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金融研究院

其他

行情刚刚启动,这三个方向要爆了!

周一A股高开高走,三大指数大幅上扬,创业板指涨超3%,文化传媒、互联网、券商等板块涨幅靠前,两市成交额时隔4个交易日重返万亿。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超50亿元,大幅流入。宏观上,国内经济金融环境不悲观,万亿国债等政策释放利好,10月PMI小遇波折,经济/盈利触底回升的大趋势没有改变;美国小非农远低于预期,11月FOMC会议暂停加息,表态偏鸽,美债利率大幅回落,带动全球流动性改善。权益市场分子端/分母端利好因素正在集中显现,修复行情有望继续演绎。本文逻辑一、投资展望二、近期市场回顾三、市场资金动向四、市场温度一、投资展望策略前瞻:当前A股胜率/赔率视角俱佳,向上还有很大的空间。从分子端来看,10月PMI数据稍遇挫折,但国内经济底/盈利底已经得到反复确认。叠加政策端宽松政策持续发力托底,消费、出口保持韧性,国内经济/企业盈利向上的趋势保持;从分母端来看,11月FOMC会议暂停加息,释放出鸽派信号,美国就业数据不及预期,经济景气下行,共同促使美债利率显著下行,全球流动性大幅转松,外资流出边际趋缓。总的来说,A股分子/分母两端利好齐显,Q4反弹还是有很大的空间。高度关注11月中美APEC会晤、12月FOMC会议,A股要走出一波大牛,关键还在于宏观面发生巨大变化,中美关系缓和、两国实际利率下行是核心驱动因素。技术角度:上周A股延续上涨态势,后半周的几个交易日在上攻至20日均线及上方缺口附近之后,由于缺乏量能的有效放大,导致指数承压回调,甚至一度跌破5日均线,直至1103放量上涨再度收复,1106量能得到有效放大,再度回升至万亿水平,呈现出量价齐升的态势。目前,A股已经回补完毕前期缺口,上方的压力位主要在3080点位的附近成交密集区,后续向上反弹高度的关键在于量能的有效放大。如果A股成交量持续维持在万亿左右,反弹大概率可以持续。现在点位机会远大于风险,正是布局的最佳时机。市场方向:近期,国产真人恋爱影视游戏《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连日登顶steam国区畅销榜首;多家头部新能源车企公布10月销量,同比实现大幅增长,纷纷报喜;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具体来看以下三条线可持续可关注:(1)拓展出新增长点,未来有望持续推广的传媒娱乐产业:近期,一款名为《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的真人互动游戏火爆全网,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种模式巧妙地将游戏与短剧相融合,契合了当下年轻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市场空间广阔。并且,此类游戏开发周期短、易于复制推广、成本较为低廉,在海外也早有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未来可能成为传媒行业发力的新增长点,带动业绩增长。(2)政策支持下持续利好,内销/出口持续增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当前稳增长、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新能源汽车免购置税持续利好汽车行业。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全球领先,销量增长远超行业整体水平,出口增速也维持在高位。11月以来多家新能源龙头销量报喜,比亚迪大卖30.18万辆,1-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238.15万辆,同比增长70.36%,预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未来业绩持续维持高增,中长期仍存在上涨机会。(3)政策指明方向,未来国产替代持续推进的机器人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该意见明确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关键技术和发展方向,未来相关支持政策或持续落地,支持国产替代持续推荐,相关国产龙头企业将充分受益政策支持、需求拓展、比例上升所带来的业绩提升利好。二、近期市场回顾(一)A股市场上周A股走势稍强,周内窄幅震荡上涨。周内成长占优,创业板指、科创50涨幅居前,上证50、沪深300涨幅靠后。从风格上看,小盘股表现最好,国证2000涨幅达到了1.01%,中盘股表现最差,仅小幅上涨0.33%。8大指数全面上行,显示市场整体行情正在好转。板块来看,上周15个一级板块表现不错,环比前周改善明显,因此赚钱效应较好。涨幅靠前的聚集在传媒、电子、食品饮料等领域。主要是近期相关行业均现业绩改善预期,带动相关板块股价上涨。跌幅较大的则包括建筑材料、房地产、钢铁,更多的是前期行情的退潮与回调。更少数板块当周表现都要强于前周,5个板块续涨或者跌幅收窄。整体来看,当周板块分化较大,行情总体不错。(二)基金市场上周各大基金指数表现较好,主要受权益市场表现影响。股票型基金表现较好,大幅上涨2.88%,混合型基金同样涨幅靠前,上涨达到了2.36%。周内成长风格占优,小盘股涨幅较大,故深市表现优于上市,深系基指也优于上系基指。主要基金指数中除去QDII型基金之外,基本全面收红,整体行情具有较大改善。上周基金收益率中枢表现同基金指数表现出一定的差异,FOF型基金以1.27%的涨幅位居第一,股票型则以1.08%涨幅位居第二,QDII型基金上涨0.84%,表明当周QDII型基金内部收益率表现分化,环比来看,除去商品型基金/货币型基金之外,其他类型基金周收益率中枢普涨,整体表现好于前周。从年收益率中枢来看,除去QDII型基金之外,重要的基金类型收益率都在上升,且幅度不小,尤其是商品型、FOF型、混合型和股票型,债券型、货币型小幅改善。三、市场资金动向(一)A股市场主力资金当周净流入。从申万一级行业来看,流入行业19个,近一周净流入498亿元,环比减少约391亿,回归常态化流入水平。其中电子净流入超过230亿元,医药生物净流入接近85亿元,传媒净流入额超过70亿元;净流出上,银行、非银金融净流出超过20亿元。北向资金当周净买入86.25亿元,整体来看北向流出压力正在趋缓。主要买入白酒、小米、医疗器械概念等,净流入超15亿元,人工智能、央企国企改革、光伏等净流出超过25亿元。贵州茅台、长江电子、卓胜微、五粮液、江淮汽车、泸州老窖、四川长虹等居净买额个股前列。南向资金当周净买入85.15亿港元,连续6周净买入。其中沪港通买入49.32亿港元,深港通净买入35.83亿港元。李宁、中芯国际、药明生物、小米集团、石药集团、小鹏汽车等居净买额个股前列。(二)基金市场上周开放申购基金74只,涉及华夏、博时、南方、易方达、广发、富国等32家基金公司。合计286亿元,环比较少24亿元。当周申购基金包括17只主动权益型基金、17只指数型基金、17只债券型基金、1只货币型基金、10只固收+型基金、5只QDII基金、7只FOF型基金。整体来看申购数量和规模在市场偏底部的时候持续流入。四、市场温度从近5年以来分位值来看,上周8大指数估值全部上涨。科创50涨幅最大,涨幅达到了6.26%,实现触底反弹。作为核心资产的上证50涨幅也不小,涨幅达到了5.81%。其余指数估值分位数上升都在0%-3.5%左右。创业板指的估值已经来到非常低的区间,继续小幅上涨。总体上看,A股的中长期配置窗口已经打开,仍具备较好的性价比,可以徐徐图之。从上市以来板块分位值来看,截至11月6日收盘,共计21个板块估值上修,整体估值大幅上行1.17pct,市场情绪大为改善。传媒板块改善最大,环比上行7.02pct,主要是由于近期热点导致市场对于板块未来业绩预期有所上调,以及之前的超跌回补。计算机、食品饮料、非银金融、电子等板块涨幅同样不错。板块估值中位数为医药生物(19.03%),中位值大幅上行,股市投资兼具胜率、赔率。从3年股债性价比来看,截至11月6日,万得全A市盈率倒数与十年期国债(2.66%)的比值为2.22,环比+0.03,而历史均值为1.88,处于近3年的中性偏低位,历史分位值位置处于92.35%(即性价比高于92.35%的时间),环比+2.64pct。中证800、沪深300、中证500和中证1000的股债性价比历史分位值分别处于96.81%(环比+4.16pct)、96.42%(环比+2.20pct)、67.55%(环比+4.30pct)和37.88%(环比-4.88pct)。较上期来看,整体上A股性价比继续上升,小盘股性价比有所下行,大盘股、中盘股性价比环比上扬,市场仍处于绝对的低位;现买入持有3年盈利概率为98.08%,依旧微降;10Y国债利率环比-5.08BP.【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公众号“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武泽伟,封面图来自壹图网。(可在“星图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后台回复“进群”,扫码添加小助手微信,免费加入星图金融研究院读者交流群,群内每日分享市场观点。)编辑:孙江永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
2023年11月7日
其他

节后开门黑,或有大反转!

节后第一个交易日,A股全天探底回升,三大指数小幅收跌,上证指数失守3100点。北上资金全天净卖出74.6亿元,持续压制大盘权重表现。华为产业链保持活跃,华为汽车概念领涨。市场维持弱势震荡,成交量小幅回暖。宏观上,9月制造业PMI重返荣枯线上方,经济复苏迹象更为确定。稳增长政策层出不穷,地产行业拐点明显,销售持续改善。美债收益率连创新高,人民币汇率在高压下表现韧性。当前,经济底、政策底、汇率底愈发明显,市场反击力量正在逐渐积累。中美关系阶段性缓和,11月APEC会议为关键节点,重大变化或将成为打破A股当前僵局的关键一击。本文逻辑一、投资展望二、近期市场回顾三、市场资金动向四、市场温度一投资展望策略前瞻:从宏观层面上看,PMI、CPI、社融、进出口等数据都呈现全面改善态势,复苏趋势基本确定,海外机构纷纷上调中国增长预期,Q4向好预期有望提前price
2023年10月10日
经济

变盘!等待大事发生

“下跌趋势即将结束的时候,市场通常表现出烦躁和不安,成交量低且价格窄幅波动。”——亚历山大·埃尔德,《以交易为生》9月以来,A股市场进入磨底期,行情走得很是磨人:成交量基本在6500亿-8000亿之间窄幅波动,年内11个交易日成交量低于7000亿,9月份就占了6个;宽基指数方面,上证指数在3080-3180之间窄幅波动,创业板指跌破2000点,深证成指一度跌破10000点,创三年来新低;行业层面,除煤炭、传媒、电力设备、计算机和美容护理等少数行业外,其他大类行业涨跌幅在[-5%,5%]之间窄幅波动。市场对这种行情的普遍解读是,在政策发力和基本面改善的双重支撑下,跌不下去;受地产拖累和外资流出影响,也涨不上来。窄幅波动、地量成交,常常被视作变盘的前奏。变盘需要增量资金流入,增量资金流入需要消息面催化。从可能的催化因素看,国内基本面预期主要看地产销售的边际变化,尤其是认房不认贷后一线城市的房价能否稳住;外围因素,市场关注美联储加息节奏问题,9月虽不加息,11月加不加,降息何时会来?1、国内房价何时企稳?就国内房价数据看,由于政策落地-观望与决策-成交-备案的链条较长,市场至少要等到10月份才能更好地评估9月初地产政策的效果。对于部分卖一买一的改善型需求而言,先贡献的是二手房挂牌量,之后才能变成新增需求,可能会有2-3个月的滞后。9月前21日,30大中城市日均成交面积28.8万方,低于7月和8月的日均成交面积30.9万方和30.6万方。结合新闻报道及各方实地调研数据看,受认房不认贷、降低首付及放松限购等政策影响,9月以来主要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确出现了回暖迹象,但地产成交数据环比却出现下行,反映的就是可观测数据的滞后性。整体来看,认房不认贷等地产政策效果,评估周期可能长达2-3个月。潜台词是,短期内市场很难就房价是否企稳给出确定性判断,政策面也在评估效果,一线城市放开限购等更大的大招不会着急出台。所以,至少9月份,投资者既不能指望房价企稳,也很难指望地产政策再出大招。这种情况下,来自经济基本面的因素很难支撑A股突破区间震荡,走出趋势性行情。2、全球二次通胀来势汹汹?就外围因素来看,美联储9月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5.25%-5.5%不变,但点阵图暗示Q4仍会加息一次,且2024年降息次数也比此前预期的要少。具体看,9月份公布的点阵图显示,美联储对2023年底和2024年底的联邦基金利率水平的预测中值分别为5.6%和5.1%,意味着今年Q4还有1次加息空间;2024年则存在50个BP的降息空间。相比6月点阵图,对2023年底的利率预测没变,但对2024年底的预测值高了50个BP,对应明年降息次数减少2次。此外,本次会议美联储还上调了关于美国经济增速的预测。将2023年GDP增速预测值从1%上调至2.1%,将2024年的经济增速预测值从1.1%上调至1.5%;同时,对失业率预测值做了下调,将今年失业率预测值由6月的4.1%下调至3.8%,明年失业率预期由4.5%下调至4.1%。更高的GDP增速、更低的失业率,在美联储看来,美国经济大概率能够实现软着陆。更高的经济增速,自然对应更高的实际利率,所以上调2024年利率预测值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此外,近期全球油价快速上涨、美国多个行业相继罢工等,也在加剧市场关于“二次通胀”的担忧,进一步降低了市场关于美联储结束加息或开始降息的预期。就油价走势来看,考虑到主要产油国减产保价意愿强烈,能源转型背景下资本开支下降,新增供给受限,未来油价易上难下,大概率会持续高位震荡。原油价格上涨不仅直接推高能源价格,也会间接推高机票、交通运输甚至食品价格,对全球通胀具有深远的影响。综上,就当前已知信息来看,美联储难以轻易退出加息周期,美元指数和10年期美债收益率大概率仍会高位震荡。在出现趋势性拐点之前,北向资金都很难趋势性净流入,A股市场风险偏好也会持续受到压制。此外,美联储的偏鹰表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我国央行继续降息的空间。为了使人民币汇率保持合理稳定,市场关于Q4再降息一次的预期大概率要落空了。3、接下来怎么走?就当前的A股市场来看,行情处于变盘的前夜,正是磨人的时候。变盘的节点,要么是国内继续出台超预期的重磅政策,要么是经济数据超预期,要么外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否则的话,指数下有政策托底,上有悲观情绪压顶,磨来磨去,很难有趋势性行情。如上分析,鉴于月初地产政策效果仍需评估,短期内继续出台重磅政策的概率不大;在二次通胀担忧下,短期内美元指数和10年期美债收益率大概率仍会高位震荡。这就意味着,起码在9月份,投资者应做好继续磨底的心理准备。应对策略上,多看少动,逢低买入,耐心持有。小鸡被一粒橡子砸中后,一路狂奔,大声疾呼天塌了,结果成为一则儿童寓言的笑料。这则寓言想告诉我们,不要把所有坏事都看成灾难的预兆。做投资,是需要有点乐观精神的,越是市场底部,越要尽可能乐观起来。往后看,国庆节之后是个重要节点。投资者应密切关注9月和国庆节期间的地产销售数据,无论好坏,都可能会引发预期层面的变化:数据好,市场情绪回暖,金融地产会涨;数据不好,政策发力预期升温,金融地产还是会涨。届时,投资者可期待变盘时刻的降临!【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公众号“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封面图来自壹图网。(可在“星图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后台回复“进群”,扫码添加小助手微信,免费加入星图金融研究院读者交流群,群内每日分享市场观点。)编辑:孙江永
2023年9月25日
商业

做空大A的元凶,居然是它!

最近很多人有一个感叹,今年是股民和购房人地位最高的一年。无论是对购房人还是对股民,政策响应的速度都是空前的。如果说购房政策的调整还涉及银行、房地产商等多方利益的博弈,政策响应总是需要多次呼唤,那么对于广大股民来说,近期政策的确是在能力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到了“有求必应”。无论是降低印花税、降低交易费率还是限制减持、鼓励长期资金入市,以及收紧再融资、调低融资保证金等,均得到了实际的落实。但从市场的实际表现来看,并不买账。在8月28日监管放出史无前例的“四箭齐发”(印花税减半、阶段性收紧IPO及再融资、出台减持新规、调低保证金比例)新政之后,市场再次步入了下跌区间。以主要的市场指数来看,除了上证指数在权重股护盘下微涨外,其它主要指数均有不同幅度跌幅,且受到政策利好向上冲高后,再次进入下跌通道,导致指数均有较大的最大回撤。除了监管释放出超预期给力的政策外,近期经济数据同样不弱,同样超出市场预期。9月11日公布的金融数据中,当月新增3.12万亿元显著超出市场预期;9月15日公布的8月经济数据中,同比4.5%的工业增加值显著好于市场预期的4.2%,同比4.6%的社零增长更是大幅度好于市场预期的3.0%;再加上此前公布的外需回暖且超出市场预期的进出口数据。可以看出,经济的基本面不仅在加速回暖修复,且政策发力下,修复的速度要显著快于市场的预期。但从市场的表现看,无论是超预期的经济基本面,还是“有求必应”的政策,都没能够让市场止跌。源源不断的利好,为何没能提振当下的市场?从长期来看,市场涨跌由基本面和利率来决定,两者一个决定上市企业盈利的增长,一个决定估值,进而影响股价。然而短期来看,市场的涨跌是由资金驱动的。内资在努力,机构资金逐渐入场当下的市场,投资者怨气十足,有怪机构不给力的,有怪量化的,有怪融券做空的,也有怪北向的,但归根结底,是由资金主导的。以短期供求的角度去看,市场中上市公司的标的是有限的,资金净流入越多,买方力量越强,市场就会趋于上涨,反之亦然。我们以市场中主要的几方交易主体来看当前的资金情况,大体能看出为何近期股市“跌跌不休”。从交易主体看,分别有包含公募、私募、保险、社保等机构资金,第二是北向资金,第三是包含游资、大户等在内的大资金,最后是散户。根据Wind对超大单、大单、中单、小单的定义及统计,我们大概可以得到近期市场中各交易主体的资金净买入情况。其中超大单定义为机构资金,大单定义为主力资金,中单定义为大户资金,小单则为散户资金。根据wind数据,从8月28日至9月19日期间,机构(超大单)、主力(大单)、大户(中单)、小单(散户),分别实现净卖出568亿、净卖出1564亿、净卖出449亿、净买入2580亿。从这个角度来说,市场中调侃的“散户才是A股脊梁”的说法当之无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其中可能存在较大的统计偏差,毕竟无论是机构、主力或是大户,都可以把大单委托拆分成多笔小单的模式。不过对于机构资金中的公募资金,我们可以从新发基金的情况一窥究竟。以周为单位,根据wind的统计数据,在8月的第四周及9月的第一周和第二周,权益类基金新发行情况仍然维持在最低位置的惨淡中。以总量看,9月第一周新发基金不足80亿份,其中债券型基金占比超过了3/4,股票型基金加混合型基金的权益类产品,仅仅不到20亿份。9月的第二周则更加惨淡,权益类产品还不足一亿份。权益类新发基金基本已经呈现“跌无可跌”的情况。对于公募基金而言,由于受到仓位的限制,股票型基金中股票仓位不低于80%,偏股混合型基金股票仓位在50%-70%不等,因此公募基金新发行的情况直接决定了公募资金入市的情况。因此仅从公募的角度去看,从8月28日至今,公募资金基本可以理解为无资金入市。机构资金除了公募外,还有社保资金、保险资金以及私募资金等。对于私募基金而言,以私募排排网公布的不同规模的私募仓位指数来看,从8月28日至今,不同规模的私募股票仓位指数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因此对于私募资金而言,资金维持了小幅度的净流入状态。对于保险资金、社保资金等长线资金来说,缺乏准确的数据来观测。但从当前的政策导向来看,9月10日金管局发布了《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普遍性降低了险资投资权益类资产的风险因子系数。而根据金管局披露的数据,截至2023年6月底,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3.46万亿元,占比12.91%,无论是较去年同期还是2022年底,占比均有所下降。在监管鼓励配置权益资产的导向下,虽然尚无具体数据可观测,但从一般的推测来看,当下险资对权益资产的配置应该是上升而非下降。因此从险资的角度来看,资金应是净流入的。仅以有限的数据观测来看,当前内资主要的机构资金中,公募贡献的力量有限,但私募和险资的资金有小幅度的流入,对市场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外资不断流出,成为A股失血主要源头除了内资之外,当下市场中定价能力最强,也是最被投资者看重的,则是北向资金的流出情况。从资金属性来看,内资中无论是保险资金、社保资金还是公募资金等,均是长线配置资金,在股市中资产规模的占比要远远高于北向资金的规模。以一个简单的数据对比看,截止2023年6月,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3.46万亿元,相比之下北向资金规模仅仅两万亿左右,更不用提其它的社保基金和规模更大的公募基金。但是,内资配置型资金的属性决定了这些基金仅构成“存量资金”,虽然规模大、配置占比高,但由于交易资金较少,反而缺少定价权。与之相反,北向资金中的交易型资金更加灵活,在增量资金中占比更高,因此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更大的定价权。那么什么时候内资取得的定价权更高呢?简单来说就是内资中增量资金占比更高的时候,典型的就是2020年的牛市中,基金新发规模屡创新高,新资金不断入市,此时公募基金的增量资金规模远远大于北向交易,因此市场定价权主要被公募基金掌握,公募青睐的“核心资产”不断暴涨,迎来一波“核心资产”的牛市。反过来理解当下的行情一样,公募资金发行惨淡,市场中增量、减量资金主要由北向资金主导,因此指数行情与北向高度重合。而从8月至今,北向资金已经化身“北跑跑”,仅三个交易日净流入,其余交易日均呈现净流出。北向资金强力的定价能力,导致了当前指数受到北向交易的“胁迫”,一定程度导致了市场对各种利好因素不买账,一直“跌跌不休”。虽然不能将全部原因归咎于北向资金,但显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综合来看,当前市场中各交易主体的资金情况无法支撑起一个牛市。内资中公募基金的发行取决于基金投资者,在熊市中不可能会有较大的回暖,更多扮演“锦上添花”的作用,只有股市显著好转时,基金发行才会有较大回暖,并成为推动市场上涨的重要力量。与之相类似,私募资金具有相同的属性。保险资金和社保基金等长线资金受制于资金属性和规模,也很难如2020年一样,扮演公募基金推动牛市的角色,在市场的熊市中或许能起到托底作用,但贡献上涨的力量仍然不足。对于北向资金,当前虽然有较强的定价能力,但累计不到两万亿的规模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的带动力量,均有所限制。即便北向资金持续较长时间的净流出,但当交易型北向资金规模越来越小时,“带偏”指数的力量自然会越来越弱。因此从资金的角度看,增量资金的缺乏使得股市难以上涨,但流出资金的有限也使得向下跌的力量有限。对于投资者来说,目前市场交易主体资金带来的影响效应正在逐渐减弱,被无视的利好因素也正在逐渐积累,正是入场的最佳时期。【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公众号“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封面图来自壹图网。(可在“星图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后台回复“进群”,扫码添加小助手微信,免费加入星图金融研究院读者交流群,群内每日分享市场观点。)编辑:孙江永
2023年9月21日
经济

邻国越南,股市更香?

在刚刚结束G20会议后,越南再次迎来的众多目光的关注。美国总统拜登在G20相关议程结束后,抵达越南首都河内,进行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这也是拜登2021年就任总统以来首次访越。作为一个和中国具有极大相似性的国家,越南近几年备受国内的投资者关注。不仅在产业层面有众多企业选择在越南建厂,投资越南股市的基金也受到资本市场的极大关注。投资越南的被动指数型基金——天弘越南市场基金,就曾在2021年引起市场的极大关注。这样一个对国人来说略显熟悉的国家,又该如何看待其投资机会?摸着中国过河,越南“改革开放”吸引产业转移在对亚洲经济的研究中,“东亚奇迹”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从“亚洲四小龙”到“亚洲四小虎”,再到中国,亚洲的几个国家不断地续写经济增长的奇迹。但是,在国内经济增速不断放缓进入“新常态”后,哪些国家能够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及资金,继续续写经济增长奇迹,被全球所关注。越南,现在正被视为下一个“增长奇迹”。越南是越共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类似,越南经济的腾飞也是从1990年的改革开放开始的。在改开后1990-2020的三十年间,越南GDP
2023年9月13日
其他

终于逆转了!推荐三条主线

周一A股全天高开高走,三大指数稳步上攻,北证50涨近6%,行业板块全部飘红,煤炭、石油、钢铁等顺周期资源板块涨幅靠前。北上资金连续4周净流出后,当日净流入68.84亿元。三大指数日度MACD均现金叉,市场反转在即!从宏观上看,8月官方制造业PMI数据逼近荣枯线,服务业PMI保持在扩张区间,财新制造业PMI回升至临界点以上,复苏趋势基本确认。首付比例下调,北上广深等高能级城市相继跟进“认房不认贷”,地产政策拐点明显,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后续经济复苏节奏有望加速,基本面改善将对股市反转形成支撑。本文逻辑:一、投资展望二、近期市场回顾三、市场资金动向四、市场温度一投资展望策略前瞻:从当前政策密集落地领域来看,724会议定调“鼓励民营经济、促消费、稳地产、活跃资本市场”仍是重点领域。个税改革、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主要是为了刺激消费,央行等调降首付比例,北上广深放开“认房不认贷”等意在稳地产,证监会“四支箭”旨在活跃资本市场。往后看,随着复苏节奏加快、风险偏好提高、汇率触底回升、政策预期升温,市场极有可能跨过市场底,快速修复向上。配置角度看,大概率还是“蓝筹搭台,成长表现。”大金融、大消费、地产链等政策关注领域仍具高胜率,中期继续看好AI+数字经济领域。技术角度:A股表现出企稳回升走势。上证指数当前已经站稳5日均线,呈现出沿5日均线震荡走强的态势,逐渐逼近828放量高点,上方仍有较大的套牢卖压,重点关注后续能否温和放量突破。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同样沿着5日均线企稳回升,三大指数日度MACD指标都出现金叉,市场总体趋势向好。总得来说,大盘整体明显改善,9月行情大概率好于8月。市场方向:周内华为Mate
2023年9月5日
其他

这个赛道,王者归来?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A股正在从“有锂走遍天下”变成“有锂寸步难行”。在2019-2022年的碳酸锂超级上行周期中,A股上市公司“沾锂就涨”,甚至一度出现了“PPT产锂”。然而,在国产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于2022年12月触顶达到近57万元/吨后,下行周期中,锂电产业链上市公司股价同样被带崩。7月以来,锂盐价格重回下跌通道,在一个多月时间内,碳酸锂价格跌超30%,至8月下旬,碳酸锂价格跌速放缓,价格向前期低点临近并开始企稳。与之相对应的碳酸锂期货价格,仍然维持贴水(即碳酸锂现货价高于期货价),即市场预期后续碳酸锂价格仍有一定的下行空间。碳酸锂价格下跌,上下游的锂矿、锂电池上市公司同样难以幸免。6月末,碳酸锂价格短暂反弹触顶至31万元/吨,至8月末,碳酸锂价格再次下行至22万元/吨,期间锂矿指数、锂电池指数(931890.CSI)再次下跌超13%。个股中无论锂电池还是锂矿等概念股,“含锂量”越高,跌的越惨,成为A股名副其实的“有锂寸步难行”。与二级市场的冷淡不同,一级市场锂矿的拍卖却仍旧十分火热。8月11日,四川省金川县李家沟北锂矿、马尔康市加达锂矿两处勘查探矿权拍卖结束,其中李家沟北锂矿成交价10.1亿元,较起始价暴涨1771倍,马尔康市加达锂矿勘查探矿权成交价达到42亿元,较起始价319万元暴涨1300多倍。锂矿一级市场的火爆与二级市场的跌跌不休形成鲜明对比。新能源车及储能大幅增长带来的碳酸锂长期需求增长,与短期碳酸锂价格跌跌不休,同样反差强烈。理解这其中的区别和矛盾,对于判断二级市场锂矿、锂电池行情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来看锂矿在一、二级市场的对比,这是判断锂矿长期发展前景的重要参考。以一级市场拍卖锂矿勘探权的火热来看,主要反映的是市场对未来锂盐需求上涨的预期。短期来看,决定碳酸锂价格的是短期的供求,包括上游厂商的开工情况、锂盐的进口量,以及下游锂电池的装机需求和厂商的库存情况。但长期来看,国内锂矿资源的长期稀缺格局并未改变,在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中,中国锂资源总量为3617万吨碳酸理当量,位列全球第六,仅占比约6%。对于锂电厂商而言,提前获得锂矿资源意味着未来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无论是新能源车需求的增长还是储能电池的增长,全球双碳战略的实施必然带动锂盐的需求,在需求增长预期下,锂资源的价值仍然被认为具有很大潜力,锂产业的长期发展趋势仍被看好。现在布局上游稀缺资源,投资价值在未来将得到体现。除此之外,在全球地缘政治博弈的局势下,锂矿作为未来新能源转型的重要原材料,被赋予了一层“战略性资源”的概念。就如同化石能源时代中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锂矿被视为新能源时代如同三大化石能源一般的地位,虽然这种说法略显夸张,但毫无疑问的是,通过对锂矿资源的掣肘和限制,必然能够极大程度影响下游锂电、新能源车等行业的成本。进而影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从这个方面来看,市场对锂电长期发展看好的行情并未改变。那么另一方面,为何近两个月碳酸锂价格从低位的近17万元/吨快速上涨至31万元/吨,又快速下行至近期的22万元/吨。以年初至今的碳酸锂现货市场看,下游装机量远超年初市场预期,无论是新能源车降价带来的需求增长,还是海外储能电池的意外爆发,都极大程度上增加了对于锂盐的需求。因此,锂盐价格的跌跌不休原因仍在供给侧。从锂盐产业链来看,无论是上游的锂矿、锂盐,还是中游的锂电池,目前国内均处于全产业链产能过剩的阶段,这一点和光伏有着十分类似的格局。在过去几年,得益于锂盐价格的不断上行,供给侧在价格上行的趋势下,利润不断增长,原有矿山的复产和新增的探矿、开采都大幅度增加了锂盐的产能,碳酸锂、氢氧化锂产量相较于去年同期有大幅增长。以碳酸锂来看,从2022年1月的1.7万吨/月,至2023年1月增长至3万吨/月。同时,在下游锂电池旺盛需求之下,国外的锂辉石精矿和碳酸锂的进口也同步大幅增长,国内外供给的同步增长是的国内锂盐供给量出现远超需求的增长。至2023年7月,国内7月当月锂盐供给量已经超过7万吨的碳酸锂当量。因此,碳酸锂现货价格在年初至5月末,经历了从最高点超过60%的大幅下挫,跌至17万元/吨附近。从锂盐供给端的锂矿来源来看,主要有盐湖锂、四川的锂辉石、江西的锂云母以及外采国外的锂精矿,以目前国外锂精矿成交价来计算,外采锂精矿项目的碳酸锂成本价格约在22万元/吨—23万元/吨之间,因此当碳酸锂价格下探到20万元/吨时,碳酸锂价格便会有强力的支撑。这便是5月底碳酸锂价格触底后快速反弹的重要原因之一。在2023年5月至7月的碳酸锂价格反弹中,碳酸锂厂商的利润得到了强有力的修复,从而带动我国锂盐冶炼厂复产情绪升高。此外,碳酸锂价格在今年1-4月的这一轮下跌也同样导致外采矿价格有所松动,从而带动外采矿提锂项目成本有所下行,企业复产热情提高。这一点从碳酸锂厂商的产能利用率可以得到印证,5月至今,碳酸锂厂商的产能利用率有明显提升。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导致供给量的增长,是7月至今碳酸锂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当前处在盐湖生产的黄金月,我国盐湖提锂产量明显增加;江西锂云母项目此前因环保督察停产的影响也渐渐消退,硬岩型资源产能亦有释放。据上海有色网数据统计,我国8月份碳酸锂产量达到4.53万吨,环比上升10.19%、同比增长49.46%。因此,这些阶段性因素及价格上行导致的供给量提升,是碳酸锂价格又再次下行的原因。那么问题在于,后续碳酸锂价格的走势如何?这也是决定锂电池行情的最重要因素。从成本支撑来看,盐湖提锂、四川的锂辉石、江西的锂云母以及外采国外的锂精矿提锂成本差异较大。锂辉石提锂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基本占到完全成本的
2023年9月1日
其他

你可能还没意识到,A股已经变天了

近期关于A股的“史诗+核弹级”利好,相信大家都已有所耳闻了。可能不少人的关注点都在“印花税减半征收”上面,因为这的确是十几年难得一遇的超级大利好,而在历史上每次降低印花税,后面无一例外都走出了一大波行情甚至大牛市。不过在我看来,比降低印花税更有分量的应该是对于减持行为的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毫不夸张地说,这则史上最严的减持新规,绝对是足以改变A股生态的里程碑式大招,因为“天下股民苦减持久矣”。自2005年以来,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行,大量限售股解禁并流入二级市场,开启了我国股市“全流通”时代,与之相应的是,很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会从上市前的“风险偏好”转变为上市后的“风险规避’,由此前的增持自家公司股份变为减持,而各种问题也便随之而来。比如说,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大股东对公司动向要比外界人士清楚得多,当公司有不利情况发生时,股东与高管往往能够第一时间知晓并且选择推迟其披露,在此期间进行减持,可以规避风险的同时获得利益。更有甚者,减持套现已然成为了部分大股东谋取私利的手段,很多公司上市后便不再注重业绩,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抬升股价上面,借助各种利好或蹭热点的方式将公司股价炒高,并寻求在高位精准减持套现,从而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于市场来说,一旦大股东减持金额较大,就会被解读为利空信号,认为公司发展前景不再乐观,继而引发外部投资者的跟风式抛售,造成股价的大幅度波动,严重的可能会加剧股价崩盘的风险。举个例子,很多人应该记得今年上半年轰轰烈烈的人工智能大牛市。在技术、产业和政策多重因素共振的背景下,自1月中下旬以来,从ChatGPT到场景应用,从算法模型到算力,再从运营商到服务器,几乎所有相关的板块和个股都轮番大涨了一遍,其中不乏大量翻倍的个股。然而正当市场热火朝天之时,6月20日作为AI概念热门股的昆仑万维发布了减持公告,公司大股东李琼高位套现20亿元,市场哗然一片,次日股价跳空低开低走,尾盘直接20cm跌停,此后更是一路下跌。与之相应的,是整个人工智能板块也在那一天被彻底带崩,从此步入下跌通道,到现在也没能重现上半年的辉煌。再如,今年以来A股的“技术性离婚”可谓接二连三,其中不乏多家大涨后的AI概念股,包括三六零、卓胜微、天地数码等等,并且大股东离婚后还涉及股份分割,“分手费”动辄十几亿乃至上百亿元,还有部分大股东离婚后计划或实施减持公司股份。虽然离婚和减持不能直接画等号,但难免会引发市场质疑,很多投资者担心大股东的离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真正目的在于逢高减持股票套现。事实证明,这些经历了“技术性离婚”的公司,后面多数股价都由涨转跌,着实令投资者感到失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英伟达公司,作为全球闻名的半导体巨头,英伟达今年以来股价表现极为优异,从年初的每股140多美元一路涨到近期的每股500美元左右,公司业绩也是不断超出市场预期,而在二季报发布后,英伟达居然宣布其董事会已批准额外25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要知道,这是公司股价翻了3倍之后的高位增持,倘若放在A股,此情此景绝对是不敢想象的。如果放大视角,大股东的恶意减持行为还至少在两个方面阻碍资本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一,容易放大股市泡沫,损害广大投资者利益。如前文所述,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在准备减持之前,往往都会通过蹭概念或者所谓“市值管理”等方式来抬高股价,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和放大资产泡沫。与此同时,大股东的高位减持相当于稀释了二级市场的资金总量,哪怕只减持1%,都会造成数亿元级别的资金流出证券市场。考虑到当前A股市场以散户投资者为绝对主体,受大股东高位减持伤害最深的自然是广大普通投资者,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还让上市公司成为了“割韭菜”的镰刀,令广大投资者信心备受打击。有人做过如下统计:2018年,IPO融资1378亿,场内定增融资7855亿,大股东减持2345亿;2019年,IPO融资2532亿,场内定增融资6898亿,大股东减持5017亿;2020年,IPO融资4793亿,场内定增融资7841亿,大股东减持8513亿;2021年,IPO融资5428亿,场内定增融资8893亿,大股东减持7140亿;2022年,IPO融资5869亿,场内定增融资8457亿,大股东减持5607亿。个中深意,不言自明。其二,容易引发脱实向虚的风险,制约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而言,我国公司上市难度并不算太大,尤其是全面注册制实行以来,公司上市门槛进一步降低,某种意义上让上市公司大股东“圈钱”变得更为简单。相比于搞实业,公司上市后通过减持股份进行套现显然来钱更快。在此背景下,很容易滋生脱实向虚之风,甚至不排除个别大股东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地恶意减持,而且很多套现后的资金似乎并没有真正回流到实体经济中来,这显然会让实体经济面临“失血”的状态,从而制约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正因为上述种种,此次官方公布的史上最严减持新规才格外具有分量:一来,极大地限制了以往频频发生的大股东乱减持行为,避免了短期股价大幅度波动的同时,增加资本市场流动性,并引导市场投资风格向着中长期价值投资演变;二来,真正提升了中小投资者的地位,切实保护了他们的利益,让他们在承担投资风险之时,也可以享受到分红回报,而不是稀里糊涂地就被“割韭菜”;三来,引导上市公司更加注重盈利能力的改善以及公司的做大做强,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市场的优胜劣汰,打破了一些经营不佳的公司企图通过上市来减持套现的幻想。一言以蔽之,减持新规将对于整个A股生态产生革命性的深远影响,并从中长期持续提振市场信心。而在新规发布后,由于符合减持条件的上市公司数量大大减少,目前已经累计有数十家公司发布了股东终止减持计划公告,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当然,目前这一减持新规仍是一个相对粗略的指导框架,很多细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对于如何补齐违规减持的漏洞、不同类型的企业是否有不同的减持办法等等,仍需相关配套措施和细则出台。不过至少从现有的消息来看,几乎所有人都能深刻感受到管理层对于市场的关照呵护,以及对于“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言出必行。或许,新一轮大行情已经在路上,我们不妨拭目以待。【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公众号“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封面图来自壹图网。(可在“星图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后台回复“进群”,扫码添加小助手微信,免费加入星图金融研究院读者交流群,群内每日分享市场观点。)编辑:孙江永
2023年8月31日
其他

光伏2023年展望:原材料成本下降,产业维持高景气

2019年以来,全球开启能源革命,新能源成为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投资赛道之一。而光伏发电,作为新能源赛道中技术成熟度最高行业,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捧。2022年光伏行业投资表现如何,在高基数效应下,2023年光伏装机量将有何表现,成本的下降又能否带来光伏装机的增长,光伏的行情未来又将如何演绎?剧烈波动,2022年光伏的过山车行情
2022年12月16日
其他

80%的Z世代社交开支低于30%,当代年轻人在远离社交吗?

Z世代,也即95后、00后一代,是当下最具活力、最具个性的一代人。他们有很多其它的称呼,“网生代”、“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数媒土著”等都是对于他们的描述。这样的一群人在消费、生活习惯方面非常具有代表性。对于企业而言,谁能俘获Z世代的“芳心”,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对于这一人群的研究至关重要。星图金融研究院针对Z世代人群的日常消费习惯、用卡习惯做了针对性的调研,以期全面了解当代这一最具活力的年轻人的日常消费观,以及在消费支付中的用卡习惯是怎么样的。Z世代银行卡使用率更高
2022年8月17日
其他

能源进入“锂电”时代?

对于锂电池,马斯克从来都不吝赞美之词。近期,马斯克又在推特上称“锂电池就是新石油”。如果从其本身所处的位置来说,特斯拉是全球电动车的龙头,锂电池又是当前电动车最主要的动力源,支持锂电本就代表了其自身的利益诉求。但另一方面,在近几年全球碳中和的趋势下,锂电下游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需求快速的增长,包括锂电池、上游锂矿等整个产业链都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捧。A股甚至有“有锂走遍天下”的调侃,市场中只要沾上锂电相关概念,股票便能一飞冲天。锂电为何变成了新石油?又为何会有中国成为未来沙特的说法?锂电成为未来的“新石油”又面临哪些挑战?锂电为何变成新石油?
2022年8月5日
其他

人们越来越爱存钱了,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人们似乎比以往更爱存钱了。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了18.8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了4.77万亿元;这当中,来自住户部门的存款增加10.33万亿元,而去年同期为7.45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8.7%。在近期市场流动性增加、各大银行存款利率明显下调的背景下,居民存款却不降反升,而且增加幅度如此之大,着实是有些不同寻常。而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为什么人们越来越爱存钱了?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明显增强。众所周知,今年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国内多点开花,由于病毒潜伏期缩短、传播速度快,使得上半年国内疫情面广频发,防控难度大大增加。在“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客观要求下,多地都采取了强有力的封控措施,致使人流物流受阻,很多具有出行、聚众属性的线下服务类消费场景减少。与此同时,在疫情冲击下,很多企业难以正常开展业务,生产经营压力不断增大,部分公司甚至面临着裁员倒闭的风险。叠加本轮疫情的长尾效应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多居民的收入和工作岗位不再稳定,不安全感日益上升,尤其是那些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低收入群体对于未来的预期更加偏谨慎态度,避险心理得到强化,由此引发了预防性储蓄的攀升。事实上,央行于今年二季度进行了一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3%,比上季增加3.6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8%,比上季增加0.1个百分点;而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仅占17.9%,比上季减少3.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的增强,也是上半年居民存款大增的最主要原因。其二,资本市场遭受重创。今年以来,受美联储加息、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资本市场普遍遭受较大冲击,很多国家都经历了股债双杀,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避险情绪上升。就我国而言,上半年人民币贬值致使外资回流,国内疫情大面积反弹导致经济运行受阻,加大了市场对于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其结果就是资本市场波动加剧,股市更是出现暴跌。其中上证指数由年初的3651点跌至4月底的2863点,同期的创业板指则是从3349点跌至2122点,跌幅分别高达21.6%和36.6%,使得2亿投资者普遍损失惨重。不仅如此,资本市场的波动加剧还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例如,很多基金类产品回撤巨大甚至出现亏损,由此引发赎回潮,继而又造成了股市的下跌,就连银行理财产品都出现了“破净”。在此背景下,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的财富都出现了缩水,资金流入资本市场的意愿不强。相比之下,银行存款的安全性更高,收益也更为稳健,故而越来越多的人都选择将钱存入银行,将其视为资金绝佳的避险场所,由此让存款金额不断增加。此外,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也是不可忽视的又一个原因。根据《中国财富报告2022》的相关数据,2021年我国居民资产中近70%是实物资产,其中房地产占绝对主导地位。不过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持续不景气,尤其部分民营房企陷入融资困境,个别地区保交楼出现问题,由此导致居民购房意愿大幅度降低。其中不乏一些人将原打算用于购房的钱存入银行,这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居民存款。二是好事还是坏事?人们比以往更爱存钱了,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在此不妨先来讲一个小故事,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伯纳德·曼德维尔于300多年前创作的《蜜蜂的寓言》:在一个蜜蜂王国里,起初所有的蜜蜂都想追求奢华的生活,它们在辛劳酿蜜之余,整日大吃大喝,挥霍浪费,日子过得非常惬意,整个王国也变得非常繁荣兴旺。然而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它们逐渐意识到挥霍浪费不是好的行为,于是就转变了生活态度,开始崇尚节俭:吃的比以前少了,用的也比以前省了,而因为不用花销太多,大家干活也没那么起劲了。结果原本生机勃勃的蜜蜂王国日益凋敝,国力也逐渐走向衰落。曼德维尔提出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惊世骇俗的,因为当时的古典经济学家眼中,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道德层面,都应该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俭和节欲,如此便可增加全社会的储蓄,银行也可以因此而开展更多的投资活动,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正因为这一思想在18世纪初期占据着主流,《蜜蜂的寓言》一经问世就引来了各种批判,曼德维尔本人甚至还遭受了不少人身攻击。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曼德维尔的理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到了1936年,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发行,作者是世界闻名的经济学宗师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该书中,凯恩斯提出了一个观点:勤俭节约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是美德,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不然,因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节约意味着支出减少,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继而引起经济的降速甚至衰退;换言之,储蓄虽然可以为个人致富铺平道路,但若是整个国家都加大储蓄,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繁荣壮大。这便是著名的“节俭悖论”,它可以说是对于曼德维尔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该理论也深刻地影响到后来各个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要的发展导向也是有所区别的。具体而言,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时期,全社会物质相对匮乏,市场供给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此时的确应当崇尚节俭,鼓励居民多储蓄,以此来实现资金的积累,继而扩大投资规模,提高生产能力。不过,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物质财富也越来越丰富,逐渐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而收入水平的提高让居民对于消费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就需要通过促进消费、扩大需求来带动产业端的升级,从而让供需双方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动态平衡,如果消费不振,势必会对各行各业的生产造成制约,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当然,促进消费和铺张浪费并不是一个概念,经济发展需要消费的助力,但不等于提倡过度消费或者炫耀性消费,经济的发展与个人的全面进步,从来都不该相互脱节或是背离。三如何将居民存储转变为消费?话说回来,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部门存款的大幅度增加,其另一面是消费的低迷,是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并未得到很好发挥,这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复苏、畅通“国内大循环”来说都是不利的,因此才更应该引起重视。那么,如何才能将居民储蓄转变为消费呢?诚如前文所述,既然居民存款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在于预防性储蓄意愿的增强,那么预防性储蓄何时能减弱便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为了便于解释预防性储蓄的变化,这里不妨借鉴安信证券的研究思路,以2003年北京城镇居民在“非典”时期的表现作为参考。从下图中可以看到,2002年以来北京城镇居民的储蓄率整体处于上升的趋势中,但在“非典”疫情最严重的两个季度,储蓄率要显著高于长期趋势水平,反映出居民为了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而积累了预防性储蓄。尽管“非典”在当年6月下旬就消失了,但北京市民的预防性储蓄并未得到即时性的缓解,9月份以后才逐渐回归长期趋势线,而2004年“非典”疫情已经确定消失的三个季度后,北京城镇居民储蓄率才出现反向的补偿性下降。如果按照这样的节奏,那么在新冠疫情反复和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恐怕在短时间内很难下降。事实上,从近期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走势也可以看出,当前居民消费信心明显不足,今年以来就业、收入、消费意愿等分项指数也都显著下滑,侧面解释了上半年居民存款为何大幅度增加。正因上述种种,想要真正将将居民储蓄转变为消费,继而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当务之急便是要进一步强化与创新城市管理机制,采取更加科学精准防控疫情手段,尽可能平衡防疫与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平稳有序,以此来稳定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降低不安全感。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大力度稳就业,让国人能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继而提振消费信心,考虑到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故而需要从稳定中小微企业着手,通过减税降费、发放补贴、减少裁员、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多方面措施来稳定企业运行,要抓好重点群体就业,针对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来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保费缴纳、薪酬等政策制度,更好开辟消费和就业新空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对于中低收入人群的影响要比高收入人群更大,因为前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后者则是财产性收入居多(见《人们为什么不爱消费了?》)。而且由于房贷、车贷等各项支出的影响,不乏一部分中低收入者处在低储蓄甚至零储蓄状态。再考虑到高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要低于中低收入人群,而中低收入人群又占总人口比重的大头,故而想要通过提振消费来促进经济回暖,长期来看势必要着力提升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尽可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形成“橄榄型”橄榄型分配格局。具体需要把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作为调整收入分配的重点,并在再分配过程中,通过财政、税收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注重公平。此外,还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在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使体制更合理、机制更规范,切实减少广大居民的后顾之忧,从而真正让人们敢于消费、愿意消费。【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本文由公众号“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封面图来自壹图网。(可在“星图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后台回复“进群”,扫码添加小助手微信,免费加入星图金融研究院读者交流群,群内每日分享市场观点。)编辑:孙江永
2022年8月3日
其他

人们为什么不爱消费了?

近几个月消费市场的表现,的确有些不尽人意。从宏观统计数据上看,今年以来表征消费的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增速一直在下滑,尤其是4月份的增速只有-11.1%,放眼历史都非常罕见。诚然,这里面有国内疫情反弹的影响,不过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那就是很多人的消费意愿并不强烈。人们为什么不爱消费了?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
2022年6月9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30岁有多少存款才算是理想状态?

古人云“三十而立”,对于任何人来说,步入30岁都意味着来到了人生最为黄金的年龄阶段。放眼当下,第一批90后已然跨过了而立之年,伴随着年龄的日益成熟和学业事业的不断进步,他们正在新经济、新文化、新消费等领域接棒80后成为全社会的主导力量。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由于90后们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变迁的时代,虽然部分人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但是由于社会竞争激烈,消费水平高企,初出茅庐的他们经常会陷入焦虑之中,不少人既没钱买房,又不敢结婚,甚至还要继续依靠父母的“援助”。归根结底,还是财富状况惹的祸。正如伟人讲的那样:“手中有粮,心就不慌”。如果银行卡里的数字能够给90后们足够的安全感,情况势必会大不一样。那么问题来了:30岁的年龄,到底有多少存款才算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呢?我们不妨做一番研究。
2022年5月19日
其他

促消费,到底应该发钱,还是发消费券?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4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从消费层面看,受4月全国多地疫情散发等因素的影响,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同比下降幅度高达11.1%,放眼历史都非常罕见。在“稳增长”的核心基调下,想要完成全年GDP增长5.5%的目标,除了发力基建之外,必定还不能少了消费的贡献。然而从数据上看,当前消费市场的动能确实偏弱,而且疫情因素影响到了不少人的收入水平和对于未来的预期,致使消费意愿不够强劲。基于这样的背景,新一轮促消费政策的出台呼之欲出。此时问题也来了:促消费,到底应该发钱,还是发消费券?1
2022年5月18日
其他

平安银行VS招商银行:零售银行还值得追捧么?

作为近年来行业零售转型、数字转型和财富转型的标杆,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一直备受投资者青睐。从发展历程来看,招行是老牌零售银行,底蕴丰厚,不断创新突围;平安银行则是零售转型新秀,借力集团资源,短短数年快速追赶。近日,两家银行陆续披露2021年报,同是行业优等生,二者在发展转型中取得了怎样的新突破?在你追我赶中有没有继续缩小差距呢?本文试图回答这两个问题。
2022年3月28日
其他

港股投资,如何少踩坑?

这段时间,港股因大起大落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很多投资者垂涎于港股的低估值、高股息,在大跌之后开始对港股投资跃跃欲试。投资的基本理念全球相通,但每个市场都有各自的风格,若简单拿A股积累的经验和逻辑去套港股,多半要吃亏交学费。那么,港股市场,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港股三大指数
2022年3月24日
其他

最高额担保业务的风险与防范

最高额担保制度因其“一次担保,循环融资”的便利性优点,在融资业务中应用非常广泛。小编依据《民法典》及《民法典担保制度司法解释》等相关规定,对最高额担保业务的相关风险进行分析。
2021年8月19日
其他

猪肉股投资逻辑:周期的诅咒

1、需求结构全球大部分的猪肉消费发生在中国。从猪肉消费需求看,中国消费者的偏好还是比较稳定的,猪肉一直是居民最主要的肉类消费构成。CPI权重中,猪肉也一直是最高的。
2021年8月2日
其他

四千字详解《数据安全法》:企业如何做好合规建设?

2021年6月10日,我国第一部关于数据安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公布,并将于2021年9月1日正式施行。《数据安全法》分别从监管体系、数据安全与发展、数据安全制度、数据安全保护义务、政务数据安全与开放、法律责任等方面,对数据处理活动进行规制,有效补充了《网络安全法》、《民法典》在规范数据处理活动中的不足。《数据安全法》将与《网络安全法》以及正在制定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一起,全面构筑中国数据安全领域的法律框架。未来企业在数据方面的纠纷将有法可依,同时合法、合规将成为企业运营数据业务的新门槛。本文将从互联网企业的角度解读《数据安全法》相关重要内容,并针对企业数据合规工作提出对应策略与建议。一重点内容解读(一)对“数据”采取全面范围的界定,将电子或者非电子形式对信息的记录统一纳入法律规制《数据安全法》在数据的定义上规定“本法所称数据,是指任何以电子或者非电子形式对信息的记录。”
2021年7月3日
其他

法规解读:《民法典》融资租赁合同有哪些新变化?

《民法典》将合同编第十五章设为“融资租赁合同”专章,吸收、修改原《合同法》第十四章“融资租赁合同”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原“《融资租赁司法解释》”)部分条款,并新增两条条款,完善了融资租赁业务运行规则。下文将针对《民法典》融资租赁合同的重点内容予以解析。一、明确融资租赁的定义和业务模式根据《民法典》第735条,融资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融资租赁的业务模式中,除了由出租人、承租人及出卖人三方当事人构成的最为常见的直租模式,还有一类售后回租模式,即承租人将其自有物出卖给出租人,再通过融资租赁合同将租赁物从出租人处租回的,也构成融资租赁法律关系。二、严禁虚构租赁物,以此订立的融资租赁合同无效《民法典》第737条为新增条款,明确融资租赁合同的租赁物必须真实,虚构租赁物将直接导致合同自始无效。虚构租赁物,一般包括三种情形:(1)该租赁物存在法律或实际瑕疵;(2)虽有明确的租赁物,但不实际转让租赁物的所有权;(3)虽然实际存在租赁物,但出租人提供融资的金额明显超过租赁物价值。前述情形是否均会导致融资租赁合同无效,尚待立法或司法实践予以明确。结合《民法典》第146条,当承租人和出租人双方通谋虚构租赁物才可认定融资租赁合同无效。如果仅是承租人单方欺诈虚构租赁物,且出租人已对租赁物进行谨慎审查,则应按照《民法典》第148条认定融资租赁合同为可撤销合同。因此,一方面,出租人应关注租赁物的所有权转移及交付过程,加强审查融资租赁交易是否客观真实存在,审核买卖合同、发票等材料与租赁物是否对应,并尽可能完整地保留租赁物尽职调查相关证明材料及权属证明,在售后回租项目中,还应审查租赁物产权是否真实归属于承租人。另一方面,出租人也需审查租赁物实体上的适格性,避免因租赁物低值高估或租赁物不适格等导致融资租赁合同无效。三、明确承租人有权拒绝受领租赁物的情形根据《民法典》第740条,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承租人有权拒绝受领出卖人向其交付的租赁物,但应及时通知出租人:1、瑕疵给付,即租赁物严重不符合约定,存在瑕疵;2、违约交付,即交付时间、地点、方式等不符合约定,且经承租人或出租人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按约交付。《民法典》第740条第二项将原《融资租赁司法解释》第5条“未在约定的交付期限或者合理期限内交付租赁物”扩张为“未按照约定交付标的物”,赋予了承租人更广泛的拒绝受领租赁物的行权事由,同时也对出租人及出卖人的全面履约提出了更高的行为标准。因此,出租人与出卖人起草融资租赁合同中租赁物交付细则部分时应更加周密严谨,最大程度降低法律风险。四、赋予承租人对出卖人享有直接索赔权《民法典》第741-743条围绕承租人索赔权进行了相应规定。首先,出租人、出卖人、承租人可以约定,出卖人不履行其与出租人签订的买卖合同中相关义务的,承租人有权直接向出卖人进行索赔。其次,承租人索赔时,出租人应当予以协助,但其收取租金的权利不受影响,除非租赁物是承租人依赖出租人的技能确定或由出租人干预选择。最后,出租人如有以下过错致使承租人索赔失败的,须承担相应责任:
2021年6月14日
其他

一文详解《民法典》保理合同条文

保理业务源于西方,引入中国已近30年,行业规模超过3万亿,是最重要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之一。然而,在《民法典》颁布之前,我国法律层面尚未有保理业务的概念,相关规范的缺乏,导致保理案件的裁判缺乏统一的标准。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颁布,并于2021年1月1日生效。《民法典》第三编第十六章专章规定“保理合同”,对保理业务的性质、内容、形式、效力等进行明确。至此,保理合同从无名合同之身份进入了有名合同的行列。一、什么是保理《民法典》第七百六十一条:“保理合同是应收账款债权人将现有的或者将有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人,保理人提供资金融通、应收账款管理或者催收、应收账款债务人付款担保等服务的合同。”由此可见,保理业务是以应收账款转让为基础,以资金融通、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催收、坏账担保等为内容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二、未来应收账款是否可以叙作保理根据《民法典》第七百六十一条规定,应收账款债权人可以将现有的或将有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人。这意味未来应收账款叙作保理具有合法性基础。未来的应收账款是指卖方的主要合同义务尚未履行、对买方的应收账款尚未形成的情形,例如长期购销合同下供货人尚未交货、交货后方可形成相应的应收账款。未来的应收账款在形成上存在不确定性,不构成对买方有约束力的付款义务,如果卖方在基础合同项下的义务没有履行或履行有瑕疵,则买方可以将对卖方的抗辩及于作为受让人的保理商。因此,以未来应收账款开展保理融资业务具有较大的商业风险,应当审慎开展以未来应收账款为标的的保理业务。三、虚构应收账款的效力如何应收账款是保理业务的核心,是保理人收回融资的保障。如果当事人以虚构的应收账款办理保理业务,其法律效力如何呢?对此,《民法典》第七百六十三条:“应收账款债权人与债务人虚构应收账款作为转让标的,与保理人订立保理合同的,应收账款债务人不得以应收账款不存在为由对抗保理人,但是保理人明知虚构的除外。”这意味着在债务人与债权人通谋虚伪的情况下,只要保理人不知道该虚假的存在,则保理人可以继续要求债务人按照原基础合同约定履行债务。为防范客户虚构应收账款的风险,保理人在接受应收账款转让时,应要求应收账款债务人对应收账款的真实性进行书面确权。四、基础交易合同变更是否对保理人产生效力《民法典》第七百六十五条:“应收账款债务人接到应收账款转让通知后,应收账款债权人与债务人无正当理由协商变更或者终止基础交易合同,对保理人产生不利影响的,对保理人不发生效力。”由此可见,根据基础交易合同变更的时间、原因、是否有利于保理人,基础交易合同变更对保理人产生不同的效力:1、债务人在收到债权转让通知前,债务人与债权人协商变更基础合同,该变更对保理人有效;2、债务人在收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务人与债权人协商变更基础合同的,需要看变更对保理人是否有利:如果对保理人有利,则变更对保理人发生效力;如果对保理人不利,则变更对保理人原则上不发生效力。3、债务人在收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债务人与债权人基于正当理由协商变更基础合同,即使该变更对保理人不利,则仍然对保理人发生效力。五、应收账款重复转让如何处理由于应收账款属于无形资产,存在重复转让的风险,如果应收账款债权人将同一应收账款转让给不同的保理人,那么谁有权取得该应收账款呢?对此,《民法典》第七百六十八条规定,应收账款债权人就同一应收账款订立多个保理合同的,多个保理人按照以下顺序受偿:1、已经登记的先于未登记的受偿;2、均已登记的,按照登记时间的先后顺序受偿;3、均未登记的,转让通知先到达债务人的保理人优先受偿;4、均未登记也未通知的,按照债权比例受偿。为防范应收账款存在在先转让、质押登记,在尽职调查过程中,保理人应当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应收账款登记系统查询卖方是否存在在先的应收账款转让、质押登记,在先登记的应收账款是否与本次转让应收账款为同一应收账款。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惕若,封面图来自壹图网。【公告】苏宁金融研究院系苏宁金融旗下大型研究智库,聚焦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领域,长期专注行业研判、业务发展、金融科技转型等领域研究,对外提供业务转型咨询&培训、用户体验提升咨询、研究报告定制、投资理财&商业保险方案定制、商业推广、业务合作咨询等服务,相关需求请发送邮件至sncfzx@suning.com,感谢您的支持!在苏宁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后台回复“研究院”,一键获取研究院服务和产品详细介绍。编辑:胡伟
2021年6月5日
其他

印度疫情日益恶化,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首图来自壹图网。
2021年5月12日
其他

牛市后期,一个比PE更重要的指标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首图来自壹图网。
2021年5月7日
其他

都市人吸猫撸狗背后,一门千亿级“孤独生意”正在崛起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付一夫,首图来自壹图网。“人类愈都市化,离自然愈远,宠物在人类生活里的重要性也愈增加。”时下,“吸猫撸狗”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阿猫阿狗们都吃好的用好的,让广大网友感叹“人不如狗”。而在各大视频与社交平台上,主人们频频分享自家宠物的搞笑小视频与生活日常,这些轻松愉快的内容造就了很多网红萌宠,引来广大网友的竞相追捧,并催生了很多经济活动,比如打赏、带货、追求同款等等。现象的背后,是宠物经济的崛起。从数据上看,2010~2019年,我国宠物消费市场规模从140亿元增至2204亿元,预计2020年有望达到2310亿元,10年里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可达32%,显著高于传统零售业;其中,宠物食品、宠物医疗等细分领域都势头正旺。值得注意的是,对比北美、欧洲宠物市场成熟国家两位数的渗透率,我国宠物市场的渗透率仅为6%,随着养宠理念的深入人心,未来我国宠物经济潜力巨大,市场普遍预计这将是“超乎想象的千亿级市场”,前途不可限量。面对确定性如此之强的消费市场,我们迫切需要看懂其背后的各种逻辑。今日,苏宁金融研究院发布《宠物经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下简称《报告》),旨在对宠物经济各方面特征进行剖析,并对各个领域潜在的商机做出预判。《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1)宠物经济鸟瞰:对宠物经济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做出梳理;(2)行业潜力无限:依托统计数据,深度解析宠物经济各个细分领域的现状及潜力;(3)利好因素研判:剖析利好宠物经济的四大因素;(4)发展趋势前瞻:探讨未来国产品牌崛起的现实路径。剧透到此为止,更多精彩内容请看《报告》全文。如需获得报告PDF版本,可在“苏宁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后台回复“宠物”,获取网盘链接和提取码~【公告】苏宁金融研究院系苏宁金融旗下大型研究智库,聚焦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领域,长期专注行业研判、业务发展、金融科技转型等领域研究,对外提供业务转型咨询&培训、用户体验提升咨询、研究报告定制、投资理财&商业保险方案定制、商业推广、业务合作咨询等服务,相关需求请发送邮件至sncfzx@suning.com,感谢您的支持!在苏宁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后台回复”研究院“,一键获取研究院服务和产品详细介绍。编辑:陈霞
2021年4月1日
其他

数字化时代,银行股的选择逻辑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首图来自壹图网。
2021年3月15日
其他

上市中小银行里,潜藏着一批黑马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首图来自壹图网。
2021年2月19日
其他

数字税征收潮:互联网巨头与全球各国,谁是刀俎谁是鱼肉?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实习生文怡亭,首图来自壹图网。近日,美欧的贸易争端再次升级。美国宣布从1月12日起对法德的飞机零部件等商品加征报复性关税。美欧这场始于2004年的航空补贴争端尚未看到停战的迹象,双方关于数字税的争端也在重燃战火。这不禁让人发问,在各国为应对新冠肺炎及经济衰退而自顾不暇时,究竟是什么让美欧两大经济体衣带渐宽终不悔,相互折磨到白头?“数字税”的前世今生数字税,又称数字服务税,是围绕数字经济产生的一类税收。与航空补贴并列,数字税是美欧贸易摩擦的另一个重要导火索。数字税最早被提出是为了缓解互联网跨国公司对非注册地国家的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问题(BEPS,Base
2021年2月2日
其他

开放银行走入死胡同?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首图来自壹图网。最近半年来,开放银行的概念降温不少:一方面是没了新鲜感,讲来讲去还是那些东西,失去了传播效应;另一方面则是缺乏公认的标杆,没见谁做得特别成功,失去了市场号召力。从金融与场景融合的内涵看,开放银行是必然趋势,问题是,趋势从来不等于趋势近期会实现。我们常常忘了这一点,以至于在初期兴奋过度、投入过度,短期看不到希望又轻易放弃、另寻他途。开放银行属于新形势下生产生活大生态重新构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任何“活生态”的建设都是复杂的、曲折的,要在时间的反复检验中逐渐成型。
2020年11月12日
其他

10月中国外贸数据揭示的全球经济真相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首图来自壹图网。自6月份以来,中国外贸进出口连续5个月实现正增长,出口国际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提升,外贸发展韧性强劲。据海关统计,今年前10个月,中国外贸延续增长态势,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5.95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其中,出口14.33万亿元,增长2.4%;进口11.62万亿元,下降0.5%;贸易顺差2.71万亿元,增加16.9%。10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2.84万亿元,增长4.6%。其中,出口1.62万亿元,增长7.6%;进口1.22万亿元,增长0.9%;贸易顺差4017.5亿元,增加34.9%。机电产品、纺织品和塑料制品等出口增长,服装、鞋靴和箱包等出口下降。前10个月,中国出口机电产品8.45万亿元,增长3.8%。同期,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9084.1亿元,增长34.8%。
2020年11月10日
其他

说到讲故事,银行差互联网一条街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首图来自壹图网。当前,手机银行APP转型,基本以金融科技巨头为范本,拓场景、做活动、加内容、增体验,做了很多事,但收效不大。至于原因,有非常多的解读,如流量红利的消失、产品体验同质化、高粘性场景的匮乏、运营人才的不足等等。受《叙事经济学》一书的启发,在本文中,我将尝试从叙事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问题。经济现象背后的流行叙事
2020年11月9日
其他

如果拜登赢了,美国、中国、全球经济将往何处去?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糟糕政策让“一场危机变成了一场悲剧”,也莫名其妙地让经济复苏和公共卫生成为对立的两面,还极其随意地散播虚假信息,扰乱疫情的防控工作……这些都让美国在全球各国面前名誉扫地。
2020年11月5日
其他

消费金融领域,得用户者不能得天下

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把追求用户数量作为第一要务,既忽略了对产品和商业模式的打磨,也不再琢磨补贴拓客与商业模式是否契合,个别机构甚至编造数据骗取VC融资,激进模式席卷互联网世界,行业资源配置效率被扭曲。
2020年10月30日
其他

当金融科技公司撕下“金融”标签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首图来自壹图网。近年来,金融科技公司对金融属性避之不及——剥离“金融”的标签,向“科技”靠拢。普遍的解释很简单:科技企业的估值更贵。举例来说,当前A股市场中,软件与服务业的市盈率大概是银行业的10倍,意味着同样1元净利润,若定位为软件服务业,估值能高十倍。换个马甲就能换种估值?未免太小瞧市场的智慧了。市场的确给了很多金融科技企业更高的估值,但并非它们成功撕下了“金融”的标签,而是市场对它们的业务有不同的解读。银行业的估值为何这么低?
2020年10月27日
其他

“十四五”规划将带来哪些增长点和投资机会?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首图来自壹图网。
2020年10月23日
其他

三季度经济数据传递出怎样的信号?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首图来自壹图网。中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走出“V”型复苏的主要经济体。三季度GDP当季同比4.9%,累计同比0.7%,符合预期。经济增速逐渐接近潜在增速的同时,结构性分化的问题有所缓解:工业部门持续繁荣,9月工业增加值同比6.9%,继续高增;9月社零总额同比3.3%,也超预期;更为重要的是,限额以下的终端消费当月同比首次转正,达到1.2%。
2020年10月20日
其他

央行数字货币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现金定位下,银行不会对央行数字货币支付利息,居民自然不愿意大量持有,使得央行数字货币带有很强的“零钱”属性,每个人都会有几百块,也仅此而已。居民持有数量的限制,从根本上限定了其对支付场景的渗透能力。
2020年10月15日
其他

内循环威力显现!9月中国进口数据创历史新高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首图来自壹图网。
2020年10月14日
其他

巴菲特踩过的那些坑

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成熟于大萧条期间,更强调股票的“每股流动资产”、“每股有形资产”带来的安全边际。巴菲特师从格雷厄姆,早年也尤为注重有形资产,对无形资产存在偏见,以至错过很多投资机会,如巴菲特所说:
2020年10月12日
其他

央行频频出手,四季度货币政策初现端倪

总体而言,节前公开市场操作整体规模较大、频率较高、利率不变。明显增加14天期逆回购的操作,央行主要有何考虑?
2020年10月10日
其他

当前消费金融的主要矛盾

之后,各方开始关注到居民杠杆率的快速提升、高息贷款的可负担性、多头借贷问题等,风向开始转变。在监管之手的调控下,2018年行业增速高位盘整,2019年开始下滑,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加速下滑。
2020年10月9日
其他

被忽略的设备投资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陶金,首图来自壹图网。
2020年9月24日
其他

高房价压制消费,为何只能稳房价?

此外,近十年来我国迎来刘易斯拐点,劳动人口占比开始下降,作为纯粹消费者的老龄人口占比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增长。但老龄化带来的消费增长并不可持续,激活青壮年人口的消费活力,依旧是重中之重。
2020年9月23日
其他

​当前阶段,是要公平还是要效率?

疫情之后中国经济复苏的结构性问题,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事实,即工业复苏快于服务业复苏、生产复苏快于需求复苏、投资复苏快于消费复苏。在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居民消费情况却不容乐观。消费低迷的原因
2020年9月17日
其他

内循环、促消费,商品怎么不大幅降价呢?

2008年以来,100大中城市平均工业用地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平均工业地价约为美国的25倍,而且美国是永久性产权。对于很多小微企业、生活服务业来讲,租赁成本是重要的刚性支出。
2020年9月16日
其他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飙升,还会继续升值吗?

在此背景下,各大券商都在下调对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中枢值,认为人民币升值的空间已经打开,但也有市场观点认为应谨慎断言人民币就此进入升值周期。未来人民币的走势存在市场分歧。6月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2020年9月11日
其他

8月进出口数据背后的中国经济真相

2020年前八个月,中国对东盟、欧盟、日本进出口增长,对美国进出口微降,同期东盟仍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欧美、美国为第二、第三贸易伙伴。
2020年9月8日
其他

提高收入才能促消费,这笔钱该由谁出?

2011年之前,住户部门在GDP初次分配中占比一直高于消费对GDP的贡献。可以粗略地理解为,住户部门从GDP增长中分到的蛋糕,大于其消费贡献,其中一部分转化为消费,还有一部分转化为储蓄。
2020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