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 zhpctx 功能介绍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努力推进客家繁荣,传递社会正能量,提供文化艺术品收藏、鉴赏、交流的平台。 记忆中的父亲裁缝铺 文/李志祥 武平的风俗,凡手艺人都被称为“师傅”。例如,木匠叫“木匠师傅”,泥水匠叫“泥水师傅”,裁缝师傅叫“做衫师傅”……各类“师傅”多是上门做细“吃百家饭”的能工巧匠。做衫师傅当然也归类“吃百家饭”的上手行列。 以前,在所有手艺行当中,做衫师傅可能最为轻松体面,殷富人家的绫罗绸缎,贫贱人家的麻桑土布,都经过他们的手工技艺,缝制出各式各样之得体衣裳。这样的裁缝是名副其实的老裁缝。 手艺好的做衫师傅,一年到头几乎都被人家请去东奔西忙,做完了东家走西家,做好了冬衣添夏衣。在那个一年难得穿一件新衣服的年代,做衫师傅的“大驾光临”,也算是一件让人期盼的欣喜之事!特别是处处宕宕的大姑娘、小媳妇,更是心驰神往! 父亲六十年代末,拜街上一个叫“瞎佬”师傅为师,父亲经过一年的学基本功和打杂生涯,学徒时并不是每个人都承受得了的。所以,想要把手艺学精悟透,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最聪明的徒弟,也得跟随师傅学满二三年,针工、剪工、算工、画工、熨工、车工……“十八般武艺”样样过关。 父亲二年后得到“瞎佬”师傅允许,谢了师恩在上街尾另起炉灶开了个做衫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还没有缝纫机,有钱也买不到缝纫机,父亲靠人介绍在上杭寨背圩上买了个二手缝纫机。 “缝纫机”这一“稀罕之物”,它在武平土话里叫“做衫车子”。自从有了“做衫车子”,裁缝行业也算是一种飞跃性的革命了。父亲也经常挑着“做衫车子”到江西石圳、楠木去做衫,一到人家就忙开了:调试做衫车,滴注洋车油,穿针引线,检查做衫车皮带松紧,然后把火炭放进燙斗,以便裁剪时熨烫布料。用皮尺为东家一家人丈量袖长、胸围、襟长,将那些数据一一以土码字记录在布条上。 然后,在那张八仙桌上垫起草席铺开布料,用一只小碗舀上一碗凉水,吸上一口,像道术高深的道士使法,朝着布料“噗噗”地喷过去,接着用火熨斗将布料烫平,再一尺一寸地在桌板上画粉,用剪刀“嚓嚓嚓”地剪出前襟、后襟、袖子、衣领等部件。将这些部件在锁边机上锁完边后,再踏“做衫车子”缝合。 父亲技艺娴熟,一件衣服一个小时便可以做好,但不得马虎,只要发现有跑线的地方,一定返工重做,拿一把小剪刀小心拆除错误的线路。我小时候也经常帮过父亲拆过线结,最后的工序是用手工锁扣眼和钉纽扣。 五六十年代以前,农村服装的款式,基本上是男人穿“对襟衫”加“逆裤头”,女人穿“侧面襟”和带子裤,再加上老人的“长布衫”、“棉背褡子”和小孩子的“摆撕裤”、“学生衫”之类,款式简单。后来随着时代发展,服装款式相对增加,例如“青年装”、“列宁装”和“中山装”“军装”之类应运而生。父亲这时格格不入,一时难以接受。但也难不倒父亲,经过专心研究,克服复杂的结构尺寸,跟上了时代潮流。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队成立了“手工联合社”,父亲当然也不例外地加入了大队里的“缝纫社”了。那时候的手工业联社的社员都拿核定的工分加部份现金补贴,每年约有二三千个工分加上每月八九元现金补贴。当时来说是较高的收入行业。 七十年代中期“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运动后,手工联合社解散,父亲也回到了生产队搞农业生产。在生产队农闲时,如要出去做衫,要向“队里”订合同每天交一两毛钱的“副业款”,才使家人有“基本口粮”分配。那时候,出外搞“副业”的日子要比种田人好过得多。 别人在生产队里起早摸黑挣二三角钱一天,父亲一天能挣一块钱,一天还能至恭至敬地在人家里吃早饭、中饭、点心、晚饭四顿饭。人家为了规矩和体面,往往还备有一年到头舍不得吃的鸡鸭和蛋。 那时候若要做衣衫的人家,要先上门“约请”,答应的具体日子则由父亲定夺。每户人家一般都要做一两天或三四天。通常到一户人家停落后,同村人的左邻右舍都会搭便请去,于是,到一个村后,总会连续干上十头半月。 逢到农历闰月的年份,尤其是在闰月中逢九逢十的几天里,都要忙着给老人做寿衣,据说,在闰年闰月做寿衣,可起助老人长寿之意的同时,更可化解家中一切邪祟煞气。每件寿衣双倍工钱的同时,东家也会包一个大大的红包讨个吉言。 每临冬天,是父亲一年中最忙的时候。通宵干活是常有的事情。不过,忙了一年,到年三十得意洋洋数钱时,就把什么辛苦都忘记一干二净了。 七十年代,父亲比较有经济条件和超前的生活理念,遥遥领先地买起自行车,从此到邻村做衫时就更方便多了。但那时候也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而是需要经过很多途径,费了若干周折,在泰国华侨志勤叔那里买来“华侨券”和“自行车票”才买到一部“凤凰”牌自行车。 八十年代初,来自广东的新式、港台的时尚洋款服装摆满了墟天摊位……五花八门瞬息万变。因此众多做衫师傅已被历史的车轮遗弃,父亲也不得不乖乖退出做衫行列。父亲做衫时的点滴情景只有显现在我的回忆之中。 作者简介 李志祥,福建省武平县东留镇桂坑村人,1960年8月出生,高中毕业,退伍军人,中共党员,1996年6月至2010年2月任武平县东留镇桂坑村计生管理员、综治协管员、民兵营长、出纳等职。担任村干部二十余年,2006年至2010年协助乡里十八个村整理综治村料和武装部民兵整组村料,其中综治村级材料得到县市的好评,在任村干部期间,多次评为乡优秀党员、优秀人大代表,2008年至2010年度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综治先进个人、乡综治先进个人。 图片选自网络 南森 编辑 ● 即将消失的老手艺——做篾 ● 渐行渐远,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艺 ● 走进妈妈的“割鲁基”时代! ▼ 点“阅读原文”,一键关注品藏天下,还可查阅往期精彩内容。 该文章作者已设置需关注才可以留言 写留言 写留言 加载中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