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念好教育共富山海经、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融合发展……“浙”8家单位分享经验

教育之江 2024-04-29


2月1日,2024年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在杭召开。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两会部署,系统总结2023年全省教育工作,全面部署2024年教育重点工作任务。


会上

杭州市教育局、绍兴市越城区教体局、

义乌市教育局、嵊泗县教育局、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财经大学、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

8家单位作交流发言


一起来听听他们的经验分享

↓↓↓


跨越山海 携手并进

在共同富裕教育先行中展现头雁担当

杭州市教育局

名师乡村工作室导师指导学员

近年来,杭州坚持头雁标准,加快布局共富示范教育新赛道,加大教育帮扶力度,推动优质资源辐射引领省内教育薄弱地区,为建设共同富裕教育先行省积极贡献力量。


一、勇担使命,高位统筹念好教育共富山海经


一是着眼大势强谋划。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自觉将教育工作放在浙江“两个先行”的大局大势中谋划思考,以统筹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和杭州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为契机,不断强化共同富裕价值取向。相继实施山区四县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山区四县普通高中质量提升等专项行动,健全市域范围共建共享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常态化机制。


二是服务全局强担当。坚决扛起省会责任,统筹全域优质资源,积极承接省内山区、海岛、边远地区等教育帮扶任务,助力全省深化“山海协作”、支持山区海岛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落地见效。近年来分批组织市内中小学与衢州市49所学校结对,全力打造杭衢“山海协作”教育合作样板;落实71所中小学校作为支援方,参与省内山区海岛县跨地区教共体结对和“县中崛起”结对帮扶工作,占全省支援学校总数的四分之一;累计选派55名优秀教师加入“希望之光”教育专家团队,占全省选派教师总数的五分之一。


三是赋能发展强保障。设立系列专项经费,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强化保障西部区县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如,每年给予名师乡村工作室工作经费补助,加强对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保障;2023年起每年落实专项经费,支持农村中小学校舍提升改造,改善办学条件。


二、聚焦重点,“三大引领”打好省域帮扶组合拳


一是聚焦学校管理,引领办学治校能力提升。发挥头部优质高中的品牌效应,搭建学校管理互通平台,如由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杭二中校长蔡小雄领衔的名校长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团队入驻景宁中学,共享办学理念、育人模式和管理经验,增强受援学校发展内生动力。同时,组织支援学校分批安排结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团队开展跟岗学习,帮助提高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二是聚焦教师发展,引领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在规定动作方面,指导支援学校主动靠前,建立常态化教学教研指导机制,通过师徒结对、课例示范、专题讲座、集体备课等方式,切实提升受援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县中崛起”结对学校平均每学期跟岗锻炼130余人次,接受学科专家进校指导350余人次;跨地区教共体学校师徒结对1052人,平均每学期开设线上线下示范课500余节,开展集体教研450余次。在自选动作方面,完善市域范围名师乡村工作室运行体系,以“校校有名师”带动“输血造血”。全市共建立234个名师乡村工作室,覆盖山区四县和城市新区,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三是聚焦学生培养,引领育人育才质量提升。针对薄弱地区学校尤其是县域高中发展“痛点”,依托杭州优质高中丰富资源,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帮助受援学校提升育人质效。如,学军中学在嵊泗中学开设6个“学军班”,定期组织名优教师到班授课,开展个性化学法和生涯规划指导。


三、探路先行,开拓创新实现市域优享新突破


一是创新深化跨层级合作共建优质高中办学机制。由区县无偿提供土地,市本级出资基本建设,新建学校由市属优质高中领办,原则上招生计划50%面向所在区县招生,为主城区以外学生在家门口就读优质高中创造更多机会。目前,市属优质高中的分校布点已经全覆盖5个城市新区,并向桐庐等山区县拓展。


二是创新深化“组团式”教育对口服务模式。遴选城区学校骨干教师110名,组建4支团队分别下沉山区四县,以两年为周期开展全职教育对口服务。团队成员紧密对接需求,整合派出城区资源,开展规模化、体系化帮扶活动,带动受援地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三是创新深化数字教育资源共享路径。打造“杭州美好教育云”平台,融通各级在线学习系统,设置多元化栏目满足师生不同需求。2022年起实施“共享优课”项目,遴选小学至高中全学段优质微课2100余节,通过手机、电脑、电视多渠道“晒课”开放。2023年起实施“问道名师”项目,每周推出名师直播课堂,结合线上答疑,为学生提供免费在线学习指导,累计学习量近20万人次。


下一步,杭州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对标落实“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的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丰富工作载体,优化帮扶方式,不断深化“教育共富”改革实践,为持续擦亮“浙里优学”金名片作出杭州贡献。


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

努力营造校外培训清朗环境

绍兴市越城区教体局

为教育部首批遴选的20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试点机构张贴标识,通过手机扫码获得机构信息,引导家长选择证照合一的合规机构

越城区高度重视校外培训治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聚焦信息管理、执法方法、教育警示等关键环节,多措并举,协同发力,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持续营造清朗教育环境,不断巩固“双减”工作成果。2023年排查机构(个人)586家(人),相关工作案例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双减”工作优秀案例。


一、强化信息管理,多维获取信源,着力破解“发现难”问题


一是织密检查网络。设立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监管科,建立以科室成员为骨干力量、系统优秀年轻干部和镇街网格员为协助力量、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力量的“1+2+N”检查队伍,分8个片区开展工作日晚间抽查、周末周日集中巡查、假期专项督查等三位一体全方位检查。


二是借力专项行动。在落实数据稽核专项工作、平安消费专项行动等工作时,结合我区实际,借力工作资源整合,细化工作流程,排查工作盲区,全面细致收集相关信息,认真研判,及时发现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线索。


三是梳理重点对象。分培训行业头部机构、学科类转非学科类的培训机构、虽已注销但可能无证培训机构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机构,建立重点机构和重点人员两张清单,主抓“假注销、真运营”、打“擦边球”等情况。


二、优化执法方法,高效协同联动,着力破解“查处难”问题


一是检查高频、安排随机。坚持日常每周至少“1个半天+1个晚上”、寒暑假每周4次以上的频率开展巡查,巡查时间随机更换、不固定。检查组人员随机组合,检查前要求关闭通讯工具,组员之间不互相打听消息,防止信息泄露。


二是长期蹲守、快速移交。对举报投诉的重点可疑机构进行长时间、高频次蹲守,做到违规事实不查清不放弃。对违规机构,查实违规金额,严肃约谈笔录,快速备齐材料,及时移交综合行政执法部门,避免和谢绝打招呼、说人情。


三是联合执法、流程闭环。对情况复杂、查处难度大的机构,会同公安、消防、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和属地镇街联合执法,健全案件会商、现场调查、案件移交、行政处罚全流程闭环查处机制。


三、深化教育警示,注重疏堵结合,着力破解“预防难”问题


一是日常宣传。利用广播电台、家长学校等平台,邀请名师、名校(园)长、家庭教育讲师走进学校、走进直播间宣讲、指导,帮助家长转变育人理念,掌握科学家教方法,缓解教育内卷焦虑。


二是节点提醒。每学期初和学期末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引导家长理性看待校外培训、审慎选择非学科类培训、远离非法培训。为教育部首批遴选的20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试点机构张贴标识,通过手机扫码获得机构信息,引导家长选择证照合一的合规机构。


三是定期通报。按照“查处一起、通报一起”的原则,每月底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通报,提高社会知晓率。2023年共发布通报12期,涉及125家机构(个人),形成有效警示震慑。


下一步,越城区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落实监管责任,深入推进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清朗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防范、遏制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持续营造清朗校外培训环境。


多措并举扩大教育资源供给

走好“小城市办大教育”的新路子

义乌市教育局


作为外来人口流入典型地区,义乌现有人口32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9.1万人;在校学生27.9万人,其中随迁子女学生12.5万人。近年来,义乌直面办学规模大、随迁子女学生体量大、教育资源紧缺等困难,加压奋进、迎难而上,做实做好“有书读”“读好书”两篇文章,全力走好“小城市办大教育”的新路子,以实干实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民转公办学”,在随迁子女公办入学上见“温度”


积极落实省民生实事要求,全力保障随迁子女教育公平。自我加压、攻坚克难,一年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两年任务,财政保障专项经费3.1亿元/年,编办统筹增加75名编制,教育系统派驻骨干团队、开展结对帮扶。2023年,仅用时56天完成全市25所民办随迁子女学校有序整改,涉及全市11个镇街、1114名专任教师,让2.5万名随迁子女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公办就读率从全省最低的58.7%跃升至全省前列的90.45%,对金华贡献率达63.1%,提升幅度全省最高,《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


二、聚焦“二胎入学高峰”,在学位挖潜扩容上见“精度”


2023年,我市通过精细排摸、精准施策、精密配置,增加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挖潜扩容学位7239个,全力迎战首批二胎子女入学高峰。小学、初中共计招收新生4.6万余人,同比净增7000余人,招生人数为我市历年之最,公平公正实施“阳光招生”,招生工作平稳有序。


三、聚焦“项目为王”,在教育资源扩面增量上见“速度”


持续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抢干快干学校项目建设,通过“新建”“改扩建”等举措增加办学空间,制定好项目实施路线图,倒排计划、挂图作战。克服财政资金吃紧等因素,2023年开工建设7所学校,可提供学位1.2万个;建成投用中小学、幼儿园15所,新增学位8000个,新建学校数、投用学校数、新增学位数均居金华第一。


四、聚焦“引才育才”,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见“力度”


高标准招引优秀人才。2023年上半年新招聘在编教师近600人,研究生占比33%,为义乌历年之最。下半年,赴华东师大等知名院校密集开展4次校园招聘,抢招优秀毕业生,196人成功签约,研究生占比66.3%。大力度培育业务骨干。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进一步激发校长队伍干事创业活力。遴选100名年轻教师组建青年骨干培训班,建立“上挂、下派、外培、内训”培养机制,不断加强干部梯队建设。开设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等培训班,2023年获评省正高级教师7人、省教坛新秀5人,获评人数金华第一。


五、聚焦“优质普惠”,在普及普惠、优质均衡上见“广度”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创建力度史上最大。直面体量大、创建难度大等困难,推动全市225所幼儿园优质普惠发展。全面实施“百园工程”硬件提档升级同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办园品质内涵,顺利通过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省级评估。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共计成立15个紧密型教育集团、7个区域教育联盟和42对共建型教共体,实现农村教共体学校全覆盖,全市教共体学校占比达90%以上。修订《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实施意见》,城区骨干教师下乡支教占比达21%。


2024年,义乌将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凝心聚力、实干争先,以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两项国家级创建为目标,实现教育资源持续递增,保持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加快教师队伍群体创优,确保教育环境和谐稳定,努力打响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具活力、更有特色的义乌教育品牌。


聚焦问题短板  依托教育帮扶

奋力书写海岛教育的优异答卷

嵊泗县教育局

枸杞小学

嵊泗县是全省范围内唯一的离岛县,户籍人口仅6.7万,岛屿分散、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当地群众对教育发展信心不足。近年来,嵊泗县把教育作为推动海岛各项事业发展的“先手棋”和留住海岛人口的“稳定器”,借助共同富裕特色之路,聚焦问题短板,依托教育帮扶,努力办好海岛群众家门口的优质教育,奋力书写海岛教育的优异答卷。2023年,嵊泗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省级督导评估,县域教育现代化水平监测获A等,2所学校通过省现代化学校评估,义务教育阶段省现代化学校比例达到50%,县域就读率达90%以上。


一、主动承接教育帮扶,以优质的教育资源留住家长


一是帮扶需求精准落地。省教育厅为我县量身定制《支持嵊泗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并在嵊泗召开工作推进会,8所杭州优质学校与我县各学校签订教育帮扶合作协议。舟山市教育局将嵊泗相关需求纳入厅市合作内容,并在“两县”创建、中职招生、高级教师评审、“小而优”学校指导上给予全力支持。


二是帮扶政策有效制定。省教育厅设置省特级教师、省正高级职称教师定向评定指标,安排中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切实解决了嵊泗生源少、教师招引难的问题。宁波大学实施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嵊泗籍定向培养计划,为我县海洋经济人才培养开设通道。


三是帮扶指导常态开展。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学军中学助力“县中崛起”,杭州学军中学与嵊泗中学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与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合作首次开设两个“3+2”专业。8所支援校全年开展帮扶活动84次,受援校赴杭学习交流18次。


二、全力提优队伍素养,以优厚的政策待遇留住老师


一是分类施策。采取以定向培养提前储备、人才引进、公开招聘为主,“硕师计划”、“银龄计划”为补充的教师招录模式,制定校长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出台骨干教师考核奖励办法,选派27名青年教师到支援校跟岗学习。


二是攻坚培养。构建“二维五级”骨干教师层级培养体系,精准确定名优教师培养对象。获评正高级职称1名,2名教师通过2023年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列入2023年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4名。


三是提高待遇。全县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水平高于公务员,外岛学校教师年收入高于本岛同职称教师2.3万元。2023年向74名担任班主任工作满20年的在职教师发放奖金每人3万元。


三、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以优越的学习环境留住学生


一是优化教育布局。扩增城区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西城区幼儿园2025年春季将建成投入使用;城区24班规模小学规划用地确定。县城内将各形成2所规模对等、办学设施优良的学前教育和小学布局。对50人以下的黄龙小学实施撤并,学生统一安排至城区优质小学就读。


二是强化基础建设。海星中学校舍拓展、洋山幼儿园新建工程投入使用,外小岛的学生也同步享受优良的就读环境。完成嵊泗中学学生公寓、食堂等改造工程。连续三年实施智慧课堂教学工程,实现初高中智慧课堂平板教学全覆盖。


三是深化办学内涵。嵊山小学、枸杞小学创成省现代化学校和市级“小而优”示范校,成为全市范围内离岛“小而优”样板校。孵化海洋美育品牌,《打造有海味的美育大课堂》在浙江教育报刊登。综合实践课程《家乡贻贝我代言》入选国家教育部综合实践课程库,相继开发海艺剪影、印象百年渔场、渔歌渔谚等校本课程。


下一步,嵊泗县将坚定不移把推动海岛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海岛共富的目标追求,高效承接教育帮扶,化“外力”为“内力”,切实让海岛群众享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融合发展

浙江工业大学


2023年,浙江工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等教育强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主线,持续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贯通的体制机制,着力将党建思政优势转化为事业发展优势,努力为浙江全面塑造高等教育强省新优势彰显工大担当。


一、坚守初心、强基固本,塑造时代新人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夯实育人根基,提高培养质量。一是聚焦党建引领。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提升抓院促系成效。健全全国、省、校三级党建“双创”滚动培育体系,19个项目新入选省级党建“双创”,47%的二级学院入选省级以上标杆院系,80%的院系获省级以上“双创”项目。大力推进党建育人体系建设,入选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场教学示范点,获教育部和浙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10项。二是聚焦质量提升。着力推动基层党组织与教学组织深度融合、协同发力,强化发挥“双带头人”党组织书记作用,推进教师思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一体建设,持续打造金专、金课、金师、金教材。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6个,占招生专业的73%;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率超过42%,连续9年保持增长,其中18%的学生被QS前50强和国内C9高校录取。三是聚焦“四链”融合。充分发挥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的示范作用,强化与龙头企业的联合培养,深入推进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加强本硕博长周期培养,深化“科学-技术-工程”贯通培养模式改革。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达21个,位列全国高校第12位;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国际级奖项21项、国家级奖项169项,位居2023中国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第20位;获“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3项、银奖3项,总分居全国高校第4位。


二、创新深化、服务大局,锻造硬核能力


引导教师面向战略急需,持续打造大应用场景导向的优势特色学科集群。一是迭代科研范式。打造校企地党建共同体、党员工作室200余个,校企地联合制订需求、项目、成果清单,开展支部项目牵引、党员揭榜挂帅的“党建+攻坚”行动,组织科研力量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域创新体系,深度参与舟山大石化、苍南海陆协同能源基地建设;做实“一院服务一厅局”,各级智库提交咨政报告200余篇。二是激发创新活力。以共同通讯单位或合作单位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论文2篇,以第一单位发表CNS子刊论文6篇;获国家重点研发立项7项、国家自然基金163项、社科基金33项,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获省科技一等奖6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年度科研经费突破12亿元。三是加快成果转化。强化与行业龙头企业、头部企业的全维度协同,新建各类产学研合作载体46个,签订合同金额超千万元重大横向项目9项,实现千万级专利转化项目1项,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2项。


三、改革攻坚、聚才引智,打造人才高地


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顶尖人才汇聚工程、领军人才引育工程、拔尖人才倍增工程,新增各类国家级人才23人,同比增长64%。一是优化工作机制。实施人才新政30条,健全高层次人才工作考核体系,整合人才引育、激励保障机制。二是强化一体培育。完善中层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考核办法、学术副院长管理办法,有组织地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和领军人才,储备学术型干部91人、领军人才培育对象300人。三是深化联引联育。实施“双融”计划,以“双融”促“双百”;抢抓国际人才流动窗口期,推进海外引才活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加快打造高能级平台、汇聚高层次人才、产出高水平成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为浙江“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聚焦优势学科 汇聚优势资源

以高水平学科支撑高水平大学建设

浙江财经大学

持续6年打造“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

浙江财经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双一流196工程”,坚持守正创新,聚焦战略需求,发挥特色优势,集中力量建设应用经济学,深刻回答“强国建设,财经何为”使命之问,以高水平学科支撑高水平大学建设。


一、坚持守正创新,高质量赋能融合育人新生态


树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产教、科教、学科融合,切实推进应用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构建“四金托一金”培养新体系。建好金专、金课、金师、金教材,打造浙财“金生”。获批财政学、金融学等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产业经济学等8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拥有1名国家教学名师。本科生深造率达40%以上,毕业生薪酬水平稳居全国高校前100位。二是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新模式。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高等研究院和浙江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研究院,组建金融科技等4个“产教科”融合基地班,探索“问题为导向、项目为支撑、学科交叉融合为特征、校际导师团队合作指导”培养新模式,106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来校开展部分学段培养。成立文华创新学院,开设数字财政、智能审计等7个实验班,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新财经”人才。三是构建校企合作培养新机制。持续推进“引企入教”,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过程,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联合企业、行业协会共建现代税务师学院和盈阳金融科技学院,获批1个省重点建设现代产业学院。


二、聚焦战略需求,高站位赋能优势学科大作为


瞄准学科前沿,主动对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需求,整合全校资源集中投放,赋能优势学科大作为。一是集聚高层次人才。锚定“数智金融与风险管理”“现代财税理论与政策”“数字创新驱动战略”“政府监管理论与政策”“新经济统计监测与智能决策”等5个学科方向,引育集聚10位国家级人才,2位省特级专家。二是搭建高效能平台。依托“浙江省‘八八战略’研究院”等10个省级创新平台,7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10项成果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成果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三是汇聚高品质资源。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增量、高级职称比例、研究生招生计划等方面向应用经济学汇聚,全力打造卓越学术尖塔,构筑学科高峰。


三、发挥特色优势,高水平赋能经济社会主战场


发挥学科特色优势,优化组织体系,全面提升服务社会能力。一是助力政府决策当好“智囊团”。组织骨干力量开展资政研究,承担各级各类委托课题1000余项,提交资政报告500余份,50项成果被各级政府部门采纳。二是助力乡村振兴当好“连心人”。持续6年打造“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构建“乡村出题+高校答卷+成果落地”闭环模式,10万余大学生走进乡村,产出1万余个创意项目,有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社科赋能”团队与村镇深度联动,实现村集体经营收入翻番,村容村貌发生质变,被央视新闻专题报道。三是助力企业发展当好“助推器”。持续举办“中国上市公司论坛”“中国上市公司高管学习论坛”,连续10年发布《中国上市公司综合竞争力排名评价报告》,推出全国首个由高校研发的“中证企业核心竞争力50指数”(漂亮50ETF),正式投入交易首日交易额达5500余万元。


站在新起点上,学校将秉持勇立潮头、再创新业决心和定力,坚持以“新学科体系”为引领,以“新培养体系”为基础,以“新生态体系”为支撑,以“新治理体系”为保障,全面推进“新财经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和登峰学科,为“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的浙财贡献。


持续深化产教融合

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服务国家战略,立足地方发展,贴近企业,嵌入产业,不断提升产教融合紧密度、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


一、围绕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打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孵化器”


产教融合是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学校把握产业变革发展趋势,着力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一是精准对接专业与产业。聚焦宁波“361”产业集群,统筹推进专业群布局与改革,设置高端装备、绿色化工等八大专业群,打造智能装备、建筑现代化等产业学院,确保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相匹配、人才培养规格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一致。二是持续优化校企合作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从“被动应对产业需求”逐步转向“积极引导产业变革”。与全球产量最大的注塑机制造企业海天集团合作20余年,从共建“海天机电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到“海天学院”,构建起“人才共育、就业共担、资源共享”育人模式,为海天集团输送高技能人才2000余人,助其入选首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一批毕业生成长为下属企业副总经理、海外公司总经理、省技术能手、市首席工人等。2020年起,双方共建宁波市首个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实现校企优势资源互补,积极探索第三阶段“学习工厂+未来工场+真实岗位”的合作模式,打造人才价值链,共育“蓝金领”。


二、聚焦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打造产业能级提升的“动力源”


科技创新是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支撑,学校坚持“把科研做在生产线上”,精准赋能企业技术转型升级。一是攻克关键应用技术。瞄准行业企业在关键技术创新方面的需求,开展有组织的科研,通过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高端科研平台搭建、卡脖子项目攻坚,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化工专业博士团队长期聚焦乙烯工程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研发的高附加值产品C5石油树脂达国际先进水平,助恒河公司产值从2000万元提至120亿元,成为国内规模最大C5/C9树脂生产企业,入选国家“单项冠军”。同时,校企实现双向赋能,博士团队成为国家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和全国石化行业优秀教学团队,产生国家名师1人、国家行业名师5人。近五年,学校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23亿元。二是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省高校科技经纪人试点校,成立中小企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科创服务中心,大力开展技术转化工作。近五年,完成知识产权转让146项,成果转化到账经费945万元。


三、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打造开放发展的“新生态”


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是产教融合的重要价值取向。学校以全面开放为引领,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区校共建共享,助推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一是助力国际产能合作。发挥作为金砖国家职教联盟中方执行秘书处、教育部“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首批试点校、商务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教育部“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等的积极作用,助力国际产能合作。联合76家高职院校,以及中航国际、中石油、中电建等13家行业龙头企业,成立全国首个“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开发“一带一路”国家职业、专业标准等61个,助推60余家企业“走出去”。大力推进“贝宁鲁班工坊”建设,打造“一带一路”技术驿站。二是持续推进区校全面战略合作。立足宁波先进制造业集群,区校共建开发区数字科技园、北仑智能技术产业应用中心、北仑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平台,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孵化器,促进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相融互促。数字科技园累计孵化企业1700余家,2023年孵化高新技术企业6家,年均产值9亿元。学校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探索产教融合办学形态、培养内容、合作模式和新型载体建设,努力为浙江“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贡献更多宁职力量。


全面拥抱产业发展新趋势

全力打造人才培养新体系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建设产业变革趋势,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依托行业、融入行业、服务行业,全力打造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体系,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


一、聚焦产教融合实效性,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


一是搭建行业平台。围绕建设行业转型发展和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牵头成立国家数字建筑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全省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组建浙江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入选国家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培育单位;积极对接全省建筑强县、山区26县,推动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跨区域汇聚产教资源,着力打造产教布局高度匹配、服务高效对接、支撑建设行业发展的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形态。


二是创新育人模式。打造“产业+”“行业+”“企业+”“院校+”模式,建立产业学院8家、行业联合学院9家、企业学院9家、中高职一体化学院3家,形成专业群建设、课程建设、双师团队建设、实践平台建设与产业、行业、企业、职岗位等充分对接,真正实现人才供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育人融合,形成“四对接四融合”的产教协同育人新模式。


二、聚焦人才培养专业性,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一是推动专业产业有效衔接。围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建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产业发展新趋势,积极推进传统专业升级改造,同步拓展智能建造技术、绿色低碳技术、融媒体技术与运营等新专业,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链有效对接。


二是实施“岗课赛证”综合改革。锚定“岗”的育人方向,坚持以岗定能,科学分析岗位核心职业能力要求,优化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好“课”的育人平台,着力打造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课程体系、实际操作与虚拟仿真融合的技能训练体系;强化“赛”的引领示范,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努力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近年来共斩获省级及以上技能竞赛奖项270余个,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4次,获国赛一等奖多项;突出“证”的教学标尺,将证书培训内容提前导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3年共有1605名学生获取职业技能高等级证书,同比增加62.94%。


三、聚焦行业服务系统性,构建技能提升新模式


一是健全体系建设。牵头组建“浙江省建筑业现代化产业学院”,指导全省11个地市全覆盖建设地方产业学院,形成“省产业学院-地方产业学院-备案培训机构”的工作组织架构和“统筹协调、分级实施、责任明晰、上下联动”的管理工作机制。


二是致力技能提升。牵头建设“浙江省建筑行业人才培训基地”,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培训“服务菜单”。每年组织各类各级产业工人培训班100余场次,培训产业工人5万余人次,继续教育知识更新5万余人次。学校被推荐为2023年“新时代浙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成绩突出集体”。


三是聚焦精准服务。积极服务全省建筑业“走出去”发展,做大做强“地瓜经济”,2023年开展“送教上门”培训10余次,服务企业50余家,服务产业工人3000余人。全面助力山区26县共同富裕,定期开展地方“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2023年组织培训技能工人5000余人,助力山区26县建筑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水平提升。


下一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打造“浙江建造”品牌,坚持改革赋能、创新引领,努力培养更多符合建设行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省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职教力量。


责任编辑丨徐梦娇

转载请注明来源:浙江省教育厅官微“教育之江”

投稿邮箱:zjsjytwx@163.com



更多精彩

» 2024年全省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暨清廉学校建设推进会召开


» 划重点!2024年浙江教育要这么干


» 息息相关!2024年浙江教育民生实事发布


» 2024年度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在杭召开


» 祝贺!2023年度浙江省教育工作业绩考核优秀单位公布


» 还愁孩子寒假没处去?或许你的“梦中情校”可以免费打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