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3.7《反比例的意义》微课视频辅导+练习

点右边关注我→ 绿色圃六年级资源 2021-08-08

(视频最大化,横屏观看,视觉效果更佳哦!)


电子课本


课后作业


答案

1.

2.(1)成反比例  (2)成反比例  (3)不成比例  (4)成正比

3.(1)填表略  成正比例(  2)填表略  不成比例


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48 页例1以及例1后面的试一试、议一议、说一说,教科书第49~50页课堂活动及教科书第50页练习十三1~3题。

u      教学提示:

教科书利用游客分组的事件设计了例1,例1利用表格反映总人数一定,分的组数随每组人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一规律主要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教科书作了两点提示:一是每组的人数扩大,组数反而缩小……二是每组人数和组数的乘积是一定的,并且把这种乘积一定具体落实到问题中“游客总人数不变”上去。这两点提示,前者反映了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趋势(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后者则表达了两种量变化的倍数相同。很明显,教科书的提示是针对反比例的本质属性而设计的。为了增强学生对反比例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变化规律的实际感受,同正比例的编排方式一样,教科书在例1的后面也安排一个“试一试”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探索一篇稿子在总字数不变的情况下,每分钟打字的字数与打字时间之间的变化规律。这一内容教科书未作任何提示,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通过前面正比例和反比例例1的学习已基本具备这种探索能力,适当增强学习的挑战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科书还安排了概括反比例意义的讨论。与正比例一样,仍然用问题“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出讨论。教科书用两个人的对话概括出了反比例量和反比例关系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首先,教科书从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反比例的本质属性,即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然后,在左边的对话框里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进一步完善反比例的本质特征。最后,教科书指出像上面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至此,教科书对反比例的意义作出了完整的概括。为了及时强化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教科书还安排了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这对加深反比例意义的理解,突出反比例与生活的联系都是有用的。

u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反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学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和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u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u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周长为30cm的长方形。

u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情景游戏:对口令

一共有30个苹果分给小朋友。老师说出小朋友的人数,学生回答分得的苹果个数。

师:1   生:30

师:2   生:15

……

整理成下表:

    从这个表中,你有什么发现?

    反馈:小朋友的人数与每个小朋友分的个数的乘积都是30;它们是相关联的两种量;小朋友的人数越多,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个数就越少……

    提问:小朋友的人数与每个小朋友分得的苹果个数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教师:那么这两种量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二)探究新知

1.感知不同的变化规律

(出示教课书书第48页例1情景图)

    (1)某旅游公司的导游带领60名游客来到井冈山游览,准备分组活动,提出的分组建议如下表。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算每组人数和组数的?

    抽几名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从这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反馈:总人数60人没变,每组人数和组数的乘积是一定的;每组的人数在扩大,组数反而缩小……

(2)游览的第一天晚上,导游写了一篇情况总结,要把它存入电脑。

  

必须先算出哪个量?为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概括意义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听取各小组意见,加强指导。

    汇报交流

    学生1:每个表中的两种量都相关联。(板书:相关联)

    学生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学生3:从变化规律上看,(1)表中,人数越多,每人分得的个数越少,人数越少,每人分得的个数越多。

    学生4:(2)表中,每分打字的个数越少,所需要的时间反而越多……

    教师简单概括: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正好相反。(板书:反)

    学生5:表中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板书:积)

    3.概括得出反比例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得出: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③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

    这是你们自己总结概括出来的结论,那么,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设计意图:成功的概念教学要在得出概念之前下功夫,要设计多种教学环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验得出概念的思维过程。】

4.举例

    抽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学生1:路程一定,所行的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例。

    学生2:砖的总块数一定,每次搬的块数与搬的次数。

    学生3:大米的总质量一定,平均分的份数与每份的质量。

……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环节,学生说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了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直观操作,加深理解

    (1)完成第49页课堂活动1题

    教师:请同学们看第1题的要求。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看了题目后的想法?

    反馈:用24个边长为1 cm的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应该有很多种拼法;拼出来的长方形可能会有不同的形状;长和宽是否成反比例必须要填表后观察才能得出。

    教师:看来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下面我把拼和填表的任务交给同学们,大家亲自动手试一试,看到底有什么结果?

    学生独立活动,教师参与其中,然后教师再展示出学生所填表格,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认真观察上表,你有什么发现?表中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反馈:长和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当宽扩大几倍时,长反而缩小相同的倍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24 cm2一定),所以在上表中,长和宽成反比例。

   (2)完成第49页课堂活动2题

    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当宽一定时,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成什么比例?展示所填表格,然后抽生说出自己的判断及其理由。

   (3)完成第50页课堂活动3题

    分组合作:要求将小组内每人制作的一个周长为30 cm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数据填入表中,再观察讨论,你认为在上表中,长和宽成比例吗?为什么?

小组讨论后,再汇报交流: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和宽不成比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也是对数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习机会。】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每天获取最新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