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蓝蔚青)
[摘 要]十九大报告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发展变化,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把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之作了系统的阐述,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由此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九大;新阶段;理论创新
作者简介:蓝蔚青,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研究员。
中国共产党是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使命的长期执政的党。与定期更换执政班底和大政方针,甚至因为相互攻讦或选民厌倦而“换马”的轮流坐庄体制相比,我们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经验和制度优势,就是通过筹备和召开五年一次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系统总结经验,指明前进方向,凝聚全党共识,推进理论创新,从而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地实现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为实现共同理想进行“接力赛”。因此,党的最高领导机关讨论通过的中央委员会向全国代表大会所作的报告,就是展示党的实践和理论发展的一个个里程碑。党的十二大以来每次党代表大会的报告,都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密集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与众不同的历史性贡献,就是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发展变化,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性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把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划时代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对之作了系统的阐述,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由 38 34437 38 13293 0 0 8301 0 0:00:04 0:00:01 0:00:03 8297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十九大通过的部分修改的党章在阐述党的指导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继承发展时,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用了“创立”一词,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使用了“形成”一词,区分了理论发展的层次性。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阶段是客观环境重大变化的必然要求
时代是思想之母。理论上划时代创新的客观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诚然,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继续完成这个阶段的历史任务。但是在实现总体小康以后,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过程中,我国社会已经悄然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彻底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广大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因此而凸显。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许多产品的产量雄冠全球,甚至出现产能过剩。其中不仅包括大部分传统产品,而且包括某些新兴产品。十几亿人口消费能力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拉动力开始彰显。凭借总体小康带来的积累攀升,研发投入不仅在总量上,而且在比重上迅速超过许多发达国家。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在剧烈震荡后复苏乏力,而我国不但避免了经济大滑坡,而且经济增速保持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火车头。我国面临的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它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自人民政权巩固以来支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半个多世纪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国经济必然要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国社会必然要高度重视全面协调发展。十九大报告郑重宣告,我们已经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站起来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后三十多年,是在几代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史无前例艰辛探索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临门一脚”,是具有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而又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决胜阶段”。直到党的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集中关注和回答的,还是如何全面建设并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至于“建成后”如何继续推进伟大事业,实现新中国的世纪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作为一个遥望的前景,而在党的十八大之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新问题接踵而来,需要在理论上作出富有前瞻性的回答。对于开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党的十九大来说,这更是一个迫在眉睫,必须列入议事日程着重研究,并作出具体回答和系统规划的中心议题。
与此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历史性和世界性问题,就是正在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愈来愈成为全世界关注重点的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将如何对世界发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又如何妥善应对由此引发的不可避免的国际反响,处理好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和周边关系,同时相应调适国民心态,特别是克服鸦片战争以来长期挨打形成的缺乏自信的弱国心态,跳出盲目崇洋和盲目排外的误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如果不能正确回答国内外这些重大问题,我们就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塔西陀陷阱”、“西化分化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的危险,功亏一篑。因此,在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之际,进行划时代的理论创新,为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十八大以来开创性实践的理论成果
事非经过不知难。改革开放的探索曾面临许多两难抉择,决不像空谈家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往往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叩其两端而执其中”。既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通过“试错”来选择,那就难免“呛水”甚至“没顶”。因此,在历尽千辛万苦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许多非议和争论由此而起,但“悔不当初”于事无补,只能坚持实践这个最硬的标准,知错必改。在持续高速发展以后,我们又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发展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和资源环境瓶颈,改革面临着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开放面临着国际环境动荡、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盛行、保护主义抬头,同时信息和资金无孔不入的跨国高速流动带来的风险又往往难以预测。我们党自身也面临着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四大危险”,特别是一批党政军企领导干部的政治经济腐败现象触目惊心,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滋长蔓延,某些地区、部门和系统出现群体性、塌方式腐败,对党和国家产生致命的现实威胁。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从国内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励精图治、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非凡的政治智慧、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大刀阔斧地实施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改革和制度建设,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胆略,清除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不仅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而且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国际看,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背景下,我国以稳居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和世界经济“复苏火车头”地位,凭借全面小康培育的潜力无限、机遇众多的国内市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强大拉动力和支撑力,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的雄厚实力,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不但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大旗,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与世界共享发展红利,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推动者,而且以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取得愈来愈大的国际话语权。我国优化经济结构进展明显,反贫困成效显著,在愈来愈多的经济科技社会领域崭露头角,或“弯道超车”,为保护地球家园勇于承担大国责任,各个领域的改革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协商民主多层面开展,在世界上赢得日益广泛的尊重和赞誉。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以富有魅力的中华优秀文化和逐渐增强的国际传播能力,加深各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好感。这些举世公认的成就,不仅有效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和崭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实践是理论之源。五年来成功的创造性实践,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飞跃。五年来,党的理论创新是全面的、成系统的、与时俱进的,主要体现在历次中央全会讨论通过的重要决定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成为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三、十九大报告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阶段的里程碑
十九大报告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讨论修改,集中全党的智慧,整合了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举起新时代的理论旗帜。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划时代成果,以广阔的全球视野和深邃的历史眼光,思考和把握党和国家在新时代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亮点纷呈,新意迭显。
这一划时代成果的理论基点,就是抓住并正确揭示了关系全局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确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明确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要判断。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主体地位,既延续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直抓住供需矛盾的基本思路,又准确把握了新时代供需矛盾的新特征和人民的新期盼,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指引我们更加自觉地、有的放矢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党的目标任务。十九大报告牢牢把握三个基本定位:即一个“转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两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立足最大实际,同时根据近40年的成就和经验,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作了适度调整。报告阐明了三大目标:一是充实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的任期内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目标,突出了七大战略,三大工作着力点,三大攻坚战,具有鲜明的操作性,还规定了“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两个过硬的验收标准。二是增设了中期目标,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比原定的实现时间提前了十多年,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提量化指标,紧扣主要矛盾,着重在五大领域提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适度要求,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具有科学的规划性。三是提高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把四位一体拓展为“五加一”,反映了对生态文明和现代治理的高度重视;把现代化国家改为现代化强国,并且提出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横向比较指标,体现了我国不仅要追赶现代化潮流,而且要有所超越的雄心壮志,也显示了我们的自信。
十九大报告根据新时代的新形势新特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党和国家各个领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今后30多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纲领。
报告用八个“明确”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理论创新点。这些都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老祖宗没有说过新话,属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理论创新。他从基本理论层面上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具有基础性、创新性和系统性,属于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其中第一个“明确”是总任务和战略步骤,第二个“明确”是主要矛盾和解决之道,第三个“明确”是目标步骤保障的框架结构整体设计,第四至第八个“明确”是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主要领域的总目标,其中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总任务的两大全局性的系统工程,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制度建设层面的标志性工程;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刚柔并济,为实现总任务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是实现总任务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确立这些指导思想过程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作出的决定性贡献,充分显示出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十四个“坚持”,则是基于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对党和国家各个领域的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基本方针和基本方法,它们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属于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基本方略融合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所作的概括,又着眼于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针对十八大以来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吸收十八大以来积累的新经验、取得的新认识,紧扣新时代必须重点关注、全面准确理解的重大问题。它们是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的紧密结合,不仅有大量创新和丰富发展,而且具有更强的实践指导性。
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和作为其进一步展开的整个十九大报告,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立足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继承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就使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开局阶段,有了全面系统的、富有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和施工方案,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上更加成熟。随着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创新实践不断推进并上升为理论,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体系必将与时俱进,不断得到丰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刚当选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表示,“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不仅是党的领导核心不忘初心的自勉,也是对某种不良风气的婉转批评;不仅是对新闻界的要求,也适用于理论界。我们同样不应该搞堆砌形容词的比赛,而是要深入学习研究、吃透精神实质,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继承丰富发展,精准把握和宣传十九大精神,坚决维护集中全党意志的十九大报告的权威,以此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决排除各种杂音特别是极端思想的干扰,保障十九大精神的全面贯彻落实。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以恭维话、表态“秀”、喊口号、照抄照转代替抓落实以及割断历史、断章取义、各取所需的歪风邪气,把真抓实干见实效作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衡量标准,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清气满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