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提高考试命题质量、分项评价学习过程……我省发布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育之江 2022-09-24


作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落实“双减”政策,促进浙江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措施之一的《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近日出台。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树立科学成才观,建立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素养导向、强化过程体验、促进主动学习的小学生综合评价制度,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促进学校切实转变育人方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育人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心每个学生,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标准。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学科关键能力,从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建立健全评价标准,形成课程、教学、评价相一致的评价体系。


(三)多维多样。多维度描述小学生成长过程和学习成效,评价内容丰富多彩,评价方式适切多样,评价主体多元,使评价成为促进学习、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因校制宜。学校要围绕学生培养目标,根据学校实际及学科特征,建立科学、易行、有特色、富有实效的学生评价体系,引导“双减”落实。


三、评价内容

小学生综合评价内容包括品德表现、学业水平、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实践五个方面。


(一)品德表现。主要反映小学生道德认知和品行表现等方面的情况,包括爱党爱国、诚实守法、文明礼貌、交流合作等。重点考察日常品行表现和行为习惯、责任感、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技能以及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学业水平。主要反映学生在各学科达到课程标准的情况。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兴趣习惯养成及进步情况,以及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三)运动健康。主要反映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修习、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达标和参与校内体育比赛的情况。包括身体机能、形态情况、运动能力,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生活的方式,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关注学生运动特长的培养。


(四)艺术素养。主要反映学生音乐与美术课程的修习情况,学生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等艺术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以及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领域体现的艺术特长情况。


(五)劳动与实践。主要反映学生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修习情况。包括日常劳动中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品质,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的经历与成果作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探索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的评价。


四、评价方法

改进结果评价,采用分项等级评价与写实记录客观描述学生各方面的水平与发展,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开展学生发展述评。加强过程评价,推进表现性评价,在改进纸笔考试的同时,探索推广实践性评价,倡导协商式评价,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完善综合评价,体现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和行为表现的典型变化,体现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的综合性和评价结果的综合运用。


(一)写实记录。写实记录学生的视力、体重指数(BMI)等体质指标及发展变化状况;参与艺术、体育、科技等活动与兴趣特长发展情况;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各类拓展性课程等的修习经历与主要成果作品情况以及学生成长的关键事件等。


(二)分项评价。各学科遵照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从内容领域、学业水平与过程表现等方面实施分项评价,体现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分项诊断,形成学生个体发展画像,引导学生改进学习。分项项目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学校实际与学段差异来确定。


(三)过程指导。可从课堂参与、随堂练习、课后作业、活动体验等方面评价并指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与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融评价与学习于一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纳入结果评定,不同年段过程评价在结果评定中的占比由学校自行决定,总体上占比不低于30%,部分学科可以用过程评价代替结果评价。


(四)实践测评。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探索通过真实情境的实践任务考查学生的知识理解、技能掌握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跨学科学习。推广听说实践、实验操作、主题演讲、情境测试、项目学评、展示述评、角色扮演等形式的表现性评价,通过公开或协商形成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学习。


(五)民主评议。在写实记录、分项评价、实践测评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议相结合,按一定权重比例合成确定等级。倡导协商式评价,增强学生自我总结、反思、改进的意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民主评议结果通过综合报告单告知家长和学生。如开展评优评先,应注重公开、公正和公平。


五、评价结果呈现

(一)等级呈现。采用分项等级、客观记录或评语的方式进行评价,等级表达可以多样化,体现激励诊断功能。建议学业水平的等级分四个,其他指标的等级分三个。教师评语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客观体现学生个体的典型表现和发展变化,突出激励和指导。学校分年级或学段制定等级操作标准,避免简单地用笔试成绩或比例划分等第。


(二)等第比例。分项等级评价的等第比例应根据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差异和学习激励的需要来确定。如要进行学科总评,等第比例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确定优秀比例,实行总量控制。五、六年级优秀比例不少于40%,做好与初中评价的衔接工作。


(三)综合报告。各校可参考《小学生发展综合报告单》基本样例进行创造性设计与运用,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全面呈现学生发展状况和努力方向,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可建设网络评价平台,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成长记录工作操作简单、便捷有效。


扫二维码下载

浙江省小学生发展综合报告单基本样例


六、改进考试管理

(一)加强考试管理。


各校要加强校内考试管理,减少考试次数。一、二年级不进行期末纸笔考试,采用活泼多样的实践性评价;三至六年级降低学业评价中纸笔考试的权重,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实践性评价。各地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统考统测,不简单将考试结果作为评价学校的依据。


(二)提高考试命题质量。


各地各校要全面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加强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作业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优化试题结构,增强针对性,丰富题型,合理控制难度。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增强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提高试题信度和效度。


(三)提升教师考试评价能力。


增强考试评价的育人意识,注重伴随教学过程开展评价。做好考试结果的整体分析与科学运用,找准教与学的改进方向。尊重学生成绩隐私,不以任何形式公布成绩及排名,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有效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七、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完善机制。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要将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融入“双减”工作体系,加强统筹管理和协调,制定区域推进方案,协同推进学校评价与教师评价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营造宜教宜学的教育生态。各地教研部门等要指导各学校研制契合学校实际的操作手册,改进小学生发展综合报告单。


(二)试点先行,有序铺开。


2022年开始,每个设区市确定至少1个县(市、区)开展整体试点,其他县(市、区)选择城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若干所学校先行试点。2023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各市、县(市、区)要加强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及时发现和破解推进过程的问题。


(三)加强指导,总结成果。


各级教研部门要组织教研员深入学校和课堂,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教科研部门要发挥学术引领作用,设置专项课题,及时总结和推广评价改革成果;师训机构要采用先行经验介绍、案例分析、现场展示、主题论坛、专题研修等方式,开展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培训,提高各类人员对评价改革的认识,切实提高学校、教师评价能力。


(四)因校制宜,鼓励创新。


学校依据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总体要求,设计具有课程特点和校本特色的评价方案,落实规定动作,完善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大胆创新,探索综合能力评价,成熟后逐步推广。各地和学校积极开展评价研究,分享多元化的小学生综合评价资源,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场景导向,数字赋能。


深入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数字化改革,采用省级制定评价指标框架与数据标准、区域建设、学校使用的工作思路,提高便捷采集教育数据的路径和方法,实现及时评价。省教研室明确评价内容、制定评价标准,基于数据改进学教行为,为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提供科学指引。省教育技术中心设计数据采集流程,丰富采集方式,明确平台开发路径,研制数据标准,建立省、县、校三级数据对接机制,引导学校绘制学生成长画像。


(六)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各地要积极组织交流与展示活动,充分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面向家长、社会宣传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重要意义、典型经验和案例,引导全社会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和科学的教育评价观,让家长、教师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综合评价、学科分项等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对小学生成长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为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之之

《指导意见》明确了小学生综合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考试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一起来看相关解读→


一、《指导意见》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台的?


答:《指导意见》的出台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背景。


一是落实中央新部署。自2020年,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评价改革的文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 “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要求:“考试成绩呈现实行等级制,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强调:“学校期中期末考试实行等级评价”“要完善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鼓励实践性评价”。省委省政府部署“双减”,也强调要让义务教育回归立德树人初心,克服唯分数论,优化教育评价,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二是推进发展新要求。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必须通过评价改革,引导学校落实五育并举,改变学教方式。浙江的高中、初中都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文件,但小学一直没有评价类的政策文件,需要与时俱进,出台小学生综合评价指导性文件,指导学校做好学生、学业评价。


三是解决实践新问题。当前小学教育中客观存在重智育轻全面发展、重知识轻实践能力、重结果轻成长过程、重甄别轻诊断改进等现象,导致过度关注考试分数,过度依赖纸笔考试,过度进行横向比较。需要通过评价改革,强化育人导向,建立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素养导向、强化过程体验、促进主动学习的小学生综合评价制度,改进结果评价,加强过程评价,完善综合评价,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小学生。


四是推动小学新发展。浙江一直积极探索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2017年,省教育厅确定了7个试点县,基本明确了“以校为本”推进、“以生为本”评价的工作思路,研制了小学各学科分项等级评价操作手册,初步建立了支持小学评价改革的区域工作机制。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出台,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的时机已经成熟,要以评价改革为抓手,推动小学教育朝着高质量目标发展。


为此,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全省小学在2023年秋季前全面展开。


二、《指导意见》是如何研制形成的?


答: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是一项国家有要求、浙江有基础的改革工作。《指导意见》是浙江多年实践的成果积累和迭代创新,经历了先行探索、试点实践、意见征询等环节。


1.先行探索。在义务教育课程实验中,杭州、宁波、嘉兴等地涌现了许多先行探索。许多学校取消一二年级期末纸笔考试,实行“模块过关”“情境游园”等非纸笔测评,推行优秀学生期末免试制度。部分学校取消“三好学生”评比,探索“全能生”“特长生”“潜能生”等评价。2014年,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完善和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区域性学科“统测”工作的通知》,制定小学评价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


2. 试点实践。2017年,省教育厅启动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工作,上城、西湖、海曙、平阳、东阳、江山、温岭成为首批试点区。2018年4月,省教研室研制了《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学科分项等级评价操作手册(试行稿)》。到2021年9月,省教研室先后召开过7次全省性的改革研讨与推广活动。试点地区在分项等级评价、低段非纸笔测评、学科实践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字化平台建设以及协同推进学校和教师评价等方面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做法。


3. 意见征询。试点开始,省教育厅酝酿起草《指导意见》,落实国家和省级政策要求,吸纳基层实践成果,整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了《指导意见》稿。“双减”工作全面推进后,省教育厅将《指导意见》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征求意见;2022年2月后,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向专业人士、一线校长与教师征询意见,最终形成定稿。


三、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重点有哪些?


答: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一部分,意在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指导学校建立面向全体学生、重在过程表现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推行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体现学生发展素养导向的分项等级评价。改革重点主要有六方面:


(一)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小学生综合评价内容包括品德表现、学业水平、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劳动与实践等五方面。这五方面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学校需更新评价观念,强化素养导向,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施分项等级,凸显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取消了传统的百分制,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淡化学校之间和个体之间的横向比较。为突出评价的诊断激励功能,在等级基础上,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设置分项指标,明确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标准以及结果呈现形式,体现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状况。


(三)强化过程评价,完善学业考评制度。发挥综合素质评价在学校办学过程中的育人意义,引导学校开足开齐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关注学生真实发生的进步。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推进表现性评价,推广实践性评价。完善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


(四)注重以校为本,激发学校评价改革活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实施主体是学校。学校需根据校情选择评价方式和手段,调整评价分项,细化评价内容与等级描述,形成学校操作标准。学校要以校内评价改革为突破点,用评价之变促课程教学之变。要帮助教师提升评价素养,增强评价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有条件的学校,可探索学生情感、社会性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深层次落实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


(五)融合平台建设,赋能评价改革实现减负增效。要利用信息技术,探索便捷、实时获取教育数据的路径和方法,实现及时评价,引导学校基于数据改进学教行为。要设计数据采集流程,丰富采集方式,明确平台开发路径,研制数据标准,建立省、县、校三级数据对接机制,方便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建设和学校使用。


(六)协同推进学校评价改革,优化区域教育质量管理方式。学生评价改革落地,须协同推进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改革,改变片面依赖统考统测的区域教育质量管理方式,推广“学业质量+影响因素调查”的综合评价模式。规范考试管理,禁止区域统考统测,实行小学一、二年级的期末无纸笔测试,中高段探索纸笔测验和非纸笔测试相结合的考试改革。


四、“综合评价”与我们原来熟悉的“综合素质评价”有何区别?


答:“综合素质评价”一词最早出自2004年教育部对全国的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指学校组织的对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评价的测评任务,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维度。基础教育界一直沿用这个概念,只是不同的地区或学校、不同的阶段,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构略有差异且都不包括学业水平。


《指导意见》提出的小学生综合评价,区别于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首先在评价内容上囊括了学业水平,关注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整体发展;其次体现评价方法上的综合,囊括纸笔测评、表现性评价、实践性评价、教师述评等;第三突出评价结果的综合运用,淡化甄别比较,突出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进。


五、学校通过改革小学教育评价将会发生哪些改变?


答:在学校中,评价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措。希望通过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改善小学的教育生态。实现“四个方面的改变”:


一是改变单一以纸笔考试为主的学业评价方法,采取关注过程表现、多样、开放的评价方法,呈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及发展需要,为学生成长指导提供佐证和方向。


二是改变便于横向比较、过于细致区分的百分制总分评价,推行学科关键能力的分项等级评价,既不会像分数这样高利害,又不失精准诊断,为学科教学提供诊断与改进方向。


三是改变教师在评价活动中的被动态势,提高教师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成为实施评价的关键要素,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作业设计、考试评价的主体。


四是改变以统考或变相统考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质量管理,建立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考合一的促进学习与成长的评价体系,还给教育宜教宜学宜研的生态。


六、学校层面应该如何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


答:学校层面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工作策略主要有:


一是坚持因校制宜,发挥学校的创造性与活力。小学评价应百花齐放,充分体现学校的自主办学。因此,本次评价改革,在加强省域标准指导、区域组织引导外,突出学校的因校制宜。学校可以依据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总体要求,设计具有课程特点和校本特色的评价方案,落实规定动作,体现自主特点,完善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


二是加强校本研修,提高教师评价素养。加强校本研修,突出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掌握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从而发挥评价在课程设置、学科教学与德育活动组织中的牵引作用,让改革真正落地。其次学校要指导教师用好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单,将其打造成为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打造成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力量,打造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品牌。


三是探索技术赋能,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突出过程评价,需要收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学校既要加强研究什么是学生必须采集的信息,又要利用科学技术,探索高效、便捷、“无感”的采集方式,让综合评价真正有生命力。


四是重视家校协同,实现共同育人目标。改革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家校协同,通过各种方式及时传递改革理念,介绍改革措施,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其次用好学生发展综合报告,发挥其沟通、宣传、教育的积极作用,又要注意发挥家长的参与性,共同提高育人效果。


七、对于一名小学教师来说,如何理解与掌握综合评价的方法?


答:不管是纸笔考试,还是学习过程评价,它都应是一种教育方法与学习活动。作为一名教师,要将正确地评价视作与备课、上课同等重要,要提高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指导意见》提出了五种评价方法。作为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理解和掌握:


一是分项记录,等级呈现。教师在期末评价学生学业水平时,不是采用传统的总分评价,而是采用分项等级评价。不同的学科会根据各自课程的不同内容领域设置分项,结果不再是简单的把分数转换成等级,而是根据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水平或在修习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划定等级。比如语文学科,变成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这四个分项进行等级评定。


二是素养导向,实践评价。之前的评价,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未能充分落实,“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被形式化和虚化,很难实现育人价值的真正统整。本次改革,力求在“认知”之外,凸显学生成长过程的“情感”,并关注学生的“社会性”,实现素养导向。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综合评价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真实的发展变化;要增加实践性评价,采用情境测试、项目学评、实验操作、主题演讲、展示述评、角色扮演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关键技能和必备品格,弥补纸笔评价的不足标。


三是过程表现,修习记录。教师更要重视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比如兴趣习惯、课堂参与、活动体验、作业完成等,使评价与学习融于一体。教师可采用课堂观测、随堂练习、课后作业、实验操作等方式即时评价,并把学生在过程评价中的表现和参与情况纳入结果评定。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如参与的艺术、体育、科技等活动,拥有的兴趣特长、经历的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各类拓展性课程等修习经历与主要成果作品,以及体现成长变化的身高、体重等重要指标要如实记录。


四是综合画像,激发进取。班主任要通过采用小学生发展综合报告单,努力呈现小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的整体面貌和发展变化,对学生发展进行综合画像,绘就成长轨迹,体现个性特长,为后续的成长指导提供佐证和方向。要利用教师评语、学生自评等手段,给予学生积极的力量和正向的引导,启发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促使其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此外,教师还要提升命题能力和作业设计能力,加强表现性评价技术在课堂、作业和考试中的运用,提高分项等级评价的科学性。


八、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中重点有哪些任务?


答: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是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具体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本项工作,确保整个改革平稳有序落地,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任务: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管理统筹。评价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本次评价改革,落实对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推进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统筹协调,纳入“双减”工作体系。


二是制定推进计划,责任到人到事。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推进计划,明确试点学校、改进重点及推进步骤,指导学校制定校本评价手册,研制校本学生发展综合报告单,开展教师操作培训,落实小学生综合评价。


三是聚焦重点,实现攻坚克难。聚焦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中的非纸笔测评、实践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学生综合发展报告单研制等重点,召集教研室、校长、骨干教师共研共学,集团体之力攻克难关,真正把本次改革落到实处。


四是协同推进,保障高质推进。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的推进,需要县(市、区)加强学校考试管理,不组织任何形式的区域性统考,不进行学业成绩的校际比较,不简单将考试结果作为评价学校的依据,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同时有效组织区域力量,提供技术支持,保障改革顺利落地。


九、《指导意见》印发后,近期有哪些推进举措?


答:“浙里优学”提出浙江要成为全国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先行省,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系统工作的重要环节。《指导意见》印发后,近期重点落实四方面的举措:


一是制定计划,确定试点区校。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从政策制定、宣传推进到部门协同、攻坚克难,责任到人,落实到位。通过公开申报确定试点区和种子校,明确改革重点和推进步骤。


二是深入研究,编制操作指南。按义务教育新课标,省教研室小学段教研员将组织专家编写各学科的操作手册,编制评价指南,培育与发现典型案例,采用理论和案例的方式,帮助教师尽快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评价方法。


三是组织培训,开发各种资源。各地研训部门围绕政策解读、改革重点、组织实施等实施分层、分类的培训,帮助试点区和种子学校在正式实施之前完成首轮培训,帮助广大教师准确理解新理念、新要求。


四是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实践。省教育厅及教研室及时开展试点区及种子学校的培训交流,及时总结各地的经验和方法,发挥试点地区和试点学校的先行示范和引领作用。


十、小学生综合评价结果,将会如何使用?


答:浙江已经实行多年的按学区划分、学生免试入读初中的招生政策,所以小学生综合评价结果,不会作为学生入读初中的凭证,不会影响学生在初中的发展。但小学生综合评价将集中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作为附件伴随学生升入初中,作为资料和凭证,帮助初中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


责任编辑丨徐梦娇

转载请注明来源:浙江省教育厅官微“教育之江”

投稿邮箱:zjsjytwx@163.com

更多精彩

» 103岁的老教师在生命的最后,做出一个选择……


» 400多个编制名额!这波教师招聘,有你心仪的吗?


» 痛心!一天内6名少年不幸溺亡!一地游泳馆样本超标,多名儿童检出腺病毒阳性……


» “问天”,一飞冲天!首次挑战有哪些看点?现场见证的学子,还有来自浙江高校的幕后工作者,他们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