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洪灾将给中国经济造成多大冲击?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首图来自壹图网。
疫情刚过,汛情又至。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自6月1日起,南方出现6次强降雨过程,到目前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而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已经造成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27个省(区、市)近4000万人次受灾,不少地方纷纷进入“战时状态”,防汛形势之严峻,不言自明。
此情此景,除了感慨“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之外,相信很多人还会心生疑问:南方的洪涝灾害将会给刚刚复苏的国民经济带来多大影响?
这是本文将尝试回答的问题。
一
洪灾影响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
对于国人来说,洪涝灾害并不罕见。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是其典型特征,故而每年汛期都会面临不同幅度的降雨量提升。而南方又多为丘陵山地,地势高低不平,地形较低之处遇到暴雨常常会被淹没。再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一旦雨量大且集中,便容易引发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历史上,洪灾“光顾”华夏大地的次数极其频繁。据《明史》和《清史稿》资料统计,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543年里,范围涉及数州县到30州县的水灾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要发生3次;范围超过30州县的共有190次,平均每3年发生1次。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大小小的洪涝灾害更是几乎年年都有,仅在上世纪50年代的10年间就发生大洪水11次。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同样经历了多次洪灾的侵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1998年特大洪水、2010年南方特大暴雨和2016年气象灾害。
洪涝灾害的发生,毫无疑问会给经济运行带来冲击,理论上至少存在三条影响路径:
(1)破坏农作物和家禽牲畜,同时可能会因为果蔬、肉类等食品的减产而降低食品供给,进而推高通货膨胀;
(2)毁坏房屋、道路、桥梁、水利设备及其他固定资产,造成经济损失;
(3)迫使部分工厂与项目停工或延期,并引发交通运输受阻和通信的中断,由此影响一些行业的生产进度。
然而,洪灾并非只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它还能起到刺激增长的正面效果。一方面,洪涝损坏的房屋、道路、水利设备等固定资产与基础设施,需要在灾后进行翻修或者重建;另一方面,特大洪水会引发人们对于防洪短板的高度重视,势必需要进行额外的基建投资以增强防洪能力,如修建大坝、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等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投资支出,并对经济增长起到相应的支撑作用。
逻辑如此,真实情况如何,我们还要基于官方数据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
洪灾对通胀影响几何?
鉴于农林牧渔业是洪涝灾害重要的冲击对象之一,并且农产品和家禽牲畜的产量将直接左右食品价格的变化,甚至还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故而我们有必要先来对CPI可能的走势做一番详细考察。
根据华泰证券研究报告的思路,由于CPI同比存在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表示多期的累计变化,在反映当月的价格变化时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选取各月份的CPI环比数据进行比较,以分析洪涝灾害对于通胀的影响。
由于1998年、2010年和2016年都发生了特大洪灾,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在此重点分析这三个年份的CPI环比走势;考虑到通胀环比变化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季节性,为了便于对照,不妨对2011~2019年(不含2016年)各个月份的CPI环比数值做个简单的算术平均,并将其作为“汛情不算严重”这一情景下的参照基准以便于对比,如图1所示。
可以看到的是,1998年的特大洪水灾害造成了当年汛期内CPI环比的大幅度上涨,但2010年和2016年的CPI环比数值波动幅度明显比1998年弱了很多,与汛情不严重时(即其他年份均值)相比差异也不算太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洪灾的影响在趋于弱化。
需要指出的是,2010年下半年的CPI环比处于较高水平,并且显著超过其他年份,但核心原因在于当年的货币发行过量和民间热钱炒作,并非都是洪涝灾害所致。至于2016年,洪灾期间的CPI走势甚至还要低于常年水平,更加印证了特大洪灾对于通胀拉动效果走弱的论断。
究其原因,主要归因于我国对水利设施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使得防汛减灾工作一直处于可控状态,洪涝灾害给农业发展与农产品供给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被抵御了不少。
具体而言,1998年特大洪水时期,我国水利设施整体水平偏弱而导致农作物受灾严重,进而引发了CPI的大幅度上涨。而后国家加大了水利设施的建设投入,数据显示,整个“十二五”期间的防洪设施建设投入是“十一五”期间的2.6倍,各项重大水利工程稳步推进,“十三五”规划纲要同样将水利设施建设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就是,1998年、2010年和2016年的特大洪灾导致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呈显著递减走势(见图2)。此外,部分战略性食品的物价管控也是平抑CPI波动的重要原因。
那么,此次南方洪灾又将给CPI带来多大影响呢?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复盘2016年的情况来寻找答案。
为了更为清晰地展示,这里将CPI食品部分进行解构,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粮食、畜肉和鲜菜的价格走势(见图3),可以发现:
(1)粮食
2016年汛情期间,由于水利设施完备、价格管控等因素的存在,粮食的价格变动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2)畜肉
畜肉的价格走势更多地取决于猪周期、整体气候条件、市场供需等因素,而自2015年中期,我国生猪产能持续修复,到了2016年下半年进入平稳期,价格并没有因为洪灾的来袭而发生剧烈变动,甚至还表现为环比下跌。
(3)鲜菜
鲜菜价格在2016年的8月和9月出现了超季节性的增长,其中9月当月环比增长幅度高达10.7%,反映出洪灾对鲜菜的冲击相对较大。原因在于,洪涝对蔬菜的种植、采摘、运输等各个环节均有影响,且蔬菜具有明显的就近消费、储存性较差等特征,一旦洪灾发生,短期内势必会造成受灾地区蔬菜的供不应求,而从全国层面也难以迅速匹配不同地域之间的蔬菜供给,由此引发价格的较大波动。不过,洪灾对鲜菜价格的影响维持3个月左右之后,就会快速衰减,再加上鲜菜在CPI中占比小且生产恢复快,故而不会根本性地改变CPI的整体走势。
综上,当前的南方洪涝灾害大概率不会对我国物价指数造成太大影响,7~8月份的CPI环比上升或许会出现,但全年同比持续下跌的趋势很难被扭转。
三
洪灾对宏观经济影响几何?
理论上讲,洪涝灾害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前者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农林牧渔业生产造成破坏,导致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期的GDP增速;二是毁坏房屋、道路、桥梁、水利设备及其他固定资产,造成经济财产上的损失,不过这部分损失影响到的是存量而非增量,因此不会影响到当期的经济增长。
至于后者,则主要表现为洪灾致使水电供应、运输、原材料供给等诸多环节受到影响,给工业生产带来些许负面影响,同时因为较长时间的雨水天气,让部分基建、房地产项目在汛期内无法正常开工,影响到建设进度。
我们不妨逐个分析,先说直接经济损失。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在1998年特大洪灾中,各地申报的最终直接经济损失为2484亿元,占当年GDP比重约为3%。而后,随着国内水利设施建设的完善与防洪度汛能力的增强,洪灾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年GDP的比重明显降低,灾情较为严重的2010年和2016年分别为0.91%和0.49%(见图4)。
这当中,农林牧渔业的直接经济损失规模约占总直接经济损失的1/3上下,洪灾严重的2016年占当年GDP的比重为0.17%,而2017年和2018年则均为0.07%。在此基础上,考虑到2019年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为7.1%,可以认为,当前的南方洪涝灾害给农林牧渔业造成的损失对GDP增长带来的影响较为有限,参考华泰证券的研究报告,对全年GDP增速的拖累大概在0.05bp~0.15bp区间内。
再说间接经济损失,可从生产端和需求端两个维度来加以考察。
生产端,从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这一指标来看,其走势在每年的汛期6~8月期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即6月升高,7月、8月回落,然而在洪灾严重的2016年,6~8月的工业增加值同比非但没有出现衰减,反而表现为稳中有升的态势(见图5),说明洪涝灾害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效果非常有限,其原因可能在于大部分工业生产活动都无需室外工作,汛期依旧可以正常开工。
户外生产方面,可以用建筑业PMI数据来反映问题。从过往的走势上看,汛期往往会出现建筑业PMI下行的情况。Wind数据显示,2010~2019年,每年的6~8月份都至少会有一次建筑业PMI的环比下行,大都集中在7月份和8月份,环比下行频率分别高达80%和70%,9月则大多会迎来反弹(见图6),说明雨季来临的确会影响到基建、房地产项目的施工进度,即便是洪灾严重的2016年也没有超出这种季节性趋势,侧面反映出洪灾对户外生产的影响并不大,再加上目前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长江的支流而非干流,整体影响更是有限。
需求端,洪灾的冲击主要反映在投资上。以2016年为例,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投资的当月同比增速在汛期均出现明显的回落态势,其中前者7月直接降至3.89%,后者7月同样降至1.43%,都远低于全年整体水平(见图7);分区域看,2016年6~8月,江西、湖南等地的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恶劣天气和洪涝影响不无关系。不过,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在8月和9月又迅速迎来一波强势反弹,可见洪灾的冲击只是暂时的,并不会给投资造成长期持久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洪涝消退之后还将会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一定的拉动效应。然而参考往年数据,无论是水利设施的翻新重建,还是新增防汛设施的投入,占当年基建投资总额的比重都比较低,大多处在0.2%~0.6%之间,对整体经济增长的推动效果自然有限。但是由于今年年初全国受到疫情冲击,为了稳就业稳经济,国内财政继续加码基建,而洪灾过后的重建或有利于基建投资的落地,从而支撑起下半年基建投资的增长目标。
按此逻辑大体可以判断,当前的南方洪灾或将给需求端造成一定程度的短期扰动,并可能拖累6月、7月的投资增速,而今年下半年经济本身将继续呈现渐进式修复状态,叠加国家财政的加码和对新基建的倡导,各地方投资意愿大概率会继续增强,基建托底的趋势有望延续,全年投资规模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四
还没到高枕无忧的时候
当然,此次南方洪灾究竟会对经济造成多大影响,还是要取决于未来的汛情走势,如果出现极端风险情况,最终结果便不会像本文分析得那般乐观。
好在就目前来看,局面总体上还是比较友好的,我们可以从厄尔尼诺指数变化中得到佐证。
一直以来,我国洪涝灾害的严重程度都与厄尔尼诺指数的强度呈高度相关性,按照美国国家气象局发布的月度数据,1997/1998、2009/2010和2015/2016厄尔尼诺事件,是我国近25年里最强的三次,与之相对应的是三次最为严重的特大洪灾(见图8)。就本次来看,厄尔尼诺强度远不及1998年和2016年,再加上我国当前防汛能力的整体提升,以及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得到验证的强大执行力,预计出现极端风险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可以高枕无忧。毕竟眼下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强降雨仍在继续,防汛形势依旧严峻。同时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测,7月下旬主雨带东段将会转移至华北黄淮至东北地区南部一带,由此会否引发华北和东北地区特大洪灾的发生,尚且不得而知,需要提高警惕。更何况,还有那么多受灾的民众需要得到妥善的安置和救济,所以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应对灾情如何做好市场保供工作,在此我尝试给出三点建议:
第一,要在流通环节下功夫,积极组织调运货源,减少蔬菜等农产品价格稳定压力,具体应充分调动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基地和大中型供应商,包括大型连锁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等,扩大采购范围以保证农产品供给规模;
第二,有关部门要强化价格监管,维护农产品市场秩序,对于那些趁机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的不法行为,以及中间商人为制造市场混乱和恐慌的现象要坚决打击,以保证农产品市场的供应和价格稳定;
第三,针对受灾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困难群体,要及时启动社会救助机制,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以此来缓解困难人群的生活压力。
临近尾声,我想说,尽管2020年的道路是如此崎岖不平,但团结勇敢的中国人从来都是不畏险阻、一往无前,再难再苦的挑战我们都挺过来了,相信此次也不会例外。
衷心祝愿:人类远离灾祸,家园安全温暖。
精选阅读
编辑:陈霞 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