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3.1《认识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微课视频辅导+练习

点右边关注我→ 绿色圃六年级资源 2021-08-08

微课视频第一课时


微课视频第二课时

(视频最大化,横屏观看,视觉效果更佳哦!)


电子课本


课后作业



答案:
1、答案  根据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方法: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关系;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关系;进行解答即可.解:A、根据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6,可得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6,是比值一定,所以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和它的表面积成正比例;
B、因为,人的体重和短跑速度的比值不是一定的,所以,人的身高和短跑速度不成正比例,
C、因为,每天看到页数×看的天数=一本书的总页数(一定),所以,每天看的页数和需要看的天数成反比例,故选:A.
2、答案:根据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方法: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关系;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关系;进行解答即可.解:A、因为:打字总数÷写字时间=每分钟写字速度(一定),所以写字总数和写字时间成反比例;
B、因为:S÷r=πr,r变化πr也随着变化,所以圆的面积和半径不成比例;
C、因为:每天修的米数×所用的天数=这段路的总长(一定),所以每天修的米数和所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D、因为:正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边长=正方形的边长,没有定值,所以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不成比例;故选:A.
3、答案  首先要知道成正比例关系的图象特点是一条递增的直线,并且相关联的两个量应是比值或商一定,而不是和或差一定;据此判断.解:根据成正比例关系的图象特点是一条递增的直线,故可排除B、C两个答案,故选:A.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19页。

教材分析: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去除了表格下方的三个小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例1通过研究圆柱形杯子的体积、底面积与高这三个数量的依存关系,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另外,增加了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例2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

2、知道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对现实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成正比例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点: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

    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小黑板。

教学方案

一、引探准备

1、师生谈话,让学生说一说汽车每小时跑多少千米,以及汽车是用什么记

录跑的路程的,引出里程表。

    师:同学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道路的建设,汽车是越来越多,我想咱们很多同学都坐过汽车。你们知道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吗?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给与肯定,对超出150千米的进行安全教育。如:车跑得太快,容易出现问题,高速公路上一般限速120千米等。

    师:谁知道汽车上用什么记录跑的距离呢?

    生:里程表。(学生给不出,教师介绍。)

    师:汽车有一个装置,是专门记录汽车行驶的路程的。

板书:里程表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开始,既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又自然引出里程表。

    2、用课件展示教材上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并计算出汽车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启发学生解释计算的合理性。

    师:请大家看课件。课件展示汽车8点开始出发时和行驶1小时后里程表上数字的变化。

    师:从刚才的资料中,你了解到什么情况?

    学生可能会说:

    ●汽车8点开始行驶,行驶了1小时后,9点停车,

    ●汽车行驶时,里程表上的数字是8724千米,汽车停止时里程表上的数字是8814千米。

    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它就是汽车的里程表。根据里程表上的数字,能计算出“汽车1小时行了多少千米吗?”怎样算?

    生:用8814减去8724就是汽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

    师:谁能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

    生:因为汽车没跑时里程表上是8724千米,跑了1小时,里程表上是8814千米,多出来的千米数就是汽车1小时跑的路程。

    师:说的真好,请同学们算一算,这辆汽车1小时跑了多少千米?

学生口算,教师板书:8814-8724=90(千米)

设计意图:淡化教材内容,既激发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3、提出(2)的要求师生共同完成。

    师:如果汽车的速度不变那么,汽车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用多媒体出示空白表格。学生边答,教师边填数。

    师:3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

    师:4小时、5小时、6小时呢?

    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完成,生成课程资源,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新知的学习。

    4、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每增加1小时,路程就增加90千米;

   ●在这个过程中速度是不变的,都是每小时90千米。

   ●时间越长,所行驶的路程就越长。

设计意图: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背景下,初步感受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热门资料免费点击分享

部编版小学语文:

部编版1-6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微课视频


冀教版小学数学:

冀教版1-6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教材


配套资源下载:

1-6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学生用书

1-6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作业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每天获取最新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