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澄检普法】未成年人游戏打赏前与游戏打赏后

澄城检察 2022-06-1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市场出现了许多很好玩的手机游戏

例如

王者荣耀、快手、抖音等等

随之而来的

未成年人

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

对主播进行巨额打赏的相关事件大幅增多

同时引发经济纠纷不在少数



关于此类事件家长们也是头痛不已



根据最新颁布的《民法总则》,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而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


未成年人对网络主播进行打赏,或因其无民事行为能力而归于无效,或因法定代理人拒绝追认而归于无效。故家长可以请求返还相应的打赏金额。


可是现实生活中,充值游戏、打赏主播的钱财难以追回全部,更有甚是全部打水漂,




上述现象频发的原因是什么?





01

我国未成年人首次接触网络的年龄越来越提前。来自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在北京、浙江、广东、湖北、上海、安徽、重庆、四川等8个省、直辖市的调研结果,这些地区的未成年人,首次触网最集中年龄段,已经由15岁降到了10岁,占46.8%,最低触网年龄3岁以下的,也占1.1%。


02

未成年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因素。西安的一位中学教师曾反映:班上不少孩子玩手游、看直播,“跟风”现象比较严重。“如果班上的同学都在玩,你不玩,就会缺少共同话题,没有朋友。


03

家庭氛围不好,未成年人缺少家人的陪伴。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红有令人羡慕的外表或者才艺,通过打赏礼物能够得到网红的嘘寒问暖、直接地互动……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获得感和满足感,而孩子可以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打赏那么多钱,父母必然疏于管理和关心。


04

未成年人对“金钱”没有概念,自控能力较差。在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情境下,很多未成年人对各种类型的“金钱”并无概念,以为游戏币不是钱,加之在诱导内容面前无自控能力,会为了尽快“升级”不计后果地购买装备。一些父母坦言:“如果用的是‘真钱’,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能花掉这么多。


05

学校对未成年人成迷网络的问题不够重视,缺乏克服网瘾的持续教育。


06

相关平台对用户的审核不够到位。



对家长的建议

1、对于未成年人的金钱管理,家长应尽到自己的监护职责。例如,大额钱财、银行卡密码、微信支付密码等,尽量不给孩子掌控的机会。

2、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指导或严厉的批评,而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且要用实际行动去关爱孩子,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

3、家长自己也要学习互联网的风险知识和案例,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积极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帮助孩子自觉形成风险意识。

4、

家长作为监护人,要妥善保管好本人手机等上网设备,禁止或让未成年人在监督下使用支付功能;


对学校的建议

1、学校应当重视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与家长一起努力,树立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

3、加强网络消费警示宣传教育,开展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兴趣转移,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引导同学间应当在正确的方面进行良性竞争,不能在游戏中追求攀比。


澄城县人民检察院制作

2020-00163


往期精彩回顾

 【澄检动态】澄城县人民检察院四举措提升保密工作

 【喜报】澄城县人民检察院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澄检喜报】微信公众号荣登“互联网+检察”前20强榜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