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琦:爱你所爱,无问西东,做有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的国际扶贫研究工作者
坚定中国灵魂,培养世界胸怀
郝琦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
荣誉奖项
国家奖学金、杜厦奖学金
南京大学栋梁特等奖学金
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土地国情调查大赛特等奖
南京大学优秀共青团员标兵
南京大学第十一届生涯规划大赛一等奖
在校经历南京市高校地学联盟主席
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团学联主席
南京大学优秀新生朋辈导师
高研院第六期驻院研修本科生
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成员
中希爱琴海大地学国际联合科考队成员
“爸爸,你每天都在忙什么呢?”
“我在忙着让贫穷的老乡们过上好日子呀!”
一次寻常的对话却悄悄地在儿时的郝琦心中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从小生活在山西的一个县城,郝琦的父亲忙于扶贫工作,三天两头就要下乡走访调研,经常到很晚才坐班车回来。因为缺少陪伴也并不了解父亲的工作,郝琦缠着父亲带着自己一起下乡。“那次在村子,老乡们看到我父亲都很热情亲切地上前招呼,语气中透露着对我父亲的感谢与尊敬,自己的父亲就好像是当地了不起的红人,这让一旁的我倍感骄傲。”这一次下乡的经历,让郝琦印象深刻。“从那以后,说到扶贫,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父亲的形象。”
贫困到底是什么?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的郝琦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说:“贫困不是单纯由于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对贫困一词,郝琦也有着自己的理解——中国贫困的根源更加复杂,它是一种地域分异、历史发展等问题的交错纵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结构现象。“胡焕庸线区分了中国的东南与西北,也提供给我们另外一个思考贫困的维度。”郝琦说到。
在本科期间,郝琦带着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围绕最关心的扶贫问题开始了一次社会实践。最初的设想只是一个普通的调研项目,他们动身去到中西部的大小城市,例如贵州的沿河、松桃等地,和苏州、上海这类东部较发达城市对比,通过地理学科的专业视角,深入体会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团队深入到扶贫一线,在贫困地区进行调研考察,学习各地扶贫经验,发掘贫困乡村的需求,并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东部城市,比如说像苏州,它是中国制造业的高地,这种地方其实是有很多职业技术岗位是长期招人的状态,但是在中西部的很多地方,它的就业岗位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多,闲置劳动力却不少,再加上脱贫任务又较为急迫。这两者恰好形成了一个需求的异地匹配。”
郝琦和团队成员走进校友企业交流
这群地理学子随即萌生了异地就业扶贫的大胆新思路,恰巧地理学院有苏州人力资源行业的校友,联系之后两边一拍即合,郝琦正式组建了SuccessHR团队。校友端提供丰富且优质的企业用工需求,团队在学院和双创办的配合支持下积极对接政府资源,逐步构建起了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异地就业直通车,精准将服务对象定位为贫困地区的农民工,依靠政企合力的方式与岗位培训匹配、员工赋能、后续帮扶一体的科学路径,最终,项目累计帮助了来自 400 多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超过 20 万农民工实现异地就业,实现了用大学生的力量助力国家扶贫事业。
返校后,郝琦同学率领团队将最初的调研项目进行了进一步的孵化与打磨,打造了“成功人力——更懂中国的人力资源专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第二年获得了当年由教育部主办的、中国最高级别双创赛事——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也成为了同一年份江苏省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中所获唯一全国金奖,更是入选了2020 年南京大学本科教育、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作十件大事。
习总书记在给“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回信中有一段“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我觉得面对总书记的期望,我们地理学人交出了一份还算满意的答卷,我也从中获得了关于扶贫的宝贵经验与丰富见识。2020是一个关键的年份,我们党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但只要还有需要的人在,我们就会把这个项目继续推进下去。”
在发展中国家碳排放数据库团队的工作中,郝琦跳出了原有视角,第一次直面世界的贫困问题,接触了关于世界多维贫困的学术研究,开拓了自身的世界胸怀。同时也掌握了一部分研究理论以及研究世界贫困的方法与流程,深入剖析了欠发达国家的贫困现状与原因,探索了潜在的解决途径。
中希爱琴海大地学国际联合科考现场
21年暑期,郝琦作为特派专员深度参与CEADs与世界银行的合作项目,利用团队开发的灾害足迹模型,共同探究了新冠疫苗在全球各国、各年龄阶段不同分配方案下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与健康影响,提出了分配方案建议。相关研究以论文形式被世界顶级期刊Nature杂志录用。
“前段时间,联合国粮食署‘催逼’马斯克捐款的消息一度冲上热搜,这其实侧面也反映了国际扶贫工作的艰难。当前,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更多从事的是通过具体形式的援助、借贷等手段,帮助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我们这些科研工作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为他们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支撑,告诉他们怎样援助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当地发展,而目前国际扶贫的困境也恰恰在于缺乏进一步深入的理论研究。”
在郝琦看来,世界贫困研究可以深入挖掘的点很多,贫困的分布格局、时空变化等等,都可以很直观地得到研究结果,但只有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这个地方会发生贫困,在目前的区域、全球政策背景下这个地方能够借助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来消除贫困,才能够真正读懂贫困背后的故事,找到消除贫困的途径。“我想,这也正是作为一名学术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尽管受到政治、疫情等诸多复杂因素影响,在郝琦眼中,中国的脱贫攻坚事业仍然可以为全球消除贫困提供极佳的参考经验与路径。从扶贫脱贫方法看,综合扶贫、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是中国实现稳定脱贫的主要路径。谈到今后的目标,郝琦同学表示希望能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融入到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期待一个真正“地球村”的出现。
实践育人成果汇报晚会现场展示
“大一的时候,我选修过我们学院黄贤金老师和毛熙彦老师开的一门导学课,讲的是转型中的城乡新空间与中国人文发展,一下就吸引了我,也最终促使我在专业分流中选择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这个专业。”
地理学最为显著的学科特点就是博大精深。它需要我们广泛地进行交叉学科的学习,有意识地进行知识体系的补齐。比如说人文地理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像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等等,覆盖到了相当多的学科。同时也要学习像地理信息(GIS)和遥感技术、自然地理方向的知识,培养学科视野的同时,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基础的本领。
在这种情况下,郝琦同学结合自己的需要,在本专业知识基础扎实的基础上,又选修了一系列关于经济学方向的课程,同时参加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的驻院研修项目,跟随着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的吴福象教授去开展经济方向的学习研究。
在谈及如何把握住大学期间的机遇与机会时,郝琦认为大学期间机会其实是非常多的,尤其像南大这样的一所学校,能提供更大的平台和更优质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自己平时表现得足够优秀,人家才会带着优质的资源过来招揽你。他坦言,很多能写上简历的项目最开始都是别人来问自己有没有兴趣去一起做的。
作为今年南京大学生涯规划大赛一等奖选手的郝琦认为自己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之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今年其实是第三次参加比赛,我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终于明白自己最热爱的是什么,虽然过程坎坷,但是我又是幸运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成长了许多。”
当你专注于提升自身能力时,自己接触到的机会和别人抛过来的机会才会更多。如果机会摆在你的面前,就勇敢地去抓住它,郝琦分享道。许多事情做之前,无论多优秀的人其实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够胜任,只有先扎身进去,在过程中不断认识、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最终才会有一个结果。很多时候这是个很苦很累、走出舒适区的过程,但也是能真正成长的过程。现在顺利推免至清华大学全球变化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的郝琦,希望自己在未来能够更加系统地学习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一个更为全面的维度思考国际扶贫事业如何开展。
学长寄语:
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为之奉献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希望大家都能“爱你所爱,无问西东”。
采访 | 黄罗曼
图片 | 郝琦
文字 | 黄罗曼、王伟康
责编 | 赵紫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