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年高考作文你会怎么写“故事”?这些师生说,那年高考,我们也有故事……

教育之江 2023-07-28


今天(6月7日)上午

高考首场科目

语文考试结束

高考作文迅速霸屏热搜

意料之中地“爆”了



作文题引发了全国网友的讨论

不少人觉得

今年的高考作文

相对往年来说较“简单”



但也有同学说

“作文算比较好写,

但写不出来好文章”



今年浙江高考

采用的是新课标 I 卷

作文主题“故事是有力量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今年的作文题

究竟想考察什么

如果让你来写

你打算怎么构思


之之

之之先带大家听听看名师点评,找找思路吧~


名师点评


汪啸波(浙江省特级教师)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颇有出乎意料又入乎情理之趣。题目初看简单,细看却暗藏机关,有一些似乎没有明确设限,但却不失为“不言而喻”的柔性要求。


此题可分三层解读:


第一层,它需要一个故事。考生可以自由联想,也可以亲自讲述,古代的现代的,文献中的生活中的,中国的或者国外的,只要是故事均可,而且其来源也几乎没有限制。


第二层,这个故事要感动人。应该能“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可以用于“更好地表达和沟通”的。换言之,故事要有人文关怀,要有对“真善美”的颂扬,对人的思想情感能产生较大影响。


第三层,这个故事要有时代特点、民族特色。题中还有要求不能丢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这就有了更明确具体的要求:身为中国的考生,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民族风采,是理所应当的必然要求。


这三层解读,是审题必须跨越的三个台阶,同时也是作文立意的三个等级。


想故事、讲故事是容易的,让人感动、改变自己也是容易的,但要“一个民族的形象”却不容易,因为“群体形象”的描绘刻画,确实是一件不那么容易做到的事。但是,到达不了这一层,就不能一览众山小,就会让人留下“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深深遗憾。


此题统一了“向内求索”与“向外拓展”的分歧,消弭了“小情调小感慨”“大情怀大悲悯”的纷争,平息了“一己悲欢”与“国计民生”的论辩。


与前几年的命题特点相比,新课标I卷作文题淡化了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但延续了一大特点:对生命价值、社会文化的深度观察与思考。内容主旨上,它由浅入深逐级而上;审题要求上,它由表及里从易到难;而隐含着的终极目标是:能借“好的故事”对个体的塑造改变,进而去刻画展现伟大的群体形象。这就需要考生追求人生价值的制高点,需要考生拥有走出“小我”拥抱“大我”的大胸襟,需要作者有融“万家忧乐、世界风云”与“自我倾诉、信笔闲谈”之间的大手笔。这很符合新课标对学生提升高阶思维品质的要求。


真切的语境,健康的审美,自由的空间,它以亲切的面目出现,又用柔性的话语召唤,让莘莘学子在这祥和宁静的氛围中去奋笔疾书。这些都是今年这个作文题自身携带的光环。看似无限却又设限,处处设限却又宽松自然,妙就妙在它就始终摇曳在“限与不限”之间。


郭洪雷(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今年这个题目就是一个好的故事,为考生的选择思考和联想打开了一个空间。考生在作答时,需要考虑“什么是好的故事的辨析”。


朱瑜冬(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文学社指导中心常务理事,全国中小学文学社“十佳名师”,浙江省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嘉兴市名师)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呈现出两方面特点:


一方面,表述平实,但有梯度。对于“好的故事”作用的表达,从对“一个人”再到对“一个民族”展开,在前面分述的基础上,又有简洁的总结“故事是有力量的”。


另一方面,引导“立德”,注重新时代与“大我”,有厚度。好的故事,能增强个人修养、实现人生价值,能体现民族自信,实现民族腾飞……这就是在引导青年学子思考何为“好的故事”,为何说“是有力量的”,从而行动。


相较于以往的浙江卷,两者同样“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严涛(浙派名师培养对象,嘉兴市名师)

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紧扣时代要求。呼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要求。


紧扣教材。和教材选必中册第四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三对比,两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相似之处。


紧扣自我。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只要缘事生发,可以写自己的故事,也可以讲别人的故事,还可以讲民族和国家的故事,只要写出自己由此得来的人生启迪,写出故事的价值,都是可以的。


沈培健(湖州中学老校长、省特级教师)

今年,浙江语文卷的命制回归一统。作为最早领命自主命题的文化大省,两年前的有关风闻,便有物议纷纷,更有“砖家”闻风而动,拉起小山头,欲引领新潮,赚一波迁移红利。而业内却始终波澜不惊,落子如常:无非是“理一分殊、殊分一理”而已嘛。今日得见,试卷的格局腔调,作文的神态样貌,果然善意满满:“好故事引发的联想与思考”。


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民族,即便口耳相传,也是故事育人。


刘祥(江苏省仪征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本道命题该重点关注什么呢?审题的核心只能是“故事是有力量的”。故事的力量在于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能量,小到个人的成长,大到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写作本文时,要避免空谈故事的价值意义,而是要贴近当下生活,侧重于解析“好的故事”本身。


其中,考生必须注意一个隐藏的价值,那就是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既阅读前人的故事,本身也在抒写故事。而命题中所谓的展现民族形象,不正是要求当代青年用自己的行动去抒写属于中国的故事,为中华民族确立光辉的形象吗?


豆党锋(河南上蔡第一高级中学高级教师,出版《高考作文十大满分基因》等)

在审题立意上,试题材料的关键词是“故事的力量”,所以考生以此为立意点即可构思行文。在行文思路上,考生可从一个角度来阐述“故事的力量”,如全文就紧扣“故事能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来行文;亦可从多个角度采取并列结构或层进结构来阐述“故事的力量”。在素材的选取上,考生可选个人的故事、亦可选国家、民族的故事;考生可选自己的故事、亦可选他人的故事。


总之考生只要能紧扣“故事的力量”这一写作话题,从一个角度或多个角度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对此加以阐述,并将个人情感与故事的力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讲什么故事、如何讲故事、故事有何力量等角度行文。


再来看看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的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和2023年高考作文试题解析↓↓↓

阿江


2023年高考作文试题解析


向上滑动阅览

2023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语文作文试题共4道。试题文字简洁,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贴近考生生活实际,鼓励考生个性化表达;坚持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关注社会生活;考查高阶思维品质,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试题内容: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时间”是这道写作试题材料的重要关键词,时间的有限性、不可重复性,构成了探索人生意义的基本前提。人与时间的关系是永恒的主题。如何安排时间、驾驭时间,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彰显。生活中,对时间的计划、安排与体验,就是时间观念的具体表现;这是考生立意行文时感受与思考的起点,也是入手写作一个最直接的切入点。


“技术”,是材料里的另一个关键词。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技术”是一个重要变量。怎样通过技术更好地掌控时间?利用像编写计划单、任务书、行程表等一些技术,我们得以更好地规划日程、安排学习;利用工业革命诞生的一些技术,如机器生产、交通工具,我们得以扩大交往范围,拓宽时空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我们得以让经历的时间变得更有质量。


材料中“时间的仆人”是个比喻,指在时间面前没有了自我,本想掌控时间却事与愿违,反倒被时间所左右,丧失掉自己的主体地位。这种情况并不鲜见。因为依赖技术,生活变得机械、刻板,例如拘泥于时间计划表,忽略灵活性、自主性;受日程支配,疲于赶进度,没有自己的独处时间。这的确是不少高中生的备考学习状态,在高中的最后阶段,触及这个话题并不敏感,有必要重新审视人面对时间的态度,“一张一弛”“博观约取”并不是奢侈的想法,是现实中很多好学生已有的学习品质。在知识获取的同时,适度地有一些“放空”的时间,在沉潜思考中去形成自己的思想才是学习的要义。


从材料中,考生可以提炼出“技术发展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这样一个论述主题。考生可以围绕这个论题,结合个人体验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或学科认知情境,观察、梳理相应的现象,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与观点;考生也可以围绕“技术、时间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思考技术给掌控时间带来的便利与遗憾,还可以就人在时间流逝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以及人掌控时间的方式方法等等进行阐释论证。当然也可以择取一个现象、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写记叙文;如有学生能写出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小品,也在立意的范围之内。


这道作文题文字简洁,意蕴丰富,给考生写作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它不同于以前限制了写作指向的命题式作文,不同于给定了情境任务的写作,也不同于以往的材料式作文,简洁的导引文字推动学生自己去想象生活中的现象,形成明确观点或相对凝练的感受,并以记叙、抒情、议论等不同方式表达出来,避免面面俱到然而却浅尝辄止或简单罗列正反两面现象然而却没有主见的写作。联想与归纳、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这些高度综合的思辨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得以体现。“解题”的过程正是思维展开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考试与教学也就这样统一起来。


试题内容: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2023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主题演讲。本作文题的两个材料,分别出自上述两个讲话,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时代命题,揭示的道理却是普遍的,语言生动形象,蕴含着大智慧。


材料一,吹灭别人的灯、阻挡别人的路,看起来抢了一时的“先机”,实则为人不齿,终将被他人排斥。生动朴素的文字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之道启人深思。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阐述了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一花”和“百花”相互联系,“一花”之美是在“百花”中得到凸显的,而“百花”之春又是建立在“一花”的基础上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人与集体及社会的关系,莫不如此。材料一与材料二并举,构成了一组对话关系。材料一说的是不应怎样,材料二提供了行动思路。


学生在把握这两则材料的内涵、关系基础上,可写的空间与切入角度是相当多的。熟悉政治、了解国际大事的同学可以就一些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文明的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也可以结合当下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困境的解决去探讨科技发展中的自力更生与借鉴学习。“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在语文卷出现这道题,与政治卷中的作答是不一样的,“认识与思考”不是在讲立意和结论本身,重点在于立意与结论的形成过程。前述对作文材料的立意阐释,在文章写作中应转化为对鲜活事例的展现、对丰富事实的分析。那些事实材料在心中涌现,得以筛选并经语言文字外化的过程,也是内在思维的碰撞过程、情感的激荡过程。少一些空泛议论,多一些典型事例,多一些真情实感,立论才有依托,文章也才能真正打动人。


从材料字面回到生活与成长,也能写出很好的议论或记叙文章。如果学生能结合个人生活与求学经历,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能让读者返回“现场”,写活场景中的人与事,写透对材料的认识,这不只是考场上令人满意的作文答卷,也是学生对中学时代提交的思想认识与生活总结,正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两则材料都“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如果学生能够从这两则材料出发,联想到更多的语用典型案例,阐释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的普遍规律,也可谓独辟蹊径的好文章。


语文是立德树人的独特载体,其育人价值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体现出来的。这道写作试题所涉及的考查意图与目标,既是普遍的,也是个性的;既是抽象的,也是鲜活的;既是主题教育的,又是语言文字的。所谓“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要立得住,要对每则材料各自的观点、两则材料之间的联系有充分的认识,并能有丰富的延展。寓思政于语文之中,以语文体现思政的道理,正是试题的初心。


试题内容: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材料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和场合发挥的不同作用,最后一句话“故事是有力量的”是材料的主旨。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列举的代表性场景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


远在原始时代,人类就通过讲述神话和传说,团结部族,形成合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常通过寓言等故事阐发学说;秦汉以来,故事变得日益丰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当代社会,各类故事层出不穷,像我们熟悉的革命英雄的事迹、春天的故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大多数考生成长过程中都有听故事的经历,对各类故事的力量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真切感受,因此本题题材范围很广,贴近考生生活,考生可以根据材料列举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思考,选择最有创意也最适合自己的题材写作。


关于什么是好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有的故事胜在情节曲折,有的则胜在人物生动;有的故事优点在通俗易懂,有的故事优点在思想深刻……一般来说,从故事的内容着眼来判断故事的优劣,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方式,至于故事的讲述方法,是对故事力量的进一步理解,是对故事艺术的进一步认识,自然也是题中之义。


故事的力量如何发挥,在何种情境下发挥,可以想象的空间非常广。生活中,好的故事可以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激发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好的故事,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赋予我们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智慧;个人的命运可以通过一个好的故事改变轨迹,国家的形象可以通过好的故事得到充分展现。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和思考选择合适的角度来立意,既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印象最深的部分,讲述故事如何发挥力量;也可以自行设计情境,讲述故事所带给人的力量,带给社会的能量,或带给时代的影响。


这个话题各类不同文体均有可以发挥自身文体优势的地方。考生可以记叙自己或他人生活中的故事和感悟;可以对某个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对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也可以探讨怎么讲故事才能让故事更有力量等问题。既可以书写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方面和个性感触,也可以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形象等宏观问题。本题审题难度不大,也体现了对考生的友好。


试题内容:新课标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是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衍生出相关的作文话题,写作与卷内其他模块材料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对话性。为避免写作受到阅读因素的制约,选择了关联相对浅显的语用材料。


作文试题,通过语言文字运用II的材料中提及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引出“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话题。材料所说的“自己的空间”,可以指现实中的空间,也可以指向虚拟的空间。“希望有”是一个意愿,值得肯定。青春期的高中生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生活中面临着自我发展、青春友谊等各种困惑,也面临学习任务繁重、求学压力大等问题,有时会表现出一些稍显自我的情绪,让长辈担心,甚至被认为“谁也不爱”,这种定性反而可能会把青少年推向封闭的自我空间。而试题以“放松,沉淀,成长”定位,就是命题者对青少年成长需求的一种换位思考,是就“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所做出的善意表达,意在理解青少年,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作文试题呼应了这一要求。


对于青少年来说,“自己的空间”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是放松心情、安放心思、积蓄力量、为继续成长加油充电的地方,那里有自己的烦恼与愿望,以及朋友的友谊、社会的关切、未来的想象等等。考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空间内容的介绍,或就怎样打造“自己的空间”立意行文,展示自己的成长故事;可以就为什么想有“自己的空间”倾诉心声,与父母师长对话,告诉他们,对于我们想有“自己的空间”不必过虑,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可以思考“自己的空间”的存在意义,比如通过自己的空间可以暂时得到放松,可以沉淀自己的情绪、思考和想法,让自己得以更好成长;还可以反思“自己的空间”的局限性,避免只是从自身角度、单一视角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语言文字运用II中提到的戴耳机只是一种方式,这个信息起提示作用,考生可以由此联想到其他方式,如阅读、写日记、做剪报、独自跑步等,都能为青年营造一个自己的空间。


作文试题贴近考生实际,引导考生思考“自己的空间”的意义内涵及相关问题,正面引导青少年勇敢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激励青少年建康成长。话题内容明确,选题立意简易,便于考生展开思考与联想,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高擎思想大旗,坚定理想信念。统筹设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机融入试题。一是直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原著原文;二是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相关系列讲话精神,如“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思维能力”“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等。


立足学生生活,鼓励个性表达。作文题与考生生活息息相关,每道题可书写的空间与切入角度都相当多,学生既能紧扣时代脉搏书写重大主题,也能结合个人生活与学习,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表达个人成长中的感悟与思考。


精选思辨材料,提升思维品质。全国甲卷思辨型作文材料文字精到,启人深思,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观察、归纳相应现象,并凝练成鲜明的观点,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阅读写作关联,引导深度学习。新课标II卷是读写结合类新题型,根据本试卷其他模块的阅读材料,生发出相关写作话题或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在读、思、写之间转换,做到深入阅读、延伸思考、个性写作。


2023年高考四道作文试题合理布局,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学细悟笃行。试题精心选材、精心设问,题面简洁但意蕴丰富,启人深思,切实发挥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向上滑动阅览

2023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课标I卷、新课标II卷4套高考语文试卷。试题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鼓励学生在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厚植情怀、锤炼品德、砥砺心志,引导广大青少年勇于创新、勇于思考、勇于实践,在新时代扬帆起航,笃志前行。


一、着眼全局、立足大局,在语文情境中培根铸魂


语言文字运用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在语文情境中体现出来的。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统筹设计,精心选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凝心聚力,高擎思想大旗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青少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悟真理力量,掌握思想方法。全国乙卷写作试题和新课标II卷现代文阅读I的材料摘自习近平总书记讲话。


全国乙卷写作试题

“一花独放不是春”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两则材料分别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和2014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虽然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问题,但揭示的道理是普遍的。材料一可以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于人与人的相处。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说明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大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小到个人之间的交往,莫不如此。两则材料并举,又构成了对话关系。考生写作空间大,可切入角度多。


新课标II卷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11月16日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谈谈调查研究》。该文文风雄辩切要,论证“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以及如何“学习和掌握正确方法,努力提高调查研究水平和成效”,相关精神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讲话中不断得到贯彻和深化。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把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材料一选取的是讲话中关于调查研究应坚持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原则的两段,要言不烦,观点明确,启发广大青少年汲取其中的智慧,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真知灼见。


2.增强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文章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现,有助于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新课标I卷写作试题以“故事的力量”为中心话题,引导考生思考故事这一载体中蕴含的事实、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讲好故事的重要意义。


新课标I卷写作试题

“故事的力量”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什么是好故事、讲好什么故事、如何讲好故事,都是好的写作角度。考生可以联想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苏武牧羊、木兰从军等故事带给自己的启发;也可以从新时代中国故事“主讲人”的角色出发,探讨如何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形象。


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文中周尧卿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事母至孝、周济亲族、为官爱民。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选自《韩非子•十过》,文中曹君因“无礼”而“绝世”,釐负羁因“守礼”得以保全自身并惠及百姓。试题引导考生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复古。 


3.育人育心,弘扬劳动精神


“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精心选择体现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理念的素材,强调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融合,引导考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真正懂得尊重普通劳动者。


全国甲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巴金的散文《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文章赞美机械具有“创造的喜悦”和“散布生命”的诗性,以独特的视角塑造工人形象,礼赞劳动,引导考生思考“机械的诗”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创造。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用当代作家曹多勇的小说《长出一地的好荞麦》。小说主人公德贵在得不到众人理解且多次失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耕种河滩地,既反映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引导考生思考“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道理,自强不息,无惧失败。新课标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选用当代作家陈村的小说《给儿子》,文中写到下田劳动的深切感受,年轻人经受劳动的洗礼,不仅能增强体质,“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还能感悟到一些根本和永恒的道理。


二、应对变局、提升格局,在思维考查中启智增慧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是有力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人才培养要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2023年语文试题加大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1.考查逻辑思维,提高思辨能力


逻辑思维是指人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辨识信息、把握事实真相、清晰表达见解。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从能否形成观点、能否合理推理、能否严谨论证、能否准确表达等多个方面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考查。


全国甲卷写作试题材料给出“人·技术·时间”的话题,但未作其他过多限制要求,为考生预留了思考空间。考生从话题出发,结合个人体验或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分析、归纳、反思相关现象,凝练成自己的观点,再寻找并使用恰当的证据支撑观点。试题材料非常简洁,需要考生调动联想、迁移、推理等能力,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形成观点、展开论证。考生也可以通过记叙、抒情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全国甲卷写作试题

“人·技术·时间”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I材料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西方媒体在关于拉美地区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中大量使用“竞争性真相”,使读者产生误会甚至引发良心危机。试题通过这一事例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信息时代理性分析和审慎判断的重要性,提醒考生在面对热点事件时应走出情绪判断的误区,明辨深思,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材料摘编自王富仁的《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着眼于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相互关系展开论述,也有较强的思辨性。


2.考查形象思维,提升审美素养


形象思维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主要的思维方式,对于丰富精神、净化心灵、提高修养至关重要。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精选文学作品,针对作品特点设问,带领考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并在直观体验的基础上,调动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文学形象的感受、理解、思考。


全国乙卷语言文字运用I材料节选自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俩老头》,语言精炼、富有特色。节选部分以寥寥数笔刻画人物特征,形神毕肖。试题考查对文学文本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要求考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恰当运用文学语言增强小说审美表现力的。新课标I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节选自沈从文的代表作《长河》。节选部分描写萝卜溪社戏的盛况,情节集中,富于民俗趣味。舞台场景描写热闹酣畅,自然风景描写清幽秀丽,人物描写具有传统世情小说的风韵。


新课标II卷古代诗歌材料选用北宋林逋的七律《湖上晚归》,写诗人秋日傍晚乘舟归家所见,于景物描写中见出诗人的恬淡心情。第16题要求考生思考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观点是如何在诗中得到印证的,引导考生领悟古典诗词的隽永魅力。新课标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选取南宋林希逸的七律《答友人论学》,以诗歌的形式讨论治学的道理。尾联“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化用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第16题由此设题,启发考生思考: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全国甲卷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3.考查科学思维,激发探究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重要性。2023年5月29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科学不只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的集合,也表现为一种认识和思考世界的正确的思维方式。语文中包含科学的要素,试题也多有体现。如通过文质兼美的科普文章激发考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在思辨性文章阅读中考查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在科学类论文、论著阅读中考查梳理探究、归纳概括、假设验证等思维方法,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


全国甲、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分别摘编自德国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和英国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的《深时之旅》,旨在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前者生动形象地介绍植物之间如何使用特定的“语言”沟通,带领考生深入森林、了解植物的秘密生命和树木的感知能力。第6题要求学生回答,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带给人们什么思考,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从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作深入思考。后者则以理性而富有文采的笔触,呈现了人类栖居的大地之下以“深时”计量的岩层、冰川、山脉的信息,鼓励考生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踏上“深时之旅”。试题设问既注重营造热爱科学的氛围,激发青年学子的求知欲,也引导他们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观念。


三、平稳布局、开拓新局,在考教衔接中以考促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各项改革进入关键期,2023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积极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新理念,主动呼应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增强试题的创新性和开放性,引导一线教学扭转功利化倾向,在提高课堂质量、夯实知识基础、培养能力素养上下功夫。


1.依据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方面,考查考生语言积累、梳理与迁移运用能力。


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语料摘编自张志公的《说工具》一文,通过介绍三位教师对成语“破釜沉舟”的不同教学方法,引入对语言作为思维和交流工具的思考。第20题要求学生任选三位教师中的两位,对他们的讲解分别作出评论。第21题要求从“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材料中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试题浓缩了阅读表达、探究梳理等典型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考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作答的过程中要考虑语言交际的有效性和对知识的活学活用。


新课标I卷和II卷的第17题(3)小题,设置真实生活情境考查对古代名句的应用,答案并不唯一,填入的内容只要符合设定场景即可,不仅考查考生是否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背诵古代诗文名篇,而且考查学生能否学以致用,将背诵的名句迁移到具体情境中,利用语文能力解决现实问题。


新课标I卷和II卷

第17题(3)小题


(3)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_____,_____ ”就很好。


(3)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_____,_____”。


2.衔接统编教材,推进课堂改革


2023年,17个使用全国新课标卷的省份所用的教材均为国家统编教材。新课标I卷和II卷试题系统地增强了与统编教材的关联,引导一线教学用好统编教材,优化教学方式,重视新增内容,提高课堂质量。


一是关联统编教材中的学习任务。新课标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要求考生写一则关于作品短评的思路,这一命题指向统编语文教材高中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中“学写文学短评”的学习任务,教材为初学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如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善于聚焦、抓住小切口等。试题题干中给出甲、乙两组不同的关键词,契合这一指导方向。


二是关联统编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新课标II卷的信息类文本阅读I与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关联,第1题选项B中提到毛泽东同志《调查的技术》一文,正是第四单元的学习资源。新课标I卷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则关联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中“辨识媒介信息”等相关内容。


三是关联统编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的词义理解试题勾连教材内容,如全国甲卷第11题B选项将文中“何怨”与教材中李白《行路难》“今安在”的结构进行比较。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试题不要求考生具备系统的文言文语法知识,只需要熟悉课文中同类句子即可。


四是关联统编教材中的选篇。新课标I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7题B选项“传统白话小说常以描摹衣饰来刻画人物,本文写社戏之日长顺走动拜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来表现长顺的郑重守礼”,C选项“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D选项“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要求学生熟悉教材中的传统白话小说和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


3.创新命题形式,减少机械刷题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的要求,使用了多种新题型,不同卷种同一模块试题也有差异。这一举措释放出明确的信号:提高分数要依靠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素养的提升,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收益将越来越小。


4道写作试题形式和考查侧重点各有不同。全国甲卷写作试题“人·技术·时间”,材料的思辨性特征明显;全国乙卷写作试题“一花独放不是春”,使用两则内容相关而富有张力的材料;新课标I卷写作试题“故事的力量”,材料围绕特定的话题组织;新课标II卷写作试题“青少年自己的空间”是一道读写结合类试题,材料是从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中衍生出来的。其中,读写结合类试题是新推出的题型。由于是首次在高考全国卷中正式使用,所以,只是和其他模块材料进行了弱关联,避免阅读障碍造成审题立意的困难。


新课标II卷写作试题

“青少年自己的空间”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套试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全国甲卷和乙卷为单一文本,新课标I卷和II卷为复合文本,材料由相关的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如新课标I卷文言文阅读两则材料分别选自《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聚焦于“赏罚”问题,展现了法家和儒家主张的差异以及两家立论驳论的交锋,两则材料之间形成一种张力;第14题针对两则材料设题,要求考生进行比较阅读、批判性阅读,思考子鲋在批驳韩非时如何抓住其论述的关键漏洞。新课标II卷两则材料分别选自《百战奇略》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前者是对淝水之战史事及战略的记述,后者是基于史事及战略的评论,两则材料构成对话关系。4套试卷的文言文断句题要求考生从8个断句点中选择3个正确的,避免单纯利用排除、猜测等技巧作答的可能,有效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引导考生认真阅读原文,真正理解文意。得分可以有0分、1分、2分、3分四个等级。区分度得以提高,更能客观体现考生能力水平的层次差异。


新课标I卷

文言文阅读断句题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4套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形式和考点各不相同。全国甲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形式是“一拖五”,考点是俗语使用、句子修改、仿写、评论、成语讲解要点;全国乙卷语言文字运用I和II,形式分别是“一拖三”“一拖二”,考点是词语用法、句式含义、句式表达效果、语句补写、语段删改;新课标I卷语言文字运用I和II,形式分别是“一拖二”“一拖三”,考点是语句补写、病句修改、重叠词语的含意、标点的表现力、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新课标II卷语言文字运用I和II,形式分别是“一拖二”“一拖三”,考点是成语填写、语句表达效果、疑问代词用法、语句补写、病句修改。


4.尊重成长规律,鼓励个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为考生提供展示个性、表达真情实感的空间,鼓励考生勇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勇于表达自我。


新课标II卷写作试题材料提出“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现象。高中生处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生活学习中面临着各种困惑,同时也面临学习任务繁多、压力大等问题。试题贴近考生生活,与青年的成长息息相关。考生可以通过对自己空间内容的介绍,展示自己的性格,表达对成长的思考,也可以与父母师长对话,告诉他们不必过于担心青少年希望有“自己的空间”的想法。因为它是自我的,也是开放的,是向内的,也是向外的;在“自己的空间”里,也有对社会的关切,对未来的想象。这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大画卷已经徐徐铺开,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育人,为国选才,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夯实知识基础,提高能力素养,鼓励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同题作文


来看看“场外选手”

他们怎么写高考作文

天机云锦用在我

湖州中学老校长 沈培健


“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算数学时,太平洋彼岸的海鸥正振翅掠过城市上空”,新东方一转身,便是东方甄选的直播,又是一波风生水起,而它最有力的助攻,就是“故事”,故事吸粉,故事带货。


依我之见,真正的好故事,不是浅薄的戏谑,不是奇异的怪诞,而是让人反省,哺育独立思考能力,催人自强,为自由心灵赋能的短章。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了个“洞穴人”的故事。一些人被束缚在洞穴里,头只能面对洞壁。洞穴外的世界投影在洞壁上。这样过了很久,他们把投影看作真实。某天,一个人意外挣脱束缚,走出洞穴,看到阳光下的真实,才知晓之前所见的只是投影。—— “一回头”就可以见到真实的阳光,何以不肯?何以不愿?究竟是什么“束缚”让大多人终究不能转身?


蔡崇信,原本是代表一国际公司跟马云谈判入股事宜的,殊不料却被马云“忽悠”而放弃70万美元年薪,拿着500元月薪和阿里巴巴一起创业。罗宜威的选择,也是我眼里的好故事。几年前,他从优裕安稳的国企裸辞,成为自由职业者,风雨自担,温饱自负,入主“流氓兔视觉”,昼伏夜行,航拍广州,捕捉羊城一个个绝美的瞬间。不少人笑话他的傻帽,但是他觉得有温饱无虞的微笑,就好!


他们的故事,让我顿悟:人生而自由,却往往为俗物束缚。“物物而不物于物”,多好!这样的选择,才是自由,才有自我。一克的愿意,胜过一吨的勉强。愿意,是长在地里的苗,生着根,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是自信的生命;而勉强,只不过是摁在草里的牛,踅摸的只是迷醉的歌谣。国足的队员年薪过千万,大多还有自己的产业,然后呢?无非让足球踢成了笑话和丑话而已。正如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斯坦贝克所说的,优渥的物质生活让人痛失纯真的气质,背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本性。


人生失去了精神的自由,而成为物质的奴隶,永远成不了大气候,甚至只是行尸走肉。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亲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故事,让人痛彻心扉。但也是我心中的“好”故事,因为他的警句——“人类最大的困境,来自于自我奴役。”近年来,“旅游自由”“工作自由”“房子自由”之声,不绝于耳,但少有人提到“精神自由”,或许,在许多人的默认之中,“财务自由”都“九段”了,精神自由自然也在其中了。


殊不知,精神自由“根本”就不是一种增值,而是深植于一切自由之下的“根本”。“河的第三条岸”,是暗昧的河床,是灵异的冥界,还是玄妙的天空?或难有确论,但第欧根尼所言“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王”的指向,必然是心灵的世界。


从传说中的浮槎,到今天的神舟,集体记忆中胼手胝足的故事,相传了三千多年,终于让梦想落地,让现实升天。一个人的华章,尺度不同,但殊分而理一。芒种甫至,割麦栽秧两头忙,是圆融,也是发端,一如今日的校园。一丛一丛的金丝梅、波斯菊、栀子花,粲然于窗外。草木之间,自由着金黄,深红,淡白,就像学子们细细碎碎的念想,澹然而浓郁,是一个一个簇新的仲夏。


真好!


仰望星空,书写人生故事的精彩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朱小峰


所有的故事都赋予我们人生的思考,但只有在自己的故事里,我们才能书写人生的精彩。


书写人生故事的精彩,是在一个高高的信仰灯塔指引下,永不疲倦地追求那些光辉的瞬间,忍受多少的孤独,忍受多少的伤痛,“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当我们走到理想的最高点,回首漫漫路程,这些属于我们个人的光辉的瞬间,就让我们的生命拥有了成功的标签。


曾几何时,我们追逐着无聊的时尚潮流泡沫,却不知道有什么政治经济大事件在今天的舞台上登场;曾几何时,我们在为周围无数的诱惑匆忙躁动,根本无心停下来,想一想,究竟哪条路才适合印上自己的脚印。肩负着“强国一代”的寄托,我们却还在用稚嫩的瞳孔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仿佛刚刚离开母亲怀抱里的襁褓。真正属于我们的故事,该怎么样去书写?


人生故事的书写,需要我们仰望星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寻到自己的精彩。


仰望星空,我们必须高昂起时代的精神,与祖国的发展脉搏同步跳动,丑陋与邪恶终会过去,那静谧而祥和的辽阔就在不远的前头;仰望星空,我们必须撑起我们的脊背,做一个负责的人,无论挫折艰辛,我们都微笑着思考,乐观完成自己的人生故事;仰望星空,我们必须深爱着脚下这坚实的土地,永远记住我们来自哪里,即使被委屈了,也要选择坚强。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只有仰望过星空的人,才能跋涉至生活的最深处,即便心灵绝望而离去,也会在星空中刻下自己的坐标;“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们终究不懂李白的孤独,浮云一片片地过去,他的诗句却会留下芬芳在我们的诵读中。我们在夜晚中诵读,因为星空中有人在听。


十五岁的刘胡兰,从容地走向铡刀,脸上还带着初来的青春气息;文弱的江姐,永生在渣滓洞的烈火中,蓝色的旗袍还有她最爱的围巾。仰望星空,她们就会出现在我们的世界,信念和执着熔铸成的眼神,久久不会逝去。


我们追随着张骞西去的漫漫马蹄,大国的威严在不断地开拓进取中跃入青史;我们遥望神舟十六号的巡天轨迹,民族的自豪感引领一代青年砥砺科技的尖端。这是我们的故事,是我们五千年未曾熄灭的熠熠精彩。


奋进、拼搏、坚定,我们仰望星空的璀璨骄傲;更快、更高、更强,我们书写人生故事的精彩。


以故往之事,谱新生之诗

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

理科试验化学221班 陈炳睿


“凡为过往,皆为序章”,莎士比亚一语道尽故事本真。故事之所以被广为传颂,在于其深邃而透亮的内核,能够折射出一个人、一群人,乃至整个民族的魂魄。它是事物的写照、形象的载体,也是被赋予了情感与哲思的多重解析。它的力量源自其所厚植的沃壤,瓜瓞绵绵,赓续百代而不绝;源自其所仰赖的载者,大笔如椽,析取本质于现象。于是,故事似淙流,缀连起民族的精神血脉,潺湲至今。我辈当以故往之事,谱新生之诗。


故事是民族精神的集大成,是纷繁义理的归一。稽之古史,燧人氏取火种以资华夏,始皇帝履至尊而制六合,他们的故事挥斥着澎湃无畏的胆魄;鲍叔牙举管仲为相,不计前嫌,传为管鲍之交,唐太宗纳万族来朝,四方宾服,成就贞观之治,他们的故事抒写着有容乃大的气量。泱泱千年华夏史,道尽多少故事,每一则故事都是民族精神的写照,在每一位华夏儿女的脊髓里流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奠定民族底色。


故事是既往现实的集合体,是后世万民的楷模。“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故事为我们指明前行的方向,“来吾道夫先路”。前有万户升天实践之故,后有神舟系列载人航天之伟业;前有悟空腾云驾雾之故,后有歼系列探求速度之巅峰。凡此种种,犹如共工之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皆为开天辟地之伟业。无论故事是真是幻,其承载的人民美好愿望不会改变,它随着故事的代代传承,成为人民奋斗的原生动力,毅然向前推进。


讲好故事,意味着我们应探求其内核,将故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故事传承不绝,身处于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赋予故事新的诠释,融入时代亮色,使其更优地适应时代洪流的趋势。如东周之纵横家为《诗经》注入新解,以得其所用,说百家诸侯;鲁迅亦以《故事新编》为民呐喊,挽万民思想于既倒。拒绝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所谓“单向度的人”,汲汲忘本,不思进取。纳新思想、新解析于旧故事,是时代之于我辈的使命,它已悄然将时代的大笔递交于我们手中。


写好故事,更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奋斗目标,以故往之事,谱新生之诗。故事既已故,还应谱新篇,新时代下的我们是时代的执笔人,以踔厉昂扬之姿谱写新故事。新旧交替间,诗篇既成,后世观之,亦复如是。


观古鉴今,千灯辉映

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

文科试验中文221班 王秋骅


钩沉稽古,发微抉隐;观故掌前,鉴事启后。泱泱华夏,沉淀着深厚浩渺的文化底蕴,流传着荡气回肠的真情往事。这些好的故事有个体生命的表达,有民族精神的彰显,我们在倾听与传承,我们本身也在叙述与构建,千灯相照,互映生辉。


好的故事在以文化艺术形式为载体的基础上,是历史更加生动的呈现,同时又充满人文情怀与力量。往古循迹,领祖风骚、诸子散文、铺采汉赋、唐宋诗华……观文亦观史,感文应感气。从庄周梦蝶到屈子投江,无论是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好的故事都在文本中表现了虚构的真实,在记录中演绎着善恶的博弈。前人留下的浸透血泪的爱国诗篇、秉笔直书的史传、普罗大众的生存默言,这些故事立场鲜明、格调健康而情感浓烈,无一不是传达了个体或集体在特定时期独有的审美意识与气韵情致。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好故事不乏与其他民族文化碰撞融合而后兼收并蓄,内核表达上凝聚着儒道佛思想等众家之品格,蔚为大观,气象万千。对于这些故事,我们倾听着,传承着,从中感悟,汲取力量,进而对自我重新定位与认知,或是获得生命积极向上的勇气,或是充盈灵魂,使之愈加丰满。


我们在倾听与传承好的故事,我们本身也在构建与叙述。前辈与后人本自相对概念,故事是凝固的文本,也是动态的抒写。与古相对照,近代中国的故事同样可歌可泣:九原板荡,百载陆沉,无数仁人志士为救正时弊而奔走,血荐轩辕、殒身不恤;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五四青年,赤心报国……与近代相对照,当今中国又何尝缺少好故事?于敏、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一个个共和国勋章人物的名字家喻户晓,熠熠生辉。


历史是流淌的星河,故事的形式和叙述半径不断多元化,从文本到声音、从书籍到网络,从个人到集体、从家到国。而好的故事内核价值始终丰富多彩,动人心魄。


“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在集体中的意义,也仿佛是人类文明对宇宙的意义一样,在浩瀚无垠当中叩击出微弱却伟大的回响。”当今中国青年又何尝缺少好故事?宋玺以戎装点缀青春,于逸飞跪地救人诠释医者仁心,张国丹返乡助力非遗传承……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也应从好的故事中体味生命蓬勃的张力,寻觅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以更加积极昂扬的姿态砥砺前行。


回望过往,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我们在倾听与传承,我们本身也在叙述与构建。愿我们都能在盛世抒写属于自己的好的故事,共同点亮千灯焰火。


谛听故者之事,传扬谱写时代未央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228班 孙艺玮


“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而故事,作为文化的载体,让文化以更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每个人的内心世界。站在时间的彼岸,我们回首漫溯一道道历史的鸿沟,在苍茫间感受故事的力量。


故事,从不仅仅是印刻在纸上或是为人口耳相传的闲谈旧事,更有着震撼心灵的力量,足以成为我们航行路上灯塔的光芒。当苏轼屡遭贬谪却在举箸食野菜之时言道“人间有味是清欢”,其对于人生境遇的豁然与旷达跃然纸上;当杜甫身居陋室“屋漏偏逢连夜雨”之际仍高呼“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拳拳爱国心、惜才情赫然迸发而出;当屈原立于汨罗江畔,留给后人的不只有香草美人的高洁品质,更有碧血丹心之浩气长存……无数个他们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可属于他们的故事,却点亮了千千万万后继者所秉之炷,足以支撑他们走过黑暗。


而我们,不仅仅是故事的听众,更是故事的传扬者,乃至创造者。


面对宏伟的历史长河,我们度过的不过是蜉蝣之年;面对浩瀚的苍茫宇宙,我们所占据的不过是尘微之末。可尘微之末亦能补益山海,萤烛末光亦能增辉日月。“时代的一粒尘,落在个体身上,就是一座山”,但当我们一齐承载,便拥有足以推动时代之巨轮之力量。


一张最美教师张桂梅轻轻倚靠在《红岩》角色“江姐”饰演者肩上的照片成为了人们关注一时的热点,也让我们猛然发现,身处不同时代甚至不同世界的人物,也会有振聋发聩的影响力。“我是一名党员”是张桂梅坚守在属于自己的“战地”的一大原因,她坚守“内心”,不忘“初心”,而江姐作为她的精神榜样,给予了她“红心”的力量——正是这三心组成了她的赤子之心。当张桂梅与“江姐”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也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青年从“听故事者”转向“讲故事者”的可能性。


讲故事,要讲“好故事”,更要“讲好”故事。这就要求我们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甄辨能力,也要有寻找合适传播方法的能力。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泱泱中华之八千年岁月中积淀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自豪。随着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不可避免地被无数信息裹挟着前行,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机遇——“网红”李子柒用视频展现中华文化,正是在用中国声音诉说中国故事。我们也应当综合时代背景,结合自身优势,用属于中国青年的声音,让世界听到中国的故事。


作为新生的一代,中华未来的故事,也即将由我们展开。踏浪前行,我们应承担起时代的重任,努力找到自己的方向,为属于我们的故事,添一笔色彩。


我们是历史故事的倾听者,是中华故事的传扬者,更是时代故事的书写者。慨然以赴青春岁月,毅然挺起时代担当,斗志昂扬中,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高考作文”的高讨论度背后

是对即将迈入大学的青年人的关注

也是对个人过去学生时代的怀念

一张试卷

掀起记忆的层层波浪


东阳市中天实验小学教师 张磊:

“向前跑,迎着冷眼和嘲笑......”熟悉的旋律牵动着我的思绪,那一年,我参加高考。那时候,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怎么样的,可漫天星光知道啊!寒窗苦读数十载,秉读诗书千万册,日夜奋进辛劳悴,只为高考题名时。没有什么困难是能阻挡我们前行脚步的, 再滂沱的风雨,在浩瀚的天空下终将放晴,再泥泞的征途,在奋力的前行中必将抵达。


高考只是测验的开始,人生处处都是试炼。不管未来如何,都不要停下步伐,满怀期待而又坚定地向前走去。你所拼命争取的,最终都会如你所愿。真没什么熬不过去的,抬头看啊,那片星空为你而亮!


玉环市坎门一中教师 许容:

我高考那年的作文是一道图形题,题干大意是有四种图形,无论怎么归类都可以说得通,引出最后的结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转眼到了2005年,九年级语文课本里一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映入眼帘:那四个形状迥乎不同的图形像老朋友一样隔了几年忽然出现,它们扯扯嘴角、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记忆的云彩。天啊,我当初的高考作文题,竟然是有原文出处的,竟然还成为了我要教授的课文,一时间感觉高中那段艰苦而坚韧的岁月有了时空上的回应:这当真是奇怪的缘分。


时光荏苒,我逐渐明白“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真是个正确的答案。当写这道作文题时,我们一代年轻人走出家乡小县城,走向大学所在的城市,面对全新的人生考题,还没有想那么多,还没远见到未来会走出不同的人生道路。我想当年出这道作文题的老师,必是一位充满思辨智慧的老者,他在新千年给我们这批莘莘学子出这样一道作文题,一定会想到:这些孩子填志愿的时候不止一个答案,读大学的时候也不止一个答案,毕业之后选择职业也不止一个答案。他像先知一样,悄悄地给我们预告:人生的岔路很多,每一条都可以是“芳草萋萋”,每一条都可以成为我们一生的道路。


诸暨市浣江幼教集团教师 应蕾:

回首那一年的高考,我深深地感激那个夏天的挑战和自己的努力。我明白了,不论结果如何,那年的高考,那是我青春的标志,那是我人生的转折,那是我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回忆,因为我坚定地追求过,努力过,那就是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浙江传媒学院教师 张玉婷:

时常感到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高考的结果固然很重要,但准备高考过程中长久形成的良好品质与习惯更会让我们受益终身。即使已经过了高考,我们这一生要学习的、要吸收的知识与经验依然非常非常多,我想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保持自己的学习状态,让自己一直在路上。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为高考拼尽全力,也能不囿于高考,让自己的人生都能闪闪发光。


永嘉县乌牛第二小学教师 叶静洁:

一次高考的选择不能决定你的一生,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们,是我们一路在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奔跑,跑出现在你脚下的路。所以,不要纠结高考的成败,它决定不了你的人生。当下的路是你一直努力跑出来的,当下的你是你最美的样子。


曾经

我们以为高考就是一切

后来才懂得

那不过是人生的一段宝贵经历

所以

正在全力以赴准备高考的人呀

你们的今天是无数人羡慕怀念的昨天

哪怕此刻的你觉得迷惘

哪怕只是凭着惯性往前走

总有一天会在跌跌撞撞中找到目标

从此一步一个脚印

坚定地迈向前方




来源丨综合微言教育 光明社教育家 浙江师范大学 湖州发布  潮新闻 南湖晚报 晚上八点等

责任编辑丨潘玉萍

转载请注明来源:浙江省教育厅官微“教育之江”

投稿邮箱:zjsjytwx@163.com

更多精彩

» 轻舟已过万重山——2023浙江高考首日见闻


» 2023高考作文题目揭晓!你的奋斗比故事更有力量,愿你执笔为剑,继续乘风!


» 写在高三最后一天,校长们的#一人一句祝福2023高考生#


» 我高考那年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