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点|冬日迎春,深切追忆书法大家刘正谦
高怀见物理 和气得天真
———刘正谦先生书艺心路解读
马文祥
刘正谦先生是宁夏当代书坛代表性书法家。他终生致力于书法艺术探索,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在国内书法界享有盛誉。
回族书法家刘正谦先生先后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一、二、三届理事、宁夏书协名誉主席、宁夏文史馆副馆长、宁夏书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他的作品参加过国展及国内外重大展览,被国内众多文博机构收藏,被许多名胜镌刻。2001年,刘正谦先生荣获中国书协颁发的“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
他籍贯齐鲁,自幼深受儒家学说熏陶,却长期生活在塞上江南——宁夏。1933年其随父刘柏石来到宁夏,学生时代也是在宁夏度过。他自幼临书习字,少时就得到其父的指点,写得一手好字,常得到亲友们赞叹。后来随着艺事渐进,他在书坛的名声日隆,许多介绍刘正谦先生的文字中,未提及他原先的教师身份,只知道他是一位书法家。从古至今,真正的书法家都不仅是会写字的人,而书法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风格技巧后面的人格修养与文化支撑。生于1929年的刘正谦先生,家学渊源,父亲刘柏石是民国时期北京大学蔡元培先生的学生,是北京大学有名的学者之一,曾致力于哲学及教学研究,创办成达师范,擅长书法,家中藏书颇丰,可谓出自于书香世家。上世纪40年代,刘正谦先生就读于西北师范学院,对文字训诂和诗词学有较深入的研究,毕业后先后在宁夏卫校、银川九中担任语文教师,曾参与语言文字书籍的编撰和教材编写工作。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在他主持宁夏书协工作的日子里,他立足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度审视宁夏书法界的发展与协调,带领宁夏书法队伍进行多方面的艺术探索,深为业界敬仰。
在七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以艺术为人生,创作出数以万计的艺术精品,完成了个人艺术历程的转化,其书写中所呈现出来的深邃精神气息和传统学养,在他的书法艺术中形成了非同一般的精神穿透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刘正谦先生的书法艺术创作所达到的精神高度,在当代宁夏书法史上拥有着无可撼动的历史地位。这主要取决于他的书法实践和书学贡献,其主要成果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求古探幽,精研细磨。刘正谦先生虽然未像同时代的书家那样写出较为系统的书学专论,但他能够辩证思维,在《宁夏文史研究》《刘正谦行书集》《刘正谦书法展览作品集》及给一些友人的信札和书研会中多有真知灼见的精辟书论。他的书法在淳雅朴厚中显示出浓厚的书卷气。黄山谷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意思是说,在学书的过程中,只重视临摹而忽视了读帖,对帖的理解呈概化,只是一味地重复以前写惯了的书写体例,帖中深层次的美,很难得到发挥继承。正像有的人写了多年书法甚至一生,还是技艺平平。在学贴的基础上,他的书研上溯晋唐,下及明清,博采众长。几十年来,刘正谦先生不遗余力地分析研究古碑贴,如痴如醉地反复临习,从中不断地寻找出差距,渴求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他常谦虚地说,自己永远是一个探索者。他认为,“作为练习书法之人,不能一辈子只能写字,要志怀高远,灵魂纯净,思想需静,只有这样方能懂世理,否则是肤浅的。”“笔墨精良人生乐事,气质变化学问深时”。虽片言之论,其对书法之关注也足见一斑。他时常揣悟书艺真谛,对书法相关的论述与鉴赏未尝间断。他对宁夏碑刻和文物表现出极大热忱,不仅将它们作为书法艺术的研究对象,而且还为《宁夏历代碑刻集》的出版发行策划题字,无疑为刘正谦先生书艺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凭借着深厚的文字学问和敏感的艺术才情,他清醒地意识到个人在艺术上的前进,必须要去抢救已发掘出的碑刻艺术则是刻不容缓、迫在眉睫的使命,日复一日地临摹这些碑刻。在几十年的求索中,他逐步形成刚柔并济、雅俗共赏的书风,使其成为当代宁夏书坛的翘楚。刘正谦先生的书法技艺在父亲刘柏石的影响和指导下,获益良多,同时引起当时书坛名家的瞩目。在刘柏石身边交游的一批好友中,都对刘正谦先生激赏有加,并不断提携奖掖,使刘正谦先生受益匪浅,对此,刘正谦先生回忆往事时总会说,父亲是他的第一位书法老师。
二、慧眼独具,创时代书风。刘正谦先生站在宁夏书法历史发展的角度上,以务实的态度去审视和借鉴前贤的书法传统,形成传情达意的个人书法艺术风格。他既是书法艺术家又是书法协会的组织者。他怀着一颗求实求艺之心,广交全国各地的书画名家,先后拜访了林散之、萧娴、陆维钊、沙孟海、丁辅之、费新我、蒋吟秋等书画名家,聆听他们的教诲,并与胡公石、柴建方、马学智等当地书家相互交流切磋,积极筹建宁夏书协。宁夏书协成为全国书协中成立最早的专业书法团体之一。当时,他们浸润于塞上江南这片文化热土,时常聚在一起观摩法帖,探讨笔法,以艺术陶冶性情来提高自己的人身精神境界,将宁夏书法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对新时期的全国书坛影响很大。常言道,书艺无捷径。一直以来,他不懈地进行多方面的书法实践探索,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高度的责任心,为宁夏现代书法树立了榜样。在他主持宁夏书协工作的那段时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书法教育上,专心一致做好培养新人的工作,使宁夏后来出现了一批新的、有才干的书法家。他是知人、爱才的伯乐。经他发现、推荐而获得社会承认的书法家和经他亲手教育培育的书家甚多,这种育人精神得到同道们的一致称赞。刘正谦先生渐渐地领悟到了书法之根在于作品所传达的个人情趣和文化层面的传承性,而笔墨技巧只是其外在表现形式,最终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要做到“眼高”博览碑书的前提,其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懂得取舍,为今后的书法实践提供更好的思想源泉。他认为,要融通名家书法,做到古今杂取,兼容并蓄,就必须在书写之外阅读大量前贤著作的基础上,进行扎实有效的书法教学实践,大可不必刻意地创新,要正本清源,吸取民族传统中正统的典范,勤思考、多读书,常研究,写出自己的学养积淀和个性才情。同时,多一些踏实,少一些浮躁,书家内涵丰富了,下笔才心欢墨畅,此所谓:苦练笔生花,厚积言有物。
刘正谦先生早期追寻魏晋,浸淫唐楷,虽致力于颜真卿、柳公权等书,也未放弃对明清各家的追求,但其目的在于探索唐碑的笔法。其所临柳公权《玄秘塔》《神策军》等碑帖,笔法规整,寓方于圆,在效果上保持了自己清朗雅逸的本色。据我区著名书家马学智先生讲,刘正谦先生早期行书作品,既有“王”字《圣教序》的踪影,也有《兰亭序》的笔痕,化楷入行,楷中有行,行中融楷,二者相兼,以清雅疏拙见长。中年后期,他不断丰富自己,接触到一些古人法帖,获得丰富的滋养,于是他便从被誉为书法上“有清200年以来第一人”的何绍基入手。在书法史上,何绍基是清代碑学大家,晚清后,何书风靡书坛,尤其是民国时期的书家,更是以学何书为时尚。加之颜鲁公用笔的浑穆持重,北碑中的方严拙朴等,都对刘正谦书风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正是凭借着早期打下的基础,他把符合自己个性及审美趋向倾注于何绍基书体。他学何书的成果,于60岁以后的书迹充分体现出来。他认为,何绍基的书体最具神韵,对其书法须“取势”的主张,尤其重视。刘正谦在实践中,注重传统规范习气,崇尚古法,展现出惊人的感悟力和扎实的书写功力。而刘墉、于右任等诸家风格也在他的书法中有所涉取。当然,刘正谦先生学习何绍基之书,更多的不是从形式上进行模仿,而是努力从精神上向其靠拢,有意识避开了北碑中过于霸悍的表现,在长期临习中逐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书体路子。他在中年后期形成的成熟舒放的风格韵味,在其晚年达到了巅峰。何绍基的形神已经融到刘正谦先生书体的血脉之中。在刘正谦存世作品中可以看出,尤其是宁夏文史馆收藏其80岁所作《明·朱栴诗:宁夏八景之一:汉渠春涨》中,较好地体现了刘正谦先生深厚的书法功力,其书风明显与何绍基有很深的渊源,点画流畅,其用笔如形转宽和,通身力到,笔意苍老,姿势烂漫,炉火纯青,产生了通篇呼应的关系,形成“不求新而自新”的功到自然成的风韵。从这幅作品中可以使我们感受笔墨中蕴藏着盎然的生命力,感受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和淡定儒雅的气息。品读此作,不仅在翰墨之中感受其笔法之严谨,又宛然可见其于笔势跳跃中呈现出神采飞扬的效果。此作品乃是刘正谦先生晚年的典型书风,代表着他书写的高峰。这是他存世作品中较富抒情性的力作之一。
三、寄情翰墨,力求突破。在众多何派“弟子”中,刘正谦先生的书法极具个性,同时也能从中窥探出清人遗韵和人格精神。单就其作品看点不少:首先是笔道干净而富于内涵。他这种特点的形成取法何体,但不限于技术层面上对范本机械单一的临摹,而是以“知其所以然”的学者风范对法帖进行更为深层次的研究。他的字端庄俊秀中颇有灵动之清韵,呈现出“中有细筋坚若丝”的形质。有的细笔如钢丝,古瘦劲挺;有的粗壮如石柱,矫健硬朗。书写中讲究入笔出锋的细微动作,空间分割匀称,上下呼应,注重点画的粗细变化搭配,点画的形质让人感受到纯洁和丰富。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通篇干净利落,用笔流畅。其次是笔路清晰,结字布局从容大气。自小从其父亲那里继承的中国传统文人情怀的刘正谦先生,将其创作引领至一个雅韵飘逸、情感脱俗的境界。他的行书具备极佳的掌握能力,驾轻就熟,使点画在游走间稳健到位,节奏明快,有自然的状态,强化了作品的韵律感,行笔果敢沉劲,骨力劲挺潇洒,有效地增加了行间的动态效果,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意气纵横和得意之态,呈现一派明净爽朗的笔墨功夫。再者是气息的生动与苍古。刘正谦先生的身上有着浓郁的怀古情结与传统底蕴。他书写出的作品老辣、古朴、气息感动,人书俱老,退去浮华,处处有着清雅之气。无论是作品的格局,还是技巧形式的把握,点画的内质及力量的自然表现,往往形成笔画精到的高格调;于笔墨湿润中见苍老,于筋骨内涵中见精神,着实令观者青睐,令赏者赞叹。
从刘正谦先生对何绍基书法艺术及其创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以看出,他在不断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得其阳刚之美和遗韵,从笔意看是心气高迈,从笔姿看是沉着悠远,从笔迹看是厚重流逸。如果让我们静态与独立看待刘正谦先生的行书作品,我们发现其作品的结字体系几乎没有隶书的影子,但将其单字作分析时,又可以清晰地体会到其行气、韵味、气势等具体感受。其用笔的方圆回转、点画的粗细长短、结构的大小开合、向背俯仰及松紧程度等表现均有颜、柳的典型烙印。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平添了一股古意,这也是其作品最难能可贵之处。在长期的实践进程中,刘正谦先生以“宗古而有己意”来调整方向,取何书为己用,用笔相当娴熟。这种带有率性的用笔笔调,多呈现笔锋运转自如,行距简洁分明,虽不作跌宕奇险之状,却使书写变得清丽、流畅,给人以视赏的享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回视刘正谦先生的作品时,就会发现他没有什么过高的艺术宣言,只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世人展现了他在碑学领域中不同凡响的上乘追求。刘正谦先生不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气度高旷、意蕴独特且耐人咀嚼回味的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他的书法创作实践为后人树立了善于继承和敢于创新的典范。他的行书是真情流露的一种直接表达方式,字里行间刚柔相济,豁然天成。他对笔的把握能力极其完善的纯熟程度在当代书家中较为少见;他以个人的精诚努力而衍化成大境,其书艺的渊源已追溯至何书流派的前沿。他是何体书风现代书家的重要继承者之一;他是当下为数不多的将书法融入到自己生命意识与人生历程的书法艺术家;他无愧于中国书法界“德艺双馨”艺术家;他是当代杰出的回族书法艺术家;他是宁夏书法事业的奠基人;他对艺术的诚真与率性,其潜藏着的艺术价值为后学者们提供了范例。他对近40年来宁夏书法事业的贡献功不可没,他在艺术上的攀登精神是值得我们怀念和崇敬的。
今天,我们去读他的书作,体味其中的趣味、境界可以促使我们悟得书道的通经。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及现状回望刘正谦先生的艺术历程,可以给我们较多的启示。他不仅以一种创造性思维开启了宁夏现代书法的新局面,而且还以汇编巨制的特殊形式,书写传统国学经典系列,将书法与国学相结合,为后来学书人树立了榜样,成为一个时代的标杆。
2016年8月6日,刘正谦先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静静地走了,走完了他87载的人生旅途,离开了西北这块他长于斯的黄土地。在缅怀这位当今书坛杰出书法艺术家,在品赏其留下的一幅幅感人至深的作品时,只觉刘正谦先生宁静淡泊的心志,满纸墨香的犹存。
马文祥(宁夏文史馆研究员,宁夏美协会员、美协理论委员会副秘书长)
往期精彩回顾:
主编:丁 莉 编辑:小 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