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二三放映室|《半生缘》前奏——走近张爱玲

书香华政 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 2023-07-10

近期,电影《第一炉香》的上映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和热议。该片是由许鞍华执导,王安忆编剧,马思纯、俞飞鸿、彭于晏、张钧甯等主演的爱情电影,改编自张爱玲的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


随着对影片讨论的霸屏,原著作者张爱玲再一次被拉回大众视野,新一轮“张爱玲热”开始爆发。


本期二三放映室为同学们选取了同样是由张爱玲的作品《十八春》(后更名为《半生缘》)改编,由导演许鞍华执导的电影《半生缘》


就让我们趁“热”打铁,一起走近作家张爱玲的世界吧!


人物简介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本名张瑛,1920年(一说为1921年)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原籍河北省丰润县欢喜庄乡大齐家坨村,张姓为该村大户,张家至今人丁兴旺。


四十年代,张爱玲在上海成名。作品类型涵盖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其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其中,她的小说体现出女性独有的细腻和古典美感,对人物心理的把握令人尤为惊叹。张爱玲家世显赫,外曾祖父李鸿章、祖父张佩纶都是清末名臣。


1944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并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适逢中秋节,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为她举行了追悼会,其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生平经历

1920年9月30日(一说为1921年),张爱玲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今静安区康定东路87弄,临近苏州河,周边是鸿章纺织染厂)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住宅中。

● 1930年,张煐被改名为张爱玲,这是为了上中学报名方便。“爱玲”为英文“Eileen”的译音。同年,张爱玲的父母离婚,张爱玲跟随父亲生活。

● 1931年,张爱玲开始在上海白利南路美国圣公会所办的贵族学校圣玛利亚女中就读。

1932年,张爱玲在该校的校刊上发表了她的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

1933年,在该校刊发表她的第一篇散文《迟暮》。

1934年,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与民国政府前总理孙宝琦之女孙用番在国际饭店举行婚礼。

1938年,张爱玲与继母发生冲突后,离家出走。

1939年,考入香港大学文学院。成绩优异,连获奖学金,并考取英国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前往。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次年香港沦陷。受战争影响,张爱玲未能毕业即回上海。回到上海之后,她选择参加了圣约翰大学(今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的转校考试,成功被录取并在此学习了两个月。这段短暂的邂逅也成为她人生中最后一段校园时光。

1943年,张爱玲先后发表几部重要著作,包括《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经》等。

同年,张爱玲结识胡兰成,并与之秘密结婚(婚礼上只有炎樱和胡兰成的侄女胡青芸在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胡兰成匿名逃亡。

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

1948年,发表《十八春》(后来改名为《半生缘》)。

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为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

1952年,张爱玲离开上海,迁居到香港,向香港大学申请复学获准,赴港后到香港美国新闻处工作。

1955年,张爱玲乘“克利夫兰总统号”离港赴美。

1956年8月,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美国人赖雅结婚,并开始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

1961年,张爱玲造访台湾,她先到台北,由著名画家席德进带她四处看访,又在作家王祯和的陪同下到花莲观光。本世纪初,张爱玲一篇描写台湾游记的《重访边城》中文手稿曝光,这是目前仅见的张爱玲唯一一篇描写台湾的文章。

1967年,改编其原创短篇小说《金锁记》为《怨女》,又名《北地胭脂》。同年,赖雅去世。这一年,张爱玲获邀担任美国纽约雷德克里芙学校驻校作家,并且开始将清朝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翻译成为英文。

1968年,《十八春》的内容经过修改以后重新定名为《半生缘》,在《皇冠》杂志、香港《星岛晚报》进行连载。1969年张爱玲转入学术研究,任职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

1972年自“中国研究中心”离职。

1973年,定居洛杉矶。

1975年,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逝世于洛杉矶寓所,享年75岁。


同行评价

1.与张爱玲同生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贾平凹


2.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王安忆


3.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

——王小波


4.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白先勇


5.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像神话一般,经过一代代的海峡两岸作者和读者的爱戴、诠释、模仿、批评和再发现而永垂不朽。

——李欧梵


6.张爱玲将女性意识的探索深入于历史深处,深入于民族文化的深层去透视女性自身的心理上屏障,相对于五四呐喊时期便显得更深刻和有力。

——于青


7.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叶兆言


8.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的上海风韵永存。

——余秋雨

在了解张爱玲的生平经历以及同行对她的评价之后,她鲜明的形象已经刻入人心。


她的一生都在书写非凡的文字和故事,冷漠的处世态度、惊世的才学、异于常人的敏感和生活经历,皆造就了她极其坎坷的一生。


她无疑是一个旷世才女,极度自尊又特别自卑,这样矛盾的性格,成就了她的事业,也拖垮了她的生活。


提起她,人们总是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悲伤,一种氤氲不散的绵绵惆怅,这种特征在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里也彰显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一起跟随镜头,

看看浸润在小说中的

旧上海风韵和人生悲欢吧!


二三放映室 我们不见不散...


撰稿:桂月月

编辑:曲静



推荐阅读

一根思想的芦苇——怀李泽厚先生兼其馆藏著作简编

2021-11-11

关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数据切换的通知

2021-11-1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