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聚焦 | 交通银行行长刘珺:银行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3月底,由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主办(CFIC),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AIF)承办的“浙大ZIBS上海论坛暨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1春季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ZIBS上海教学与实践基地也在会上正式成立并揭牌。
本次会议主题为
“金融助力十四五新开局”
也是货币金融圆桌会议春季论坛
首次落户长三角
交通银行行长刘珺就《银行、银行业务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发表主题演讲。(以下为刘珺观点锦集)
关于银行业发展,刘珺行长认为,主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轨迹:一种是当地银行,当然很多是以社区银行的形式存在,可称之为“后街银行”,只服务于特定的人群;另一种是全球化的银行,现在看到的国际上领先的银行基本上都是全球化的银行,开展的也都是全球化的业务。
谈及资本市场银行估值,刘珺行长认为,金融科技溢价、零售溢价和公司业务贴现因素的存在,向数字化/金科转型和零售业务转型的银行市值较高,而以传统对公业务为主的银行市值偏低。银行要提升资本市场表现,在“十四五”时期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要进行转型,转型的方向是让银行的服务更多地往零售端走,更多地通过金融科技赋能使溢价能力提升上来。
刘珺行长指出,未来银行的竞争对手或许不是银行,而是科技公司,甚至某项技术,如区块链、联邦学习。“无形经济”正迅速崛起,科技也正在重塑产业发展的新格局。资本市场的功能正在发生内生和外生的转化。
一方面,Big Tech(大型科技公司)通过垂直一体化、水平一体化甚至生态化,把相关初创公司和创新技术整合到自己的闭环系统中,无需通过证券交易所,内生的资本市场就可以满足初创企业的再融资。如亚马逊与谷歌等互联网巨头已搭建起庞大的资本生态圈,通过“直接投资+并购”推动业务扩张。
另一方面,SPAC、Direct Listing、Sovereign-wealth funds等新的资本市场融资工具涌现。例如,SPAC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投资者对成长型公司的强劲需求,具有简单高效的特征。
刘珺行长表示,中国金融已经发生了从银行驱动到市场主导、从间接融资主导到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平衡的很大变化。横向比较看,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占GDP的比重和发达经济体仍有差距,其中“股票市场/GDP”为59.89%,“债券市场/GDP”为97.63%,“信用债/GDP”为41.5%,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未来银行将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相比主要充当存贷中介功能,吸收存款、为企业发放贷款的传统银行模式,现代银行模式可通过投贷一体化,深度参与和助力资本市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