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asanova | 夜市思考整理

地产与远方 地产与远方 2023-11-04



朋友圈与微信群这几个月的热点毫无疑问是夜市。小编本着一贯装逼不跟风的气质路线,冷眼旁观这段时间以来的市场跟风与沉淀。本人是时候出来拍下砖了。


在微信群里看到一张夜市声量排名,真是热闹。跟起风来出手重,一窝蜂上谁怕谁。

这么多夜市,大致吧,其实可以分成两类:有钱的和没钱的……


Money组选手如下:


平民组选手:

除此明显差异之外,其实很难tell the difference. 产品形态其实已经明显模式化:文创小商品+特色小吃(尤以各式烤肉最受欢迎)+助兴节目(有钱可以唱歌跳舞瑜伽魔术,没钱的话就只能喇叭里放放凤凰传奇了)


少数有追求的玩家搞了比如后备箱集市之类的主题,但本质上可能节约production开支的意图更大,很难跳脱当前这些所有市集的形式与框架。这是否意味着这个新生事物的产品形态已经定型?


爱思考的小编想借机会整理一下关于夜市的商业逻辑。


夜市的本质是什么?大致两种。


增加的临时性经营面积。这是各方业主最喜闻乐见的了。没想到有生之年竟然可以跨红线经营。简直做梦都想笑。由此带来的招商租户,固然就是什么能卖做什么。在这个角度上,其实production节约点真的是应该的,毕竟多数夜市占路经营有明确的经营时间限制。即使销售再好,坪效的天花板依旧明显。如果布景、绿植、鲜花堆上去,是否划得来真的是个问题。


活动。另一个思路是,把也是当成marketing campaign来做。这可能是多数money组成员的思路。声量榜排序也与此有很大关系,毕竟声量很多需要钱来买。投了这么多钱,除了良心之外必有所图。在这个逻辑之下,大致的目的会有两种:

1)Branding。装逼。

2)吸引客流。对于BFC、前滩之类的场子意义显然非凡。


上述两者孰是孰非?对于一个有雄心的专业从业者而言,必定是鱼和熊掌想要通吃。


基于以上,提几个思考。

1. 有效客流。

客流并不是越多越好啊,如果恒隆门口每晚都是广场舞大妈,那效果可想而知。只有来花钱的、能重复消费的、能对母体商业起到消费支撑的客流,才是有效客流啊。这一点,当前市场上的众多夜市,其实鲜有匹配。当然一个原因是因为很多人民群众还处于图新鲜的过程中,还少有基于个人消费需求选择夜市购物的行为。但随着市场供应的增加,这个“轧闹忙”的过程必然会快速消退。有哪个夜市你会去了又去?你去的时候会去商场本体消费吗?如果经营者做不到这两点,可能都算只赚吆喝不赚钱。


2. 定位与错位。
回到行业的经典理论(参见旧文 Casanova | Positioning, Positioning, Positioning)。其实将夜市与商业母体分开经营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实际上本身就是新增的商业面积。固然有经营时间的特殊性,但本质上仍旧应该是商业本身的一部分。那么,在这个角度上看,定位是一个很要紧的部分。恒隆如果做夜市,烤串就应该是金箔神户A5和牛烤串了。同样,现在个别夜市里热销的商品是否真的符合项目定位也有待商榷,值得思考。不符合整体定位的夜市招商,带来的就是无效客流,无效形象,最终可能带来的不单是挣不到钱,还会反噬母体商业的关注度、人流、客层定位。这点是在有钱组与没钱组之下的进一步差异化经营。当下没有明显的发现,但相信,市场会有很快的发育。

另一点,与定位对应的是错位。夜市与母体商业之间的关系如何梳理?已经听到有同行在讨论,门外夜市人头攒动,门内商户依旧冷清。更有甚者,门口烤串卖得好,门内烤肉生意掉。如何能实现夜市与商业母体之间健康的协同效应,其实应该会有很多文章可以做、可以尝试。但是到目前为止,感觉看到的同行都是浅尝即止。最多是让场子内的商户出来摆个摊,挣点外快贴补家用,顺便混个脸熟做点露出。


作为一个retail行外人、旁观者,拍砖到此。期待大家多多评论,感谢给我学习机会。





脚踏实地,心存远方

地产与远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