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坊 | 德国天才:德意志与第三次文艺复兴

2016-11-18 彼得·沃森 碎金书坊
德国天才

布克哈特的思想光芒与历史想象照耀着14—15世纪的意大利,却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化投射出了阴影。我想在这里指出,从18世纪中叶开始,欧洲经历了第三次古代的复兴,它毫无疑问是属于德意志的。——彼得·沃森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观念是一项德国人的创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的作者雅各布·布克哈特对此做出过最为清晰的表述。……早在布克哈特之先,著作家和史学家已然论及过文艺复兴的现象。彼特拉克——至少从理论上来说——首次认识到了“黑暗时代”的观念,即在他生活时代之前的差不多一千年,是一个衰落的时期;他还认识到了古代史著、诗歌、哲学曾经是一种文明的“闪光体现”,这种文明在基督诞生之前是生活的最高形式。不单有伏尔泰、萨韦里奥·贝蒂内利、法国历史学家儒勒·米什莱,还有于1859年发表著作《古代的复兴,或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的慕尼黑史学教授格奥尔格·福格特,全都将注意力投向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布克哈特的观念并非无源之水。



“汉译名著”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 雅各布·布克哈特


然而较之任何一位前人,布克哈特对文艺复兴的理解都更加清晰与彻底。正是他确证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远不止于对古代的重新发现:那时,个性获得了发展,现代性的容貌第一次展现了出来。布克哈特坚持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实体,而且它是世俗化的,在那之前却从未如此。

……也许,针对布克哈特论点的唯一重要修正,来自于20世纪初哈佛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哈斯金斯的论点是,发生在意大利14和15世纪的,实质上是柏拉图主义的重生,它后来导致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这其实是古典在西方世界的第二次复兴。第一次发生在12世纪,伴随着对亚里士多德而不是对柏拉图的重新发现,其标志是例如法学作为新学科的诞生以及形成了统一的法律体系。这又促进了知识共享的理念,知识可以被拿来争论,拉丁语的使用得以推广,大学获得了发展,系统的怀疑论在学术领域成长起来。伟大的阿尔伯图斯和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都展望世俗化的世界,随之而来的是神学思想与博雅教育的统一。当时兴起了大全式著作,它是百科全书式的论述形式,旨在综合所有的知识;变化也发生在宗教崇拜当中,这推动了自我表达与个性特征的发展;而且,也许意义最为重大的就是,实验方法的兴起,由此诞生了我们熟知的科学。即便不被普罗大众所知,在历史学家眼里确是有过两次复兴而不是一次,第一次的重要性甚至要高于第二次。



《歌德在罗马郊外的乡村中》(Wilhelm Tischbein)



在上述背景之下,再对布克哈特的著作进行仔细研读,可以发现他的一些有趣的深入观察。布克哈特言道,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特征包括如下要素:古代的复兴、重新发现柏拉图的著作,以及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再发现,该文明发生在正统基督教义“成为文化的根源与基础……作为生存的目标和理想”之前。他还说,古代经典的失而复得导致了文献校勘学的发展,进而是对语言的深入研究——学术获得了新生,语文学(philology)的作用至关重要。正是在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即1513年),教宗利奥十世重组了罗马大学。佛罗伦萨人则“将对古代文物的兴趣作为人生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他们在科学领域也锐意进取。论著与史著均重获新生,成为了文学与探究的两种新形式。在哲学方面,佛罗伦萨的柏拉图主义者对思想、对文学、尤其是对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在诗歌方面,古希腊和古罗马再次成为典范,在激发模仿的同时也在唤起诗人们极富想象力的作品,而很多诗人本身还是学者。在自然研究史方面,进步体现在植物学(出现了第一批植物园)和动物学(异域的动物首次被豢养了起来)。在艺术方面,那是一个“全才”的时代,像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和莱奥纳尔多·达·芬奇这样的巨人在不同的领域中光彩照人。

布克哈特在自己的著作中还提到,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和看法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生了变化。在名为“战争的艺术”的章节中,他指出,“战争会吸收艺术作品中的特质。”而且,自但丁和彼特拉克以来,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就持续在意大利发酵。“但丁和彼特拉克在他们的时代就曾高歌统一的意大利,这是所有意大利儿女的最高奋斗目标。”

在书的结尾处,布克哈特在音乐中认定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一个特色, “管弦乐队趋于专业化,发明了新的乐器和发声模式,而与这种趋势紧密相关的是出现了一批艺术大师,他们将全部心血倾注在某些特定的乐器上或者特定的音乐领域内。”所有这些汇总成了对人文主义的颂扬——这些是人力所及的荣耀,无须刻意祈求神灵,也不必始终依赖上帝。



《魏玛诗神苑》(Weimarer Musenhof),Theobald von Oer。画中最明显的两位角色即席勒与歌德。在魏玛的阿马利亚公爵夫人所组织的沙龙活动中,德意志一些著名文人经常出入其中,为德意志古典文学的兴盛做了准备。


军事领域中有一句格言,灯下最黑,我正好以此作为本章开篇的论点。布克哈特的思想光芒与历史想象照耀着14至15世纪的意大利,却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化投射出了阴影。我想在这里指出,从18世纪中叶开始,欧洲经历了第三次古代的复兴,它引起了一场艺术与科学的繁荣——复兴,见证了在军事行动中产生的巨大反响与革新,还激发了无与伦比的哲学复兴。由此推动了新的美学理论中的一场波澜(在前一章中已有过介绍),其中包括像歌德和席勒这样的诗人被抬升到了学者乃至全才的高度。伴随着这次复兴而来的是爱国主义的风起云涌以及对统一的要求,这一次发生在德意志境内。诸如此类的也发生在音乐和人文科学(Humanität)领域,后者就是人文主义的德意志形式。从莫扎特到阿诺尔德·勋伯格,音乐史中最伟大的名人全都属于德意志。存在于学术(Wissenschaft)、教养(Bildung)、内在性(Innerlichkeit)之间的关联被新建的柏林大学(1810年)以最为强有力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这些关联是人文主义在德意志的思想中最为鲜明的化身(我们将在下文做全面讨论)。

如同教宗利奥十世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重组罗马大学一样,一种对于学问的全新观念在德意志境内演化了出来,从根本上塑造了现代世界。此时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文学类型和探究的新形式,而语文学再次成为了核心。考古学——古物研究的现代形式——经历了它的英雄时代。第三次文艺复兴毫无疑问是属于德意志的。……



洪堡柏林大学,1900年。该校1810年由威廉·冯·洪堡创立,这所大学被认为是是“现代大学之母”。其建立体现了教育改革者们认为大学绝不仅仅是高等的中小学,不能只传授“面包学业”的理念,大学必须肩负创新的重任。洪堡大学在1930年之前,长期是欧洲乃至世界的学术中心,培养了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哲学家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法学家萨维尼都曾在此任教,而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海涅、俾斯麦等一大批德国天才。



温克尔曼在德意志的地位堪比彼特拉克,而戈特霍尔德·埃弗拉伊姆·莱辛(1729—1781年)则被视作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马尔西利奥·斐奇诺,后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家,其著作包罗万象,包括了哲学、神学、天文、魔术、数学等。一般来讲,莱辛被认为是现代德语文学的奠基者,但他也是一位学者,融古代研究家、哲学家、语文学家、神学家于一身。他是首屈一指的“全才”,而这类人才则是发生在德意志的第三次文艺复兴的特征。莱辛在创新方面首当其冲,他是18世纪在德意志大地上诞生的、后又延伸至整个欧洲的新世界的象征。这正是本章的主题。事实胜于雄辩,莱辛是依靠手中之笔获得永生的德意志第一人。


(本文选自《德国天才1:德意志的命运大转折 第三次文艺复兴》,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




席勒、洪堡兄弟以及歌德在耶拿,1797年。




德国天才(全四册)


彼得·沃森 著 张弢 等译




一封“写给日耳曼知识分子长达850页的情书”


自18世纪中叶以来,德国在各领域都涌现出灿若星辰的天才人物,在思想、科技和艺术等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德国天才》是一封“写给日耳曼知识分子的长篇情书”,作者彼得 · 沃森探究的是:德国的科学文化为何能蓬勃发展,又怎样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如何持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


自上市以来,《德国天才》已入选“2016年9月百道好书榜”“《中华读书报》2016年11月推荐榜”,并斩获“2016商务印书馆十大好书”评选第三名,进入深圳读书月2016“年度十大好书”30本入围书目。


评委推荐

《德国天才》这样一些书是属于能够开拓一个知识层面,让我们看外面的或者看本身的社会,一个向外,一个向内,两道眼光会更加清晰,加了一个眼镜一样的。

——杨早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新书坊 | 两位德国天才的交锋:弗里德里希二世与塞巴斯蒂安·巴赫




新书回顾:


新鲜出炉 | “商务印书馆2016十大好书”殊荣与遗珠


月度新书 | 2016年11月·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新书(文史类)



新书坊 | 杨联陞:评内藤湖南的两部遗著



新书坊 | 詹姆斯·布赖斯:神圣罗马帝国何以得称“神圣罗马”


谢谢观赏


碎金书坊

“碎金书坊”为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类图书宣传公共号。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送上商务印书馆最近出版的文史类新书书讯书摘,也将一一请出深藏在经典好书背后的作者、译者、责编,与读者共话那些令人无比着迷的思想与发现。

碎金中自有真知,期待着与您的相遇。


微信号:cpclassic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