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园情怀丨校报,一场五年后的赴约之旅

Doraemon 覓道齋 2022-03-20

第1版

第8版

《陕西师大报》第604期


恰逢校报600期,恰巧赶上,想用文字来记录我在校报的成长,但很害怕自己没有长期的感情积淀,写出来的东西会很肤浅。我从没有主动给校报投稿,或许是对自己的文章不自信,也不是像大家因为投过一次稿后萌发了加入校报的想法,我就是想着锻炼自己的文笔,把一些写进微博的文字移到报纸。


可以说是很偶然,2017年年底在潇潇学姐的引见下,我见到校报的石萍老师,很亲切,那是我第一次来校报,它的严肃与活跃,规矩与随性,一张一弛,牵动着我的思维,紧张而期待。我手持报纸,近距离地接触它特有的气质,想着不久的将来我可能也会写出这样的文稿……或在文字的情感里抒发,或在语言的交流中共勉,或许不会声名大噪,却甘愿守护这份淡淡的宁静,享受这触手可及的骄傲。



记得2013年7月填报大学专业时,我所填的六个专业依次是新闻、会计……英语,不知道是我选择了历史,还是历史选择了我,只是从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于新闻而言我失约了……其实在这五年里,我从未放弃过最初的梦想,或在学生会宣传部,或运营官微,或采访、摄影,都试图与新闻接近。


我与校报的结缘,宛如一次赴约,有一种失而复得的归属感,似乎又有一种使命感。读报时,眼睛穿梭于字里行间,或被故事感动,或被资讯震撼,或被真实感染……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微笑,他们的情怀,真实而质朴,这应该就是校报气质固有的存在,真正的经典从来都不是肆意渲染的艺术,而是文字语言里蕴含的真实与力量。



我第一次发的报纸应该是第592期,上面有着我的文章,我坐上小黄,沿途一阵阵风吹着,阳光从树叶缝隙中撒到报纸上,色调格外耀眼。我很感谢这个平台,让我有了更多书写的机会,印象最深的就是四月份时写的一篇《学生党员成长记》,从4月15日撰写到5月15日刊出,总共历时1个月,这应该是我在校报第一次独立写一篇稿子,所以想着很认真地去做好,我整理素材,线上线下采访多人,搜集优秀党员事迹,完成初稿时3000字。


在石老师和张老师的指导下修改过4次,学姐帮忙修改过1次,自己修改过无数次,有时是语言表达的修改、结构的调整,有时是内容的补充与删减,甚至是标点符号的运用,果然万事开头难,终稿1500字左右。



这次写稿我才真正体会到“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整个过程是艰难的,有时候一个小标题,甚至一个词语都要冥思苦想,但这个过程又是很享受的,就像拯救一株快要枯萎的盆栽,看着它一天天变好,等到开花结果时深感欣慰。


在副刊组每个月要交两篇文章,我很享受这个写作过程,喜欢选题时的严瑾,写作时的安静,修改时的精益求精,还有为文章配图时的精心,有时很刻意,也很随意,刻意到去拍凌晨四点钟的师大,图书馆的窗檐、花丛中的校报,随意到去拍过往的小黄车,洒落一地的杏花……



还记得《爱溢针线》和《凌晨四点钟的“陕西师大”》两篇文章,石老师很耐心地从头到尾进行了修改,大到整体框架,小到细节描写、标点符号,让我感觉这次“赴约”很值得,我把每次写作当作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很多有动力,也很享受,所以我很珍惜这样的写作机会,用心书写,期待在写作上能有新的突破。


我加入师大校报,或许有很大部分原因是想体验最初的梦想吧,对于新闻,我从五年前的预约、失约,到五年后的再一次赴约,我倍感珍惜!既然来赴约,就不会再失约,因为难得,所以珍惜,因为珍惜,所以坚持。这份坚持从大一到研一,甚至会到未来,更会成为我研究生学习中最美好的回忆。校报是一片自由的天空,我想投入到校报工作,用文字、语言、图片来描绘自己的“校报史”。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当回首校报的生活时,那段记忆是浓厚的,更是刻骨铭心的,那段精彩,我是侃侃而谈的,更是意犹未尽的。

 

(注:文章曾发表于《陕西师大报》第604期第8版,2019年1月15日)


敬请期待下一期哦!

大家都在看

追忆河大 | 向着光亮那方(开篇)

向着光亮那方(一) | 大学:青春励志剧·演员

向着光亮那方(二) | 梦想:许愿池·小幸运

向着光亮那方(三) | 成长:学在路上·初学者

向着光亮那方(四) | 惜别:母校·如果我们不曾相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