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动你走向成功,比兴趣更重要的是认知

2017-06-19 👉 富书


到底要多自律,才能得到自己想过的人生

我拉黑了一个做微商的朋友

你能让人笑,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才华


作者:红小猪(富书签约作者),来源:富书(ID:zhongchoudushu),转载请加fushuzhuoluo

主播:依文

主播荔枝号:聆听依文(FM1390689)

认知就像辩论,

你需要不断论证,

推翻那些反对的声音,

最后说服你自己,你是对的。

01


前几天听淼淼讲,

她又报了个兴趣班,

跟着老师一起做陶塑,

她说能自己做出一件作品,

好有意思。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听她讲“好有意思”。

上次看她报插画班还是在一周前,

结果没学几天就放弃了。

想速成没有天赋,

想练基本功又沉不下心,

怎么画都画不好,干脆笔一扔不画了。

那个插画班,

淼淼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后来再也没去过。

 

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例,

从我认识她那天起,

就见她对不少于几十种的事物感兴趣。

淼淼练过书法、学过瑜伽、弹过吉他、打过架子鼓,

还加过一个兴趣小组专门去滑雪。

看起来淼淼是兴趣广泛,

但实际上大多却昙花一现,

有头无尾。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我认为,很多兴趣缺乏理性的认知。

就像淼淼,

她的兴趣广泛,

但大多难以维持,

这样的兴趣不但不会提高你自身的能力,

还会白白浪费你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有时候,

兴趣不一定能推动你走向成功。

兴趣分两种:

一种是对你所喜欢事物的无限热爱,

另一种就是一时兴起、心血来潮。



观察现在大部分人,其实都属于后一种。

他们对喜欢的事物只是出于一种好奇,

或是感觉这件事“很酷”“很有意思”,

但缺乏了解。

等到自己亲身体验之后,

发觉与自己原先的想象大相径庭,

于是又放弃了这种兴趣。

这种状态如果不及时改掉,

就会像恶性循环,周而复始,

不断地消磨着你的精力和价值。

 

要想走向成功,

兴趣只是一个开端,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

叫认知。

认知,

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也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

 

也就是说,

认知的形成需要多方面因素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除了一时兴起,

还要有理解、判断、分析、推测、思考等等一系列的环节。

这也就意味着,

相比于兴趣,

认知更为严谨可靠,

更不易半途而废。

 

看过一个关于罗永浩的访谈节目,

罗永浩讲他不会任用粉丝当员工,

他也不会称“锤友”为“锤粉”。

因为在他看来,

粉丝更像是受他个人品牌的影响,

而去喜欢他的产品,

但锤友是对他手机品牌的一种认知后的认可。

 

成功是一件很苦很难的事,

如果没有强大的执行力和坚不可摧的信念,

很容易半途而废。

你只有了解自己在做什么,

才会知道自己要不要坚持,

在遇到阻力时才能告诉自己——不放弃。

朱熹曾说过:“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你只有在认知上更加清晰明了,

你在行为上才会更笃定,更扎实。

 


02


认知,是一种责任。

有的人喜欢小动物,

常常头脑一热就领回一只饲养,

但由于三分钟热度,

没过几天就厌倦了。

这些宠物,

幸运的被转送他人,

不幸的就被随意丢弃。

尤其是一些猫狗,

长期流浪自身生存状况可想而知,

它们身上携带的疾病也会对人的安全造成影响。

 

这些随意丢弃宠物的主人,

至始至终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

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

会给这些幼小的动物造成怎样的伤害,

他们也不会明白,

这些动物流浪在大街小巷给其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就像当初饲养它们一样,

如今的丢弃也毫无责任可言。

不知未必无罪,

有时候,

没有正确的认知而枉下决定,

是对所有人的不负责。


认知,也是对自己负责。

记得大一时,

有同学打算将来考古代文学的研,

于是一直在联系老师,

希望可以得到这些老师的指点。

但悲催的是,

她以为“古代文学”就是“古代汉语”。

结果找错了老师,

闹出了笑话。

我当时问她:

“你没有了解过古代文学的相关情况吗?”

 

她说:

“我也只是感觉古代文学挺有意思的,没有了解太多。”

说实话,

当时我真不知道如何回答她好。

考研,对于大部分本科生而言,

就像另一个人生转折点,

但这位同学仅仅是因为“挺有意思”而草草定下了未来,

未免对自己的人生有些太过草率。

 

而如今,这位同学即将毕业,

考研的事也再未被她提起。

未经了解的热爱,

不足以称之为热爱;

未经认知的目标,

也不足以让我们另眼相待。

学校社团招新时,遇见一位同学,

把自己说得天花乱坠。

于是我问他:“你为什么要参加这个组织?”

他说:“喜欢。”

我问:“你为什么喜欢?”

但他一无所知。

 

往往最后半途而废的,

都是这些对自己喜好一无所知的人。

因为他们看到的,

只是华丽的外表,

却不愿意探寻内在的本质。

有一种说法:

看一个人,就看他喜欢什么。

如果他连喜好都可以如此随便的话,

那我无论如何,

都不能说服自己,

他是个有多负责、多靠谱的人。

 

 

03


认知是一个过程,

它包括三个阶段:认识、接纳、调新。

认识,就是你对一件事的初步了解,

大部分人兴趣的产生都是在这一阶段。

当你看到舞台上演员的曼妙舞姿,

会感觉很美,

这个“美”就是认识。

当你由“美”而对舞蹈产生一种喜欢,

这就是兴趣。

 

接纳,换句话说就是深层次的了解。

这时你对某一事物的认识,

就不仅仅停留于表面,

而是从它的整体到局部都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此时,

也是你判断对这件事物是否依旧保持兴趣的关键。

这就好像恋爱中的人,

起初你只是看中ta的外貌或是气质,

但此刻你还要了解ta的性格甚至缺点。

如果此时你依旧保持喜欢不变,

那才是真爱。

 

调新,这是认知的最后阶段。

到了这一阶段,

你可以不必纠结事物本身的价值,

因为你已经足够了解它,

你需要的是让这种认知成为一种习惯。

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你需要不断更新你的认知,

才能让你不至于作出错误的判断。

尼采说过:

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认知就像辩论,

你需要不断论证,

推翻那些反对的声音,

最后说服你自己,你是对的。

只有这样,

你在遇到困难时才不会措手不及,

你才更有可能走向成功。

比起兴趣,认知更具说服力。

有时候,

一腔热血并不能解决问题,

只有将事实摆出来,

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很多人应该都有毕业答辩的经历,

答辩不是你讲讲我如何喜欢这个课题就可以通过的,

而是要讲出你对它的认知,

你如何研究的,

怎么理解的,

得出什么结论,

都要有条有理的讲出来,

这样导师才会认为你合格。

 

对于成功而言,

兴趣并非不重要,

但它不是关键,

就像红花中的绿叶,不可少,却不是主角。

兴趣随时都有消失的危险,但认知不会。

通过认知得出的答案是经过深思熟虑,

经得起推敲的,

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只有经过认知,

你的目标才更具保障,

才更容易成功。

愿你在奋斗的路上,

除了兴趣,更多一份理智,

在满腔热血之外,

有一个成熟的认知。

 

作者简介:红小猪,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签约作者,一个出生于大草原,成长于渤海湾,求学于黑土地的95后小菇凉。目前尚在奋斗路上奔跑,愿你我一起加油。简书@红小猪;微博@红小猪99。本文首发富书(ID:zhongchoudushu)


原创不易,随心打赏

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