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三农”战略思想研究 ——基于中国梦视角的理论阐述(沈费伟 刘祖云)
[摘 要]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三农”梦的形成及实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厚重的“三农”情怀和智慧,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三农”梦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本研究尝试从中国梦的视角出发来梳理和探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战略思想的理论内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战略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实践依据、主要内容、价值意义的分析思路来总结和剖析其“三农”思想。当前,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战略思想的价值意义体现在:这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基本遵循、这是新时期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真实体现、这是实现我国繁荣富强中国梦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习近平;三农战略;农业;农民;农村;中国梦
作者简介:沈费伟(1988- ),男,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祖云(1963- ),男,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研究缘起与分析进路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基础性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逐渐扭转了建国初期制定的城市偏向政策和城乡二元发展模式,使得“三农”问题开始得到关注和缓解,但是农业农村发展依旧面临着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农业基础薄弱、发展模式粗放、科技水平低、经营结构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农村发展落后、乡村空心化问题凸显、小官巨腐现象严重、农村生活环境日益恶化;农民生活贫困、创新素质低下、农民工侵权事件屡禁不止、不能得到公平对待。因此,在当前我国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时期,在中国走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过程中,乡村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议题,也是对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将“三农”问题作为其治国理政的重要工作。尤其是自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到广东、河北、甘肃、海南、天津、湖北、辽宁、湖南、山东等地考察农村发展、粮食生产、扶贫开发、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发展等问题,对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从而为新时期我国的“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譬如,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是关键。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稳定地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大事。2015年1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把“三农”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2016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这些讲话和指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三农”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纵观当前学术界对于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已有研究存在两大不足:其一,从研究成果的数量来看,现有研究探讨总书记“三农”思想中的农业、农村、农民等单一方面内容居多,缺少对其“三农”思想战略的整体研究;其二,从研究成果的质量来看,已有研究大都缺乏研究主线和分析框架,导致研究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不能有效把握习总书记有关“三农”战略思想的理论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梦实现的历史进程。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加快实现“三农”梦建设,实现四化协调发展。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从中国梦的视角出发来梳理和探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战略思想的理论内涵,按照其“三农”战略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实践依据、形成过程、主要内容、价值意义的分析框架来总结和剖析习总书记的“三农”梦。
二、习近平“三农”梦战略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习近平“三农”梦战略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别是:传统国家的重农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三农”思想以及中共历届领导人的“三农”思想积淀。
(一)传统国家的重农思想
我国是农业大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注重农业生产活动,将其视为国家稳固、社会发展、民心稳定的标志。早在夏商时期,大量的奴隶就开始从事农业劳动生产,当时的统治者以“八家为井”设置基层组织,用于安排和规范劳动者的生产活动。到了西周王朝,统治阶层将以“家”为联结的六乡六遂制取代了传统的以“井”为核心的井田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到了秦朝,国家开始正式在地方任命“三老”掌管农业生产,在乡里制度中,乡老、里长一般是由本地乡民推选,并由州县政府任命,负责掌理教化、督课农桑、劝导民俗、理断诉讼等。西汉时期,政府官员还特别注重对于农业生产工具的推广和应用,使农作物产量得到明显增加。“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唐朝初期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量失地农民逃亡,以税丁和实物税为主的租庸调制难以为继。中唐开始实行两税法,征税原则由“税丁”向“税产”转变,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农业农村的管理。北宋初期政府依然实行乡里制,但由于五代十国以来长期战乱对乡里制度的破坏,乡村数量减少,宋神宗熙宁三年逐渐开始推行保甲制度,“乃诏畿内之民,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正,又以一人为之副。应主客户两丁以上者,选一人为保丁。”保甲制度的实行在当时不仅有利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获取稳定的税源,维护国家稳定,而且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鼓舞了农民的生产活动。清初沿用里甲制,至雍正元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实际已经默认农民自由迁徙的事实。传统国家的重农抑商政策、教劝农桑行为,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国家领导人的“三农”工作理念。
(二)经典作家“三农”思想的阐述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尽管没有关于“三农”领域的专门著述,但是他们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思想仍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首先,在有关农业问题的思想上,马克思、恩格斯都倡导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工业发展的前提。劳动资本的产生,主要源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在一个国家之内,只有当第一产业的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具有充足储备的时候,工业才有可能得到发展。列宁在《论合作社》中还详细阐述了他的农业合作化思想,即以商品经济为纽带,农民自觉自愿为前提,以互助合作为基础,从建立供销合作社与消费合作社入手,逐步建立起更高形式的生产合作社,即通过合作社,最终把千百万个小农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其次,在有关农民问题的思想上,马列主义的经典作家们都认为,农民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身处于社会的底层阶级。尽管如此,农民阶层也是一个最富有创造力和生产力的群体,他们代表生产力的方向,能够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前景。而农民群众中拥有科学知识的知识分子则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倡导土地国有化,推动农民进行社会化大生产;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则是通过说服动员的方式,将农民引导走上合作化的道路。列宁将农民合作化的思想付诸实践,推动了俄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最后,在有关农村问题的思想上,马列主义经典作家都倡导农村工业化是城乡融合的条件、农村富裕是巩固国家政权的基础、国家必须加大对农村的支持投入等观点。
(三)中共历代领导人“三农”思想积淀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都将“三农问题”作为其治国理政的重要议题,这些都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梦战略提供了思想积淀。首先,毛泽东关于“三农”问题的思想。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把农民问题看作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而土地问题是关乎农民根本利益的问题。毛泽东始终强调,要把农业生产放在重要位置,不能忽视农业的生产,同时也特别重视粮食生产;为了克服小农经济的弱点,毛泽东提出实行农业合作化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发展农业工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举措等重要思想论断。其次,邓小平关于“三农”问题的思想。邓小平认为,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步骤。坚决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他倡导科技兴农战略,唯有实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才能彻底实现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再次,江泽民关于“三农”问题的思想。作为我党第三代中央领导人,江泽民遵循着前面领导人关于“三农”问题的发展思路,坚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倡脱贫致富,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扶贫计划,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胡锦涛关于“三农”问题的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我党历代领导人有关“三农”的正确思想,结合具体实际,更加强调“三农”的重要性。他提倡应该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通过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以及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习近平“三农”梦战略思想形成的实践依据
习近平出生在城市的高级干部家庭,却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缘。他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满怀深情地写道:“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响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从政以后,无论是在地方还是中央,他始终致力于探索解决‘三农"难题的政策和方针。在2001年,习近平完成的博士论文《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是他长期对中国农村问题观察和思考的成果,是其“三农”情感的凝聚,也是其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陈林认为,习近平同志数十年的从政生涯中,在不同层级的领导岗位上,无论是其口传心授,还是学术性论著,大都是研究“三农”问题的;很多工作性讲话、批示也事关“三农”。习近平“三农”战略思想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实践依据,即扎根乡土的现实关怀、同情农民的诚挚情感、胸怀三农的国家情结。
(一)扎根乡土的现实关怀
习近平尽管出身在城市,但是其工作大都在农村基层。他最初在陕西省延川县下属的乡村中担任村委书记时,就联合当地村民群众一起修路筑桥、开挖河道、整修房屋,共同致力于解决当地乡村贫困问题。自此开始,他内心逐渐形成了一种扎根乡土、建设农村的现实情怀。在接下来的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期间,习近平积极提倡要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提升村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后来因为工作需要调动到福建省宁德市、福州市和厦门市,习近平高度重视发展特色农业战略,提出了大农业的工作思想,并且对农村市场化、农业现代化都有所实践。到了浙江省,他倡导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金山银山不如绿水清山”、“清水河道”工程等,都为后来浙江省提出的创建中国“美丽乡村”口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上海市工作时期,他倡导开展“农村千万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强调要消除城乡之间的户籍制度,有利于统一城乡就业政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环境;倡导实行“‘三化’带‘三农’,城乡共繁荣”的发展农村经济战略,有效改善了农民群体的生活质量。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种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实践和后续关于农村问题的解决思路,是其扎根乡土的现实关怀的重要体现,这些为其“三农”梦的战略思想形成提供了依据。
(二)同情农民的诚挚情感
习近平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满怀深情地写道:“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响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这种“黄土情结”促发了他同情农民的诚挚情感。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三位一体”的构想。为了更好实现统一想法,先是在浙江瑞安试点,随后在浙江省推广,引起了全国的关注。习近平针对小农经济分散、自身能力弱的特点,借鉴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指出利用合作社、供销社和信用合作社的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实现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2007年,习近平从地方政府调到中央工作后更是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多次就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展开调研。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的生存状态,习近平多次赴河北省、青海省、广西省、湖南省、山东省、海南省、云南省等贫困地区,慰问农民的生活情况,表达了中央政府对于农民增收致富、乡村社会管理创新、农村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的战略思想。习近平的这种心系百姓、关心农民群众的思想,是其“三农”梦战略思想形成的又一重要依据,构成了其关于农民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胸怀三农的国家情结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政府扭转了长期执行的城市偏向政策,逐渐确立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并且倡导实行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的工作思路。但是现实中,“三农”问题依旧突显,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譬如,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尚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粗放落后;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致富能力薄弱,生活水平低下;农村空心化问题突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离美丽乡村目标差距甚远。因此,致力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提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一直是历届国家领导人关注的焦点问题。早在习近平攻读博士期间,他就在“三农”问题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论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市场化建设》、《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等;其博士论文《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是其关于当时“三农”问题的深刻思考总结。在担任中央总书记后,习近平胸怀“三农”的国家情结体现在其主持的会议中,譬如,在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会议中决定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格局。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些言论和思想,为习近平的“三农梦”战略思想形成奠定了现实依据。
四、习近平“三农”梦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问题的论述是其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指导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重要依据,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化和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十分丰富,内容涵盖“三农”各个方面,是新时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探索与顶层设计。从“中国梦”战略思想的形成来解读其关于“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农业梦”、“农民梦”以及“农村梦”。
(一)农业梦
在实现“农业梦”问题上,习近平认为应该做好四方面的工作:首先,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这就需要农业科技化。“十三五”期间,我们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要加快农业发展,就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其次,完善农业经营制度。习近平指出:“坚持党的农村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再次,保障粮食安全。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的座谈会中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取得新突破;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最后是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农业是战略性基础产业,同时又是弱质产业,因此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财政再困难也要优先保证农业支出,开支再压缩也不能减少‘三农’投入,要提高农业补贴的精准性和指向性。”
(二)农民梦
习近平指出:“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就是习近平的“农民梦”,也是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最艰巨的任务。首先,增加农民收入。习近平十分关心农民增收致富问题,也深知农民增收致富的艰难性和长期性,特别强调:“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要综合发力,广辟途径,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其次,加强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习近平指出:“要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确保农业后继有人;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适应农村劳动力状况和资源配置新变化新趋势,适应建设现代农业新要求,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产品营销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再次,精准扶贫。习近平提出,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工程,尽快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最后,积极推进农业人口城镇化市民化。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当前,城镇化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要素城镇化超前、人的城镇化滞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逐步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真正实现农业人口的市民化。
(三)农村梦
2012年12月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这是习近平眼中的“农村梦”内容。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留住乡村自然景色。美丽乡村建设中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禁乱砍滥伐,确保生态安全。习近平特别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是积极传承乡土文明,实现乡村乡土文化美。我国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习近平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三是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习近平高度重视和关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工作,将农村党建工作纳入到解决“三农”问题的通盘筹划之中,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是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习近平十分重视乡村社会事业建设,积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调要让广大的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真正形成社会主义的共建共享状态。五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建设农村的重要途径。习近平强调,实现美丽乡村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二元结构的现实出发,从我国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传统、制度体制出发,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
五、习近平“三农”梦战略思想理论的价值意义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农业农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现代化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如此,在十三五时期,我国的“三农”问题依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农固本,提倡城乡一体化发展,其“三农”思想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是国家在后农业税时代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关系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前景。因此,当前总结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战略思想,贯彻落实其“三农梦”思想战略,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第一,充分领悟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思想。习近平的“三农梦”战略思想形成于广阔的农村大地,根源于农民群众的深层智慧结晶,亦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在“三农”领域的运用和发展。因此,其“三农”梦思想并不是空洞虚幻的理论,而是扎根于现实的精华,是对我国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的深刻把握和认识,不仅有利于继承传统优良的“三农”思想,而且也有利于为当前和未来我国的农村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理论参照。由于,习近平的“三农”战略思想并不是局部、片面的,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内容覆盖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方方面面,因而,在实际处理农业农村问题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致力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种矛盾解决,最终促进城乡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居民与农民的全面协调发展、共同有序进步。
第二,这是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基本遵循。习近平的“三农梦”战略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国的农村发展实际在不断的充实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可以准确指导我国的“三农”工作,是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顶层设计。因此,在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将坚持和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三农梦”思想战略,同时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难题,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以及农村城镇化。
第三,这是新时期正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真实体现。近年来,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富农惠农的政策制度,有效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的程度。但尽管如此,由于我国农业的基础薄弱、农村的发展模式粗放、农民的文化素质没有得到提升,因而现实中的农村问题依旧突显,具体表现为农村空心化问题严峻、农民经济收入不高、农产品供应不足等。在美丽乡村建设时期,党和国家始终将发展“三农”战略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积极推进农业农村发展。而习近平不管在地方从政还是在中央就职,一直将“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和真实体现,有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促进我国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第四,这是实现我国繁荣富强中国梦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提出,我们需要构建中国梦,这是事关国家整体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梦想,是当前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中国梦在“三农”领域中体现为“三农梦”,而“三农梦”的实现只有通过不断改革,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作为对中国国情准备把握基础上而提出的“三农梦”,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厚重的“三农”情怀和智慧,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三农”梦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是今后指导中国“三农”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高度出发,把“三农”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逐步形成了“三农”战略思想研究,这是实现我国繁荣富强中国梦的体现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