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糖尿病治疗切勿忽视“心肾安全”
10年糖友突发尿毒症,双下肢浮肿,小便经常有泡沫现象,上个楼层气吁吁,稍一活动心慌慌……这些竟然都是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
有糖尿病患者发现自己小便经常有泡沫现象,不过,并没太在意。半个月前,突然身体乏力,双下肢浮肿,夜尿也增多。这时,开始意识到不对劲,在家人的陪伴下,急急忙忙地赶到医院检查。肾功能化验单显示,血肌酐1600umol/l,超过正常值十几倍。被紧急收住入院,当晚就接受了血透治疗。被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切,却与患了十几年的糖尿病有关。
有位已患糖尿病七年多的患者,年近70岁了。最近一年感觉到走走路或是上个二层楼就会心慌、气喘,平躺下来后好一些,但稍活动后又会“心发慌”。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吃不下饭,本来以为是感冒引起的并没有在意。突然有一天心率急速、皮肤苍白、头晕气喘,被马上送去医治,一查心电图,主治医生告诉他是“糖尿病引起了心脏病”。
“临床上,像这样的患者并不在少数。糖尿病并发的心血管病变、糖尿病相关肾病等,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健康威胁。”
曾任大内科主任、大内科教研室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杨文英教授指出,“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倍。 而慢性肾脏疾病可导致约一半的2型糖尿病患者受累。 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除了要有效控糖外,还要最大程度地避免心、肾受损,给心血管和肾脏尽可能多的安全。”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心脑血管疾患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常委和教育管理学组组长郭晓蕙教授解释到:究其根本原因就是高血糖导致血管内皮受损,正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初始环节。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慢性进行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患病后会导致人体内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而血液中长期持续性的高血糖、高血脂会对动脉血管造成“侵蚀”,致使血管内皮变得不再光滑平整。
血液中的血脂、血小板等物质会凝结集聚在内皮受损的部位上,变成了附着在血管壁上的斑块,使动脉血管变硬,并且越来越狭窄,阻碍心脑血液供应,从而引发心脑血管病。
而之所以糖尿病患者的肾脏更容易“受伤”,郭晓蕙教授继续介绍,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本身就在逐年递减,再加上很多糖尿病患者是得了好几种慢性病的老年人,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成了家常便饭。
年龄的增长、病程的延长,以及共服多种依赖肾脏排泄的药物,都会让患者的肾功能走下坡路。
“由于临床上2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和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非常常见,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治疗之初,就要开始进行风险管理,制定降糖策略时,一定要平‘心’而论,‘肾’谋远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洪天配教授强调,“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应考虑多种因素,在注重降糖有效性的同时需兼顾心血管安全性和肾脏的安全,这样的降糖药物才能真正带来更多层面和更为长远的获益。”
“糖尿病的肾损伤往往在无声无息中发生,症状不易察觉。若早期不加以预防与控制,任由肾功能不可逆地减退,到了中晚期发展成糖尿病肾病,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难度也大大提高。所以糖尿病患者在看病开药时,一定要咨询医生是否有适合自己的,心肾无忧的降糖药物!”
另外,糖尿病相关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患者早期可能无临床症状,或只是出现头晕、失眠、多汗、心悸等症状,容易被忽视。
为此,杨文英教授强调,“内分泌科医生有责任让患者清楚地认识到糖尿病对心血管、肾脏的危害,让糖尿病患者有效降糖的同时,定期进行心血管和肾功能检查。糖尿病患者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若出现泡沫尿、身体不同部位的水肿、血压升高,可能是肾病早期的信号;疲劳、过度活动后出现气促、胸闷等症状时,可能是心血管在‘报警’,应尽早到医院就诊。”
文章来源:生命时报
主编丨郁杰
编辑丨小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