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落实“双减”,浙江义务教育学校教学怎么管理?最新版指南来了→

教育之江 2022-05-17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根据《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以及国家关于新时代学校教育管理、课程改革、评价改革等方面的重要文件,结合我省义务教育学校实际,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之之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印发《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管理指南》(简称《指南(2021)》),一起来看具体内容↓↓↓


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管理指南


第一章 课程实施管理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章 课程实施管理


第一条 加强课程领导


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全面了解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浙江省课程实施方案,结合本校办学理念和资源条件做好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与管理,履行课程领导职责。


第二条 落实课程育人


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与职业能力,落实全学科育人,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品德修养、增强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第三条 开齐开足课程


贯彻国家课程方案,有效实施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不随意增减课程门类和总课时数,不随意增减各门课程的规定课时,不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取代国家课程。


第四条 规范使用教材


规范选用国家或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和课程辅助资源,不使用境外教材、未经审定的教材,校本课程原则上不编写教材。


第五条 研究学段衔接


重视“幼小衔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合理安排必要入学适应教育,探索一至二年级课程的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设计。加强“小初衔接”“初高衔接”的研究,探索不同学段课程一体化设计和实施,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学习方式的有机衔接。


第六条 优化课程内容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依据核心素养培养要求选择并优化课程内容,推进综合学习,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的关联,探索以主题、项目、任务为载体的学科整体学习活动与跨学科学习活动。


第七条 落实体艺教育


落实各学段健康教育教学时间,每学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安排4课时健康教育。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集体体育锻炼制度,确保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1小时。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确保学生每周参加课外艺术活动2次。每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能较好掌握2项运动技能、2项艺术技能。


第八条 加强实践课程


做好劳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实施、管理,切实保障开展跨学科实践性学习、劳动实践、社会实践的时间与条件,合理组建能全面协调各部门的课程领导小组和课程指导团队,引领全校教师积极实施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时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课程统筹安排。


第九条 统筹时间管理


保证学生在校的自修、实验和实践活动时间,给学生留有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和学习选择权,做好学生课后服务期间自主学习管理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第十条 拓展学习空间


从支持自主学习与实践学习的高度,加强校内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与校外教育基地的沟通与协作,为各门课程的科学实施提供条件支持,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创造丰富的资源环境。


第十一条 积累课程资源


合理开发各门课程的课程资源,重视积累教学设计、课件、课例、习题、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平台建立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机制与共享平台,建立并完善学校课程教学资源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 加强读物管理


按照国家规定要求,严格把关、控制数量,做好课外读物的遴选、审核、推荐等管理工作,选定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启智增慧的读物,组织多样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满足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方面的阅读需求。


第十三条 做好课后服务


依规安排课后服务活动,开展“基本服务+拓展服务”,指导学生高质量完成课后作业,为学习困难学生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学生提供拓展性学习指导。利用学校资源设计非学科类的综合性、实践性项目,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第二章 教学过程管理



向上滑动阅览

第二章 教学过程管理


第十四条 规范教学进度


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课程科目统筹制定教学计划,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不随意加深课程难度、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学期考试复习时间不超过2周。


第十五条 尊重教师差异


尊重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教师的特点,以实用性作为教师教学设计基本标准,新教师的教学设计重点关注规范性和有效性,有经验教师的教学设计应突出研究性和创新性。


第十六条 注重学习设计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要坚持学生立场,学习活动设计先于教学过程设计,克服对教学参考资料的过度依赖,重视对学生学习基础和需要的分析、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学习活动的规划,加强单元整体学习设计。


第十七条 组织集体备课


学校集体备课要以教师独立备课为前提,引导教师做好备课的前期准备与后期拓展,在分合有度的基础上做到集体备课和独立备课结合、集体设计和个别设计结合,形成良好的备课习惯,使备课成为教师个性化的日常教学研究活动。


第十八条 落实备课指导


备课检查要重点关注设计与实施的一致性,备课检查的过程可以与课堂教学调研相结合,备课检查的结果要以指导的方式及时反馈,关注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实施的一致性,注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第十九条 组织有效学习


教师从学生学习全过程出发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关注教学的针对性、学科的特殊性和目标达成的全面性,将作业作为重要的自主学习任务,与课堂学习活动一体化设计。做好预习环节指导,重视学习活动组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十条 优化教学方式


结合学科特点,尊重学生需求,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重视真实情境教学,组织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探索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精准教学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学教方式。


第二十一条  加强学法指导


制订《学生学习常规》,开展学习指导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管理的兴趣与意愿,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作业、记笔记、复习整理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的意识和习惯。


第二十二条 开展个别辅导


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充分分析学习心理与知识漏洞,制订个别化的辅导方案,纠正不良习惯,弥补知识缺陷。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反对单纯增加教学内容与提高教学难度,鼓励通过综合性、项目化学习任务拓展知识、提高能力。


第二十三条 合理设计作业


明确作业意图,控制作业难度,合理把握不同学习环节的特点布置适切功能的作业,结合单元整体学习要求优化单元作业,积极探索实践性作业、项目化作业、跨学科作业,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和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第二十四条 加强作业反馈


作业须全批全改并及时反馈,不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教师及时记录并分析学生作业中反映的问题,加强开放性作业的批改与反馈的研究,共性问题在课堂上讲评,个别问题单独交流,充分发挥作业的过程性评价与学习指导功能,可采用无分数的、不进行横向比较的单元作业进行学情诊断与补偿学习。


第二十五条 控制作业总量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量每天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学生书面作业量每天平均不超过90分钟。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合理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对于学科基础不均衡的学生,各科作业的重点和数量应有所差异。要求学生完成的书面作业,教师须先行试做。


第二十六条 统筹管理作业


学校加强对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反馈、讲评、辅导等各环节的统筹管理与指导,保证作业总量不超标,结构更合理、内容更适切,过程有意义。建立作业布置情况的公示制度,做到“一课一辅”之外不推荐成册作业本,能按年级做好各学科作业总量的控制与协调。


第二十七条 完善常规调研


组织由学校管理者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调研组,定期开展校内教学调研活动,落实课程日常监督,关注常态课堂教学质量、作业设计与反馈的质量,重视调研后的反馈、交流和行为跟进,强化常规管理的指导功能。


第二十八条 做好家校协同


家校协同做好学生课内外学习统筹管理,指导学生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体育锻炼、健康的阅读和文艺活动,参与社会调查、劳动实践、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各项社会活动,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保护视力健康,防止沉迷网络。


第三章 教学评价管理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三章 教学评价管理


第二十九条 健全综合评价


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综合考虑学生学科考试成绩与其他表现,科学全面评价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品德表现、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劳动实践能力等全要素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三十条 改进考试方式


降低考试压力,减少考试次数,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采用多样活泼的实践性评价;三至六年级降低学业评价中纸笔考试的权重,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实践性评价;七到九年级每学期最多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不组织周考、月考等考试或以其它名义变相组织考试。


第三十一条 加强命题研究


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倡导“素养立意”。合理控制难度,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试题比例,提高命题质量;加强考试与教学、作业紧密结合的“教学评一致”的探索,注重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命题研究,提升教师命题能力。


第三十二条 重视过程评价


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建立学习过程评价和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探索表现性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加强课堂观测、随堂练习、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即时性评价,加强定期交流、主题演讲、成果展示、学生述评等阶段性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能力。


第三十三条 规范成绩运用


尊重学生成绩隐私、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以任何形式公布成绩、进行成绩排名,小学日常学业成绩报告采用分项等级制,淡化横向评价。做好考试结果的整体分析与科学运用,帮助师生明确教与学的改进方向。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管理



向上滑动阅览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管理


第三十四条 完善研修机制


学校应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视角整合实施教研活动、课题研究与业务进修活动,建立立足本校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发现与解决机制、基于课堂立足实践的行动机制、教学改革经验的培育与推广机制以及基于研究的团队学习机制。


第三十五条 健全教研组织


建立校领导分工联系学科教研组与教研组长工作例会制度,提高学科教研组长的管理、策划和指导能力。保障教师开展教研的时间和条件,常态开展以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为依托的校本教研活动。


第三十六条 深化实践研究


简化教师研究的形式化要求,引导教师理解并落实课程标准与教学常规,开展教学方法改进、学生学习指导、作业与评价的优化设计、教学评一致性等教学难点问题研究与行动,引导教师积极参与项目学习、综合学习、技术辅助等新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


第三十七条 重视教研策划


关注教师有效研修活动的研究。重视教师需求的调研,强调教师的主体精神,合理设定教师研修任务与促进生成的思维工具;引导教师通过在实践任务中的体验与反思,唤醒学生意识、提高执教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展开更深入的跟进实践。


第三十八条 创新教研方式


探索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组织集体备课、教学竞赛、教学展示、主题教研、项目研究等多样形式的教研活动,开展跨学科、跨校协作、“互联网+教研”等教研组织形式,积极探索教师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改进日常教学、实现教学创新的科研路径。


第三十九条 改进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弱化个体比较,引导团队合作。重视教师自我评价与反思,开展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师工作绩效评价,设置多元的教师绩效目标。改进评价结果的反馈方式,将对教师日常工作的观察、检查等作为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升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制定教师专业成长规划,让不同层次的教师找到发展方向。


之之

《指南(2021)》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改进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的工作纲要。这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双减”政策的系列措施之一。


Q1 为什么近期推出《指南(2021)》?

  • 一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与时俱进

  • 二是教学改革实践成果的推广

  • 三是学校教学管理转型的呼唤



向上滑动阅览

《指南(2021)》的前身是省教研室2008年印发的《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试行)》(简称《指南(2008)》)。该文件在指导学校改进教学管理,促进教师理解并落实教学常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修订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背景。


一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教育部对基础教育发展作了许多新部署,浙江省也结合国家文件与省情出台了配套文件。根据国家对学校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与时俱进的要求,特别是“双减”政策以及即将完成的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省教研室着手修订该文件,通过《指南(2021)》体现国家关于义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要求。


二是教学改革实践成果的推广。十多年来,全省各地积极贯彻落实《指南(2008)》,开展研修与教育改革实践。有的还研制了地方性的教学常规与学习常规,在指导学校改进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浙江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积极实践也为文件修订提供了重要借鉴,特别是“学为中心”教学改革、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校本研修的深化实践、STEAM教育与项目化学习等方面的许多成果正在通过《指南(2021)》转化为实践引领。


三是学校教学管理转型的呼唤。在2020年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反馈大会上,省教研室基于数据实证,提出学校教学管理应从“控制性管理”向“指导性管理”转型的要求,概括了“优质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特征”。改进学校教学管理已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是推动区域教研工作转型的重要切入点,亟需有更符合当前教育实际的指导意义的工作文件。


因此,省教研室启动《指南(2021)》修订工作,指导学校教学管理更好地落实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新部署,应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挑战。


Q2 《指南(2021)》是怎样制定的?

  • 省教研室酝酿《指南(2021)》的修订已有数年。本次修订工作起于今年4月,采用文献梳理、基层调研、意见征求等方式,经历三轮研制完成。



向上滑动阅览

第一阶段(4-8月)


研制组梳理了近30份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政策文件,查阅了近10年CNKI数据库上关于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学术论文,收集了本省10余个地方制定的教学常规文件,回顾审读《指南(2008)》,历经10次修订打磨,形成征求意见稿。


第二阶段(9月至10月上旬)


研制组实地调研“改进学校教学管理试点地区”,召开包括教育局长、教研室主任、学校校长、骨干教师的座谈会,听取修改建议;通过教研系统,组织面向所有市县教研室及每地各20所学校的书面征求意见,历经6次修订,形成文件汇报稿。


第三阶段(10月中下旬)


研制组召开各层面专家代表座谈会,综合研制期间的意见反馈,结合教研室主任会议意见,再次组建研究团队推敲打磨,历经5稿最终定稿。11月1日,《指南(2021)》以浙江省教研室〔2021〕32号文件正式发布。


Q3 能否谈谈本次《指南(2021)》修订的思路与意图?

  • 一是明确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范畴与要点

  • 二是强调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底线要求

  • 三是推动学校教学管理转型



向上滑动阅览

2008年,浙江率先将学校教学管理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研制《指南(2008)》,发动“学校教学管理改进行动”,重建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十余年的实践推进,浙江逐渐形成将指南落地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发挥教学管理的指导功能,帮助教师理解并落实教学常规的工作范式。本次修订的主要意图有:


一是明确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范畴与要点。《指南(2021)》指导学校明确教学管理线的工作职责,梳理工作思路。学校教学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评价管理与教师发展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各块工作包含若干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的工作内容,应予整体规划和落实。


二是强调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底线要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与教育教学的规律,《指南(2021)》也对课程设置、教学进度、作业考试等重要方面作了限制性的要求,作为学校工作的底线要求。


三是推动学校教学管理转型。《指南(2021)》意在指导教学校长及相关管理人员、教研(备课)组长,结合校本研修,将工作指南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行动纲领,开展有效的教学管理实践,落实相关要求,实现教学业务工作从“控制性管理”走向“指导性管理”转型。


Q4 《指南(2021)》较2008版有哪些变化?

  • 一是增加了时代要求

  • 二是调整了基本框架

  • 三是扩大了内容范畴

  • 四是加强了内在逻辑



向上滑动阅览

《指南(2021)》是在2008版基础上的修订完善,按照“厘清教学管理要求,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引导教学管理创新”的基本定位,在指导思想、基本结构、内容范畴、操作规定上都有一些变化。


一是增加了时代要求。全面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为基本目标,重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将时代要求融入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常规实践中。


二是调整了基本框架。《指南(2021)》包括四部分:课程实施管理13条、教学过程管理15条、教学评价管理5条、教师发展管理6条。与2008版比较,原来的三部分调整为四部分,“教学常规管理”分成“教学过程管理”与“教学评价管理”,教学评价作为一个独立板块被突出强调,体现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对教学评价的重视。


三是扩大了内容范畴。结合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指南(2021)》充分体现“大课程”“大教学”“大评价”“大教研”的逻辑,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内容做了理性的拓展和衍生。将学校课程活动、课后服务、读物管理纳入课程管理范畴;将作业、学习指导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过程管理中;强调综合评价,在改进纸笔考试的同时,完善学习过程评价;坚持教研、科研、培训一体的校本研修机制,将深化实践研究、重视教研策划、改进教师评价作为指导教师专业发展、改进教学行为的主要策略加以落实。


四是加强了内在逻辑。《指南(2021)》将课程、教学、评价、教师四方面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中观架构。课程实施管理以五育课程全面落实为主线,关注“教什么”“学什么”。教学过程管理从教师如何做与教学干部如何指导性管理两方面提出系列建议,关注“怎么教”“怎么学”。教学评价管理按照完善学校考试评价和健全综合评价为纲要,加强过程评价,减少纸笔考试结果的过度应用,关注“评什么”“怎么评”。教师发展管理按照完善研修机制、健全教研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改进教师评价的四要点展开工作建议,重在教研策划和教研方式创新,关注“教研研什么”“教研怎么做”。


Q5 《指南(2021)》各部分有哪些重要的导向,值得特别关注?

  • 课程实施管理

  • 教学过程管理

  • 教学评价管理

  • 教师发展管理



向上滑动阅览

修订后的《指南(2021)》共39条,虽然条目总数较 2008版的36条仅增加了3条,具体内容有增、有并、有简,力求增加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课程实施管理


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依旧是课程实施管理的基本要求。落实五育并举,引导五育融合,是课程实施管理的主线。《指南》按照国家文件要求对五育课程开设要求做了重新梳理。“落实课程育人”“落实体艺教育”“加强实践课程”分别强调了德智体美劳课程的全面落实,但又注重彼此之间的结合与相互促进。


新增的五条中,首先强调“课程育人”,在高质量认知学习的同时,既要重视思想政治素质,也要重视学生的社会性成长,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次是根据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要求实践一线重视“优化课程内容”,依据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的关联,推进综合学习与项目化学习,探索学科单元整体学习与跨学科学习。同时特别提出各学段都应重视“研究学段衔接”,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学习方式的有机衔接。


落实“双减”政策,兼顾“五项管理”也是《指南(2021)》修订的重要目的。《指南(2021)》中新增了“加强读物管理”“做好课后服务”两条,将最新的要求体现其中,并在“落实体艺教育”中对健康教育提出具体要求。


(二)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过程管理的重点依旧是教师备课、课堂教学、作业与学习指导等部分。《指南(2021)》继承了2008版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结合研修实践的较强指导性,同时吸纳了“学为中心”教学改革的理念主张与实践思路,要求教师“注重学习设计”,并调整角色与行为,从传授施教为主转变为“组织有效学习”。这些核心要求问题指向清晰,实践建议明确,旨在建构“学为中心”的教学新常规,引导教师在设计、组织、教学、作业、反馈等各个环节中坚持学生立场,将学习设计、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作为教学过程管理的核心主线。


针对当前作业与课堂学习相脱节的弊病,《指南(2021)》提出“将作业作为重要的自主学习任务,与课堂学习活动一体化设计”的要求,希望学校积极探索以作业融汇“学”“教”全过程,促使课堂教学的转型。针对当前“题海”泛滥,日常作业复制全真试题的不正确趋向,《指南(2021)》强调要“明确作业意图,合理把握不同学习环节的特点布置适切功能的作业”,从功能的视角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将是“合理设计作业”的关键操作点。针对当前作业“有批改无分析”的问题,《指南(2021)》提出“教师及时记录并分析学生作业中反映的问题”“加强开放性作业的批改与反馈的研究”“发挥作业的过程性评价与学习指导功能”等要求,条条都可成为教师行为的指引。其它关于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和反馈的要求,也都吸纳了近年来我省作业改革探索的成果。


因为篇幅与表达习惯的原因,《指南(2021)》对2008版的学习指导部分作了精简,合并为“加强学法指导”与“开展个别辅导”两条。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都有较强操作性的个别化指导建议。《指南(2021)》新增的“做好家校协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关注家庭中学习指导与生活指导对学生的影响作业,强调家校协同是教学质量提升系统中不可忽略的一环。


(三)教学评价管理


此次修订适逢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简称《考试管理通知》),因此该部分较好体现了最新文件的精神,并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框架中,吸纳我省近年来教育评价研究的成果。

“健全综合评价”是改进教学评价的关键。综合评价不只是综合素质评价,而是科学全面评价学生、教师、学校与区域教育的方法论。要体现评价内容的综合性、评价方式的综合性以及评价结果的综合运用,克服以往过度关注考试分数、过度依赖纸笔测验、过度采用横向比较、过度聚焦尖子学生等问题。


研究《考试管理通知》,须透过“减”的表象,看到“增”的实质。那就是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建立学习过程评价和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积极探索表现性评价,来遏制以往过于频繁、质量不高、过度功利运用的纸笔考试的消极影响。


《指南(2021)》从“改进考试方式”“加强命题研究”“规范成绩运用”三方面提出改进教学评价的对策。如“采用多样活泼的实践性评价”“降低学业评价中纸笔考试的权重”“小学日常学业成绩报告采用分项等级制”“加强‘教学评一致’的探索”等,都将是我省下阶段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任务。


(四)教师发展管理


《指南(2021)》对2008版的教师研修管理和教师评价的内容进行重组,从机制、组织、主题、方式、评价等角度给出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的新要求,深化实践研究,简化教师研究的形式化要求,鼓励教师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改进日常教学。


此次修订较多吸纳了浙江校本研修研究的成果。如校本研修的主要机制——教育教学问题发现与解决机制、基于课堂立足实践的行动研究机制、教学改革经验的培育与推广机制、基于研究的团队学习机制;教师研修发展的切入点——唤醒学生意识、提高执教能力、提升专业素养;教师研修策划的要点——教师的主体精神、教师需求的调研、研修任务的设计、促进生成的思维工具、在实践任务中的体验与反思、更深入的跟进实践。特别是将“重视教研策划”单列一条,突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研究策划的重要意义。


课程实施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评价管理都是关于事的管理,而教师发展管理是关于人的管理,与前三方面不在同一维度。不过,在学校实践中,如何帮助教师理解并落实课程标准与教学常规、研究与改进教学方法、探索促进学习的指导意义的评价,都要通过校本教研,通过教师的理念与能力的进步,将静态的规章转化为常态的实践。这揭示了学校教学管理与校本研修的机制性联系,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脉络。


Q6 学校层面应如何落实《指南(2021)》?

  • 一是学习领会精神,形成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

  • 二是改变管理作风,以教师成长为基本立场

  • 三是深化校本研修,帮助教师理解并落实常规

  • 四是坚持守正创新,落实底线要求并开展行动研究



向上滑动阅览

修订推出《指南(2021)》是浙江省“改进学校教学管理”项目工作的重要部分。要求学校将指导性管理作为落实《指南(2021)》的基本理念,切实把握校本研修和学校教学管理之间的机制性联系,使学校教学管理在促进教师发展的方向上着力,进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具体要求有:


一是学习领会精神,形成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指南(2021)》为学校日常课程教学提供实践引领。但条例和要求须真正为学校工作者认同、理解才能落实到行动。因此,学校先要组织管理干部与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指南(2021)》的要求及其意图,从组织机制的层面做好工作架构与制度设计,达成科学、有序、高效的工作状态。


二是改变管理作风,以教师成长为基本立场。管理是调动员工积极性与潜能的艺术。学校教学管理须将激发教师的成长意愿,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因此《指南(2021)》除了部分原则性的表述外,较多的条目呈现为有明确意图的行动建议,尊重差异,讲求实效,反对划一功利。这要求管理者改变过去惯常的“控制”为主的管理作风,学会以“指导”的方式开展管理。


三是深化校本研修,帮助教师理解并落实常规。《指南(2021)》不仅是管理者的工作导引,更是广大教师的教学行动参照。《指南(2021)》各条目中包含许多操作性良好的行动要求,学校应将校本研修作为《指南(2021)》落实的主要工作机制,结合学校特点和资源策划组织有效的校本研修,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育政策要求和具体教育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而将教学管理的常规要求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实践行为。


四是坚持守正创新,落实底线要求并开展行动研究。在《指南(2021)》中,规定性的条目与指导性的条目结合在一起。学校应把握好国家关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各项底线要求,遵照落实规定性的条目。在此基础上,依据指导性的条目,结合本校实际选择开展有所侧重的行动研究,须有持续的教学管理改进行动,方能整体改进教育教学实践。


Q7 各地教研部门在落实《指南(2021)》 中应发挥哪些作用?

  • 一是对照指南要求,规划阶段重点

  • 二是培植核心团队,加强区域引领

  • 三是开展项目试点,激活校本研修

  • 四是端正质量管理,激发学校活力



向上滑动阅览

《指南(2021)》聚焦当前学校教学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为学校管理者提供指导意见。各级教研部门应以此为契机,加强教研工作的综合力量,以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与指导带活教研工作转型,并与省教研室一起,指导学校以研究的方式务实推动《指南(2021)》的落地。


一是对照指南要求,规划阶段重点。《指南(2021)》内容丰富,有些要求已经落实,需要坚持;有些要求尚有距离,需要努力。区域层面可组织学校进行一次“照镜子”活动,每校明确本校教学管理的现状水平,明确近期与远期努力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区域规划阶段性的工作重点,配合设计工作载体,开展培训研讨。


二是培植核心团队,加强区域引领。区域层面应建立有研究能力与实践经验的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与指导的核心团队,并有切实担当的负责人,形成区域与学校协作研究与实践的工作机制。聚焦课程实施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评价管理、教师发展管理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经验分享和实践研修,提升学校教学管理者、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认识与能力。


三是开展项目试点,激活校本研修。尊重学校不同的基础上,积极反思,并开展有效的校本研修,允许各校工作进度存在差异。区域层面可采用试点项目的工作机制,鼓励学校主动申报开展各有侧重的教学管理改进行动,以点上的项目行动带动教师积极参与,并循序渐进地推动面上的整体变化。区域层面还要完善校本研修的考核与指导方式,组织校本研修策划的交流研讨,促进更多学校通过以校为本的高质量研修推动《指南(2021)》落地,促使《指南(2021)》从文本规定走向教师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教学实践行动。


四是端正质量管理,激发学校活力。学校教学管理改进应与教育评价改革相结合。区域层面要切实落实教育部新颁布的《考试管理通知》,改变以往通过区域性统考和排名来评价学校教学工作的简单做法,变“唯分数”的评价为多元目标的综合评价,变无视基础的划一评价为尊重差异的分类评价,变横向比较压力传导为诊断改进的发展性评价,将学校评价的重点从“结果型质量”转移到“过程型质量”,松绑学校,激活学校,引导学校更加尊重初心地改进教育教学管理。


Q8 《指南(2021)》印发后,省教研室下一步将有哪些工作举措?

  • 实践寻策

  • 深化试点

  • 召开论坛


向上滑动阅览

《指南(2021)》的贯彻实施是一项长期工作。省教研室下阶段的工作重点在学校教学管理的现实问题梳理和行动经验提炼,培育更多的区域与学校典型,结合校本研修工作,形成实施《指南(2021)》的实践策略。目前已明确的工作措施主要有:


(1)实践寻策


通过案例征集、实地调研等方式,培育与发现《指南(2021)》实践落地的典型案例,形成学校教学管理要点的进一步解读,为广大学校和教师提供更为详尽的实践参照。


(2)深化试点


2021年已确定“改进学校教学管理项目”试点地区23个。各地既要聚焦到《指南(2021)》实施的中心工作,又要结合本地实际展开各具特色的实践。省教研室将通过调研,总结、推广各地指导学校改进教学管理、引导学校从控制性管理走向指导性管理的经验与成果,指导各地更深入的实践。


(3)召开论坛


原计划10月于温州召开的改进学校教学管理论坛拟推迟到明年上半年。也请各地及时将贯彻实施《指南(2021)》的做法与经验反馈我们,共同开好论坛,培育改进学校教学管理的区域样本和行动经验。


来源 |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责任编辑 | 顾俊丽

转载请注明“来源:教育之江”

投稿邮箱:zjsjytwx@163.com

更多精彩

» 当在校时间≥10小时:“老师,我的哈欠、懒腰何处安放?”


» 八部门联合发文支持!这类教育,浙江把路走宽了


» 多所高校调整教学计划,周末也上课!能提前放寒假吗?教育部回应→


» EDG夺冠后如何教孩子正确看待“电竞≠打游戏”?这个专业就业如何?


» 为国家服务!浙大学生和蜜橘商家的聊天记录火了


» 全国道德模范!奉化姑娘,好样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