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中介都是大忽悠?读《魔鬼经济学》
Disclaimer写在前面:
1)没有中介,市场将乱成一团
2)很多本号的好朋友和忠实读者都是中介
3)住宅中介和商业中介是两类人
【书】
《魔鬼经济学》by 史蒂文·列维特 & 史蒂芬·都伯纳 (“Freakonomics” by Steven Levitt & Stephen Dubner,或译《苹果橘子经济学》),上过罗辑思维,是小编最近的睡前读物。
作者尝试用经济学解释一切,因此也被称为“经济学霸权主义”。提供了很多有趣的角度,但也会处处透着经济学家的愤世嫉俗,推崇“完美”的市场,看什么都不太顺眼。
其中有一段关于地产中介的论述,小编特此拿来和各位分享。表面聊的是住宅中介,但更深层体现的是“信息不对称”和“代理人问题”(“Principal-agent problem”)。这就适用于所有职业经理人了。
【住宅广告的谜题】
首先做个小测试,看看地产广告里的信息不对称。
以下是一系列住宅广告里常见的推销字眼,读者们可以尝试判断一下哪五个代表物有所值,而哪五个代表还有砍价空间:
- 绝佳 Fantastic
- 花岗岩 Granite
- 宽敞 Spacious
- 顶级工艺 State-of-the-Art
- !
- 可丽耐 Corian(杜邦生产的高端面板)
- 迷人Charming
- 枫木 Maple
- 环境优美 Great Neighbourhood
- 可立即入住(原词较难理解,小编已替换)
谜底揭晓。
物有所值的是以下形容词:
- 花岗岩 Granite
- 顶级工艺 State-of-the-Art
- 可丽耐 Corian(杜邦生产的高端面板)
- 枫木 Maple
- 可立即入住
这些词的共性是,都是对房屋的具体描述。说的越具体,目标客户就越容易判断。
还可以砍价的就都太虚了,也许房子本身真的乏善可陈:
- 绝佳 Fantastic
- 宽敞 Spacious
- !
- 迷人 Charming
- 环境优美 Great Neighbourhood
其中,“宽敞”可能意味着大而无当,“!”是差得不知该什么好了,“环境优美”意味着隔壁小区挺好看的。
各位亲爱的读者们,你们猜对了吗?
远方评论
不只是买房子,经济学中更经典的“信息不对称”案例是美国的二手车市场,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读者可以搜“柠檬车”。
然而转念一想,没有任何一个交易,甚至没有任何一次沟通的信息是完全对称的。男女朋友之间,老板下属之间,谁没有用过一些“修辞手法”呢?都是套路。
【中介自售房屋的案例】
为了深入说明地产中介是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书中还引用了一项芝加哥的研究,对比了地产中介代客售楼vs出售自有物业的情况。研究发现中介在出售自有物业时,平均销售时间要长10天,售价要高3%。
本书的作者分析,这个数据背后的动因,是因为代客户卖贵3%对于中介的边际收益很低。假设房价500万,收1%中介费,那么成交时中介可得5万,而卖贵3%只意味着1,500元的潜在收入。与落袋5万和10天的额外心力相权衡,显然应该鼓励卖家尽快接受报价,顺利成交。
远方评论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代理人问题”。当我们站在Agent的角度(即作为职业经理人)时,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也是我们每天都在权衡的。
而当我们站在Principal的位置时,也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避免被Agent带进沟里。进一步想要解决的话,有两个可着眼的方向:
- 提升自己的信息储备和独立判断能力
- 使中介和自己的利益一致(例如累进中介费)
其中第一点需要消除“信息不对称”,经济学上通常认为是难以达成的。
【破局信息不对称】
在上面那个案例里,当中介需要说服卖方尽快出售时,他会选择性的提供一些信息,例如“买方的出价已经高于市场价”、“附近有一套更好的房子六个月都卖不掉”。站在卖方角度,是很难verify的。
然而作者认为这样的信息不对称正在遭受到互联网的挑战,随着越来越多的放盘和成交被放在网上,地产中介的信息高地也在不断被削弱。
远方评论
运用大数据确实也是很多中介朋友心仪的创业方向之一。住宅市场中已经有了很多玩家,让市场透明了不少,也给买卖双方带来了不少便利。但限于信息提供者的水平参差,资料仍然真假难辨。
商业市场披露要求更少,信息采集更难;而且受限于交易频率以及很多成交取决于双方的谈判,可比性往往较低。海外成熟市场已经相对透明,但中国还有很长的路。
那么中介这行会不会被数据库代替呢?小伙伴们要不要考虑转行呢?看看海外的情况,小编倒认为不会轻易的go die。
地产交易的频次低体量大,涉及的步骤又是千头万绪。而且交易到底是人和人之间的游戏,在中国尤其如是。在强化自身统筹各方资源的能力后,中介将一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各位中介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呢?
关联阅读:
脚踏实地,心系远方
地产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