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声声慢 心弦动——福建古代音乐文物展



时间

5月18日 - 9月15日

—————————

地点

福建博物院5号展厅


前  言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西枕武夷山,东临大海。上古至秦汉时期,闽越先民留下了文化艺术创造活动的遗迹;汉晋之后,北方中原民众先后数次大规模迁入,带来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经历代流传融合,形成了福建多元深厚的传统艺术文化积淀。


福建古代音乐文物作为福建传统艺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异彩纷呈。这些音乐文物既包含大量珍贵的乐器实物,又有许多颇为生动的形象资料,它们蔚为大观,无不显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本次展览集中展示福建省内五十余家博物馆、艺术院团及相关单位收藏的两百余件(套)文物、资料,为观众打开福建古代音乐世界的大门,呈现出传统音乐艺术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


当远古的人们通过敲打或吹响石器、木器、骨器、陶器等,发出有节奏的乐声,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狭义的乐器是指人类为音乐艺术制作的专用发声器具,是人类发声器官(喉咙)的延伸。广义上来说,人类用各种方法奏出一定音律或节奏的器具都可以称为乐器。琴瑟箫笛是乐器,军阵中使用的铜鼓,狩猎用的骨哨、猎角,乃至车马铃、狗铃也都是乐器。


商代晚期陶鼓

福建博物院藏


1974年出土于闽侯黄土仑遗址,属于随葬明器,为泥灰硬陶,形状为腰鼓形,两端开口,内中空,器身上附兽形提梁,下接喇叭形实心座。此种鼓在商周典籍中被称为“土鼓”,用于祭祀农神与庆祝仲春、仲秋播种收割等仪式,通过敲击鼓面发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向左滑动查看介绍


西周早期铜铙

福建博物院藏


1978年出土于建瓯市小桥镇黄窠山。外形酷似两片合起来的瓦块,两面纹饰相同,每面各有涡旋乳钉枚18个,通体布满商周时期流行的云雷纹,纹饰精美,立体感强。

向左滑动查看介绍


宋铜编瓯

建瓯市博物馆藏


1982年出土于建瓯南雅乡南布村一处宋代窖藏,这批窖藏盛在缸中,共有音盏、笔洗、鹤、龟、狮、麒麟、朱雀、锈珠、香盒、法铃、贯耳壶、三足盘、捅笔山、梅花鹿以及青石佛雕、兽雕等十九种三十六件,其中兽雕背面刻有“叶北轩置”。本青铜编瓯一套12件,其中两件残破已经修复,一件为仿制品。青铜材质,音阶俱全,无须加减水就能敲出悦耳而又较为准确的乐音。

向左滑动查看介绍


北宋复古之风兴盛,先秦的礼乐制度再次成为人们理想中的最高典范。宋元以来,“庙学合一”的文庙依西周八音法,按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种质地来制作祭祀乐器。福建多处文庙(孔庙)留存有祭孔大典所用古乐器,制作精美,文化内涵丰富。


明隆庆六年(1572年)兴化府编钟

莆田市博物馆藏


为莆田兴化府文庙举行祭祀大典时所用礼乐器。这5件编钟形制相近,舞面上置蒲牢形钮;钮下方舞部有一圆孔,与腔体相通;舞部下有一周菱形雷纹。钟体中部饰有饕餮纹和铭文一组,内容如下:“隆庆六年岁次壬申正月吉旦兴化府知府林有源 同知钱榖  通判邓邦基 推官邵城 莆田县知县孙谋 仙游县知县张昴 兴化府儒学教授肖振谋 训导徐鹰虞文菃李韶”。鼓部有一周菱形纹饰,并有几个圆形凸起,作为敲击的标记。

向左滑动查看介绍


清泉州府文庙敔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藏


为泉州府文庙祭祀时所用的乐器。其形状如老虎,髹黄漆,彩绘有黑色斑纹,老虎双耳竖立。红口利齿,背部插列方形木片27片,尾巴呈“S”状。老虎伏于木座之上,木座通体髹红金漆。演奏时,刮奏虎背部的木片发声。

向左滑动查看介绍



宋元明清时期,福建民间传统音乐非常繁荣,如南音、十番、伬唱等乐种曲艺,莆仙戏、梨园戏、闽剧、高甲戏、芗剧(歌仔戏)、傀儡戏(木偶戏)等戏曲以及各种各样的宗教音乐层出不穷,产生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大量音乐文物,包括乐书、乐器、戏台、戏服、剧本、曲谱等。


清末南音拍板

福建博物院藏


南音又称为南管、弦管、南曲、南乐,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件南音拍板用荔枝木制成,由5页长方形木板组成,一端钻孔,以绳串之。演奏时以左手执3页,右手执2页,以左手执片拍击右手执片发音。

向左滑动查看介绍


清末南音洞箫

福建博物院藏


以观音竹根部为材料制作,十目九节,首端有“V”形吹口。开有6个按音孔,前5后1,分别开在管身由上往下的第三、四、五节上。尾端有2个装饰孔,用以悬挂飘穗。

向左滑动查看介绍


清末叠韵悲琵琶

福建博物院藏


属于南音琵琶。曲项,梨形音箱。木质,髹黑漆。四相十品。面板用桐木制成,琴背为紫檀木。音箱背板上刻有描金铭文“叠韵悲”3字。演奏时左手横抱,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珞(或玳瑁)假指甲拨弦发音。

向左滑动查看介绍


清梨园戏鸡公鞋

泉州市博物馆藏


鸡公鞋又称“凤冠鞋”,平底,系有鞋带,鞋尖往上翻翘,呈“回头”状,形如凤嘴。鞋头为绿色绸缎,鞋面为红色绸缎,里衬为白色布制,鞋口及帮口边缘镶有蓝色滚边。鞋面用彩色丝线绣有花卉纹,色彩艳丽,整双鞋看起来层次分明而不失庄重。

向左滑动查看介绍


除了乐器,福建留存有与音乐活动有关的器物铭文、乐俑、器皿饰绘、雕塑、雕砖石刻、壁画等音乐文物。“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些无声之音为我们记录下古代音乐的历史信息,弥足珍贵。


五代青釉女乐伎俑

建瓯市博物馆藏


顶梳中分双发髻。身着敞口束袖开衫,跽坐于地。乐俑右手托着拍板,左手扶着拍板的一角。拍板刻画清晰,共8片,上面略薄,下面略厚,并拢在一起。

向左滑动查看介绍


贾琛松下弹琴图团扇面

福州市博物馆藏


描绘苍松下老翁弹琴、书童持杖,空中仙鹤飞来场面。纸本。最大径25.6厘米。

向左滑动查看介绍


唐飞天图画像砖

福建博物院藏


1964年出土于福清渔溪水涨桥新店村。砖为灰色,砖的两面拍印绳纹,砖长的两侧和宽的一侧均素面无纹,宽的另一侧印有一飞天。飞天双髻圆脸,上身赤裸,着长裤,赤足,披飘带。左手前臂向左上屈,五指摊开似施“无畏印”,右手自然垂至腹部,脚后伸而略上弯,上身直仰,臂部、臀部和脚弯构成显著的曲线,舞姿婆娑。

向左滑动查看介绍


清青花五彩人物故事图瓷瓶

仙游县博物馆藏


颈部绘有花卉、花瓶、如意等组成的纹饰,寓意“平安如意”;腹部利用青花与五彩的颜色对比,描绘了古时文人墨客相聚一堂,吟诗作对、弹琴赏乐、鉴赏古画的场景。

向左滑动查看介绍


清戏曲《白蛇传》金漆木雕构件

厦门市博物馆藏


雕刻了《白蛇传》中水漫金山的精彩片段。左下角白蛇手执令旗,青蛇手舞双剑,大水滚滚而来,虾兵蟹将一齐涌上金山寺;右上角法海左手握禅杖,右手托金钵,指挥和尚敲钟击鼓,用袈裟阻挡水势的进攻;中央的多闻天王魔礼海和广国天王魔礼红代表天将前来协助法海。整个画面栩栩如生,玲珑剔透。

向左滑动查看介绍


结  语


音乐伴随着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西周音色洪亮的青铜大铙到宋代余音袅袅的青铜编瓯,从南北朝画像砖上“泉鸣潺潺”的阮咸图案到开元寺婉丽妩媚的宋代伎乐飞天木雕,声声入耳,犹在眼前,无不述说着福建古代音乐悠远、瑰丽、丰富的魅力。昨日声动,今日心动,让我们用心灵去聆听音乐带来的悸动吧!



供稿:郭月琼 / 陈列展览部

编辑:程茜 / 信息工程部

最终审稿:龚张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