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教育之江 2024-04-28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一起来看看代表委员们都有什么样的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马怀德: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应提前摸排、监测





马怀德:各个大中小学要加强心理健康的提前摸排、监测,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地提前干预并加以处置,特别是要增加心理健康的设施设备和人力资源的保障。


建设心理健康相关场所、师资力量,包括心理健康师的培养培训,提升他们的能力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教育学院院长 韦军:加强体育锻炼  做到身心共育





韦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能够仅仅从心理上去解决。我是从事体育工作的,我认为身心共育,才是我们解决的渠道。心理的基础是身体,只有身体发展好了,心理才有发展的根基。因此,一定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身体发育,他的身体锻炼是不是达到一个很好的基础和条件,再去谈心理水平。希望青少年能够参与更多的体育锻炼,用体育锻炼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聊城市实验中学副校长 窦延丽:多方联动 共建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服务体系





窦延丽: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联合各个部门,特别是教育部门做一个主导。另一方面像妇联、工会,还有民政部门也要做好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妇联可以通过妇联的渠道做好“妈妈工程”,让母亲会育、会养、会教孩子;工会可以通过职工培训,培养家长们家庭教育的能力;民政部门做好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工作。在基层社区,设立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活动室,由社工组织心理健康志愿者到那里进行服务,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进行护航和托底。


全国政协教育界别协商会议上,

多位委员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言——

“对话、沟通和交流是最好的心理抚育”

“建议在条件成熟时,由国家制定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法,提升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强制性、系统性与可操作性。”


“让心理问题学生走出孤独、封闭的心理状态,对话、沟通和交流是最好的心理抚育。”


3月7日,全国政协教育界别协商会议举行。围绕“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青少年成长”主题,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儿童的身心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少心理问题源于身体问题。营养不良、运动不足、学习带来的过度能量消耗都会引发青春期问题。”民进中央常委、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建议,要坚守育人初心,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中发现自己的主体价值,看见自己的主体人格。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注意到,一些地方虽然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网络,健全了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但是青少年健康问题没有明显改观。倪闽景认为,应以通过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因机理综合研究为基础,以开展广泛的社会科普、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为先,以全社会积极预防为主、学校心理健康体系建设为辅,并形成心理疾病监测网络与治疗应急机制,才是综合治理之道。


“我认为,我们要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去正确看待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从家庭、学校、社会层面共同应对、协同育人。家庭层面要放平心态,理性设置期望值。家长要遵循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和规律,以更加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的成长。学校层面要加强数智教育,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数字生活习惯。社会层面要科学认知,营造关爱、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氛围。”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说。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提出,许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因家庭不当教育造成的,其中最为突出的影响因素是家长的非理性家庭养育观念,家长不顾孩子发展特点,按自己意愿为孩子设置不切实际的目标,只关注当下学业成绩,忽视孩子情绪体验、人格塑造、长远发展等。程建平建议,要提高家长学校的工作实效,加强家长培训资源建设,关注处境不利儿童家庭教育,减少“高期望、高控制”教养方式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


“建议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家、校、院三位一体管理体系。学校的心理调查结果要及时通报家长,家长掌握的学生心理上的反应和症状及时和学校交流,医院能向学校直接反馈相关情况。”


“建议优化‘系统治理’链条,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监测、咨询、干预机制,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推动‘家校社政’特殊学生情况互明、机制互动、危机互帮,纠偏家长‘病耻’等意识。”


“建议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将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起来,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尤其是关于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卫生知识和方法。”


……


委员们从自身调研和亲身经历出发,纷纷提出真知灼见。会场气氛热烈。


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也参加了会议,并回应了委员们的意见建议。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表示,教育部将认真吸纳委员智慧,秉持科学的态度抓住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矛盾,与委员们共同破解重点难点,逐渐提高应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本领。


3篇快评

说说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



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一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呼吁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出全社会一起努力,完善机制、加强干预,共同为学生成长护航。


当前,心理健康疾病已经成为困扰各国的“全球病”。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从成人、职业群体扩展延伸至大中小学生群体,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加强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


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就要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工作的急迫性。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到《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部署……党和政府始终高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更要意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性和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就要认识到加强心理健康工作的科学性。第一,要保持理性,不要把学生心理问题夸大化。年轻一代特别是在校学生普遍面临学业竞争、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等困难和问题,可能产生情绪上的困扰。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这些问题并加以疏导。第二,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成熟的学科,也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相信科学指导,尊重专业意见,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各司其职、协同发力、有序开展,不能只靠热情,一哄而上,没有章法,真正做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王瑶)


寻找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中国解法”

——二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素质全面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和责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就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出建议,引起高度关注。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复杂多面,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也塑造了我们的心理特点、社会氛围等。因此,如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立足实际,充分审视我们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价值体系,形成一套有科学依据、民族特点、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例如,在完善课程与教材方面,应编制符合我国社会形势、文化传统和中小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把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技巧、方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帮助中小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的精神力量。在丰富教育形式方面,也应充分发挥“五育并举”优势,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有机融合。


只有立足中国实际,“对症下药”,发挥本土资源优势,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温暖的阳光”越来越多地照进学生心中的“角落”。(郭馨泽)


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

——三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人生成就和幸福的重要基石,也是当下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大课题。全国两会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从代表委员们的建议来看,不管是构建全方位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新格局,还是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抑或全社会一起行动,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指向于系统施策、协同发力。学校层面当然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落实“五育并举”,为学生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生态,但这不是学校或者教育系统能独自承担和解决的。


对孩子不切实际的高期待,会让孩子背负沉重的压力,催生心理健康问题。升级家庭教育理念,对孩子抱有合理期待,为孩子选择适合的成长路径,家长能置身事外吗?社会上弥漫的“唯学历论”“唯名校论”,导致个人价值取向变得单一,让青少年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破除这些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观念,树立多元用人观念,营造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人用人环境,其实也是给全社会松绑。营造阳光、积极、健康、多元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个人成长选择更多元,心理健康问题自然会降温。(杨三喜)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微言教育 育见新闻

责任编辑丨吴锦珑

转载请注明来源:浙江省教育厅官微“教育之江”

投稿邮箱:zjsjytwx@163.com



更多精彩

» 🥰专属于“她”们的日子,来,你听听——


» 张桂梅写给女孩们的一封信


» 孩子摔倒被嘲笑,“90后”父母用AI哄娃,结果……


» 成人礼上,宁波母女的这段舞蹈,看得家长和学生抹眼泪……


» 省教育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专题学习(扩大)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