

▌转载:公众号“华附敬师志愿者”12月25日


相关链接:


公众号ID:hsfzgd

欢迎关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