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奋斗的年轻人,才不需要996

智选堂 2022-06-24

在挂上热搜之前,很多准备踏入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第一次听到“996”,就是一个选择题。


题面是上下班时间,答案是放弃或接受一份工作,一个平台,一个起点,一个职业领域。


是双向选择,还是没有选择?



在一家大型广告公司工作3年之后,晨迪走进当时正大红大紫的“独角兽”瑞幸咖啡面试。面试进行了40多分钟,业务经理满意地离开,HR返回会议室跟晨迪一对一沟通。


“我们工作时间是996,跑得非常快,半年多开了600多家门店。”HR说,“薪资我只能给你到这个数,可能不如你现在的高,但我们是一家很有潜力的公司。”


这是晨迪第一次正面接触996的概念,却对使用逻辑有些迷惑:他们到底是在用996作为支撑自己发展快有潜力的理由,还是用后者解释自己工作时间长?


她很快意识到,这是HR增加了新的筛选门槛。感觉就像参加《好声音》,出现导师转身,却没有自己心底期待的那一位。


此时说出“谢谢再见”的人,寥寥无几。



求职是一场双向选择。


大半年之后,996被一群程序员搬上热搜。紧接着,不少互联网大佬跳出来解释这个名词,也解答了晨迪当年的疑惑:


在互联网企业眼中,996等同于快速发展,等同于奋斗精神,等同于快速上升的成功可能。你如果想要这个结果,就等于要选择996。


在这场996的讨论中,没有互联网大佬在讨论“要或不要”,而是比拼谁说话情商更高。


同时在这场讨论中,没人真正在乎996践行者——年轻互联网民工的权益。或者说,无论他们如何声讨996,但如果想要成为商业组织眼中的“奋斗者”,就无法真正拒绝996。


奋斗者没有错,但真正的奋斗者需要“996工作制”吗?


英国泰特美术馆前主席Sir Nicholas Serota在评价英国混乱而快速发展的文化艺术劳动力市场时说:



Enthusiasm is the new slavery(热情是新的奴隶制)。


任何行业的“民工”,都在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浇灌资本的需求与增长。



“我觉得我自己挺拼的,能主动去做很多。但怎么说呢,公司官宣996让我觉得突然没有了归属感。”近期从有赞离职的一位员工说。

 

2019年1月17日,有赞在公司年会上宣布实行“996”工作制度,即正常工作时间为早上9:30到晚上21:00,遇到紧急项目时,一周工作6天。这直接拉开了2019年互联网公司996工作制讨论的序幕。

 

出现在开源网站GitHub上“996.ICU”的名单,更是曝光了这些互联网公司的“996”甚至“007”工作制度。截至4月10日,“996.ICU”项目中已经有96家企业被列入黑名单。


众所周知,在996.ICU网络抵抗之前,互联网行业内部关于超长加班的诟病由来已久。在《2016年度加班最“狠”公司排行榜》中,京东以23:16的平均下班时间,成为中国最“狠”公司冠军。

 

996争议的大爆发,或许与今年互联网寒冬,年轻人整体面临更严苛的职场环境有关:已经形成的劳动力买方市场,使企业占尽人才管理的主导性。


在一家在线旅游公司仅仅入职三个月的安妮说,“我不排斥996,但很多情况下权利义务并不对等,加班很少会有报酬,但你也不敢拒绝。在今年的形势下,这份工作你不做,随时会有人来顶替你。


这种随时会被替代的恐慌,相比996,才是真正悬在互联网寒冬中每个个体头上的一把利剑。



互联网民工:我也/不想成为机器

 

一个月前,詹姆斯还是某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和很多36岁的中年男人一样,詹姆斯背负房贷和家庭生活负担。


但毫无防备,在公司2018年底进行的组织架构调整中,他被迫出局。

 

“离开平台,有时候你会发现你什么也不是。”詹姆斯对这种落差有些沮丧。“以前我总觉得,虽然行业变化很快,但我这些年积累的各种资源已经足够我这辈子用,我维持原样,不需要学习新技能,就可以了。”

 

对于互联网这个年轻的行业,没人知道下一个急转弯转型在哪,也没人知道“常理和资源积累”是否足够适用。

 

即使大厂多年,有足够的行业敏感度,也意识到风险的到来。但内心隐隐的焦虑还是没有打败人性——自己年轻时已经很努力了,这就够了吧。


但互联网这个行业也才刚刚毕业。


这些打下大厂江山的中年人,看着新入厂的年轻人,感叹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


但很多年轻人却不想成为未来的他们。

 

很多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对于很多中层管理者含有一丝轻视,觉得他们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已经慢慢失去竞争力,被裁也无可厚非。


可是每个人都有成为中年人的一天。

 

离开一家上市公司的Tina对她的面试官解释离职原因:“成长路径渺茫的感觉很可怕,我不想到40岁还只是个大一点的螺丝钉。”


这一届中年人趁年轻时也奋斗了,依然没有摆脱“被替代”的互联网诅咒。不少年轻人在这一轮寒冬裁员和996工作制讨论中,看到了自己不想迎接的未来:

 

不管是在哪个行业哪个年代,总有适者生存。但凡选择了自己的社会属性,就没有人能彻底拒绝竞争。


但单纯地认为“增加工作时长”等于“增加工作产出”,是使用机器的思维。在“符合标准”这件事上,人怎么能比得过机器呢?


出厂需要985,进厂又要996。




从传统行业到互联时代,,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时代,这种急速的更迭和变化过程催生出大批失业者。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从业者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足够专业,只是他们对这个行业里时刻都在突发的变化,缺乏即使调整自己技能值的能力。或许在拥有“奋斗者精神”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对自己的预期和认知,也是互联网从业者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也有不想成为机器,或被“机器”替代的年轻人,决定离开这个曾经热爱的行业。


是双向选择,也是个人选择。



很多人吐槽4月11日马云在阿里巴巴内部交流活动上的发言:

 

“我个人认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你一辈子没有996,你觉得你就很骄傲了?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美好生活,都希望被尊重,我请问大家,你不付出超越别人的努力和时间,你怎么能够实现你想要的成功?”

 

马云也曾在2017年接受韩国媒体采访时含泪诉说:“很后悔整日工作没有好好陪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如果有来生,一定会选择家庭。”


马云根据他个人的价值观,做出了他个人的选择与取舍。没有996,他也是个奋斗者。


但把996等同于成为奋斗者的条件,对于还不了解行业、自己真正的热爱和生活更多可能性的年轻人来说,是意识形态的绑架。


能接受996的人,从来不需要996。


晨迪没有接受那份996的工作。她休息几周后,开始与朋友一起逆风创业。自此开始了没有休息日,甚至没日没夜的“奋斗”生活。


从表面看,这一轮互联网公司裁员、紧缩社招及并不友好的996工作制是大环境的加持,其中有着外部因素和内部“互联网红利消退、发展逐渐回归理性”以及“人口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逐年减少趋势难改”的多方困境。


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互联网巨头们破除大企业病、进行结构优化的契机。

 


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来说,我们还需要很多有创造力和充满热情的奋斗者,而不是机器。反对996,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别让互联网行业变成一碗青春饭,也别让“996工作制”变成所谓奋斗者的政治正确。他们真正创造的价值才是。


否则这会让年轻人和年轻的互联网行业,都无从选择。



职问原创,作者:九哥&fanfan,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方式请见菜单栏


-End-


推荐阅读

投行员工自嘲史

BCGx建设银行 | 2019 中国私人银行市场发展报告

德勤 | 因咨询而不一样的Big 4

波士顿咨询 | 成功转瞬即逝,偏执才能领先

干货 | 2019-2020 中国互联网趋势报告

据说念完MBA, 80%的人都离婚了

10种类型的咨询顾问,你是哪种?

咨询新动向 | 埃森哲互动史上最大手笔收购:买下Droga5!

贝恩 | 在中国,人才战略比业务战略更加重要

26个顶尖战略咨询公司常用分析模型详解

科尔尼咨询 | 电商20年:中国商业生态的重塑与未来

突发 | 毕马威被全面调查,“四大”面临分拆?


转载来源:职问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智选堂》均在文章结尾备注了原标题和来源。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

并提供最新洞察和服务信息。提供高端专业服务行业跨行交流平台,如金融、咨询、审计等的新媒体机构,是国内唯一定位于高端专业服务行业我们智选堂微信号:confinaudlaw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