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才高八斗,卿本张狂,他最终悟道“省躬慎言”才是人生真智慧
伊秉绶:未及张扬的文人个性
◆ ◆ ◆
文 | 砍柴歌
周星驰在电影《少林足球》中说道:“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套用同一句式,“做人如果没点个性,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在现实的世界里,有梦想并能持之以恒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咸鱼,被盐巴腌渍过,随时被命运烹饪。
至于有个性并能耍酷到底的人,大抵有两种结局:要么成为牛逼哄哄的大腕儿而名垂青史,譬如狂放不羁的诗仙李太白;要么被命运干翻,沦为举步维艰的边缘人。
且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福建宁化县有一位30岁的读书人赴京赶考,举中正榜。什么是正榜?
翻了翻度娘,原来是正式录取榜单的意思。这事儿其实没什么了不起。只要跻身录取名单,排名两千名之外那也叫正榜,但说不定你只是被某个央企单位招去当了打字员也未可知。
不管怎么说,这位名叫伊秉绶的读书人从此就在北京居住下来,开始了北漂生涯。
今天的人,30岁绝对属于青年,但到了这把岁数,多半已经在某个城市漂了不少年头了,心中已然有了沧桑感,如果眼前看不到买房的希望,恐怕心底时不时就得泛起回乡的念头了。
反观30岁的伊秉绶,处于人均寿命不足60岁的大清时代,人生已经过半,怕是不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还是青年了,但他的北漂岁月才刚刚开始,心中燃烧着滚烫的豪情。要我说这就叫个性。
02
考试考得好不好是一回事,有没有才气通常是另一回事。
这不,有才气有个性的伊秉绶很快得到了大学士纪晓岚的赏识,进而成为纪大烟袋的家中常客,还能以长辈身份教纪家的小孙子读书写字:“小纪子,你这个字写得不对,那个音读得不对。应该这样.…..”云云。
伊秉绶 隶书 《适庐》题额
这让伊秉绶有了已然跻身上流社会、未来一片光明的错觉。他甚至跟另一个大名鼎鼎的大学士刘墉也熟识起来,还专门向刘罗锅子拜师学艺,研习书法。
社会大学的经验告诉我们,跟什么样的人来往,就会生出什么样的气场。纪晓岚和刘墉是什么人哪?他们是大学问家,又是一身正气之人。
虽然历史上的老纪和刘锅子斗和珅并没有斗得那么狠,但也是基本处于天然正义的一方,而且都是很有个性的人物。伊秉绶跟他们混,对他的才气和是非曲直观念的成长,绝对是一种巨大的促动。
伊秉绶 隶书
更重要的是,伊秉绶的个性也像野草般疯长。只是眼下他还没取得像样的功名,不敢张扬自己的个性罢了。伊秉绶后期的书法极具艺术个性是有原因的,那不过是强烈的性格基因在现实中自我压抑之后,理所当然地转移到了书法方面。
03
1789年,大概是纪晓岚鼓励了伊秉绶:“小伊啊,你在我这蹭了5年的饭,差不多也得到了我的真传。是时候大展宏图了。”刘墉也给伊秉绶打气:“没错,你该出师了。在书法方面你小子已经超过我了,我实在没东西可教你了。”
于是伊秉绶斗志昂扬地走进了考场,参加全国会试,结果“进士及第,授刑部额外主事,补浙江司员外郎”。至此,伊秉绶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打字员的待遇了,而是正式开启了仕途模式。
短短5年时间,伊秉绶从一个无名小卒华丽变身为朝中部级单位的官员。他的北漂奋斗史不可谓不励志。这就是北京的魅力所在: 通常待在外省老家,十年二十年也难以有实质性的大变化;而在北京,一朝得势,余生都有了傲娇的底气。
伊秉绶 1804年作 隶书 七言联
话说伊秉绶开始当官以后,又一口气在北京待了差不多10年。期间工作简历大概是从刑部额外主事到刑部主事,再从刑部外郎升任刑部郎中。别的还有一些杂役工作,按下不表。
都说在北京待得年头长了,人的气场容易变得牛逼哄哄的,个性难免比较张扬。这种特质不是现在才有,而是古已有之。可以想见,伊秉绶在部级单位有那么一官半职,没有点个性那是不可能的。这也为他后来的仕途埋下了祸根。
不管怎么说,他在北京是如何为人处世的,今天的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但他在书画艺术和书法方面的强烈个性,无疑在这段时间内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伊秉绶在后世的书画书法等学界,得到的评价是非常之高的。北京岁月,无疑是他淬炼的舞台。
伊秉绶《隶书“政成心逸”五言联》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04
1799年,伊秉绶调任广东惠州知府,至此北漂生涯告一段落。话说这时候大清皇帝早已由乾隆变为嘉庆了。这一年正是嘉庆皇帝赐和珅自尽的历史节点。
按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和珅倒了,纪晓岚和刘墉也逐渐成边缘人物了;情势不明朗,伊秉绶应该收敛一下自己的个性才是。但伊秉绶不。他是从北京来到惠州的,难免有一股傲气:“我当年在北京什么阵势没见过?”
伊秉绶《隶书“万卷十年”七言联》洒金笺隶书
安徽省博物馆藏
加上他与生俱来的正直与清廉作风,只想轰轰烈烈地做事,少了些察言观色的小九九,辅以强烈的京漂个性,难免让同僚觉得他过于强势,“不会做人”。
当年惠州一带土匪比较多,身为知府的伊秉绶二话不说,调兵遣将,干他土匪奶奶的腿儿。老百姓那是大快人心,纷纷赞扬伊老爷为民做实事。
但其他同僚却颇有微词了:“本地匪患由来已久,剿了灭,灭了生,反反复复,哪有那么容易铲除。凭什么姓伊的一来,就大兴兵事,好像能一蹴而就似的。风头都被你占尽了。真当自己是北京来的,有天大的能耐呀。”
果不其然,惠州的匪患那叫一个顽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伊秉绶也倔,卯足了劲儿跟土匪干仗。到处请兵。一来二去,两广总督吉庆大人不高兴了,直接扣了一顶帽子给伊秉绶:“失察教匪。”意思是,惠州的土匪这么多,都是你工作失责引起的。又摘去他的知府帽子,把他贬到乡下的军情驿站当苦差去了。
伊秉绶《自作诗扇面》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被摘掉乌纱帽的伊秉绶着实过了一段苦日子。好在惠州的群众讲义气,奔走呼告,为伊秉绶喊冤,最终惊动了远在北京的一把手嘉庆皇帝,给他平了反。
不管怎么说,得罪了这么多同僚,伊秉绶在惠州是待不下去了。保不齐这段经历也给了伊秉绶一个深刻的教训:“朝中江湖险恶,今后做事可不敢咋咋呼呼了。得看上头的脸色行事才好。”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个性这东西都是这样慢慢给磨灭的。从古至今,都是这个规律。
05
个性这东西是这样,只要你干正事儿,个性太突出固然会招致很多人反感,但终究还是有人会喜欢你这股子干事的热情的。
如果一个人个性太强,又不干实事或正事,那必然会分分钟被人按到地里吃土去的。伊秉绶属于干正事的那一类人,他是真心为群众着想。他在惠州使出的那股实劲儿,为他攒下了干事儿人的标签。
但凡有确实需要使劲儿的地方,自然会有人想到他。加之伊秉绶已经下决心收敛个性,藏起个人的锋芒,踏踏实实做一头老黄牛。这就更受有心人待见了。
伊秉绶 隶书七言联
1805年,扬州连年闹水灾,百姓遭殃,官府也头疼。抗涝救灾,这种事是实实在在需要干的实事儿。躲是躲不开的。没有借口好找。发愁之际,两江总督铁保想起了伊秉绶:“那小子,哦不是,那老小子,适合干这事儿。”
于是他在嘉庆耳边一个劲儿地吹风:“领导扬州抗洪,合适的人选非伊秉绶莫属。他连土匪都敢打,不要命的主儿。区区救灾,辛劳、流汗而已,对他算得了什么?”皇帝一听这话靠谱,转头就把伊秉绶派到扬州当知府去了。
伊秉绶行书四条屏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铁保大人那是万万没想到,他本是耍鸡贼把伊秉绶弄去扬州干脏活累活的,结果伊秉绶确实事儿也干得好,但一不小心就在扬州扬名立万、名垂青史了,在扬州群众心目中,功劳全归他伊秉绶。铁保多少是有一些心理不平衡的。不过好歹他作为伊秉绶的伯乐形象,也被永久地记录了下来,也算聊以安慰了。
话说伊秉绶上任扬州知府后,全身心投入到了抗洪救灾当中去,端的是废寝忘食、鞠躬尽瘁、身先士卒、勤勉有加……此处省略一百个叠加成语。加之他领导有方,治水工作干得那是有条有理、有声有色、事半功倍……此处再省略一百个主旋律成语。
群众的眼睛总是雪亮的。只要是为民办实事的好官,二话不说,绝对拥戴。这一点,不管是扬州还是惠州,抑或是美利坚的加州群众,都有着相同的主旋律。
伊秉绶《隶书联》
抗洪救灾,事关群众身家性命和活路;而且是跟自然做斗争,没那么多政治角斗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伊秉绶吸取先前的教训,在同僚中间不再强 43 35536 43 15536 0 0 2694 0 0:00:13 0:00:05 0:00:08 2791,不事张扬,改之以老好人形象示人,遇到的阻力自然就小了。当扬州群众对伊秉绶感恩戴德、口呼“青天”之时,同僚们也就默认了。
若干年后,逐渐老去的伊秉绶回忆扬州往事,仍是老泪纵横:“想当年,扬州老百姓对我的拥戴,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温馨提示:语气参考宋丹丹小品《白云黑土》)……”
他没想到的是,后来在他离开扬州多年以后,竟然阴差阳错,最终还是返回这里并死在了这片让他名垂青史的热土。
他更没想到的是,在他死后,扬州的父老乡亲们竟然把他跟欧阳修、苏东坡等如雷贯耳的名字相提并论,连同王士桢,一起被并称为扬州四贤。
原因很简单:虽然朝代不同,但他们四个人都曾任扬州地方最高长官,并为当地人办了一些实事。不得不说,扬州是个很有人情味的地方。
06
要说伊秉绶在扬州当父母官的时间并不长,两年多,而已。但这两年,无疑是他人生的精华部分,赢取民心,所获所得,无以言表。
要说朝中同僚真的对伊秉绶在扬州收获的声名不以为意,那就太天真了。当地群众不是喜欢你吗?那就赶紧把你弄走。这就是皇权制社会的基本官方逻辑。
1807年,朝廷任命伊秉绶为河库道,掌管江苏全域的河道治理最高长官。干了没多久,又把他调任盐运史。这事儿怎么论呢?四个字:明升暗降。
不让伊秉绶扎在一个地方太久,跟群众太亲近。伊秉绶暗暗叫苦:“我明明已经压制了个性,自削了锋芒,为什么还是这么不受朝中同僚待见?官路不好走啊!没意思,憋屈。”
这时恰逢伊秉绶的老母亲病故,伊秉绶立马辞官归了故里。为驾鹤归西的双亲守孝三年,那是旧式礼仪下孝子的基本标配。即便是嘉庆本人,也说不出个不字来。就这样,伊秉绶回去了。一年,两年,三年过去了,伊秉绶还是待在家里不想出来。伊秉绶是大孝子吗?那必然是。但最终他以守孝的名义,总共在老家待了八年之久,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按理说,伊秉绶有着浓重的北漂情怀和为官壮志,不想出去干一番事业是不可能的。
伊秉绶《行书节临唐宋人书四条屏》 1806年作
据砍柴歌分析,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官场复杂,有个性也不敢耍。总是压抑自己的个性吧,又特么心累。而且横来竖去也逃不脱被朝中人整蛊的运数。谁让他是个文人呢?文人玩政治,总归气场不符。
其二,伊秉绶确有其性格复杂的一面。一方面渴望四海为家,大展宏图;另一方面又生性恋家,一把年纪归来,若要重新出发需要很大的勇气。性格不纯粹,难免行事拖泥带水,这一拖就是八年。
期间伊秉绶潜心钻研书画、书法、诗文。既然作为文人生来张狂的个性在现实世界无处安放,他就把这些精神特质付诸于艺术。
在艺术面前,伊秉绶的鲜明个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诗文不论,就书画与书法而言,他的画与字,别人难以模仿。即便是后世的赝品大师,借助高科技手段,也难以复制其真迹。
伊秉绶《隶书“友多闻斋”横额》
07
1815年,年已六十有一的伊秉绶,到底架不住内心北漂情怀的召唤,以及京城友人的再三邀请,从家乡宁化启程前往北京。
他到底是幻想自己还能老当益壮重新在北京干一番大事业,还是有自知之明准备来一次入土前的怀旧之旅?他的真实考量我们不得而知。
实际的情况是,他在前往北京的途中,选择在旧地扬州做了停留。这一停就是几个月。逐渐老去的伊秉绶,不复当年的风风火火和快意个性。文人迟暮,终归心事多了。
伊秉绶 隶书临汉碑轴 福建省博物院藏
人之老去,最放不下的是怀旧,最挡不住的是听别人讲他的好。扬州是伊秉绶一生的荣耀之地,在这里,这两样东西都少不了。
试想,当年的老乡亲拉住他的手叙旧是什么情形:“伊大人哪,当年多亏了你抗灾有方啊,不然哪里有我们的活路?您老是我们世世代代的大恩人呀!”伊秉绶口头说:“使不得呀老人家,您的年龄比我还大呢,我不敢称老,不敢称老呀。再说我当年所做之事都是份内工作,谬奖了谬奖了……”云云,其实他心底受用得很呢。就这样,他日复一日,怎么也舍不得就此告别扬州。
直到当年9月份,天气转凉,再不走怕是走不了啦。于是伊秉绶终于下决心准备不日启程,赶往北京。
话说怕什么来什么,他忧虑天气转凉,结果真的就受了凉,得了肺病,一病不起,逝于扬州。扬州百姓得知,全城哀嚎。悲痛之余,大家自发把伊秉绶供奉在三贤祠,并把他跟欧阳修、苏轼、王士桢并列称为“扬州四贤”。伊秉绶的人生故事,戛然而止。
伊秉绶 隶书联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纵观伊秉绶的一生,有过豪情壮志,北漂是他的情怀起点。作为深受纪晓岚、刘墉等人影响的文人,伊秉绶有才气、一身正直、性格也曾浓烈如酒。但走过的路,吃过的亏,令他在人生后期选择了性格隐忍,只是将全身的性情嵌入了书法和绘画艺术中去。一代文化大家,就此诞生了。
伊秉绶书法真迹匾额《省躬慎言》,现藏于品藏天下博物馆。“省躬慎言”四字,原是伊秉绶赠予他人的寄语,实际上却是他自己一生的为人写照。
(完)
清嘉庆十九(1814)年 伊秉绶 题
【注释】省躬慎言: 省,减少、节约。《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贬食省用” 。《淮南子•主术训》:“法省而不烦”。高诱注:“省,约也。”躬,身体,引申为自身、亲自。《诗•卫风•氓》:“静言思之,躬子悼矣。”慎,谨慎、当心。《诗•小雅•巷伯》:“慎尔言也。”慎言,谓说话慎重。《论语•学而》:“敏于事而慎于言。”赞誉受匾人自身节俭,亲历亲为,说话慎重,有分寸。
伊秉绶题【省躬慎言】匾 局部
文字:砍柴歌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本期编辑:优优
猜你喜欢:长按识别二维码
公众号ID:zhpctx
品藏天下,怀古惜今
块块荣匾豪门事,待追忆
件件华艺巨匠心,绽异彩
古曲今颂,天下品藏
品藏天下
▼ 点“阅读原文”,一键关注品藏天下,还可查阅往期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