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陈怡安:青衿之志,履践致远——立足教研,在自我认识与实践中去芜存菁
2015级城乡规划专业 本科
2020级城乡规划专业 硕士研究生
城市规划 法律 双学位
全国高校乡村规划竞赛 二等奖
全国高校实践调研课程竞赛 三等奖
园冶杯国际竞赛 荣誉奖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研究生会主席
寻找江苏高校最美读书声•第三季 一等奖
“民生银行杯”南京大学第十一届生涯规划大赛 三等奖
父母熏陶,定最初之向
陈怡安第一次写生涯规划书是在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是彼时学院布置给每个新生的“入学作业”,旨在让新生们有目的地在大学进行学习。但那时的陈怡安还处于一个迷茫的状态,对于自己以后要学的专业还没有什么深入的认识,更无法写出一份详略得当的生涯规划书。在现在的陈怡安看来,当时那份生涯规划书里的内容与现在的相比所差甚远,甚至称不上是她的目标,更像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
陈怡安的父母都是工科出身,父亲是水利工程师,母亲是建筑工程师。在陈怡安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她的是高高的水坝、轰隆隆的发电机、千万里的电缆等设施。陈怡安在这种环境中慢慢长大,也透过父母的工作看到了祖国城乡建设20多年来丰富的变化。谈到为何会选择城乡规划专业,陈怡安表示很大一部分是受到家庭事业基因中继承而来的推动力,而另外一部分原因则是想一览我国城乡发展的全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在于身边人的建议和自己对城乡规划模糊不清的兴趣。但即使如此,那时的陈怡安还没有做到将自己的专业与未来的职业联系在一起。
寻找江苏高校最美读书声•第三季现场
学位双修,耕学业之基
大一时期的陈怡安还带着初入校园时的懵懂与好奇,常常在许多课外活动与学生工作中疲劳奔走,闲暇之余也沉溺于社会的各种新鲜讯息。如此一来,陈怡安放在学业上的精力少之又少,思考也变得破碎,随着年龄的增长,陈怡安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也开始逐渐滋生。在这一意识的推动下,陈怡安开始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与未来的人生规划进行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索。回想起大一的那段时间,陈怡安认为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参加的许多课外活动与志愿工作,让陈怡安见了很多人看了很多事,不仅增长了见识,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的性格与兴趣所在。于是大二时,陈怡安就在个人兴趣的驱使下选修了许多与法律相关的课程,直至本科毕业,拿下了城乡规划与法学两个学位。
谈到大一大二期间的转变,陈怡安认为自己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做什么事情都浅尝辄止,耗费的精力太多,无法做到只专心于一件事。发现这个问题后,陈怡安尝试利用“四象限法”的原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制定好规划,有次序有计划地将每一件事都逐步落实到底。陈怡安表示,大一时候的自己是有些浮躁的,静不下心来,所以也不愿意深入地去接触一些比较枯燥的东西。可能大部分同学在大一时都会有这么一段时间,但陈怡安认为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毕竟并不是所有人一进大学校园时就目标明确,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认知并能做出明确的规划。陈怡安认为大多数同学应该都是在不断尝试与磕碰中慢慢找到了自己的选择,这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谈起修双学位,陈怡安表示还是比较辛苦的。陈怡安本专业的课程主要是学建筑设计、美术绘图等工科内容,而法学的课程则对记忆力的要求十分苛刻,尤其是考试周,两个学科的期末复习常常让陈怡安疲惫不堪。每个学期末,同宿舍的室友们都已经放假回家了,而陈怡安还在背书复习准备法学的期末考。最让陈怡安印象深刻且压力较大的是大三那年,当时陈怡安本专业已经从仙林全部搬往鼓楼,但是她法学院的许多课程还没有上完,于是一周以内有四天时间都在仙林与鼓楼之间往返,每天早上不到七点就要起来赶往仙林上法学院的课,中午一下课又得赶紧回到鼓楼,吃完午饭就得立马奔往教室上自己本专业的课,一上又是一个下午。即使如此辛苦,陈怡安却一直坚持到底,并甘之如饴。回想起最疲惫的那段时间,陈怡安现在内心最大的感受是充实与满足。她说每每想要放弃时,支撑着自己咬牙坚持下来的都是自己内心的信念,只有坚定了自己内心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去脚踏实地地落实,你才能苦中作乐,并乐此不疲。
陈怡安本科毕业留念
知识融合,绘城乡之图
两个学科的认真学习,让陈怡安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储备。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开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去纸笔书本,陈怡安与同学们更多的是开展社会调研与实践活动。在调研与实践的过程中,陈怡安看到了繁华的都市、配套先进的产业园区、领航生态人文的现代化居住区等,同时也了解到了老旧住区更新难、交通拥堵及污染、应对老人、儿童及特殊人群的需求不足等各种问题。陈怡安看到了东部美丽乡村自然生态的田园风貌、现代化的生活条件,也了解到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贫困村庄有着空心化、老龄化、交通不便、产业堪忧等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习让陈怡安真正认识到,我国作为一个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东中西部、城与乡、城乡内部都有较大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城乡规划作为一个意在统筹城乡发展的专业,需要规划师打开格局,切实了解城乡百态,这让陈怡安再一次开阔视野,从自我的小世界中走了出来,并更加理智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处境。
在法学专业方面,随着课程学习的体系化,陈怡安愈发能够更加理性地去看待社会的体系构建。法律作为一种基础性规则,对社会行为进行了底线性的规定与控制,它力图在事实与谎言、人性与正义等各种可能产生冲突的对立关系中寻求平衡。通过法律学习,陈怡安更加真切地理解了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如何在各种利益之间作出平衡以及设立规则,是关乎社会公正与稳定的深层智慧。同时,在法律思维逻辑的锻炼下,陈怡安逐渐学会将事实判断与价值评价区分开来,建立起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宪法、行政法等科目的学习,让陈怡安对国家的架构有了更加系统、深入的认识。在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愈发显现的当下,这部分学习亦有助于陈怡安对自己本专业的认识加深,也让陈怡安在涉及与政府部门相关的实践调研中时,能够更加的得心应手。
陈怡安实践调研
目标明晰,立报国之志
陈怡安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对自我的认识更加融会贯通、也更加清晰明朗。本科期间双专业的学习对陈怡安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帮助她建立起统筹意识和大局观,并见识到了国家快速发展的喜人成就,同时也关注到不同区域、人群之间的不平衡性。法学专业的学习帮助陈怡安形成了客观理性及中庸平衡的思维方式,带领她更加深入地认识了社会的架构与规则模式,也让陈怡安对个人、人性、人的行为有了新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这五年的生活历练与人际往来中,陈怡安对于自己的优势、兴趣与职业目标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随着我国治理体系现代化升级,国家对于规划学科更加重视。城乡发展的平衡性被进一步强调,城乡规划会更加具有综合性和战略性,面对的问题更加综合复杂,就更需要从业者具有整体性思维和统筹能力。陈怡安认为,在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还需与具体国情不断磨合匹配的背景下,兼具建工行业知识与法律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可以帮助法律规范与相应的行业进行更好地对话与适配,推动专项法律法规的发展。
在明晰城乡规划行业与法律行业的发展、在探求国家发展与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陈怡安结合自身的兴趣与优势,将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定位在了城乡规划与法律的交叉融合中,在向长辈、前辈与导师等人进行咨询以后最终将高校教研定为职业目标。
陈怡安生活照
自我提升,行坚定之路
对于留在高校任教,陈怡安对自己的预期是希望自己能够以城乡规划专业为支点,并将法律专业较强的逻辑与抽象的能力运用到规划学科的理论探索中,推动规划理论的发展。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作为专家参与到社会与政府的空间发展项目中,提供咨询建议。目光来于理论与实践之间,不断发现问题,思考症结,提出方法,助力我国城乡发展。
对此,陈怡安分别制定了不同时间段的计划。陈怡安希望自己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能够重点强化针对两个专业的基础知识学习和思维培养,并开始训练发现科学问题和论文写作的能力。不断加强城乡规划基础理论的掌握并实时关注行业动态,大量阅读期刊文献、行业论著、参与行业会议,并尝试在核心期刊和重要会议上发表文章。同时,在跟随导师团队参与实践项目的过程中,训练自己发现科学问题和思辨的能力,带着理论观察实践。另一方面,加强法律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和深入理解。通过分析研究法学大家的著作和文章,不断吸收法律专业的抽象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争取将这部分知识和能力代入到城乡规划的问题发现和分析中。如果继续读博,陈怡安希望能够在读博期间,开始探索如何将两个专业的知识进行互补和贯通。尝试发表一些专业交叉的文章与学界交流探讨。同时继续关注城乡规划与法律的实践讯息和行业动态。争取学校的公派留学项目出国深造,进一步拓宽视野和认知,意图在国外成熟的学术环境下,培养自己更加严谨的学术能力和规范意识,通过中西知识体系的融合,帮助自己成为一个综合型的学者。
陈怡安生涯规划大赛现场
陈怡安说
南大是一个人才聚集的地方,很多同学都觉得身边的人十分优秀,但只要你多出去走走看看打开自己的眼界,你就会发现:其实自己也并不普通。
成长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碰钉子和撞南墙时常有之。迷茫和失落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必经的阶段。人可以失败,但是不能被打败。遇到问题,想办法去解决,一步步往前可能慢慢地就找到自己想走的那条路了。
众人皆知言语易,而躬行难。敢于选择,敢于舍弃,然后脚踏实地将自己所选择的思维和信念坚持到底,定会迎来云开见月明之日。
采访 | 邓俏
文字 | 陈怡安、邓俏
美编 | 邓俏
责编 | 常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