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实现中国梦的哲学诠释(肖新发)

2017-07-10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摘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中国梦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性原理,实现中国梦实干精神阐扬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观点,实现中国梦的道路自信展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精髓,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内涵,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取向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

[关键词]中国梦;哲学;诠释


作者简介:肖新发(1953- ),男,湖北天门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发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最强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充溢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对实现中国梦进行哲学诠释,有利于增强实现中国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意识能动性原理

梦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同一般意识形式一样具有能动性。中国梦描绘了中华民族、社会主义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景,作为一种理想信念已然成为引领和激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阔步前进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又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性。马克思在实现世界观的转变时期,一方面批判了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另一方面强调“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在《怎么办?》中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毛泽东在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时,对于意识的能动性也有过精彩的表述:“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显然,社会意识的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理。

社会意识包括不同的层次和形式,它们各自具有特定的功能。正因如此,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往往因现实的需要而具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针对社会发展和思想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邓小平特别重视用理想、信念、信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邓小平指出:“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理想是奋斗目标,而实现奋斗目标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信念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人们对理想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信仰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人们对于理想的认同和执着,同时也意味着感情的皈依、真诚的信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撑。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更是伟大的中国精神反作用于物质世界的过程,没有精神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先进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实现中国梦何以可能?因为它有历史的根基和现实的条件,有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引领和中国精神的强大支撑。

就一般规律来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壮大需要正确处理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物质遗产是重要的,但是,一个民族的复兴尤其要重视精神遗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精神的伟大力量。中国精神萌芽于夏商周三代,成形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创新于当今时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它不仅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而且对世界也产生着重大影响。中国梦所追求的民族复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中国精神的复兴,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的优秀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一言以蔽之,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弘扬中国精神,最重要的是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因为任何梦想的实现都必须有一定价值观的引领。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了国家、社会、公民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实现中国梦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航程。

弘扬中国精神要坚持源与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形成创新于当代中国新时期,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持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因此,我们要让悠久而伟大的中华优秀文化成为国家软实力,成为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我们也要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丰富中华文化内涵,为推进世界文明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二、实现中国梦的实干精神阐扬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观点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坚持实践观点,并将其贯穿于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形成及其实现过程中。近年来,习近平在系统阐释中国梦时,特别强调“实干兴邦”,把辛勤劳动、实干精神作为梦想成真的根本途径。

实践是主体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物质变换过程,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与以往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根本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重视“解释世界”,而且突出强调“改变世界”,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综观社会发展史,尽管由于社会形态、阶级属性、认识能力等的原因,人们变革世界的实践活动具有不同的指向和结局,但总体上都是为了改造对象世界、创造理想世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历史性飞跃,反映了一定历史条件下主体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但归根结底都是实践的结果。

实践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三种基本类型,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也是人的第一需要。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受着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同时也作用于物质生产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变革世界、变革社会、造福人民的思想先导。“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实践是对象化的活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靠实践,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靠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要靠实践。

不同的实践形式有其特定的规定性,但都有一个共同本质即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只是劳动形态的差别,而不是劳动本质的差别,无论何种形态的劳动都要付出“人本身的自然力”和智力,都是辛勤的、创造性的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人类社会。劳动是“创造财富一般的手段”,既是财富的源泉、幸福的源泉,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劳动是体现人类本质的活动,不仅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任何民族、任何个人实现理想、自我发展的根本动力。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劳动才能铸就。”“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任何人都要以劳动为荣,而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然而,人们的思想观念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是否尊重劳动、是否辛勤劳动,取决于人们内心深处思想观念的正确与否。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我们要加强劳动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使之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长大后依靠勤劳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通过劳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和才华。

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而成于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实干精神。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在考察银川市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时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实干,是实践第一观点的生动表达,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经验总结,也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往开来的思想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依靠实干推翻旧社会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依靠实干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建设依靠实干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改革依靠实干使中国和平崛起,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干,蕴含着敢闯敢干、真抓实干、锐意进取的精气神。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致富的途径、改变命运的方式呈现多元化特点。实干原本是创造价值的根本途径,现在有些人却不以为然,工作作风漂浮、任务拈轻怕重,甚至连本职工作也投机取巧。甚至一些领导干部沾沾自喜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不愿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工作。其实,劳动是人的固有本质,实干是劳动的根本属性,劳动、实干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正因如此,劳动、实干应该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应该作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现实途径。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该参加劳动,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劳动者都应该弘扬实干精神,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弘扬实干精神。

三、实现中国梦的道路自信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精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精髓,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而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则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毛泽东的《矛盾论》,在系统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及其意义。毛泽东认为,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作为规律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当然也存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选择中。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也罢,都必须坚持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产物,充分展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本性,其科学内涵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根据不同国情而选择具体道路(或形式、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适合中国基本国情并由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的是普遍原则,“中国特色”反映的是基本国情,二者的统一展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涉及两个论域的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在社会主义的论域内,“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构成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社会形态的论域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存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这是社会形态的个性,然而,作为社会形态,二者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治国理政等方面存在某些共同点,可以在竞争中相互借鉴、在存异中求同发展。按照唯物辩证法,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因此,我们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尤其是要善于利用对立一方的有利因素发展自己。习近平在不同的场合辩证地表达了坚持中国道路的基本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也有厚重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指出: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中国的发展注定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愿望、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中国、中国人民从挫折中觉醒,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因此,我们充满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它的价值人民最有发言权。诚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它必将在历史的发展中得到不断检验和确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中国近代史上,包括孙中山在内的许多志士仁人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努力,但由于没有找到正确道路而失败。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因“左”倾错误而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以至遭遇了重大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强国富民的正确道路。习近平在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历史根据和现实基础时,揭示了贯穿其中的因果关系:“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

四、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内涵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汇聚起来,从而形成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以赴的强大感召力。事实上,中国梦业已成为团结凝聚中华儿女的精神旗帜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的宏伟愿景。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兴起和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试金石、分水岭。马克思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类发展史就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不同于以往阶级对抗社会的制度优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更是以往社会不可比拟的。“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人民群众“是而且只有它才是现代文明的支柱,它的劳动创造了财富和豪华,它的劳动是我们‘文化’的基石。”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和质变的根本动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是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财富和维系社会秩序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改革年代,人民群众是推动思想解放、变革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的基本主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应当看到,我们党正面临“脱离群众危险”的严峻形势,“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最牢固的根基,人民群众中也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历史证明,“我们党的宏伟奋斗目标,离开了人民支持就绝对无法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坚持群众路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从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出发积极开展创造性实践,从摆脱贫穷、总体小康生活水平的现实中感受到主人翁地位,因而对国家未来发展和自己美好生活充满期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万众一心,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只要全国各族人民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够把十三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成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一支生力军,青年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同时,青年也是西方反华势力争夺的主要对象。面对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的现实,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斗争的局面,我们应当加强对青年的引导,使之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正能量。

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剥削阶级及其成员也可能成为人民的一部分。当代中国,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在一个中国内同时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由此,人民就不再限于工人和农民两个阶级,知识分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两个阶层,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以及赞成“一国两制”、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广大香港同胞和澳门同胞,“一定会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广而言之,中国梦的提出使得人民的外延超出国度,那些分布在世界各国、热爱祖国的海外中华儿女也是人民的一部分。中国梦唤起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民族意识,得到了他们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习近平2014年6月6日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只要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起来,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团结一心奋斗,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梦想的强大力量。”

人民包括不同群体和个体,创造历史来自于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合力。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历史合力”是由许多单个意志的个体经过相互冲突而整合的一种现实力量,而历史就是这种合力的结果。在“一国两制”国家结构内,大陆人民与港澳人民的利益关系明显不同,即使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大陆人民,也客观存在着根本利益一致与具体利益不一致的矛盾,因此,调处各种利益关系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主题,必须确立一种能够把各方面利益主体整合起来的理念和目标。中国梦集中反映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以及所有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具有最大的包容性,能够使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从而汇聚成追梦圆梦的强大合力。

五、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取向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

梦想是一种价值追求,但凡创造出辉煌历史和璀璨文化的民族,都是有伟大梦想的民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社会主义中国、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和命运所系,中国梦价值取向的向善性、价值主体的共同性,以及价值归宿的人民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

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或功能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亦即客体的属性或功能满足主体的需要,成为对主体有用的事物。所以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从根本上说价值就是善值,即一切向上向好的价值追求或价值现实。“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目标取向,也是中国梦善值的最概括、最科学的表达。具有向善性的中国梦是基于历史和现实、需要与可能的价值追求,它“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从近代中国到当代中国,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作为继往开来的事业,实现中国梦既要把前人活动的成果作为现实奋斗的基础,也要按照未来的需要创造出理想的存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强音,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和价值目标的向善性特征。

价值主体包括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价值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在阶级对抗的社会,不同主体的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甚至对抗性,劳动人民与剥削阶级之间除非关乎民族存亡一般不可能构成价值共同体。而在社会主义中国,作为价值主体的国家、民族、人民构成不可分割的价值共同体,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这种价值主体的共同性既是由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血融于水的亲情关系决定的。所以,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人们的价值追求来自于人们的内在需要,包括物质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其中,物质需要是基本的需要,发展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不同需要层次呈现向上的特征。如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居住条件、生态环境等等,是人们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只不过不同主体所面对的具体条件不同而已,但在不同的起点上,他们都有向上的价值取向,期盼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升层次。向上性是价值主体共同性的重要表现,随着原有的、低层次价值目标的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价值目标油然而生。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任何主体都期待过上更加富裕、更有尊严的生活,在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中国梦适应了不同主体发展的新需要,他们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看到自己梦想成真、过上幸福生活的光明前景。正因如此,中国梦才构筑起了包括不同主体的价值共同体。

利益是价值的实现形式,也是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力。“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古往今来,人们一切现实的活动都是为实现某种利益而进行的。不过,主体属性不同则利益的归宿不同。“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肯定利益原则,并且始终坚持以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取向的鲜明立场。毛泽东在谈论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时,强调共产党人要“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价值取向的人民性。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益是由不同方面构成的矛盾系统,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这些利益关系的不同方面是对立统一的。由于不同利益主体的具体差异,因而各种利益之间存在矛盾甚至有可能形成冲突,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是各种利益关系统一的现实基础。面对各种利益诉求并存的现实,必须寻求化解利益矛盾的有效途径和完善调处利益关系的体制机制,其中首要的是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找到契合点。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正是因为中国梦把国家、民族、个人等利益关系的各方面有机整合起来,所以,它不仅是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奋斗的价值目标,而且是唤起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价值创造的共同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可以从哲学中得到合理解释。中国梦的目标取向和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途径,都可以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说明,从哲学高度认识问题,有利于增强实现中国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