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两个字,听起来没有“癌症”那么令人恐惧,很多人容易忽视。但是如果不重视,长期的炎症可能会发展成癌症!
急性炎症会随着感染结束而逐渐消退,但还有一类慢性炎症会长期持续存在。近些年来,许多研究逐渐将慢性炎症与衰老、癌症联系在一起。7月20日发表在《自然 遗传学》的一项研究,来自牛津大学的科学家证实,慢性炎症是白血病的重要驱动因素,并且他们找到了炎症与癌症发生之间的直接证据,这一联系与TP53基因有关。TP53是一类经典的抑癌基因,许多类型的肿瘤中都能检测到TP53突变。当组织中个别细胞出现TP53突变时,就相当于房屋有了漏洞。漏洞少的时候,房屋还不至于坍塌,免疫系统也可能会监测到并清除这些突变细胞,修补漏洞。但慢性炎症的出现,让事情变得更加棘手,就像火上浇油,让星星点点的癌细胞急速扩大化。其中最容易受到慢性炎症影响的就属于造血干细胞(HSC)了。在正常情况下,当身体感觉到炎症时,HSC会分化为白细胞,产生的白细胞将有助于对抗感染。然而,如果HSC中有一些细胞出现了TP53突变,这些细胞会由于基因组不完整无法分化,从而转头进行增殖。在收集了部分白血病患者的HSC样本之后,研究的作者借助靶向测序技术,区分了TP53突变的种群,他们确认这部分细胞中炎症相关的基因会上调,并且更容易发展成血癌细胞。而在小鼠中,当人为诱导产生炎症时,小鼠带有TP53突变的HSC数量会显著上升。研究者指出,“炎症和癌症遗传进化之间的联系具有广泛的影响,现在的挑战是我们如何干预这一过程,以更有效地治疗甚至预防与癌症进展相关的炎症。”2015年刊发在《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的一项研究“饮食营养与炎症-癌症危险性的关系”中谈到,体内炎症环境是导致各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很多癌症是在慢性炎症的基础上发生的,比如:除此之外,持续的炎症反应,会导致体细胞坏死、增生,给癌症可乘之机。日常中的一些饮食种类,或可诱发机体持续性的炎症,甚至加速癌症的发展。虽然炎症变癌症概率不是很高,但也怕“水滴石穿”。如果存在5种慢性炎症,还是要积极应对。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庄競表示,结直肠黏膜慢性炎症可引起黏膜隆起样病变,这种病变被称为结直肠息肉或腺瘤。在外界因素作用下,息肉或腺瘤可能会导致细胞发生突变,形成癌变(结直肠癌),但只要及时就医,定期观察随访,可防止癌前病变向癌进展。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戒烟戒酒。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剑指出,一般来说,非萎缩性胃炎时间一长,会慢慢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当胃炎反复发生,胃黏膜反复受损又修复,胃里会长出本该在肠道才有的细胞,出现了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经过前几步的逐渐发展累积,慢慢胃癌就来了。建议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尤其避免腌渍食物和霉变食物的摄入;积极防控幽门螺杆菌感染;定期体检,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处理。戒烟戒酒,不暴饮暴食和进食过烫的食物。河南省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马超指出,肝炎病人转变为肝癌的概率约0.3%。肝癌早期大多数人没有症状,因肝脏内部没有感受疼痛的神经,肝脏的表面被膜才有,只有肿瘤长得很大,或侵犯了肝脏的被膜才能感到疼痛,可这时发现大多数已经到了晚期。慢性肝炎患者,应该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以控制肝炎病毒的复制;减少饮酒;食物尽量清淡,减少油腻食物摄入,防止发霉食物的摄入。胰腺炎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很多人都知道急性胰腺炎痛起来“要命”。四川省泸州市中医医院放射科医师刘彬表示,但很多人不知道,如果胰腺炎不进行正规的治疗和预防,形成慢性胰腺炎,最后慢性胰腺炎再反复发作,让胰腺组织反复受到损伤,那么患胰腺癌的概率是会明显升高的。所以如果发现有胰腺炎,一定要积极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预防措施,预防胰腺炎反复发作。宫颈炎,大多数是因为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子宫颈后,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的感染。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血液肿瘤科副主任医师于卓介绍,并不是说患有宫颈炎的患者一定会导致宫颈癌,但是有一类患者要引起重视,就是如果宫颈炎患者被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持续感染,则是容易发生宫颈癌病变的,其中,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是指HPV16和HPV18。抗炎饮食可以改善体内的炎症因子,避免发展出疾病。比如:碳水化合物:推荐全谷物碳水化合物,比如藜麦、糙米、荞麦、黑米等等。脂肪:多选择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如鱼虾、贝类、亚麻籽油等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欧米伽-3型脂肪酸。
蛋白质:选优质蛋白质,如鱼、家禽、鸡蛋、瘦红肉,以及低脂乳制品和大豆食品。蔬果:十字花科蔬菜和莓果类是最被推荐的“抗炎选手”。香辛料:如姜黄、生姜、肉桂、肉蔻、大蒜等等在“抗炎饮食”榜上有名。2023年5月国家注册营养师谷传玲根据文献研究,整理出了12种“抗炎王者食物”,供大家日常饮食中参考。建议每周有150分钟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健走、骑行等。2021年发表于《肠道微生物》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运动可以在关节炎患者体内产生高水平的内源性大麻素,介导肠道益生菌产生抗炎物质,减轻疼痛。除了抗炎物质丁酸含量的升高,在运动组血清中同时还发现了促炎细胞因子IL-13 、IL-4 的含量的降低了。建议每晚23点前入睡。睡眠时间短与褪黑素水平下降有关,而褪黑素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可能有助于抑制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也有助于将慢性炎症发现在“萌芽状态”。如果身体长时间感觉疲劳,或者存在慢性炎症疾病,要积极地通过生活调理、饮食调理、药物治疗的方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