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评 | 李一:手札中的心灵记录——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

碎金书坊 2023-05-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李一书屋 Author 张耀虎编辑

碎金文摘



一封封手札,既是师生情谊的见证,又是特定时期知识分子的心灵纪录,更是很难再现的书法艺术珍品。


 瓜饭楼是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书房的斋号。瓜饭楼早年在北京张自忠路一号人大宿舍红一楼,继而搬到红庙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宿舍楼,后来挪到通州张家湾。这三个地方的瓜饭楼我都去过。记得瓜饭楼从张自忠路往红庙搬时,我曾帮着搬运书籍。当时的印象是,冯先生的书真多。
 王蘧常先生是冯其庸先生的老师,以章草书法名世,是现当代书法史上的里程碑人物,被日本同行称赞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我学习章草,就是从临习王蘧常的章草开始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已近40年。我虽无缘拜见王蘧常先生,却有缘在瓜饭楼多次聆听冯其庸先生谈其老师章草书法的特点,更有幸在瓜饭楼观赏王蘧常先生的章草墨迹。王蘧常先生的绝笔杰作《十八帖》墨迹就是在瓜饭楼拜读的,是冯先生特地打电话来,让我去观赏的。观赏时冯先生细细叙说“十八帖”的由来和特点,叙说时声情并茂的神态至今仍历历在目。

王蘧常、冯其庸都是当代的文化名人。师王蘧常长学生冯其庸24岁。师生二人1946年结缘于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其后来往密切,一直到1989年王蘧常先生谢世。新中国成立后,师生二人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王蘧常任教于复旦大学,冯其庸工作于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因南北相隔,故鱼雁传书,书信往来是师生二人交流谈心的重要方式。重感情而又细心的冯其庸先生将老师从上海寄来的书信一一保存在瓜饭楼中。王蘧常先生谢世后,冯老多次谈到这批书信。晚年的冯其庸,更加怀念恩师,于九十高龄,抱病整理老师手泽,亲作疏解,编录了饱含师生感情的《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

光阴匆匆,如今到了2021年。冯其庸先生已谢世4年,其师王蘧常先生谢世已32年。近日,冯其庸先生的夫人夏老师托朋友转来商务印书馆新近出版的《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此书收录王蘧常写给冯其庸的手札及对联等墨迹81件,写作的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逐页阅读王蘧常先生的墨宝和冯其庸先生的藏录文字,大有如见故人之感。感觉到真正有价值的墨迹,不仅不随时间消失,其价值会反而与日俱增,更加显示出其意义所在。此书无论从文献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都极具价值和意义。一封封手札,既是师生情谊的见证,又是特定时期知识分子的心灵纪录,更是很难再现的书法艺术珍品。

王蘧常先生写完《十八帖》

读《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师生情谊。最强烈的感受是,字字看来都是情,字字看来都是谊。师生之间几十年间的相互牵挂,相互思念,相互慰藉,相互关爱,相互赏识和相互促进,溢于言表,跃然纸上。多年来,学生冯其庸牵挂着多病的老师,时常写信问候,得知老师晚年生活一时拮据,则设法帮助。自己学术上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就及时向老师汇报。而老师王蘧常更是思念、牵挂、关心着这位早年的学生。王蘧常先生平时最喜读学生来信。如在其《得惠书帖》中所言:“得惠书,为之喜不欲寐。”在《接惠书两种帖》中言:“接惠书病榻展读,几忘疾之在体。”。对学生的牵挂之心,如在《唐山地震帖》中所言:“顷闻唐山地震波及京都,亦甚剧,弟亦受惊否?至为驰念。”字里行间,言真意切。询问地震灾情,关心学生安全。当看到学生的新作新著,则大加赞赏。如在《大作帖》言“大作寄来一过,好!好!”《手示帖》言“大著开我心窍。”赏识之语,发自内心。通过书信之交流,师生二人情谊越来越深,达到了彼此知心、互为知己的程度。正如冯其庸在怀念王蘧常的诗中所说:“平生知己是吾师”。《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正是师生二人彼此知心、互为知己的见证。


王蘧常先生《唐山地震帖》

从时间上看,《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中的手札及对联等墨迹,分别写于民国、新中国成立之初、“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是师生二人在不同时期的心灵轨迹的显示,因而具有历史文献的价值。如王蘧常写于“文革”结束后的《独立乱流帖》就很值得研究。在“文革”这特殊时期,师生一度失去联系。一向看重气节风骨的王蘧常非常牵挂冯其庸,设法了解状况。当从另一学生周振甫信中了解到冯其庸在“文革”中能“独立乱流中”,心中特别高兴,马上写了这一《独立乱流帖》,对在特殊时期的冯其庸给予了充分肯定。《独立乱流帖》不仅对研究王蘧常和冯其庸有价值,而且是研究特定时期知识分子言行思想的重要史料。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的价值和意义更为显著。它既是研究王蘧常书法艺术生成及其特点的重要资料,又是研究日常书写和手札书法的重要依托。从王蘧常66岁所写的《得惠书帖》《接惠书两种帖》,到79岁所写的《快甚帖》《手书悉帖》,再到90岁所写的《十八帖》,越写越精,越写越苍老雄浑。从中可以看出明显的发展变化,可作为研究王蘧常书法分期的重要依据。《快甚帖》的内容还言及其创作状态:“散步忽腿软仆于路旁......回家两小时后尚作绝句一首,乃写五斗方。”79岁的病中老人,如此作书,其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人感动。

 作为20世纪的杰出书家,王蘧常一生坚持日常书写,书法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用毛笔写信、写日记、写文章、写书法,融书法的实用与审美为一体。也正是坚持日常书写,使其留下大量的文稿、诗稿,日记和手札。单就手札而言,王蘧常对这一书法表现形式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他继承了自王羲之《十七帖》以来的历代手札传统,吸取其精华,又在其学生冯其庸的建议下,加以发展变化,创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十八帖》。从书法史的角度看,王蘧常的手札《十八帖》,不仅是他本人的代表性作品,而且是二十世纪的重要代表作,更是后来者学习的经典之作。由此来看《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就会更加认识到其价值和意义。

    (作者:李一,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原题“平生知己是吾师”,载于《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17日


王蘧常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精于章草,是冯其庸的老师。在日本盛传着“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而王羲之有“十七帖”,于是在冯其庸和朋友们的劝说下,书法史上又有了一部卓绝的书法作品——王蘧常的“十八帖”,这部王蘧常的绝笔作品得到了众多的关注。

——编辑推荐



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

瓜饭楼外集



冯其庸 藏录
出版日期:2021-1【内容简介】

“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王蘧常先生(1900-1989)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精于章草,擅长书法理论,精熟国学,工诗文。他与冯其庸有师生之谊,相交甚厚。本书收录的是王蘧常的绝笔之作《十八帖》和他写给冯其庸的书信。通过这些书信,既可以欣赏到王蘧常先生的书法,也可以从信中所谈家常、世事、学问,感受两位学术名家长达半生的深情厚谊。

【 编者简介】

冯其庸(1924-2017),教授,知名学者,红学家。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红楼梦研究所所长,中国红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中国汉画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获文化部“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和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终身成就奖。除以《红楼梦》研究著称于世,尚涉历史、国学、文学艺术、考古、文物鉴定收藏等诸多领域。其文章、专著、诗词、评批、文献加工整理,以及书信、收藏、绘画、摄影等,均收入三十五卷本《瓜饭楼丛稿》和十五卷本《瓜饭楼外集》。


相关往期回顾

新书坊 | 冯其庸:《瓜饭楼藏王蘧常书信集》(瓜饭楼外集)

碎金文摘 | 冯其庸:记王蘧常先生二三事

书天堂 | 冯其庸:西天寻旧梦,华发又遥征

书天堂 | 冯其庸:“五陵红紫大河黄”



  微信编辑 | 张鹏


碎金书坊

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文史类图书公共号


更多精彩,扫码关注“碎金书坊”豆瓣小站:"碎金书坊"(cpclassics)https://www.douban.com/people/231899450/






点击“阅读原文”,把好书带回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