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课间”、年轻人“躺平”、教师减负……代表委员们持续建言献策
1月23日
在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省长王浩作政府工作报告
来自教育系统的
代表委员
结合自身工作、学习
展开热议
↓↓↓
省人大代表、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
(产教融合处)副处长 易淼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谋划了一系列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真招、实招。作为一名来自职业教育领域的省人大代表,我将聚焦“教育强省”“人才强省”等战略任务,充分发挥代表优势,深入基层一线,广泛听取民声民意,为破解职业教育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谏有用之言,献务实之策,为浙江高水平推进创新强省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省政协委员、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党委书记 王珩
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丰富,催人奋进。未来,我将和同事做好学术研究,探索建设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做好资政建言,围绕建设开放强省、教育强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领域,梳理国际经验启示;做好人才培养,以实施外交部教育部专项为契机,培养面向非洲和“一带一路”的高层次人才;做好国际传播,推动请进来走出去,邀请国际智库媒体代表走进人大、政协,以生动方式在国际上讲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故事和浙江实践。
省政协委员,
浙江外国语学院院长、
党委副书记 张环宙
作为一名来自高校的省政协委员,我特别关注我省高等教育强省和文化强省建设,这次也围绕培养高端国际传播人才进行了建议。我们要奋力扛起新的文化使命,聚焦推动我省国际传播能力整体跃升,完善国际传播人才培育机制,增强国际传播人才培育的社会支持,打造教育与外交事业深度融合平台,为浙江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提供坚实支撑,贡献更大担当。
★
★ ★ ★
★
浙江两会正在进行中
教育界代表、委员们
积极履职尽责
持续对教育等话题建言献策
引导博士到企业就业
让“消失的课间”重回校园
缓解“慢就业”问题
清理教师非教学类事务
↓↓↓
省人大代表、
民盟浙江省委会副主委、
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 唐睿康
引导博士到企业就业,有助于科技创新发展
唐睿康长期关注科技创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今年的浙江省两会,他带来的建议也与此有关。
他介绍,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其科研投入占社会科研投入的70%,但据不完全统计,在企业就职的博士在博士群体中占比还不到20%。
相关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毕业的博士数量快速增长,但是愿意去企业就业的博士比例徘徊在低位。这和培养体制与市场需求脱节、企业与高校联系不够紧密、制造业对博士吸引力降低等因素有关。
“高层次人才是高技术的原动力。我们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积极引导博士去企业就业,而不是在编制内就业。”唐睿康说。
此外,唐睿康带来的另一个建议是关注大型科学仪器的开放共享。科研仪器是科技创新的基本条件,也是重要的科技创新成果。
自2018年起,我国每年发布中央级高校院所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情况,以评价考核为手段,在激励引导科研仪器开放共享上取得了良好成效。此外,各地也陆续出台若干措施,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资源面向民营企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帮助企业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目前我省大型科学仪器大部分集中在高校里,把高校仪器对企业及对全社会开放,可以促进科创发展,是需要我们积极推动的。”
唐睿康认为,通过优化行政管理可以促进高校大型科学仪器的开放共享。“建议我省在对高校的考核当中应加强仪器共享这一项,让企业在科技研发的保障和支撑方面能从高校获得更多的资源。”
省人大代表、
省特级教师、吴兴区教育局
教学研究与培训中心小学
英语教研员 郭美阳
卸下非教学负担 让老师“轻装上阵”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充分激发老师们主动作为,就要给他们创造安心从教的良好环境。”1月23日,郭美阳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年省两会,她将提出有关为学校、教师、家长“松绑”,减轻中小学非教育教学工作的建议。
扎根教育一线多年,她常常在思考如何构建“看得见学生个性彰显”的教学生态。近年来,中小学学生的学业负担有所好转,各地各学校也纷纷创新实践,推出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发展。
但郭美阳在调研中注意到,一些中小学出现了人手不足以及教师任务多、压力大等问题。有老师反映,工作时间过长,以至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教研、充电,不仅无法抽出时间照顾家人,就连自己的身体健康也受到影响。
“一线老师的工作是幸福的,因为可以陪伴孩子们一起成长。但他们同样也面临着极其繁重的压力。”郭美阳提到,在“双减”政策下,学生要“减负”,必然会要求学校和老师“增负”,实现教育教学提质增效。但许多教师的“累”,其实来自教学以外。填表、考评、比赛、评估……大量的非教育教学工作事项,不仅把老师们的时间占得满满当当,还普遍存在内容重复、针对性差等问题,没有充分考虑青少年的认知范围和能力,难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为了减轻非教育教学工作给学校、教师和家长带来的负担,郭美阳建议,从省域层面开展专项清理,对于确实需要学校加以重视、配合推进的工作,例如食品安全、垃圾分类等,予以保留并支持其进一步发挥作用;对多头重复的同类评比考核事项,进行优化合并、组团实施;对教育质量提高无实质促进作用的活动,则要予以删减。同时减少评比考核的形式化要求,对台账资料、上墙制度等进行简化清理,做到能减则减。
“面向学生群体布置的活动和学习内容应当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规律,要用好儿童语言,讲好儿童故事。”郭美阳认为,应当充分考虑学校办学特色、学生年龄特征等实际情况,差别化开展活动,避免过度集中或面面俱到。此外,还可以结合学校思想品德及艺体等课程设置安排,邀请专家进课堂授课或者安排学生“走出去”体验参观,做到非教育教学工作安排科学合理、讲求质效。
省人大代表、
衢州市龙游县教育局
教研室教研员 蓝雪敏
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需多部门协同合作
在今年的省两会上,蓝雪敏代表提交了一份关于“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多部门协同机制”的建议。她提到,2023年4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该计划强调多部门联合、医教体融合、家校社协同,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基于此,蓝雪敏代表建议,在省级层面应当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家庭参与的组织领导体系,明确各部门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的角色和分工,让县级层面实施有据可依。她还建议,实施学生心理健康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定期交换工作信息,共同制定工作计划、共同实施关心关爱措施。同时,高效整合系统的社会公共资源,实现跨部门专业人员、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从而解决人员短缺和资源分散等问题。
“通过上述措施,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全面、高效、协同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机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保障。”蓝雪敏代表说。
省政协委员、
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 袁清
让“消失的课间”重回校园
“现在中小学课间十分钟,学生被‘圈养’在教室的现象普遍存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很难保证,如何让‘消失的课间’重回校园?”1月22日,在驻地宾馆,袁清和记者一见面,便抛出了这个问题。
袁清的手上,拿着几份材料,上面有着许多圈圈划划的笔记。这是她今年带来的有关促进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提案。
在去年的一场学术会议上,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一位负责人的话令袁清印象深刻。据该负责人反映,近几年来该院进行心理咨询的中小学生呈成倍增长趋势。此前,袁清委员就在与多位杭州家长的交流中发现,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缺乏,导致超重、肥胖、贫血等健康问题凸显,同时伴随不少心理健康问题。
如何加强浙江省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袁清认为,开好开足有趣又有效的体育课,利用好课间十分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袁清建议,一方面是要尽快出台“浙江省中小学体育发展条例”,建立校园体育活动的科学评价机制,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形成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增加体育锻炼形式,提升体育锻炼强度,把体育改革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校际联赛。”在体育教学改革上,袁清认为,国外中小学的一些体育校际联赛值得借鉴。通过校际之间的比赛,让学生在赛事中享受乐趣,在竞技比赛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既强健了体魄,也在一次次输赢中磨炼了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
而将目光收回至国内,袁清更怀念小时候的那些课间活动:“我们小时候课间会丢沙包、跳皮筋、跳房子、踢毽子等传统小游戏。这些非对抗性,又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课间活动是否可以沿袭?”
让“消失的课间”重回校园,全国各地正持续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近年来,在北京、上海多地已先后出台体育发展条例。2022年1月13日,《北京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指出,推动青少年“健康包”工程,开展青少年体质促进趣味运动会、儿童滑步车公开赛等赛事活动,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进行体育干预。2023年11月,上海也出台规定,学校应当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开展多样化、高质量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增强学生体质健康。
“体育运动‘天天见’,孩子的身心健康才能看得见。未来,浙江每个校园的课间十分钟都有运动的欢声笑语,是我的一大期待。”袁清说。
省政协委员、
嘉兴市政协副主席、
民盟嘉兴市委会主委 周连昆
年轻人“躺平”?
针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考公’”的现状,周连昆表示,要充分认识到青年就业问题,这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存在的一个综合性问题。要接纳年轻人多样的就业选择,强化青年就业过程中的服务保障,让更多青年择得业、留得下。
周连昆通过调研发现,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从众性和趋同性,“求稳”“考公上岸”成为不少大学生的择业观,相较于一般企业,更偏好选择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机构,就业弹性持续降低。“这反映出年轻人在职业规划上的心态变化。”周连昆说。
在调研走访了多家高校、企业后,周连昆发现,“有毕业生选择随‘大流’去‘考公’,反映了‘稳就业’,也有毕业生觉得就业岗位跟自己心理上有落差,起薪太低,干脆选择‘慢就业’。”
对此,周连昆认为,要建立符合自己的就业观,“职业规划前置很重要。”
这次省两会,周连昆带来一份助力青年群体高质量就业的提案。周连昆建议,在大学增设职业指导课程,聘请职业指导师、企业人事主管等专家,帮助青年制订就业计划和职业规划,“良好的择业观是稳就业的基础,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有所作为。”
“当今社会给年轻人提供了多样的机会,通过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助于年轻人建立符合实际的就业预期,先就业后择业。”周连昆也给出了具体的建议,“现在需要创新拓宽就业渠道,比如采取直播带‘岗’等多种新的求职形式。”
“关键在于挖掘更多潜在的就业岗位,拓宽渠道鼓励基层就业实施。”周连昆认为,在多个层面的用工形式提供政策倾斜,“通过‘城乡社区专项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专项计划,也可以有效衔接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
谈及该如何缓解“慢就业”的问题,周连昆认为,可以继续优化政策,对处于择业期的年轻人,保障他们在更长时间之内,继续享受应届生待遇。
周连昆认为,助力青年就业要“青年优先”。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时期,在教育、工作、居住、医疗方面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苦恼,在这些关键处也需要人拉一把,为他们降低生活的成本。
省政协委员,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
党委委员 章跃洪
注重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设技能型社会
今年1月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省域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这一文件的出台,让章跃洪觉得,高技能人才建设有了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今年“两会”,结合自己的基层调研和实践成果,章跃洪就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两项提案。
提升高技能人才证书的含金量
为了能加快推进浙江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各地都在大力推进企业技能等级自主评价。“让企业主导技能等级评价,本意是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用什么人、水平怎么样,真正让企业说了算,以此提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可度。”章跃洪说,他在各地市基层调研中发现,有些企业在开展等级评价时存在偏颇,不同企业同一级别评价标准差异较大,而且存在非从事技能工作的群体也取得了较高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现象。
“在继续贯彻落实相关办法的基础上,应该细化技能认定环节。”章跃洪建议,高级工以上的技能等级认定依然可以交由企业进行,但涉及技师以上的技能等级,在企业自评之外,应该引入社会评价机构,共同评价,确保高技能人才基本水准和认定标准的相对统一。同时,要从数量要求转向质量要求,给予高级别技能人才更高待遇,营造崇尚技能、学习技能的氛围。
完善职业教育,加强继续教育
从2018年起,章跃洪就开始了特色培训班“回炉班”的摸索。2021年,该项目正式上马,由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与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人社局共同推出,主要面向有一定工作经验、想重新提升技能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以及想学一门专业技能的再择业人员。
小规模的试点取得了成功,其中就有多名本科生回炉培训,“回炉班”结业的学员就业率、核心岗位任职率、企业满意率均达到了100%。
《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加快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章跃洪觉得,类似这样的培训班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补充选项,由政府、企业和院校共同建设。
在此基础上,章跃洪还建议,应该开展面向不同群体的职业技能训练班。同时,应该结合职业教育资源,在继续教育领域拓宽群众学习技能的通道。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全社会形成重视、关心、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加快省域技能型社会建设。”章跃洪说。
省政协委员、
农工党平阳县委会副主委、
平阳中学高级教师、
平阳县教育劳模工作室主持人 万晓萍
鼓励孩子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生的负担有所减轻,课余时间也增多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摆在了家长面前:“双减”之后,如何让孩子过得有声有色?对此,万晓萍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万晓萍介绍,家长焦虑的原因之一,是担心孩子宅在家里,大部分时间被游戏、网络占据甚至沉迷,“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形成合力,让孩子有更好的规划,有更加丰富多元的课外生活,有沉浸式的实践体验,要助推、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家门,更好地融入社会和生活。”
“双减”工作,“减”的是学生的额外负担,“增”的是学生的素质提升。
万晓萍认为,以前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尤其是中小学的实践活动,形式太单一,也容易让孩子们心生反感,“社会实践应该要更加多元化,而且要更加个性化。比如体验传统的农耕实践,培养劳动意识的同时,也让孩子们了解传统农耕文化;还可以利用优秀的乡土文化,因地制宜,整合资源,打造精品的研学路线,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家乡特色文化,在了解家乡根脉、感受家乡发展的同时,也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孩子们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使命感。”
“要让孩子舒心,把‘减’出来的时间用在他们喜欢的事情上。孩子不再被局限在家庭或者校园,而是走出去,融入社会。只有孩子们舒心了,才能让家长放心、老师安心、学校顺心。这些年我作为‘双减’社会监督员,也一直在呼吁、助推这件事情。”万晓萍说。
省政协委员、
台盟衢州支部主委、
衢州市柯城区航埠小学副校长 刘迪婷
三个“保障”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乡镇小学教师,刘迪婷此次与同界别的委员一起带来了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提案。
刘迪婷介绍,虽然目前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开设了心理健康课,还匹配了心理咨询辅导教室,开展问题学生摸排和结对的工作等,“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在心理教师专业度、专业教室利用率、学生知晓度、家长参与度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如何更好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刘迪婷认为,还得从保障辅导实效、保障专业人才、保障多方参与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优化。
刘迪婷表示,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已经纳入学校课程中,但还需保证每周心理辅导的时间,“要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课程,从追求形式转向追求实际效果,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深度及广度;在专业人才方面,政府部门要帮助学校联系和协调专业、专职的心理健康专家和医师与学校建立结对指导合作关系,帮助指导学校进一步诊断、辅导心理个案问题。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和辅导能力。”
此外,刘迪婷还觉得,可以对家长进行较为系统的儿童心理发展学知识的培训学习,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家庭教育;促进学校与专业机构建立健全制度化通道,保障青少年在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能第一时间得到干预和治疗。
省政协委员,
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嘉善高级中学教师 孙元菁
清理非教学类事务 让教师专心回到本职工作
“‘双减’以来,学生减负见成效,教师负担亟待解,清理非教学类事务、让教师回归课堂的工作迫在眉睫。”此次两会,孙元菁带来了如何为教师“减负”方面的思考。
留痕打卡、投票评选、各类问卷、检查填表……一线教师被诸多与教学无关的事务拖累。
孙元菁介绍,教师疲于应对各种非教育教学杂事,这既降低职业幸福感,也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对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造成较大影响。
如何把教师从不该承担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心无旁骛地轻装投入教学工作?孙元菁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是要严控各类无关教学的社会事务进校园,明确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不要将社区建设活动和评比、演出类活动,安排到教师身上,更不能让教师参与社会性问卷调查、投票评选、创优评先、有奖问答、打卡关注等活动。”孙元菁觉得,还应该取消不必要的软件及网站使用,一些无效的教学“打卡”“签到”任务也应该禁止,更不能强制要求教师下载安装注册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各类APP、关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
除此之外,孙元菁还认为,应该减少各类表格材料的重复填报工作,“比如一学期一填的学生基本信息表、学生保险信息表等,占据教师大量时间,且都是重复劳动。建议建立涉及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常用数据库,实现定期更新,促进资源共享。同时,未经县级以上统计部门审批备案,其他部门也不得开展涉及中小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统计调查工作。征求意见、交办任务也要给相关单位留足时间,不得朝发夕收、坐等立要。”
来源 | 潮新闻 浙江教育政务新媒体联盟成员单位
责任编辑丨方柔嘉
转载请注明来源:浙江省教育厅官微“教育之江”
投稿邮箱:zjsjytwx@163.com
更多精彩
» 共81门!2023年浙江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名单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