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捐献生命如花!桐乡这户“三献”家庭故事入选高中教材
“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
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
日前
在桐乡市茅盾中学高一(2)班的课堂上
学生们打开
2021年浙教版《人·自然·社会》教材第56页
朗读《大爱捐献 生命如花》这篇课文
文中讲述的
“桐乡一家三口都是‘三献’志愿者”故事
打动人心
而书中的主人公张杨星月
就毕业于这所中学
“三献”包括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随着“三献”事迹入选教科书,桐乡这户家庭被更多中学生熟知。
学生刘琳感慨:“在教科书里读到身边的人和事,会感到无比亲切,要向学姐一家人学习,做一个有爱的人,尽自己的力量去做有益于社会的事。”
18岁女儿办特殊成人礼
在《大爱捐献 生命如花》这一课,第一个篇章讲述的是“一个有意义的生日”。文中这样写道:“18岁是人生的重要节点。既要有满满的仪式感,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又要对社会有价值,彰显人生的意义。桐乡女孩张杨星月成人礼,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2020年,张杨星月在茅盾中学读高三,3月12日是她18岁的生日。这天,她起了大早,在父母陪同下,先到省血液中心登记造血干细胞入库,无偿献血300毫升,留取8毫升血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而后她来到省红十字会,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上毫不犹豫地勾选了“全部器官”,登记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这场特殊的成人礼,引来无数人点赞。父亲张剑却一点也不意外,“给女儿取名‘星月’,寓意是盼星星盼月亮,不过平时我们并不宠惯她。”张剑说,从女儿5岁起,他就带着她一起参加志愿服务。他去献血时,女儿就在一旁给前来献血的市民端茶倒水。女儿上小学时,张剑为了磨砺她,还带着她与浙南山区家庭结对,干农活、吃农家饭,帮助留守儿童学习知识,让她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
父亲的教育,让张杨星月对生命的意义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深刻认识。“自己的一点付出,能够创造生的奇迹,这是很有意义的事。”张杨星月说,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她很早以前就许下的心愿,但因为年龄限制,只能等到18岁生日那天。“能用这份特殊的成人礼记录下自己青春最美好的时刻,人生也毫无遗憾了。”
爱,还在延续。两年过去了,张杨星月已经成为一名大学生,不少同学从新闻上了解她的事迹后,纷纷加她微信,也想加入“三献”志愿者的队伍。星月的公益之路也从未间断过,她在学习之余,就跟着父亲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她说:“帮助别人有时就是帮助自己,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
张剑成为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护送分队一员。
父亲被称为“生命快递员”
一位皮肤黝黑的汉子,斜背着蓝色的方箱,急促地穿过杭州熙攘的人群。几个小时后,他出现在国内某个城市,为一个个生命带去希望……他便是张剑。
在《大爱捐献 生命如花》的第二章节,讲述了张剑和一群造血干细胞护送志愿者为爱传递的故事,他们经常护送由爱心人士捐献、被称为“生命种子”的造血干细胞,从杭州出发奔赴一个个城市,被称为“生命快递员”。
2016年,张剑加入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护送分队。即使已经经历过多次护送,但每一次他都像第一次那样高度紧张。
“奔跑吧,兄弟!”前不久,张剑从队长手里接过装有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箱子,要快速送到江苏某市移植医院,那里有个小男孩在等着,孩子患血液病已有两年。
“时间就是生命。”张剑说,血液病患者准备接受移植后,便要开始进行不可逆的“清髓”——使用药物将整个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全部破坏,其身体仅靠现有的血细胞进行维持。此时,病人比瓷娃娃还要脆弱,一点病菌就可能导致其身体彻底崩溃。如果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不能及时送到,就会把患者送上绝路。
张剑参加公益活动。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为避免意外情况发生,张剑始终紧紧抱着运输箱,偶尔还要稍微晃动一下箱体,保证造血干细胞不会凝固。“箱子一直要在我的保护之下。”张剑说,有时碰到长距离的护送,他通常不吃不喝,连去厕所都会把箱子挂在脖子上。
作为过来人,张剑还不忘为捐献者鼓劲。很多捐献者没有经历过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采集,多少会感到一些焦虑和不安,张剑就在一旁鼓劲打气。“对他们来说,我们这些‘前辈’的支持、鼓励,能帮助他们以更好的状态参加捐献。”张剑说,当年他捐献时,也有两位捐献者在一旁陪伴支持他,现在,只要轮到他护送,就一定会提前来到医院,全程陪伴捐献者。
几年来,张剑成功将12份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护送到广州、海口、成都等10个城市,累计护送里程两万多公里,见证了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二次绽放,也见证了一个个原本处于绝望边缘的家庭重新燃起希望。
“孤独却热切,因为远方有个生命在等待,有个家庭在翘首以盼。”张剑说,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护送造血干细胞到长沙,患者和自己的女儿同龄,上学时突然晕倒,经检查发现已是白血病中晚期。患者的父亲是个农民,为给女儿治病,卖了老屋和唯一的耕牛,几乎借遍了所有的亲朋好友。这个比张剑还小两岁的男人佝偻着背,两鬓风霜。他感激张剑的付出,临走时递过来一个制作得有些粗糙的玻璃工艺奖杯,上面刻着四个大字:“中国好人”。
夫唱妇随一起献爱心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家人接续做好事。
张剑一家三口。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50岁的张剑热心公益,2002年起他就开始参与无偿献血,2009年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14年5月13日,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成为桐乡籍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对于张剑的公益事业,妻子杨鹰鼎力支持。2012年,夫妻俩创办了桐乡爱心志愿者联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及他们的家庭。看到一些山区孩子跋山涉水上学,没钱买文具,夫妻二人便筹措衣服、鞋、书包等送过去。
“妻子不仅是家里的半边天,更是我公益路上的贤内助。”张剑犹记得,在他第一次完成造血干细胞采样后,他把荣誉证书随手丢在车里。妻子发现后十分担心,急匆匆地追问:“抽取骨髓风险很大,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不和我说?”
“造血干细胞捐献并不是抽取骨髓,而是采集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看到妻子眼角湿润,张剑转而一笑,拉着她到电脑前科普起来。
见妻子还是有疑虑,他点开一张张照片,全是患了血液疾病的儿童,睁着大大的眼睛在病房等待命运的眷顾。“从我身上抽取14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就能挽救一个被白血病折磨的小孩,有这样的机会,我怎能见死不救?”听完丈夫的一番话,杨鹰潸然泪下,她没有责骂张剑,反而主动提出要加入中华骨髓库。于是,他们成了桐乡第一对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夫妻。
后来,张剑要签《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他第一时间向杨鹰报备,杨鹰又把他“骂”了一顿。“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又不带上我?”2014年5月,张剑与妻子一起签下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成为桐乡首对登记器官捐献志愿者夫妻。
在夫妻俩的带动下,不仅女儿成为“三献”志愿者,张剑的丈母娘也签署了志愿书,愿意在去世后将眼角膜捐给失明的人。在张剑家庭的影响下,已有10多位亲朋好友签署了捐献器官志愿书。
来源 | 浙江日报责任编辑 | 徐梦娇
转载请注明来源:浙江省教育厅官微“教育之江”
投稿邮箱:zjsjytwx@163.com
更多精彩
» 高校同寝4人每月捐800元?又一寝室加入,捐1250000元!
» 推动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学校!速存!未来五年家庭教育这样推进
» 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拟表彰人选(集体)公示!我省教育系统7名个人、2个集体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