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路牌突现粤语拼音,却被骂教坏小孩!粤拼到底是什么?

羊城一周 2021-01-27


一直被认为“粤语沙漠”的深圳居然有新举动?深圳一些地方的路牌疑似标上了粤语拼音


▲图源水印


很多人一开始猛烈斥责路牌的拼音标错,并嘲讽是广东普通话,而后有人指出这是粤语拼音而不是标错了。



▲有人认为这种拼音会教坏小孩,很丢脸


但很快,又有“懂行”的朋友指出,“福荣路”的粤拼对不上号,既不是粤拼,也不是广拼,因此怀疑是“威妥玛拼音“。


▲根据我们编辑部查找多个方案,其实应该是“h港zf拼音方案”   图源网络


很多年轻的自己友看到这估计都晕头转向,八卦都跟不上节奏:“这粤语拼音到底是怎样才是对的?怎么还一套一套的?”


说起粤语的拼音方案,就是“一匹布咁长”、关乎学术界厮杀的故事了。


01

数量繁多、争议不少的粤语拼音方案

粤语拼音在广东普及率不高的原因,除了因为学校没有专门课程教授,还因为粤语拼音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方案。


普通话的汉语拼音是经过相关国家机构讨论,最后确立下唯一的方案,并有法律去保护和规定。常用的字都有相对应的拼音,都能通过新华字典去查到,这样就避免了争吵。


▲图源短史记


但粤语拼音就不是了,光是现在比较常见的就有7种方案(粤拼、广拼、港拼、教院、耶鲁、刘锡祥、黄锡凌),分别诞生于粤港两地的不同时期,每种方案都各有侧重点。所以相较于普通话拼音的唯一性,粤语拼音方案就显得比较杂乱且有争议性了。


无论是粤语拼音还是普通话的汉语拼音,都是一种中文的罗马化,就是如何让初学者能够一眼识别中文发音并更好学习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如何用26个字母标识最终目的就是与国际接轨、方便沟通,并更好地信息化。


关于中文标音的罗马化,最早能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英国驻华全权公使威妥玛(Thomas Wade)在中国游历期间,创立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的系统,叫“威妥玛拼音”或“韦氏拼音”。


▲威妥玛(Thomas Wade),图源网络


“威妥玛拼音”既可以用来标识粤语,也可用来标识吴语、官话等所有汉语方言。这套拼音是由英国人创立的,因此所有发音都是按照英国人的发音习惯(国际音标)来标识。这套系统是20世纪翻译中文主要的英文音译系统,几乎所有和中国有关的英文书籍都运用到这个拼音系统。


像是英文词汇里的,功夫(Kungfu)、太极(Taichi)、宫保鸡丁(Kungpao Chicken)等等都是借用这套系统翻译创造而成。


在还没有汉语拼音方案前,很多中国城市的地名,就是使用以威妥玛拼音为基础、依地区方言修改而成的邮政式拼音来标识。像是广州(Kwangchow,威妥玛拼音:Kuang-chou);北京--Peking(威妥玛拼音:Pei-ching);济南--Tsinan (威妥玛拼音:Chi-nan)等等。


▲图源italki


虽然后来不再使用威妥玛拼音标识,但还是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品牌、学校名现在依然保留旧译名,如青岛啤酒(Tsingtao Beer)、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等等。


▲商品商标依旧保留


有一套香k人常见且离不开的方案:香k政府粤语拼音方案(简称“港拼”)。这套系统也和威妥玛拼音有渊源,从1841年h港开埠以来沿用至今,应沿自香kz府内部。常见于香k人名、地名、街名等方面的英文名称。有一本专门查阅的字典,但香kz府也从未正式公布过或解释过,“港拼”是一个怎样的系统。绝大部分香k人也没有专门去学习过。


▲图源 Road Research Society 道路硏究社


▲图源网络


20世纪30、40年代二战爆发,耶鲁拼音诞生了。


一开始耶鲁拼音的开发是为了方便赴中国对日作战的美军,所以在1943年时金守拙所开发的耶鲁拼音只针对当时的官话,粤语耶鲁拼音直到20世纪60、70年代才完成。


粤语耶鲁拼音,在1958年由黄伯飞(Parker Po-fei Huang)和Gerald P. Kok共同发明,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他们在耶鲁大学能更好地教授粤语课程。之后这套系统被广泛运用在教授外国人粤语的课程和教材里,像是东京大学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都是使用这套系统。


▲耶鲁大学,图源CFP


在1960年,广东省教育部门公布了一个粤语拼音方案,专门用来拼写阅读标准粤语广州话,因此这个方案叫做“广州话拼音方案”,简称“广拼”


这个方案偏向于汉语拼音,比较适合中国大陆人士学习,但早期的设置并不太合理存在音素残缺的问题,有些音对不上。而且使用了特殊符号,到了电脑手机全面普及的时代,就不方便电子信息输入。


于是在80年代,暨南大学的饶秉才教授对60年代的方案进行了大幅度修改。现在所见的广拼方案就是经饶秉才修订后的版本,不少广东学术界编撰的粤语词典辞书著作都是使用此方案。


▲内有很多特殊符号,来源《广州话俗语词典》


像是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广州话俗语词典》、《广州音字典》等书的结尾的拼音表,都有一行“根据60年代方案修订而成”的字样。不过还是没有解决特殊符号难以电子输入的问题,毕竟那时电脑手机还未开始普及)。



而在70年代,有两套方案在hk横空出世。一套是1971年的香k教育学院拼音方案,另一套是1972年的刘锡祥拼音方案。


香k教育学院拼音方案,又被称作“教院方案”,是以国际音标IPA为依据建立将音标符号限在26个拉丁字母范围内,能准确标注语音音素,也没有特殊符号,便于以电脑键盘直接输入。最早是在余秉昭神父所著的《同音字汇》里使用。


到了1990年,h港教育署语文教育学院中文系出版了《常用字广州话读音表》,包含了四千多个常用字的粤语“建议读音”。这套方案的地位正式得到了h港政府教育部门的承认。


▲图源网络


2002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暨南大学语言学家詹伯慧教授主编的《广州话正音字典》也是使用这套拼音方案。该书认为“教院方案”多年来已经在h港的中、小学广泛采用,所以选择选用这个方案。很多常见的粤语教程,如2006年出版的《新时空粤语》、2011年出版的《实用粤语播音主持语言基础教程》都是选用这套拼音系统。



黄锡凌拼音方案,这套拼音是在1941年出版的权威性粤语研究著作粤音韵汇中首次使用,作者是粤语语言学家黃錫凌,这套方案是“教院拼音”编制的基础。


至于锡祥拼音方案,就显得相对“小众”,这套方案大多用在教授外国人粤语的课程上语课程就是用他的拼音方案。


最后需要介绍的这一套“h港语言学学会粤语拼音方案”(简称“粤拼”),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最简单合理、易学易用的粤语拼音方案。


这套方案在1993年由h港语言学学会制定,只用到了22个字母和6个阿拉伯数字,和教院方案相比,也是建立在以国际音标IPA为依据的理念上,可谓大同小异。不过“粤拼”比“教院方案”更简单因为很适合目前电脑信息化时代,很多网络中文资讯处理平台、粤拼输入法等方面都支持这套方案。


02

脱颖而出的“粤拼”

为什么“粤拼”会在90世纪后兴起,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广受欢迎?最主要的还是这个方案在简单易学之余,还适应了电子网络化的时代背景,所以“粤拼”在民间接受度甚高,近年来粤港两地新出版的粤语图书著作,也越来越多使用“粤拼”。


所有拼音方案的设计的初衷,都是要用来弥补汉字不能直观表音的缺憾,所以粤语拼音的设计一定要清晰准确地表现粤语的发音(音位系统)。


“一个拼音符号对应一个音位”是首要原则。


简单来说,你发出一个音就有且只有一个对应的拼音符号(字母)对应,那才不会混乱。如果你发“啊”,/a/、/b/都可以表示这个音,那作为初学者肯定不知道该怎么标,或者以后涉及传承问题,后人无法定夺你这个字究竟怎样发音、有多少个音。



耶鲁拼音的缺点就在于,一个拼音符号对应的不是唯一一个音,需要判断实际。例如耶鲁拼音里的【 a 】到底是发/a/还是/ɐ/ ,例如:


      花     翻     分

耶鲁:fa    faan   fan

粤拼:faa   faan   fan


而粤拼就统一用【aa】表示 /a/,用【a】表示 /ɐ/ ,这样分别标注就不会混乱。


其次,尽量避免使用特殊符号。


就像上面讲到的,现在是电子信息时代,大量使用电脑、手机去交流、创作就会涉及到文字输入到电脑的问题。


“广拼”含有特殊字母,像是ê é ü 这种你找都需要找半天的符号。键盘上就是最简易的26个字母和1-6的阿拉伯数字,所以直接用这32个符号去拼写输入是最方便快捷的。


像是普通话拼音也会把 ü 转换成 v来输入,所以粤语在发音多几倍的情况下更需要简明扼要。


再者,拼音符号尽量选符合大众发音习惯的。


毕竟拼音字母都是拉丁字母,大家习惯了英文发音去讲,所以一般会让字母a o e u作为元音,b p m f d作为辅音,即使有些出入也比较容易改过来。


但这个原则却是粤拼的缺点。用【j】来发大家习惯用【y】来发的 /j/(一),这就很反直觉,学粤拼时最难受的就是这个符号和音经常对不上。但为了维护一一对应的首要原则,所以还是牺牲了这个符号和发音。


所以综合来讲,“**语言学学会拼音方案”是目前最快上手、最简单明了的方案,也因此自动成为最受欢迎的方案。不信?你打开不同方案的声母韵母表对比看看,你绝对就会明白这种感觉!



▲上下滑动查看长图,图源知乎Ching-hung Ng



最后


很多人觉得学粤语拼音没必要,特别是本地人,觉得自己从小听到大、从小说到大,粤语仿佛天生就会,哪里需要浪费时间学。


但其实现在懒音现象很严重,像是广(gwong2) 会发成“港(gong2)”、(hang4会发”(han4)等等。其实懒音也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还是普通话和粤语混淆的现象:像是迫(bik1)切会说成“po”切,芋(wu6)头、芋(wu6)圆会说成“鱼”头、“预”圆等等。


之前市长陈建华提议学前阶段推行普粤双语教学,深圳也有相关试探粤语教育的新闻。这些提议都是对保护粤语非常好的,但这些提议要落实的前提,还是应该要有唯一的、权威的粤语拼音方案,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踏实地学习粤语。



无论是采用更受大众欢迎的“**语言学学会粤语拼音方案”,还是学习香k中小学沿用“**教育学院拼音方案”,抑或是广东省教育厅自己找专家出台一个方案,学习粤语的拼音都是一个必要的步骤。


“磨刀不误砍柴工”,没有建起地基的粤语只能像流沙,很容易就流失了。毕竟日后学校若真有粤语课程,教材总要有吧,那以什么为标准呢?这是绕不开的前提。


各位自己友,

你们觉得讲粤语的人有必要学习“粤拼”吗?

你觉得哪种“粤拼方案”最适合推广?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们的故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