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分享 | 2018年度文物考古工作汇报会(下)

考古研究所 福建博物院 2019-05-13

文物考古工作汇报会

水下考古调查、古建筑保护与研究

更多样的考古成果,下半场揭晓

2018年海坛海峡水下考古调查——区域系统调查方法在水下考古中的实践

汇报人:羊泽林  福建博物院

△ 水下物探设备

过去,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调查方法主要依靠渔民和潜水员等向导指引,以发现沉船为主要目的的点状水下考古调查方法。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加上已发现的水下文化遗存和相关文献资料的逐渐丰富,尤其是物探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改进,大范围的开展水下考古区域系统调查成为一种可能。


水下考古学科的建设亦需要将早期的“被动式”点状调查,发展成为“主动式”的区域系统调查。在此背景下,我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等多家单位合作开展了海坛海峡水下考古调查。

△ 潜水拍照

此次水下调查主要集中在大练岛南侧4号海域,项目组利用多波束、侧扫声呐扫测面积为29平方公里,浅地层声呐测线总长364公里。 在浅地层声呐发现疑点9处,侧扫声呐发现疑点10处。

△ 大练岛采集瓷碗

△ 西南屿采集瓷片

△ 沙礁海域采集瓷碗

福建海防之古道调查

汇报人:楼建龙  福建博物院

△ 武夷山分水关

福建海防体系贯穿于沿海,又以驿道串连起福建沿海与中原的交通孔道,其历史地位及价值不言而喻。福建明清海防遗址考古调查项目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将福建海防及驿道的研究纳入线性文化遗产范畴,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其价值及保护利用方式。其中的驿道调查部分,主要利用考古的实地野外调查并结合历史文献研究进行互相印证,探查自汉代以来福建古代交通的发展演变情况。

△ 浦城葛岭隘

△ 光泽杉关

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已完成59县698处地点的调查,含宁德、漳州、福州、 南平、 三明、莆田等地区,拍摄图片达44734张。调查结果显示,福建的海防与驿道沿线文物遗存数量多、可欣赏性强,潜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应大力整合、提炼旅游线路,塑造旅游品牌,同时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整体性保护、开发与利用。

△ 寿宁车岭古道

△ 寿宁黄阳隘

△ 晋安小北岭古道

福建沿海石刻与明清海防研究的新可能——以闽安为例

汇报人:高健斌  福建博物院

△ 《闽安石刻调查》

该项目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立项资助,已经出版专著《闽安石刻调查》。以闽安地区的石刻研究为例,汇报人摈弃以往惯用的抄录方式,将所有闽安地区的摩崖石刻进行拍照或拓片,力求给学术界提供一份可靠、完整、可供复核的闽安石刻材料。

△ 闽安水师任经猷世家墓碑

另一方面,对于原来无人注意过的曾在闽安任职的各级官员,特别是水师官员们,进行大量的史料考据工作,多方寻觅吉光片羽,补缀成篇,撰写出小传。力图通过这一实践寻求走出一条全面利用福建沿海县区石刻材料及文献史料(明清档案、明清文集、方志史料等)的福建明清海防研究的新道路。 

△ 清代戍台将士墓碑

△ 清代闽安副将谢国标墓碑

闽东早期佛教建筑调查

汇报人:张金德  福建博物院

△ 灵应寺佛座

唐宋之间(9-11世纪),福建佛教建筑营造达到鼎盛时期 ,如据《淳熙三山志》记载在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福州(今福州、宁德地区)佛教寺院多达一千六百二十五所。

△ 清溪寺佛座

福建唐宋佛教建筑考古潜力大,但目前只有零星佛教遗址考古发掘,未进行过佛教遗迹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因此我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将“闽东早期佛教建筑调查”作为合作项目“福建早期古建筑材质及测年分析研究项目”的子课题之一,拟全面调查唐宋时期福州佛教建筑遗存。

△ 国兴院宋代殿堂遗址

截至目前,项目组共实地调查了40余个寺院,确认了地方志记载的21个唐宋寺院地点。未来还将扩大调查范围,以基本摸清唐宋时期福州佛教建筑遗址情况,并开展佛教史、建筑史专题研究,探讨唐宋时期福州佛教的空间特征、佛教建筑之流变及相关问题。

泰宁岭上街红军标语墙及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旧址维修设计

汇报人:蓝东阳  福建博物院

△ 工农红军旧址

该项目为2018年福建博物院文保中心编制的文保工程勘察设计方案。设计人员对泰宁岭上街红军标语墙及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旧址现状进行了三维扫描、现场勘察测绘、病害统计、成因分析,并做了包括周边环境、文物结构稳定性安全等专项评估;并编制了针对红军标语墙的墙体泛碱、受污染、风化酥碱、人为改建四大病害的治理措施。提出闽西北红军标语合理保护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 《告刘和鼎部下士兵及下级官长书》 

△ 青砖墙盐析状况

△ 热蒸汽清洗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灵济宫碑保护规划

汇报人:王慧慧  福建博物院

△ 闽侯灵济宫碑

灵济宫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青口镇,相传是郑和从南京运来的,篆额“御制洪恩灵济宫之碑”。碑文系明宰相解缙所书。御碑亭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为16柱重檐攒尖顶木构方亭,历经清康熙和民国两次修葺,现存木构架仍为明代原构,其梁架结构的搭建做法、用材规格、建筑造型,虽有一些改进,但总体还是延续保持了唐宋建筑的风格,是古代建筑承上启下的宝贵实物资料。

△ 闽侯灵济宫碑亭

灵济宫碑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有效保护灵济宫碑所有文物遗存及其历史环境要素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我院项目组调查了青口镇现存的所有文保单位,对其周边的地理、人文现状进行评估,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十六字为工作方针,制定灵济宫碑保护规划措施。在强调保护文物本体,不影响文物安全的前提下,保持、延续灵济宫祭祀、供养的道教传统功能,保证本体保护及环境整治工作的科学性,以提升灵济宫的展示利用水平。

△ 闽侯灵济宫

2018已经结束

2019,我们仍在探索的道路上。

错过了上期?点击查看


统稿:吕锦燕(考古研究所)

编辑:肖亦笛(信息工程部)

审稿:楼建龙(考古研究所)

关注我们

发现历史的脚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