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Tony老师”,也不说欢迎光临,却回头客不少!杭城闹市里这几家“静悄悄”小店,背后有故事……
杭城一隅,一家面包店。
透明厨房被分为两个区域,一边,女孩聚精会神地在蛋糕上裱花;另一边,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孩正将一大盘排得整整齐齐的海螺形面包送入烤箱。
本应站在前台的咖啡师外出了,一家企业组织活动,他将做好的点心送过去,顺便帮忙摆台。这方面,他是专业的。
进来的顾客似乎都是熟客,先选好糕点,再点开桌上放着的平板电脑,勾选对应商品后结账。
临走时,顾客大都会向厨房的方向挥挥手,而那一头,也始终有迎着顾客的一个微笑和一个再见的手势。
其实,这家店和其他面包店几乎没什么不同。面包、蛋糕、甜品、咖啡、茶,应有尽有。
只是,店里很安静。
虽然安静,却并不冷清。
就像今年7月开业当天,没有开店仪式,没有宣传和促销,可当天的面包仍然很快就被销售一空。
之之
这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店?
“学校和社会给我们创造了那么好的条件,
我们不该辜负”
“越来越忙了!”高高瘦瘦的傅千虽然皱起了眉,努力字正腔圆地说了这么一句。可眼角眉梢蕴着的笑意却让人听不出其中有一丝一毫的抱怨。
如果不是他戴着人工耳蜗,以及习惯性边说话边打几下手语,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位听障者。
今年7月,在省残联和母校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支持下,擅长做中式面包的他和其他3名同学一起创业,开出了这家“筑梦烘焙”。
店的玻璃门上贴着一张“简单介绍”:我们店由四个有听力障碍的烘焙师组成,我们听不见,但我们用心做!
傅千和甜品师陈露、咖啡师荣瑞祥已毕业,日常负责运营管理的周斐尔还是在校生。
“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都用上了,加上实习期间和毕业后积累的工作经验,我对我们的创业之路有信心。”傅千和人沟通基本没什么障碍,他也俨然成了团队的“代言人”。
其实,他毕业后找到的那份做面点的工作安稳,待遇不低,老板也很看重他。敢于挑战创业,他说,完全是“被政府和学校感动”,也希望能成为更多听障者的“创业探路先锋”。
开业至今,他们4人在产品品质上达成了一致共识,对原料质量严格把关,所售的面包都是当天制作和处理,售价也定得较低。
“政府和学校免除了我们的店面租金,无偿为我们提供设备,帮助宣传推广,大家给我们创造了那么好的条件,我们不该辜负,应该把这些实惠都让利给市民。”傅千说。
荣瑞祥喜欢和顾客在微信上交流,询问他们对店里产品的看法。“最让我欣喜的,是顾客懂了我们、信任我们。”他将每一位给他提意见顾客的对话都截了图,妥帖收藏,一点点对照着改进。
“顾客说咖啡风味不突出?可能是我在调整咖啡豆刻度时出了问题。”
“应该要做出自己产品的特色?我们就给每款产品都写一个简介吧。”
……
于是,在这家无声的小店里,顾客能在每一款产品前看到一张小卡片,上面除名称和售价外,还贴心地标注了原材料、含糖量、制作方法、有没有馅儿、适合哪一类人群。
“残健融合”
为残疾学生赢得就业成才的“高产”与“特产”
“他们很自然、很从容,虽然和顾客之间语言的交流很少,但糕点和饮品的味道,以及店里布置的细节,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稳、暖。”
陆女士家就住在店旁边的小区里,她每周都会固定来两到三次,买一些面包作为孩子第二天的早餐。
她告诉记者,一开始确实是怀着一种同情心光顾店里,可时间久了后发现,其实这些听障创业者们是自信的、从容的,“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每个人都能活出精彩的人生,说真的,我被他们感动了。”
这样的自信和从容,和母校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多年来坚持打造的“残健融合、协同共培”特教高职育人模式不无关系。“
希望我们的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人人都能有一技之长,人人都能体面生活、体面就业,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该院院长黄宏伟说,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一招就在于推动融合教育的扎根与发展。
近十年来,学校重点在建成融合教育的关爱环境、发展环境、反哺环境等多方面煞费苦心。
中西面点工艺专业学生张宝慧刚入学时,无论是去上课还是日常行走在校园中,都有些小心翼翼。她担心那部分健全的同学会用异样的眼神看自己,而自己在他们面前似乎也自信不起来。
直到大半个月下来,她才发现自己的担忧有些多余。虽然校园里已有完善的无障碍设施,但高年级的学姐学长无论何时都会主动替她引路。
课堂上的设置就更暖心了。
为盲生创设的独立视觉服务教室,集视力辅助设备、读屏转换设备为一体,还有为聋生课堂专门配置的康复辅助助听器、音书语音转换设备……这些无障碍的数字化教学设施都可以令她心无旁骛地学习。
课堂之外,还有手语翻译发展协会、盲文交流学会等多个由师生共同组成的资源服务小组在随时答疑解惑、保驾护航。
“学校倡导和打造的‘融合’让我渐渐自信起来,这学期,我主动要求到校内实训基地独立工作,我相信自己一定会越做越好。”在莫卡乡村公司建在校园内的实训基地里,带着人工耳蜗的张宝慧每天都会早早到实训室,把当天要售卖的面包先制作好,然后细心包装完毕,再摆放到店里的柜台上。人多的时候,她既要打包收银、制作饮料,还要解答顾客对所购产品的咨询;人少时,她常会抽空打扫店里卫生。
从刚开始实习时的手忙脚乱,到如今的应付自如,张宝慧告诉记者,课堂上教的都很实用,还有来自企业的老师前来授课,“有时候感觉自己不是在上课,仿佛就是在工作一样。”她的语速有些慢,表达却很清晰。
采访中,还有许多听障、视障学生都有和张宝慧一样的感受。这背后离不开学校致力打造集学校、企业、行业于一体的协同共培人才培育链所付出的努力。
“现在市场上最新的流行趋势是这一类插图。”在电商专业的实训室里,学生们在电脑前专心致志绘图制作,而来自温州雪宁印务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则不停地在实训室里打转,给予学生一对一的指导。
原来,早几年有不少毕业生进入了这家主要生产笔记本等文创产品的企业工作,表现备受好评。企业老总一合计,干脆和学校开展了订单班合作,并派技术人员长期驻在学校,和学校老师一起备课、上课。
“有了企业老师的指导,我们在校就能接触到行业和市场的最新信息,到了大三,我们的实习作品如果足够优秀,还能直接成为企业的商品。”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学生们说起这一学习模式,都表示受益匪浅。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名家进校、行家助学”的协同助残机制,每学期定期邀请不同行业的名家参与特殊教育建设。这些“外聘专家”有的为残疾学生提供专业手艺的答疑解惑,有的牵线搭桥促成深度校企合作,还有的无偿分享资源推荐扩大残疾学生就业路径,为学生们赢得技能提升和体面就业的职场附加值。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2017届儿童康复专业毕业生方云峰走出校园后,走进了家乡建德市的培智学校。他说,大学期间与残疾同学的相处经历,让他更加理解和懂得残疾学生,希望能用所学为特殊教育事业尽一份力。
“健全学生对融合教育的认同,也是学校希望通过他们向社会传递‘有爱无碍’理念的初心。”文化体育系(公共管理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张磊告诉记者,对师生们而言,残健融合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扎扎实实的行动,是40%的健全学生与60%的“折翼天使”主动相拥、双双受益。
正是本着“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校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面向残疾学生开设了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专业,尽最大努力磨平本横亘在新业态人才发展与残疾学生兜底教育之间的鸿沟,让残疾学生得以有机会进入到更具技术难度的职业岗位。
很快,在一家名为大音希声企业的支持下,学校建起了直播室,配足了一应设备。除了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工艺美术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特殊教育(手语翻译)等专业的特殊学生和健全学生都会“融合”在一起,进行项目式学习与实训,互相取长补短。
比如听障学生在直播时,常会有一名健全学生在一边同步手语;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则会帮忙设计海报,完成后期视频的剪辑、音效处理等工作。大音希声也会不时派遣技术骨干来校为学生们进行指导和培训。
付出总有收获。在2021年12月1日落幕的2021年浙江省残疾人网络直播大赛中,由学校艺术系学生组成的两个团队双双拿下三等奖。
在比赛中担任助播工作的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学生母燕零说,此次备赛和比赛让她明白原来看似门槛极低的带货直播其实藏着大学问,“我学到了团队精神,学会了如何有效沟通,学会了如何自我调节,很感谢学校和企业提供给我们这么好的学习和展示机会。”
成才通道的不断拓展也让越来越多学生成了就业典范、创业先锋。2017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陈济杨肢体残疾,勤学好问的他在校期间就开始打理自己的淘宝店,并成立线下工作室,2020年个人年收入超百万元,不仅实现了自食其力,还为更多人创造了就业岗位,用实际行动反哺社会。
中西面点工艺专业学生袁娅清患有听力障碍,靠着坚韧的毅力,每天都坚持练习基本功到很晚,她的励志故事感动了很多人,还获得了省第七届“十佳大学生”称号。如今,她在杭州知味观有限公司就业,师从省级非遗传承人赵杏云。她有一个目标——以匠心做好中式面点,发扬创新中式面点文化,并以此为出发点为国争光。
“学生的成功和发展,对老师们来说是最美的收获。”黄宏伟说,每次听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高度评价,都会让他和教师们感到无比幸福。“特殊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残联和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更离不开每一位默默奉献的特教教师。”
他介绍,目前学校有近80%的教师年龄在35周岁以下,正是这支年轻的师资队伍,挥洒着他们的青春和活力,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一方面,我们引导特教园丁积极争做‘四有’教师,先后推出博士倍增计划、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导师制、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计划等,加快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以爱心大讲堂、东三夜学、成长有约、博爱大讲堂等活动为载体,通过线上线下培训、讲座、听课、比赛、学历提升、实践锻炼等方式,为教师搭建成长多样化平台。”
让学生们的就业质量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共同富裕”,正如学校老师们说的,在教育五彩缤纷的版图里,特殊教育只是一棵小草、一朵小花,不与人争艳,只与大家共芳华。而他们倾尽所能想要蹚出的这条“残疾学生共富共享教育发展新路径”,如今,沿途已有如阳春三月般的“小春光”了。
就像杭州马塍路上悄悄开出的几家小店,除了“筑梦烘焙”,还有无声发艺、盲人推拿、快递小店。里面的理发师、推拿师,都是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的毕业生或在校生。
“谢谢母校帮我们实现梦想,我会继续多练多剪不断提升技术,然后想回母校给对这行有兴趣的学生教技术手艺,学有所成的可以让他们到我店里工作,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我还想举办‘无声义剪’免费理发服务队,把自己收到的爱回馈给大家。”理发师沈师傅在写字板上,写下了这段话给记者看。
“都是校友,平日里大家会互帮互助,谁要是有事走开了,其他人都会帮忙看一下店。如果顾客来,就会在微信上呼一下。”推拿师说。
店面很小,梦想很大。他们彼此间用手语交流,虽无声,却有爱,更有精彩。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数字媒体中心记者 丁锦烨 潘玉萍
责任编辑丨顾俊丽
转载请注明来源:浙江省教育厅官微“教育之江”
投稿邮箱:zjsjytwx@163.com
更多精彩
» 你录取了吗?成考第一批录取情况出炉,10-11日征求志愿
» 全球首架!正式交付!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大飞机飞上了祖国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