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星际随笔之65】历史、结构、价值——多维度解读蚂蚁金服

作者:袁煜明/蒋佳霖/徐聪/雷雳/陈冠呈/洪依真

【前言】腾讯与阿里已经牢牢占据了中国互联网金字塔的顶端。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中国互联网世界的新风向。关于阿里巴巴的叙事,市面上已经汗牛充栋;关于腾讯,我们在早期推出过《<腾讯传>札记》,对腾讯的发展史进行梳理;而对于蚂蚁金服,尽管支付宝早已渗透社会日常、市面上也给出过750亿美金的惊人估值,人们对它的历史、结构、盈利状况等仍缺乏了解。这一次,我们遍阅了《阿里巴巴:马云和他的102年梦想》、《蚂蚁金服:科技金融独角兽的崛起》等市面上最新传记,结合阿里集团招股书、历年财报等可见材料中的蛛丝马迹,试图对蚂蚁金服进行全面、客观的梳理与探讨。

本篇随笔目录:

一、十年:从支付宝到蚂蚁金服

二、家谱:开枝散叶正当时

三、金主:历史命运曲折,现今国字当头

四、估值:且看蚂蚁掘金能力

五、对标:腾讯与蚂蚁金服

一、十年:从支付宝到蚂蚁金服

从2004年12月支付宝诞生,到2014年10月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成立,正好跨过十个年头。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自2004年横空出世到2007年是为第一阶段,这三年里支付宝主要在淘宝的庇护下发育“骨架”,建成账户体系;由2007年“出淘”,到2010年快捷支付上线,是为第二阶段,这个阶段里支付宝经历了“叛逆期”的困惑,却也得以涅槃为第三方支付的领导者;2011年以后是为第三阶段,支付宝一方面逐步实现业务的移动端迁移,另一方面推出余额宝等产品,进行平台化转型。

尽管如今的蚂蚁金服集团已经蜕变成为以支付为入口,囊括支付、理财、信用,以及小微企业融资等服务在内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但我们还是得追根溯源,从支付宝诞生前后讲起,借此多少窥得第三方支付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脉络。

1.1 初生之时:寄于淘宝篱下

2003年6月,彼时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eBay以1.5亿美金收购易趣剩余66.6%股份,对易趣实现全资控股,试图以此打入中国市场。为了拖住eBay的步伐,马云与其团队决定从C2C零售服务着手,淘宝网应运而生。 

初生时的淘宝网只是一个展示平台,消费者在线上拍下商品,与商家约定好线下交易的时间、地点,然后面对面交易。这种比石器时代略进一步的交易模式显然无法令团队满意。如何建立信任关系,在淘宝网上实现完整的交易流程,成为当务之急。PayPal模式、腾讯Q币模式等都曾作为备考案例,而团队最终给出的答案是担保支付,即在买方与卖方之间加入第三方收付环节。担保支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买卖双方的信任问题,随着淘宝网卖家数量增多,一些卖家以支持担保支付功能作为卖点,以其便捷性吸引消费者,其他同一垂直领域的商家也就不得不尽快跟进。

担保支付的交易量就此逐渐打开,但结算效率的问题随之浮出水面。彼时淘宝的结算部门仍采用手工记账模式,再根据汇款信息备注内容与买家信息相匹配,随后通知卖家交易。支付的成功率与准确率均亟待改善,交易处理速度上更需加强。业务人员与公司高层意识到,只有建立独立的账户体系才能应对业务的爆发式增长,支付宝筹备小组随之成立。2004年12月29日,虚拟账户体系建成上线。而20天前的12月8日,浙江支付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短期来看,担保支付模式与虚拟账户体系给予了当时的淘宝用户良好的支付体验,帮助淘宝演绎了一段“大卫战胜歌利亚”的故事。长远来看,担保支付模式与虚拟账户体系对于支付宝或蚂蚁金服的意义正如骨架之于人类,撑起了日后交易量的数量级增长与业务的不断扩张;同时,虚拟账户体系也是沉淀用户交易数据的基础。这些珍贵的用户数据,在日后不断塑造着支付宝与蚂蚁金服的产品与服务。

1.2 成长之困:“出淘”与快捷支付

2007年开始,支付宝进入“出淘”阶段,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建立分公司,以作为拓展淘宝外商户与场景的据点。这段时期对于支付宝颇为艰难,却也正是熬过这个阶段后,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龙头初露峥嵘。

在淘宝网,支付宝长期受益于“嫡长子”的特殊地位;想自立时,却切身感受到“混社会”的不易。线下支付方面,银联商务在银联的支持下势大力强;线上支付方面,支付宝与快钱、易宝支付等相比,也未能体现出淘宝场景以外的优势。其他支付公司开通纯网关支付后,支付宝更是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不跟进则很容易丧失商户;跟进则账户体系价值缩水。最后在市场竞争压力下,支付宝也不得不退后一步。

支付宝与淘宝之间的分歧在此阶段也开始凸显。打退eBay的淘宝在2007年以后高歌猛进,交易规模从2006年230亿元增至2009年的2000亿元。然而,当时淘宝的支付体验并没有跟上步伐。一方面,支付成功率仅为60%左右;另一方面,在2006年推出“支付宝卡通”业务后,支付宝卡通、数十家网上银行等支付渠道挤满收银台界面,用户体验十分糟糕。如果支付宝能专注于提升自家服务,无疑能助淘宝更上一层楼。

家大业大的淘宝无法理解,支付宝作为一个富二代,何必要出去给别人打工。而从支付宝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只有在非淘宝场景下取得市场,才有可能在未来取得进一步突破;但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及时改善淘宝网上的支付体验,那么“亲生”也有可能被“废黜”,失了根基的支付宝也就无从谈起下一步发展。

在2010年年底,支付宝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以及中国银行合作推出了快捷支付。在原本支付宝卡通业务中,银行、持卡人以及支付宝之间签订三方协议,相关用户只需在申请联名卡时完整填写支付宝账户并绑定银行卡,在支付过程中便无需跳转网银界面。而在新的快捷支付模式下,三方协议变成两个双边协议,即支付宝分别同银行与客户签订协议,而客户的验证工作由支付宝完成;客户无需另外开卡,在支付宝端绑定银行卡即可付款。

快捷支付解决了支付体验不佳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支付宝。后来如余额宝、红包等业务能够展开,无不依赖于彼时与银行建立起的通道关系。而在淘宝外场景下, “阿里铁军”们也淌过了“创业维艰”的阶段,商户开始对支付宝的“个体性”有了认知,淘宝外场景业务逐渐落地。

1.3 瓜熟蒂落:移动支付龙头,小微金融先锋

快捷支付上线后,支付宝作为支付工具已经基本成熟。之后的发展基于两条主线:移动化与平台化。其中,2013年是一个颇值得关注的时点。

2013年6月,余额宝正式上线发布。此前,支付宝虽然通过快捷支付解决了用户体验问题,但支付宝账户体系的价值也因此受到限制——用户不再需要向支付宝账户充值即可完成支付。团队给出的结论是,问题不是出在快捷支付消解了账户存在感,而是账户本身不能给用户带来更多价值。另一个新问题是,随着交易规模的增加,支付宝在银行的备付金规模愈发庞大,而央行出台相关意见,准备针对支付机构备付金计提风险准备金。在此背景下,与天弘基金合作,推出 “货币基金+支付消费”模式的余额宝成为当时的最优解。如今,余额宝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货币基金,并且依然是蚂蚁金融服务体系中的明星产品。尽管余额宝并非支付宝向金融平台转型的第一次尝试,却无疑是最大胆、同时最成功的一步。9月,三马合力促成众安保险上线;再加上此前已有的阿里小贷,金融服务平台已神形俱备。

也是在这一年前后,支付宝真正感受到抢占移动端口的紧迫性。微信上线后一年内迅速积攒2亿用户,逐步攀上“国民应用”的王座。2014年春节,微信推出红包功能,直取支付宝业务要塞。从支付宝卡通上线算起,支付宝花了近八年时间积累的绑卡规模,微信仿佛在一夜之间便完成了。此后,支付宝的移动端战略大致可分为两条线索。一是改版手机端支付宝,在拓展功能、使之平台化的同时,通过补贴、功能区分等手段将线上资源向移动端迁移;二是与腾讯展开补贴大战,抢占线下场景。自从在打车领域打响第一枪,直至今日双方的争夺仍未结束。根据2017年一季度数据,支付宝占据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约53.7%,财付通约39.5%。尽管腾讯来势汹汹,但支付宝依然保持着市场第一的地位。

2014年10月,蚂蚁金融服务集团宣布成立。如今的版图已经由支付扩展到支付、理财、信用、融资,乃至金融科技等金融服务的各个领域。回顾从支付宝到蚂蚁金服的十年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支付宝是出于解决信用问题而诞生,因此从出生起便携带着金融的基因;仅仅携带金融基因,并不必然导向“蚂蚁金服”,从支付工具到金融平台的转变,实际是在解决一个个用户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从“出淘”后一展峥嵘,到余额宝上线后成为绝对龙头,解决问题的背后是与众多银行打通渠道关系;支付宝能做到这一点,电商平台的流量吸引力功不可没,天时地利的因素也不可忽视。因此,支付宝/蚂蚁金服的成功,既有历史命运暗中催动,也靠个人奋斗完成突破,正如其他历史上的伟大公司一般,值得学习却又难以复制。

二、家谱:开枝散叶正当时

从传统金融行业的眼光出发,如今蚂蚁金服的版图布局已经基本完成。支付业务方面,支付宝在PC端几乎大获全胜;移动端仍占有50%以上市场份额,与微信支付保持半个身位的差距;移动支付出海事业正如火如荼。理财业务方面,建立了小额理财平台蚂蚁财富,明星产品包括余额宝、招财宝等;控股天弘基金管理公司与数米基金销售公司;参与成立众安保险,控股国泰产险等。融资方面,成立网商银行,此前蚂蚁微贷转变为网商银行旗下网商贷;参与成立P2P平台网金社;上线股权众筹平台蚂蚁达客。征信业务方面,芝麻信用在蚂蚁金服体系内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应用场景,在体系外的交通、健康等场景中正逐步扩张。此外,在金融科技方面,已经布局蚂蚁金融云,并持股恒生电子。

蚂蚁金服利用其数据和技术优势、经验与资源积累,几乎拥有了所有金融服务平台所需元素,各项金融产品间交叉销售能力在世界级舞台上也已难逢对手。综合来看,众多业务中仍铺设着两条主线:以小微金融为内核,以金融科技赋能科技金融。

2.1小微金融的结晶:网商银行

普惠金融是蚂蚁金服的基本定位,网商银行则是这种定位的集中体现。浙江网商银行是中国首批民营银行试点之一,于2015年6月正式开业,注册资本40亿元。其中最大股东蚂蚁金服持股比例达30%。网商银行是中国第一家将核心系统架构在金融云上的银行,以互联网为平台,面向小微企业与消费者开展金融服务。

网商银行现阶段产品包括网商贷、旺农贷与信任付等,目标群体为电商创业者和农村用户,其中以生产性贷款居多。根据2016年年报披露,截至2016年12月末,网商银行累计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879亿元,小微企业客户数277万户,户均贷款余额约为1.5万元。旺农贷产品已在全国25个省271个县市的6624个村点推开,平均放款金额近5万元。考虑到2016年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8000余万户,而网商银行仅仅成立不到两年(截至2016年底),远程开户受限于政策尚未开放,这样的表现令人惊喜,其在五年内“服务1000万家企业”的愿景也渐趋渐近。

某种意义上讲,网商银行的定位本身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依托于电商背景的网商银行,本身缺乏服务大型企业、高净值客户的能力。与动辄万亿资产规模的城商行相比,网商自身也只能算“小微”银行。但是,小微信贷的市场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而网商银行在数据、经验、技术方面的巨大优势,切实提供了相比传统银行更为精细的运作能力,场景更为明确、利率相对优惠、审批快速高效。服务小微的战略在财务上也已得到正向反馈。2016年,网商银行营收26.37亿,净利润3.16亿,在一年间成功扭亏为盈(2015年亏损9195万元)。

由于不设线下网点,网商银行目前仍只能开立Ⅱ类或Ⅲ类银行账户,相对Ⅰ类账户而言存在诸多业务限制。随着人脸识别等技术应用走向成熟,政策端或将对此放开,而网商银行服务小微客户的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

2.2 以金融科技赋能科技金融

2017年6月,蚂蚁金服宣布向保险行业开放技术产品“定损宝”,用AI代替车险定损环节中的人工作业流程,帮助保险公司实现自动定损。在前期测试中,“定损宝”展现出远超人工的速度与精准度。车险业务在保险业中的具有重要地位,而这项产品的发布也引发了大量关注。事实上,在2013年与腾讯、平安等共同创立的众安保险,已经在过去几年里展露出颠覆行业的可能性。无论是全新的应用场景、还是业务办理中体现的技术能力,都给业界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保险行业产品多且复杂,无疑是金融科技产生颠覆效果的最佳舞台之一。

作为业界技术能力最为突出的企业,以金融科技赋能金融业务是蚂蚁金服的基本战略。无论是“双十一”等流量高峰期展示出的超大规模交易处理能力,还是十年如一日、讲究细水长流的风控能力等,都依托于蚂蚁金服在分布式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持续投入。正是基于核心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余额宝、网商银行、芝麻信用等创新型业务布局才能实现。

蚂蚁金服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不止于服务自身业务,而是要做整个行业的赋能者。前述定损宝只是“互联网助推器”计划下的一个产品,蚂蚁金融云则是其面向金融行业开放技术能力的核心平台。蚂蚁金融云整合了经过蚂蚁金服多年投入研发与实践锤炼后的交易处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实时决策能力等,以公有云、专有云的形式为保险、银行、证券基金等行业各个领域提供解决方案。印度支付公司Paytm近两年用户数从不到2000万跨越到逾2亿规模,蚂蚁金服为其提供的技术支持功不可没。2017年注册成立的信美人寿IT架构的背后,同样有着蚂蚁金服的身影。

换个角度来看,整合互联网资源、完全打通线上线下,虽是一个美好愿景,却并非一家企业可独力完成的任务。通过赋能科技金融企业,帮助重塑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更有利于建设一个完整、健康的生态。

三、金主:历史命运曲折,现今国字当头

3.1 支付宝私有化后的利益调整

支付宝私有化事件在2011年掀起巨大波澜。回头来看,如果没有当时那出“闹剧”,可能也就没有了今日的蚂蚁金服。然而,许多人对于蚂蚁金服和阿里集团的关系仍然感到困惑,甚至于阿里在美国上市时,专门就其与蚂蚁金服的关系修订相关申请书。这里就二者的利益关系做一个简单梳理。

2011年7月,阿里巴巴集团、雅虎和软银就支付宝股权转让事件正式签署协议。协议约定,支付宝公司每年向阿里巴巴集团支付“知识产权许可费和技术服务费”(royalty fees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service fees),金额为当年税前利润49.9%。支付宝上市时,需向阿里巴巴集团一次性支付IPO总市值37.5%作为回报额,具体金额不低于 20亿美元,不超过 60亿美元。

2014年8月阿里巴巴上市前夕,双方重新达成协议。一方面支付范畴由支付宝扩展为整个蚂蚁金服的税前利润,而每年蚂蚁金服向阿里巴巴支付税前利润的比例由49.9%调整为37.5%;另一方面,当蚂蚁金服上市时,阿里巴巴有权选择获得33%的股份,或是由蚂蚁金服一次性支付IPO总市值37.5%,取消了20亿至60亿的限制。

概括来说,两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都是马云,但在股权上没有所属关系。然而,二者仍有较多合资公司和共同高管,蚂蚁金服向阿里支付的税前利润中,有不少都来自阿里集团向支付宝支付的服务费。两家企业各成体系却又有大量业务协同,未来的合作无疑拥有巨大能量,但个中风险也不容无视。

3.2 两轮融资后,蚂蚁金服的股东结构

根据阿里巴巴集团美股上市前招股书披露,彼时杭州君瀚股权投资合伙人公司持有蚂蚁金服58%的股份,杭州君澳股权投资合伙人公司持有蚂蚁金服42%股份。

在2015年7月,蚂蚁金服宣布完成A轮融资,估值450亿美金,引入包括全国社保基金、国开金融等在内的8家战略投资者。2016年4月,蚂蚁金服完成B轮融资,估值金额达600亿美元,新增投资者包括中投海外和建信信托等,而中国人寿、中邮集团等A轮投资者也继续残余了B轮投资。根据阿里巴巴2017财年年报披露,截至2017年5月,杭州君瀚持有蚂蚁金服约42.28%股权,杭州君澳持有蚂蚁金服34.15%股权,其他股东持有23.57%股权。

可以看出,蚂蚁金服引入的投资者以“国字头”为主,这一方面体现了国资对蚂蚁金服未来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展现出蚂蚁金服深入金融行业后的态度转变。在从支付宝到蚂蚁金服的崛起之路上,与银行渠道的关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银行系统的配合,支付宝的服务升级无从谈起。然而,随着蚂蚁金服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其与银行在余额宝等新业务上多次爆发冲突。经过“血气方刚” 的阶段后,蚂蚁金服如今认识到,只有深度合作、共享利益,才可能为自己赢得更多发展空间。


 四、估值:且看蚂蚁掘金能力

4.1 “捕风捉影”看蚂蚁金服业绩表现

尽管蚂蚁金服方面并未直接公布过财报,我们仍能根据其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的协议来推测蚂蚁金服的业绩表现。

根据阿里巴巴招股书披露,2012至2014财年间,支付宝向阿里集团支付的知识产权许可费和技术服务费分别依次为2700万元、2.77亿元和17.64亿元,按照彼时双方49.9%的利润分配比例计算,支付宝在这三年的税前利润约为5411万、5.55亿和35.33亿元。基于2014年修改后的IPLA协议,支付比例由49.9%调整为37.5%,而主体由支付宝扩展为整个蚂蚁金服。之后2015至2017财年,蚂蚁金服向阿里巴巴依次支付了16.67亿、11.22亿、20.86亿元,对应蚂蚁金服税前利润应为44.45亿、29.92亿、55.63亿元。

可以看出,2016至2017财年间,或因为企业收购较多等原因利润增速受到影响,但整体而言蚂蚁金服盈利状况良好,且已达到相当体量。根据阿里巴巴在8月发布的2018财年一季报,蚂蚁金服向阿里巴巴支付了19.66亿元。这意味着,在该季度蚂蚁金服的税前利润高达52.42亿元。以全年税前利润180亿元作保守计算,同比增长超过200%。横向对比来看,刚刚从京东剥离出的京东金融仍处于亏损状态,百度在2016年净利润也不过116.32亿元。我们可以认为,蚂蚁金服在一季度的高速增长,不仅靠移动支付的持续爆发,更是各块金融业务百花齐放的结果。

4.2 对比PayPal看蚂蚁金服估值

如前文所述,蚂蚁金服在A、B轮融资中分别估值450亿美元、600亿美元。2017年甚至传言有机构给出750亿美元的估值。我们姑且以PayPal来对标蚂蚁金服,对蚂蚁金服的估值作粗略分析。以6月30日为结点,过去12个月蚂蚁金服税前利润约为98.13亿元,折合约15亿美金;取750亿美元估值进行计算,得出50倍PE。而截至9月15日收盘,PayPal市值同样约为750亿美元,市盈率TTM为49.8。从这个角度来看,蚂蚁金服的估值并不高。

从两家公司核心的支付业务指标来看,PayPal与支付宝差距较大。2017财年,阿里巴巴电商业务GMV达到3.77万亿元,其中70%以上交易流水通过支付宝完成;根据易观统计,2016年仅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即达到35.5万亿,其中支付宝市场份额超过50%。而PayPal在过去一年处理支付量为3450亿美元,折算人民币后勉强超过2万亿元,甚至不及支付宝在阿里巴巴电商平台上交易流水。此外,PayPal2016年活跃账户约为1.97亿;根据支付宝2016年全民账单数据,支付宝用户数逾4.5亿。

当然,这样的评价方式并不严谨,除了计算上的偏差外,两家企业的性质也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由于费率不同,PayPal的客单价往往更高,而蚂蚁金服支付业务服务费率远远低于PayPal。另一方面,如今的蚂蚁金服已经深入金融行业各个领域,支付只是一个入口。在前文中我们提到,网商银行在2016年已扭亏为盈;根据半年报显示,公司控股的天弘基金上半年利润超过10亿。此外,公司在海外进行的一系列投资均处于健康成长期,Paytm等公司的表现令人瞩目。

整体而言,尽管蚂蚁金服正式成立还不到3年,却已经拥有了可靠的商业模式,完善的、逐渐开花结果的金融布局以及充分的货币化经验。各个方面对于蚂蚁金服的高期待完全可以理解。市场上对于其估值数字的议论,更多应是出于一种对规模本身的惊叹,而不是对其价值的否定。

五、对标:腾讯与蚂蚁金服

依托于强大的电商背景,支付宝在PC端长期压制财付通;进入移动支付时代后,腾讯通过微信红包改写战局;2016年以来,微信支付更是凭借线下扫码在移动支付市场份额上不断迫近支付宝;2017年,腾讯先后发布“腾讯信用分”和“零钱通”,进一步完善金融领域布局。关于双方胜负手的争论甚嚣尘上,这里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平台基因

腾讯以社交起家,QQ与微信在用户数量、活跃时间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任何应用。其中,微信在14年凭借红包产品实现绑卡量爆发式增长后,一步步证明了在社交关系基础上发展支付业务的可行性。由于掌握着最大的流量通道与最有效的传播渠道,微信从滴滴快的补贴战开始,到如今线下扫码场景布局,一步步紧逼支付宝。

支付宝在社交方面进行多次尝试却屡战屡败,但自身的电商基因同样有其优势。通过掌握主流电商平台资金通道,支付宝积累了大量消费数据。在深入金融行业核心领域的过程中,支付宝所积累的消费数据可能比腾讯所积累的泛娱乐数据更加可靠。腾讯与京东、美团大众有着紧密合作,但一方面,这两家公司在体量上仍无法与阿里相比;同时,二者拥有自己的支付牌照,势必倾向于将平台数据掌握在自己手中

业务布局

腾讯近两年不断完善支付场景布局,除了在支付领域不断缩小差距,在其他领域也逐步匹配了蚂蚁金服的业务版图,比如以理财通和零钱通应对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财富以及余额宝,微众银行对网商银行,腾讯信用分对芝麻信用,以及共同成立众安保险,等等。

但是,仔细对比双方的业务布局与发展状况,仍会发现较大差异。支付业务方面,微信支付主打O2O与线下扫码场景,支付宝除了线下扫码之外,还拥有大型电商平台作为依托。理财业务方面,蚂蚁金服以控股形式拥有基金管理与销售公司,余额宝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货币基金;腾讯方面,理财通规模较小,零钱通也才刚刚起步。互联网银行方面,网商银行除消费金融外,生产性贷款业务比重较大,重点服务电商客户与农村用户;腾讯的微众银行主要通过微信平台服务个人消费者,属于to C业务,而该领域蚂蚁金服除网商银行外,还有借呗、花呗等产品。征信业务方面,芝麻信用分已广泛应用于蚂蚁金服的金融业务,且进入了交通、健康等生活场景;腾讯信用分在应用场景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开拓。

海外市场

蚂蚁金服在海外布局方面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多级合作与战略投资,蚂蚁金服已经在东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掌握较多资源。其中,与Paytm的深入合作引起较多关注,这家被称为“印度支付宝”的公司,用户数从两年前不到2000万到2017年4月已超过2亿。2017年以来,不断有新闻传出蚂蚁金服将收购美国速汇金。若能成功,蚂蚁金服有机会与美国近百万中小企业、商户建立联系。

相比之下,微信支付暂时仍处于跟随游客的阶段,主要原因是微信支付的社交基因在海外还不具备如国内一般的爆发力。不过,在以泰国为主的东南亚市场等中国游客影响力较强的地方,微信支付正在迅速拓展。

整体而言,由于蚂蚁金服布局较早,在部分业务领域暂处于领先地位。但是腾讯凭借微信支付的强劲势头,以高频打低频的手段,使得竞争局面保持着未知性。互联网金融仍处在成长阶段,还有许多因素影响未来格局,比如数据安全问题,蚂蚁金服关于数据使用的条款在过去不断引起争议;业务许可方面,市面上尚无任何企业获取征信业务牌照,等等。近日,双方又开始围绕公共交通移动支付展开新一轮争夺,双寡头局面的走向依然扑朔迷离。

然而历史经验证明,军备竞赛时期总是科技进步与技术落地的爆发期。对于消费者而言,或许希望这场没有军舰与核弹、只有手机与条码的战争再长一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