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05-31

导语


自1999年国家下放博士生导师审批权以来,北京大学博导遴选制度经历了从教授中遴选博导(1999年)—破格遴选副教授博导(2003年)—“不固定资格制”遴选博导(2005年)—博导遴选备案制(2015年)—新聘教师博导资格直接确认(2018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在促进年轻教师成长,优化导师队伍结构方面始终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过去十多年来,有许多新体制助理教授成为博士生导师。


目前,年轻教师已经成长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队伍的有生力量,呈现出勃勃生机。在北京大学百廿校庆之际,本栏目推介各学科年轻博士生导师,以经验交流为专题,分享他们指导博士生过程中的经验与感悟、心得与体会。


宇文利,1972年出生。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开讲啦


一、教学相长的育人过程需要不断积累、反思和悟得。

指导博士生的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学术背景与专业所长来指导学生逐渐发现自己的学术兴趣和领域,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通过充分占有材料、对锁定领域进行自由的批判性思考建立起自己的“学术关键词”,寻到从事专业研究的焦点和阵地。这个过程也需要导师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发现,因此也是一个导师学术积累、视野扩大、经验判断和理性指导的过程,是学者本人的经验、学界已成形态及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三者无缝隙对接并成功焊接成可供深入研究的学术领地的过程。与学生结成学术共同体,一起从事讨论和研究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这个过程既需要长期的积累,也需要不断的反思和悟得。


二、引导学生找准学术兴奋点,培养学术自信心。

对于学生而言,最重要是教其学会进行“学术聚焦”的本领。一般情况下,一开始学生的兴趣要么不明显,要么很多元,无论这些兴趣与专业契合度很高,还是纯粹出于对学术的爱好,都需要导师鼓励学生自觉地发现自我。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及时找到“学术庙门”,最需要给学生开放、包容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找准可以培养的兴趣,尤其是找到学生的学术兴奋点,在甄别、判断的基础上给学生以肯定,使学生增强进入某个既定领域、利用自己的兴趣和付出来征服某些学术难题的信心和勇气。


三、搭建良好的师生学术共同体。

定期与学生碰头谈学术、科研是十分必要的。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师门研习课”的方式,以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师门学术共同体共同攻关科研课题,进行学术讨论的方式增强师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以共同完成课题和科研任务的方式带学生前进、克服科研与学术道路上的困难。

四、在鼓励肯定的同时客观引导。

初步涉足科研的学生而言,最希望能够在弥补自己的差距的同时获得客观准确的肯定与赞许,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和科研工作时,用鼓励和肯定的方法增强学生的信心十分必要。当然,对于学生的科研与学术也不可无原则地肯定,而是要客观地教会学生分析并看到自身的不足,注重从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理论功底上磨练学生,使学生们得到有效提高。


了解更多


宇文利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德育、价值观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文化与政治哲学。担任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社会科学理论专家,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标兵,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保罗·费勒雷中心(PFI)客座研究员。近年来参加或主持中央“马工程”项目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和其他项目15项,出版个人专著3部,个人译著3部,合著、合译和主编著作12部。在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曾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大学第十一届、十二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自2010年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至今已招收并毕业博士研究生7人,在读6人。所指导的博士生曾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并出版了学术专著,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出版资助。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