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到假期,家长们设置“青少年模式”了吗?

教育之江 2023-07-28

春假叠加五一假期,来自杭州的学生家长莫女士开始担忧。


原来,莫女士的儿子正上小学五年级,一有空闲时间,尤其是在假期,就会抱着手机或平板刷游戏视频。



早在2019年,针对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国家网信办指导组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用户每日首次启动应用时,系统将进行弹窗提示,引导家长及青少年选择“青少年模式”。


2022年5月,中央文明办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以及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明确要求,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推进“网络保护”落实落细。


这一“青少年模式”究竟能否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模式设置简单

孩子能轻易破解?



打开某短视频App,选择“体验一下、设置密码、完善孩子信息、推荐内容……”一套流程下来,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设置完成。



还有部分视频平台的设置流程更加简单,只需点击“开启青少年模式”,接着同意保护规则、设置密码即可。


对家长来说,以上这些操作都不复杂。


记者尝试在微信平台开启“青少年模式”,发现相比于其他平台,微信平台多了一步,需要绑定家长的身份信息。系统提示,这是为了避免在忘记密码时方便找回。


但显然,对孩子来说也多了一个破解密码的“方法”——只要记住家长的身份证号即可。


不久前,衢州风华学校八年级班主任刘道永在班级家长群发布了关于假期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您觉得青少年模式不能帮助自己实现对孩子电子产品使用管控目标的原因有哪些?



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刘道永说,“在他的意料之中”。有四成家长认为原因在于孩子会破解密码,他们表示,“‘青少年模式’密码只有四位,输错次数也并无限制,对于熟悉家长习惯和电子产品的孩子来说,破解密码并不是什么难事。”


“现在的小孩比我们懂得多,这些技术手段掌握得比我们还精,设置的密码很快就被解开了。”淳安县千岛湖镇第七小学学生家长余爸爸表示,自己已经修改过不少于5次密码了,依然被孩子解开,后来干脆就不设置了。


应用效果欠佳

存在哪些使用漏洞?



刘道永在那次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里,还设置了一道题:“您会使用‘青少年模式’吗?”


统计结果显示,超过7成家长都知道这一模式,但只有4成家长考虑使用该模式。原因大多集中在“不信任这一模式”上。


为什么不信任?


“内容同质化严重、推送内容与设置年龄不符、错误较多……”这是家长普遍反映的“青少年模式”存在的问题。


为了验证这一说法,记者使用手机登录了某视频平台,在设置了“青少年模式”后,发现年龄可以设置在0-13岁的不同阶段,但缺乏13岁以上未成年人观看的内容。



记者还发现,在设置“青少年模式”时,系统表示会提供教育类和知识类内容,但实际内容还是以动画片为主。并且这些内容其实就是该平台普通模式下,“儿童”这一分类栏目中的内容。


普通模式中的“儿童”一栏

青少年模式


在另一款短视频App上,记者再次尝试设置了“青少年模式”,发现设置后会多次出现手工类和绘画类视频,且同样的内容会重复出现,无法进行搜索、评论、互动等功能操作。


当记者询问一些初高中生,是否喜欢“青少年模式”推送的内容时,他们大都表示“无聊”“幼稚”“完全不想看”。


图为某App设置16岁推荐内容


不少家长也反映,“青少年模式”所谓的优质内容精选,其实就是大量删减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视频,但质量无法保证,“有的内容还会出现错别字,这对孩子来说不是一种错误引导吗?”


“说实话,设置与否,意义不是很大。”刘道永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也有这一感受。


一方面,平台推送的内容质量和范围有局限性;另一方面,平台设置的时长管理也有漏洞。孩子一拿到手机,根本停不下来,即使平台限制了使用时长,只要退出重进就可以了。”


还是得解决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长的问题。”此前,刘道永已多次向家长发放关于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问卷。前几次调查他发现,孩子们主要是把大量时间花在刷短视频、打游戏上。


后来,刘道永给一些“手机瘾”比较重的孩子建了一个“控网群”。“我让他们把每一次上网后的收获写成一份使用报告,久而久之,他们也意识到,上网玩游戏和刷短视频其实没有什么实质意义,慢慢开始主动放下了手机。”


控网群

家长反馈


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不能光靠‘青少年模式’,还是需要家长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刘道永说,家长带孩子去户外活动,或是一起做家务劳动等,都是很好的方式。



采访中,有不少班主任都表示:“说实话,还没见哪个学生因为‘青少年模式’就少玩手机的。”


如何用好该模式?

“监督+引导”要配合



“用模式管孩子,不如我自己管。”宁波一六年级学生家长丁女士说,自己会和孩子事先商量好,每周都有固定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其余时间则不能碰。



“平板电脑主要用来让孩子查资料辅助学习,不过我们也知道他肯定会忍不住去刷一些游戏解说类的短视频。”丁女士表示,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力,所以不会过于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但我们会适当引导他去看一些科普类、军事类、科创类的视频,这些在书本上相对比较少。”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杨燕燕教授看来,每个孩子的自制力强弱不同,是否需要使用“青少年模式”因人而异。


“如果孩子比较自律,家长应该给予他们信任;自我管理能力相对比较弱的,‘青少年模式’可以帮助家长进行一个外在的监督。”杨燕燕说,尽管各类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的作用,但仍然需要家长进行内在引导,“比如和孩子沟通每一次使用电子产品后的收获,应该如何进行合理的时间管理,怎样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等。”


据《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了解“青少年模式”的家长达91.6%,而设置过该模式的不到五成,其中有四成家长认为效果不明显。


对此,杨燕燕认为,“青少年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内容进行了过滤,但同时也把孩子困在了“信息茧房”中,孩子可能失去了深入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培养选择能力的机会,他们只能“被迫”接受该模式监督下所谓符合青少年看的内容。


东阳市横店小学教育集团横店校区开展“绿色网络文明进校园”宣传教育活动


“在互联网企业的考核体系中,‘青少年模式’的实施情况并不是一个刚性考核指标,这就导致企业缺乏改进的动力。自律是关键,文化类互联网企业应当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切实呵护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说。


针对“青少年模式”下内容低幼化倾向,无法吸引青少年这一问题,钟柏昌建议:“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应协同开展内容建设,以未成年人和家长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明确内容的类型、数量、更新频率等标准,用优质有趣的健康内容吸引未成年人用户,以平台原创、共创共享或统一采购的方式,对创作者进行奖励,拓展优质资源供给能力,搭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内容池’。”


另外,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表示,由于缺乏分级制度,有关平台在建立“青少年模式”时,就容易“打擦边球”,游走在灰色地带。对此,熊丙奇建议,有必要切实把建立游戏、影视、文学作品的分级制度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分级制度的建立,既满足成人用户的上网需求,又保护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给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的上网空间。


之之

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之之也来支几招↓↓↓



向上滑动阅览

防止孩子沉迷手机,关键不是决定几岁给孩子手机,而是教会孩子,如何防止无意义的沉迷。


1.在家里设置“手机专区”


很多父母自己也是手机重度使用者。如果自己频繁用手机,再去教育孩子不玩手机就难有效了。父母可以跟孩子商量,互相监督使用手机情况。孩子放学或者父母下班后,统一把手机放在一个地方。真的必须要使用手机的话,需要向对方提出申请。


2.父母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


对于成人来说,手机已经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和生活联系工具。但还是建议父母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比如可以趁孩子睡觉或者写作业时,发完所有该发的短信和邮件。在陪孩子出去玩或者家庭晚饭时间,最好把手机收起来,没有一个孩子喜欢父母在陪自己的时候经常被手机打扰。


3.别把手机作为哄孩子的工具


手机被一些家长喻为“哄娃神器”,手机里一部动画片就可以让孩子安静很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一岁以下的孩子不应该有任何屏幕时间,包括电视、影片,以及玩电脑游戏;而二至四岁的孩子每天最多一小时。


4.帮孩子选择接触的内容


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对于没有辨别能力的孩子们来说,家长更应该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


5.多陪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父母只要有时间,最好多带孩子出去玩,参加户外活动。逛公园、跑步、跳绳、打篮球……在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也让他的精力得到充分释放。


6.睡前1小时不接触电子设备


每天晚上睡前使用手机会干扰睡眠质量。睡前使用手机会抑制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从而减少深层睡眠的时间。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数媒中心记者 顾俊丽

责任编辑丨吴锦珑

转载请注明来源:浙江省教育厅官微“教育之江”

投稿邮箱:zjsjytwx@163.com

更多精彩

» 首批10个!省职业院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名单公布


» “有礼指数”是个什么数?去龙游这所小学看一看


» 祝贺!浙江教育系统这些集体和个人获全国表彰


» @家长们,假期带娃出游,这些高风险旅游项目需谨慎选择


» 浙江新增3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