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稿 | 今天干了一件大事,我把一棵树种在早晨

绿苑 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 2024-01-09


\

张延银

 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校长  



著名历史学者傅国涌先生在《一草一木皆教育》中说:“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在一个学子的心目中,许多时候,或者对有的人来说,一草一木的影响甚至比知识点、课堂、作业、考题还要大,草木无声,却与人在日复一日的晤对中发生心灵的链接。”跟着傅先生的思考,我也不断去追问“学校是什么?”,答案很多时候会在知识之外,回到一棵树下,一朵花开,一汩流水间,一块石头里。学校的记忆是细节的美,只有那些抵达我们内心的,才会是真正的美的境界,是“多看了一眼”的不经意之中,我钟情的教育的境界是要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之中的。让学校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意义,让每一朵花都开出自己的境界。”理想的学校,必须是“一个以涵育生命为目标的校园,不能只有冷冰冰的建筑物。”


↑2018年11月9日,著名学者傅国涌先生应邀来校开讲“母语教育”; 

↑2019年5月10日,傅国涌先生再次应邀来校为2019届毕业生演讲;


“每次想起我在故乡山村念小学的光景,我记得的也只是校门口的一株高大的木樨花,每当秋天花开,一树的灿烂,一院的花香,年复一年,那株木樨花几乎已成了我小学时代唯一的记忆。” ——傅国涌《一草一木皆教育》



木樨花是傅国涌先生的小学时代唯一的记忆,那么我们校园要留给走过、来过的人留下什么记忆呢?我想留下的、带不走的一定是生命气息,是无时无地不在的,惟有生命的所在,才会在这这个被称为学校的地方放射光彩。这一季,生活在绿苑的人们,怎么能错过这两树三角梅的盛放呢? 


↑“只要阳光常年有/春夏秋冬/都是你的花期。——舒婷《日光岩的三角梅》”早安,阳光。这两树的花开,生活在绿苑的人们,于是就有了一门美妙的早课——转花。



/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 


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文明的危机》等。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 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大地将树木捆縛,

作为养育的酬劳;

天空别无所求,

任其自由生长。


——摘自泰戈尔的《流萤集》——


为什么灯熄了?

因为我怕它被风吹灭了,

便用斗篷来罩住它,

所以灯熄了。


为什么花谢了?

因为我那热切的爱

把它紧紧地压在了我的胸膛上,

所以花谢了。


为什么琴弦断了?

因为我弹了一个它不能承载的音符,

所以琴弦断了。



——摘自泰戈尔《园丁集》——


作者:[印] 泰戈尔,闻中译作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6月 



一直推崇泰戈尔对教育诗意的诠释,他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在办学中,我们要尝试着把教育的宾语要从学校回归到环境,让教育的气息要从知识回流到生命,去追问“如何存在,如何发展,如何超越……”,在一花一草一木中,点燃想象的火花,像天空一样,别无所求,任学生自由生长,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展现他(她)应有的模样,正如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前言的表达: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十年前,校门种下这两株三角梅,那是“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老师们说:“今年这两株三角梅开的最繁茂的一年。”,我说:“这季的绿苑三角梅,当心看!”因为,那里就有善意和美好的诗,那里有最初的教育发生。这一季的校园清晨,让我们来到三角梅的花树下,与一个一个“额头上顶着繁星”的孩子,交会眼神,心心相印。

 


/

荷尔德林(1770—1843)


德国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刚过三十岁就得了癫狂症。他的诗歌运用大量隐喻、象征、悖论等现代技巧,突破古典时代的规则束缚,表达对自由的强烈向往和对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持之以恒的想象。荷尔德林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他的作品进才逐渐为人们传诵,尤其是进入二十世纪后,哲学家和诗人对他的评价越来越高,把他看作先驱和导师。

 

《人,诗意的栖居》

(德)荷尔德林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
仰天而问:难道我
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
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
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的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我真想证明,
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
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
绝无。


↑“很多时候,不用创作,只需要取舍就可以了,万物自带完整性。——二冬《山居七年》”今天小雨,缓缓的前奏,进门是“落红满地归寂中”,一天开始了。



疫情后的教育,我们都在反思:如何让学校变得好一些,让教育变得美一些?我想必须要懂得跳出限制,用勇气去追问学校的“心”在哪里?“今天干了一件大事,把一棵树种在早晨。”诗人安贫给予的回答,让我想到了德国浪漫诗人荷尔德林的描绘——“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从这里出发,我想学校的“心”是需要我们用心灵才能去看清,那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一件大有意义的事,考验我们是否能睁开眼睛,是否能闭上眼睛。 


↑阳光明媚的早晨,推开这间位于三楼的教室,惊喜一下!如果给你这样一间花房课室,我们要给孩子们怎样一片大海呢?


↑花瓣雨,飘落在风中!


“我们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爱花,更理解花。”两树红花,是一种治愈,也是一种提醒——“珍重花,就是珍重生命,珍重活着的每时每刻。”也借用“举起花朵就可战胜一切”的诗歌力量,让我们在这一树的盛开里,听见召唤,看见未来,从柔弱走向坚强,从幽暗走向光明,从困顿走向明朗。

 



五月,学校微信公号特稿发布“举起花朵就可战胜一切”的推送,短短一天就有近千的浏览量,得到很多的转发和留言,张延银校长也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了上面这些话,也表达了我们策划推送“举起花朵就可战胜一切”的教育思考。



# 你鼓励了我们!(部分推送转发和留言摘选)

↑去年11月 27日,知名民谣音乐人冬子探访学校;


/

我去年去了苍南,来到学校,看到学校的很多很多地方,尤其醒目的地方都有很多传递善意和美的诗歌,甚至还有谢天笑的歌词摘句。唯有教育可以让世界变得好起来,一个是家庭,一个是学校,一个是社会。——摘自知名民谣音乐人冬子的微信朋友圈


 

/

“从某种程度上讲,您的学校是一个能都慰藉心灵的故乡……”——摘自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刘慧总校长的微信留言

↑《正常而积极的童年生活》,刘慧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4月;


“周一的礼物,收到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刘慧校长寄来新著《正常而积极的童年生活》,装帧简朴雅致,富有精神气质的‘一本自己的书’,没有腰封推荐,没有名家序言,每一篇都是刘慧校长自己的“小径分岔的花园”,生长着一个个面向单纯事物打开的故事,我认得很多的细节,有“相同的温度和相同的眼神”。我也不由想起,她在微信上给予我的那些在‘审美和心性’上的鼓励,她对的理想和常识的坚持与行动,让我相信一种相逢。”——摘自张延银校长的微信朋友圈



/

“一个学校的教育是应当找到美的立点的,在张校长的学校里,一棵三角梅、一架秋千都是一个生动的教育场域的承载,环境是美的,教育是美的,人是美的,生活也会是美的!——摘自江苏扬州梅岭教育集团陈文艳总校长的朋友圈



 /

“苍南第一实验小学,很味道,总唯美。在时光里,在诗意中,一呼一吸间,朝暮兜转间,滋养身心,守候生长。”——摘自四川成都草堂小学西区分校付锦校长的微信留言






↑ 生机盎然的校园,从这两树三角梅开始,摄影/大虾;





↑ 这里成了这一届毕生生留影的打卡地,摄影/l林建芳;

↑ 今年的毕业大合影取景,当然首选这里;摄影/KING;


- END -

(共同成就每一个孩子的幸福童年)


题图摄影/林成奎
标题句摘录自“安贫诗歌”
编辑|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新闻中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