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4.2《扇形统计图的应用》微课视频辅导+练习

点右边关注我→ 绿色圃六年级资源 2021-08-08

(视频最大化,横屏观看,视觉效果更佳哦!)


电子课本


课后作业


答案

1.(1)56÷(16%-8%)×16%=112(人)

(2)答案不唯一,如:该化工厂有工人多少人?

56÷(16%-8%)×74%=518(人)

2.  870   33  40   50  7

3.  (1750+1250)÷(1-40%)=5000(家)

集体企业:1750÷5000=0.35=35%    国有企业:1250÷5000=0.25=25%

 

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59~60页例1,教材的60页课堂活动及教材第60~62页练习十六第1~4题。

u      教学提示:

本节教科书涉及的内容并不是过去没有学过的新知识,而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稍复杂的统计问题。教科书设计了如下情景图:情景图呈现的是六年级学生毕业前讨论如何回顾六年成长变化情况的事件。教科书这样安排,很自然地引出综合统计活动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开展综合性的统计活动既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学习的统计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为例题的编写提供了素材。

 第59页例题是一道统计全班同学身高的综合统计活动,其内容包括分组调查组内同学六年的身高变化情况,分年级计算并用统计图表示全班学生各年级时的身高,最后还要解决相关的问题。教科书没有规定选用什么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而是由学生自己根据统计需要选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三种统计图特点的理解,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把握三种统计图的适用范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统计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有用的。不过,选用合适的统计图表达统计结果,不仅要全面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同时还要认真分析调查统计数据的特征,题目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挑战性,所以例1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课堂活动中的内容是对例题中身高统计问题的进一步挖掘,教科书用组织学生讨论的形式呈现其内容,题中两个问题都给学生的探索和交流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u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和反映情况,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简单分析,以及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作出合理预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体会统计的应用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u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并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u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卡

u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已经学习了6年时间,同6年前刚进校时相比我们自己有哪些变化?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是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同时我们的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就利用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来展示我们的身高变化吧!

引入本节课内容——综合统计应用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谈话方式,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贴近的情景,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自然流畅地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出示教材59页例题情景图)

    (1)汇总搜集的资料,填写统计表。

我们课前已经从学校档案室的档案里查到了自己这6年来的身高数据,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换自己的身高资料,一起填写教材第59页的统计表(一)。

比一比哪组同学协作得最好,完成得更快。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巡视并指导速度比较慢的小组合理进行分工合作。

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合作中,有的小组团队协作意识很强,而且有比较明确的分工,两个同学为一个单位,本单位填好后立即与另一组的两个同学互换资料。这样既合理地安排了时间,同时又避免了合作中的混乱。

    (2)完成每组中平均数的计算。

    现在我们再次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我们手中的计算器,计算出组内同学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合理地安排人员,才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出平均身高?

    引导:两人一组,同时计算同一个年级的平均身高,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出平均数。

    引导:在刚才的合作中,我们进行了有效合理的安排——谁与谁同时计算一、二年级,谁与谁同时计算三、四年级……这样既节约时间,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现在我们想要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分别计算出同学们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大家想想又应该怎样合理地安排呢?如何有效利用其他小组整理的结果呢?

    让同学各抒己见,教师梳理出合理的方案。

    正像同学们所想的那样。我们首先要计算出自己小组同学在各年级的身高总数,然后指定各年级的平均身高计算,我们就指派各对应小组成员同时计算。

    指派计算各个年级的平均身高计算的小组,每个小组依次汇报本组各年级的身高总数。

汇报计算的结果完成教科书59页统计表(二)。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调查,经历对问题的数据收集与处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制作统计图。

     根据同学们在各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制作成统计图。

    问:三种统计图你会怎么选?(强调为什么不会选择扇形统计图,从而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反映部分属于总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实际上关于平均身高的统计图我们既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又可以选择折线统计图,因为它们都能直观看出数量的多少。两种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呢?(强调折线统计图突出的特点是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合理选择统计图,并绘制统计图进一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让学生知道统计图的选择可以不唯一,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5)看图和看表分析

     观察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平均身高每一年各是多少,平均身高在发生怎样的改变?

    6年来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增加了多少?

    观察统计图你能否发现小学身高增长的关键期是什么时候?此时你会给学校伙食团长以及家长提出什么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注重锻炼和营养搭配。

    (6)然后解决教科书60页第(4)题的第②个问题。

如何才能知道现在班上有多少个同学的身高不低于全班的平均身高?(回顾最简单的数据收集方法——点数)算一算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2.教学课堂活动

    如果我们想把全班同学按现在的身高分成5组,你们会怎么分?每组的统计结果又怎样表示?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小结:可以按从最低到最高的身高分出相等的5段,然

后统计出每段中的人数。

对于这一个身高资料你认为还可以选择哪种统计图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电脑中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再一次经历数据的整理、选择统计图、绘制统计图,并对统计图进行观察并作出预测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图的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每天获取最新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