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证计算机蒋佳霖/徐聪】行业深度报告:科技赋能金融,金融IT企业价值重构
投资要点
长亮科技4月22日公告关于与腾讯云计算签署《关于腾讯长亮金融云项目的合作协议》;此外公司股东王长春等人与腾讯信息签订《关于深圳市长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股权转让协议》,腾讯信息合计受让公司无限售流通股213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7.14%。此举给金融科技行业带来重大变化。
科技与金融结合,带来了金融的模式创新和服务升级。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金融科技正在以迅猛的态势重塑金融产业的生态,各项新兴技术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层层嵌套,成为金融科技最底层的核心技术,并把金融科技范畴扩大到支付、贷款、理财、保险、证券、银行、征信等领域。
综合金融平台巨头形成强势格局,已经很难颠覆。互联网巨头依托其自身的数据优势和互联网入口资源,率先把自身技术和资源应用到支付、贷款、理财、保险、证券、银行、征信等金融领域,布局全面、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占据国内互联网金融领域大部分份额,例如银行领域的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这些企业纷纷推出科技输出解决方案,涵盖金融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风控、流量互通等核心环节,连接的合作伙伴均数以百计,仅在金融云领域就有蚂蚁、腾讯、百度、京东等特色金融云平台。
科技提升传统金融竞争力,金融机构纷纷拥抱金融科技。随着新兴金融科技的兴起,金融和各行业的数据融合,使得金融机构的营销和风控模型更加精准和高效,各大银行纷纷把金融科技提到发展战略地位。例如平安确立“金融+科技”双驱动战略,以人工智能等五大核心技术为基础,赋能四大生态圈。招行明确“金融科技银行”定位,2017年公司核定上年税前利润的1%(7.9亿元),专门成立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基金孵化金融科技项目;2018年又提高到上年营业收入的1%(22.1亿元)。
传统金融IT领域企业有望受益于金融科技大潮。过去的传统金融IT企业提供的产品是为金融机构提供定制化的金融IT软硬件和相应的部署运维。这些公司有明显的需求周期,收入由项目数目和规模决定。在金融科技时代,金融IT企业表现更为积极、参与更加主动,在不断通过新兴技术创新金融业务服务的同时,更多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同为最终用户提供服务。尤其是在云计算迁移的大潮下,金融IT企业通过构建基于云的解决方案,获得了更强的业务可持续性以及更稳定持续的收入。
投资建议: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有望给金融IT企业带来新增订单,同时,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也有望出现变革。受益标的:长亮科技、恒生电子、金证股份、顶点软件、高伟达、四方精创、润和软件等。
风险提示:监管不确定性;技术发展不及预期;金融机构对IT需求减弱。
报告正文
一、科技与金融结合,带来模式创新和服务升级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金融科技正在以迅猛的态势重塑金融产业的生态,各项新兴技术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层层嵌套,成为金融科技最底层的核心技术。
金融行业的信息科技过程发展至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Ø 第一阶段是金融信息化时期。金融机构尝试使用IT技术实现办公的电子化,这个时期催生了大量金融IT领域的企业为金融机构提供金融基础设施的底层保障;
Ø 第二阶段是互联网金融阶段。主要是互联网与金融结合起来,金融利用互联网通道实现渠道网络化,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支付手段、金融产品的销售产生了重大变革;
Ø 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阶段。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前沿技术与金融服务更紧密结合,将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进行解构,提供更加高效快速的金融服务。利用科技领域的自动化、智能化,有效提升运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早期的科技金融主要围绕支付领域,随着科技和金融的发展,金融科技应用已经发展到包括支付、保险、规划、借贷、众筹、区块链、交易投资、数据分析、安全等八大范畴。
在物理世界中,构成金融行为有三大要素:人员、资金和牌照。传统金融分别对应着三个要素的价值分别为:资源配置渠道、风险管理能力、信用中介平台。科技渗透于金融对于金融技术的提升,我们可以概括为四个层面:
1) 信息化网络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及减少失误、增加便捷性;
2) 全面精准营销,如互联网营销、精准营销、场景化营销等;
3) 数据定价风险,包括大数据征信、投资风险判断、保险产品定价等;
4) 虚拟信用平台,如区块链、数字货币、P2P平台、众筹、互助保险等。
1.1、层面一: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移动化
信息化、网络化、移动化提高效率,增加便捷性,是金融科技最基础的作用。在金融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创新智能技术工具将移动装置、社交媒介等新技术和新方向应用到金融服务领域中,对传统的金融体系进行更新、改造,从而实现金融活动的结构框架重心转移,从物理性空间转向信息性空间。
金融信息化给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影响,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形态的虚拟化:金融机构通过网络化的虚拟方式在线开展业务,客户直接在办公室、家里甚至旅行途中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类服务,金融机构不再需要大量有形营业场所和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包括支付与结算、资源配置渠道、风险管理、信息查询等银行基本功能的实现方式正在改变。
在过去,科技公司主要是给金融机构优化其原有业务,增加竞争力抗衡对手;现在的金融科技公司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在金融领域的服务无需通过金融机构,而是自己直接服务,推动金融服务领域颠覆式重塑和创新。
1.2、层面二:提升全面精准营销效果
科技带动普惠金融,提升全面精准营销效果。中国传统保险服务不及美国发达,但科技给了中国保险弯道超车的机会,这包括了舆情分析、精准营销等方面,这体现在了保险的销售渠道上,尤其是对相对标准化的财险和车险产品而言。2013到2015年间,中国车险通过互联网销售出的份额翻了3倍,占中国国内保险市场的10%。
2014年,“互联网保险”概念兴趣,传统保险公司从业者和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合作涉足该领域,尝试新技术,用工具化的方式帮助行业升级换代。随着互联网保险的深入发展,2016年中国有117家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实现签单保费2347.97亿元。2016年,中国新增互联网保险保单61.65亿件,占全部新增保单件数的64.59%。
互联网保险主要通过大数据或者人工智能技术定位到消费者的保险需求,通过线上带来定制化保险解决方案。在整个服务流程中通过智能的方式,去取代原有代理人以销售转化为目的的营销和服务方式。
互联网保险对数据的应用可归纳为两方面:第一,理解和分析用户数据,提供保险综合解决方案;第二,规划新产品。过去精算师人工通过营业目标定义产品,互联网使用数据分析取代原有人工,利用智能精算的匹配模型规划新的保险产品。
1.3、层面三:利用数据定价风险
科技金融与传统金融的风控结合,组成金融科技时代新征信体系。我国征信体系以掌握信用强相关数据的央行为主导,以来自互联网的数据源(交易数据、社交数据、网络行为数据等)为辅,前者是传统征信,后者称为大数据征信。截至2016年,央行共记录了8.8亿人的个人金融数据,但有信贷数据的仅有3.8亿,覆盖率仅占28%。随着普惠金融和消费金融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具备信贷需求,央行数据难以支撑,在此背景之下,大数据征信企业开始蓬勃发展发展。大数据征信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得以更充分的了解客户,目前代表性的公司有微众银行(微粒贷)、蚂蚁金服(蚂蚁花呗)等。
例如在互联网保险中,保险公司基于大数据机型精准分析以及风险管理,实现财险赔付率低于传统金融机构,保费收入增速大幅高于传统金融机构。
1.4、层面四:升级虚拟信用平台
传统金融中,银行等第三方机构以中立的信用中介地位促成买卖双方交易的安全完成。金融科技公司作为以技术创新手段助力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专业机构,需要取得金融牌照,或是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以开展金融业务。
金融科技中,保障信用中介平台安全性的其中一项应用是区块链。区块链是一种创新的虚拟信用平台工具,通过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体维护一个可靠数据库的技术方案,具有极强颠覆性的创新技术。区块链的本质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这种工具在四个方面对金融业带来深刻改变:
1)、消除交易中介,降低交易成本:点对点的交易,交易真实性由区块链上所有参与者共同验证维护;
2)、提升交易效率:交易结算几乎实时,大大提高资产利用率;
3)、信息不可篡改和数据去中心化存储:使区块链成为数据和信息记录的最佳载体;
4)、交易流程全自动化:通过智能合约,达到预定条件则自动完成交易,可提升交易自动化程度。
保障信用中介平台安全性另一应用为互助保险。互助保险(Peer-to-peer insurance)在2010年由德国的Friendsurance创建,具有完全脱离传统保险、以重大疾病保险为主、公益性质等特点。互助保险利用社交网络便宜的获取客户成本自发获客以降低营销费用,利用自然的社交圈获取同风险特征用户,利用熟人社交圈来降低欺诈。
在中国,互助保险具有非常多的积极意义:由于要分散大额重大疾病理赔的风险,中国的互助保险涉及用户非常多。以水滴互助为例,水滴互助两轮融资2.1亿元,吸引多家知名机构联合投资,上线100天就获得100万付费用户,凸显了用户对保险的需求。反映出了传统保险高价格、购买的不便利和体验不佳,抑制了保险购买的需求。
二、互联网企业切入证券、银行、保险等金融子领域
对于科技金融领域,根据其提供的业务类型可以分为两类:
1)、新兴互联网企业发展金融业务,比较知名的包括BATJ和小米、三六零等;
2)、传统金融业务,例如银行、保险、证券和基金等。
2.1、综合金融平台巨头的格局已经很难颠覆
互联网巨头依托其自身的数据优势和互联网入口资源,率先在支付、贷款、理财、保险、证券、银行、征信等金融领域各大范畴成功布局,此类企业布局全面,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占据国内互联网金融领域大部分市场,巨头的格局已经很难颠覆。
在国内独角兽前十的公司中,就有五家是从事金融科技业务的公司。并且这五家金融科技公司都和BATJ、平安集团等综合巨头有着密切的联系。
阿里巴巴集团的蚂蚁金服集团于2014年10月成立,专注于服务小微企业和普通消费者,旗下业务包括支付宝、芝麻信用、蚂蚁聚宝、网商银行、蚂蚁小贷、蚂蚁金融云、余额宝、招财宝、蚂蚁花呗等。蚂蚁金服一开始就明确了周平台化道路,开放云计算、大数据和信用体系等底层平台,推动金融科技在小微企业和普通消费者的普及。
腾讯财付通在2005年成立,当时的金融战略还是抢占渠道和入口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腾讯逐渐完成全牌照的布局,旗下业务包括微信支付、财付通、微粒贷、微众银行、众安保险、富途证券、好买基金、腾讯征信等。在完成金融生态闭环建设后,腾讯未来更专注于数据资源的挖掘和场景的搭建。
百度做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入口,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百度不断拓展金融科技领域服务范围,在支付、理财、保险、消费金融等领域均有所布局。银行端业务包括百度钱包、百信银行、百度金融等;在证券端,百度与国安证券合作;在资产端,百度成立百度小贷,利用百度征信做为底层信用平台。
京东金融集团于2013年10月独立运营,定位为服务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为金融行业服务。已建立起多个业务板块,包括企业金融、消费金融、财富管理、支付、众筹众创、保险、证券、农村金融、金融科技、城市计算。相对于BAT而言,京东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缺乏银行、证券和个人征信等牌照。
2.2、科技引领创新,拓展金融服务商业模式
在金融科技引领创新的趋势下,科技金融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的金融行业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焕发出来崭新的面貌,金融科技在银行、证券、保险、风控、支付、理财等领域广泛应用,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以银行领域为例,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服务模式都在逐渐发生转变。2014年以来,中国银监会批准了数家试点民营银行的筹建申请,其中,由腾讯主导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和阿里系的浙江网商银行,作为我国首批的两家互联网银行,受到市场广泛关注。
微众银行是由腾讯、百业源、立业等多家知名企业发起设立,于2014年12月正式获批成立,是国内首家开业的民营银行。微众银行注册资本42亿,控股股东为深圳市腾讯网域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持有微众银行30%股权)。
微众银行自2015年5月“微粒贷”上线以来,放款总量几乎呈指数增长。2015年底,根据深圳银监局披露,微粒贷贷款余额74.95亿元,共开通白名单客户2034万人,授信客户352万人,授信金额757亿元,累计66万人在线贷款128.17亿元。截至2016年5月,“微粒贷”上线一周年,400亿的放款总额已经非常引人注目。之后,“微粒贷”的放款量几乎呈指数增长,至今年一季度,累计放款量已超3000亿,开通用户突破2000万,笔均放款也上升至了8200元。
浙江网商银行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纯互联网运营,于2015年6月25日正式开业,注册资本40亿,控股股东为蚂蚁金服,持有股权比例达到30%。根据阿里巴巴2016年年报,蚂蚁金服的实际控制人为马云。网商银行是中国第一家将核心系统架构在金融云上的银行。
网商银行实行的是“小微客户战略”,目前针对的客户只是基于阿里巴巴电商平台的小微商家,所以网商银行客户主要是电商商户与农户,生产性贷款居多。截止到2017年1月末,网商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和经营者的数量达到271万户,覆盖全国23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累计放款金额1151亿元;贷款余额331.93亿元,户均贷款余额为1.7万元。
从贷款余额和小微企业客户数量来看,网商银行的贷款业务一直保持着稳定快速的增长。截至2016年底,贷款余额较2015年底已增长了近5倍,小微企业客户数也增长了三倍多。
在互联网银行中,大数据征信利用数据分析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依据评估分数,预测还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以及欺诈风险。
众安保险是保险科技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旨在透过连接生态系统及应用尖端技术重新定义保险。作为国内首家自有核心系统架在云上的金融机构,众安保险利用核心系统“基于海量交易的互联网保险核心平台”作为支撑,还开发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力,以快速优化产品特性,优化客户体验及加强风险管理。公司广泛的用户数据源于公司庞大且不断扩大的客户群及第三方数据供应商。2016年7月,公司成立了一家全资公司众安科技,专注于金融科技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开发,
富途证券成立于2002年,是最早进入互联网券商赛道的创业公司,也是互联网券商行业首家独角兽公司。富途证券从前端到中后台的全链条系统均为自主研发,而非采购技术服务商产品,因此富途证券在技术上能够更加灵活解决用户遇到的痛点,利用技术驱动服务。富途证券2016年全年交易额接近3000亿,2017年全年交易额近5000亿元。
2.3、金融云平台输出科技,助力金融机构转型新金融
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科技输出解决方案,涵盖金融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风控、智能运营、流量互通等核心环节,连接的合作伙伴均数以百计。
仅在金融云领域就有蚂蚁金融云、腾讯金融云、京东金融云等特色云计算平台:
蚂蚁金融云是蚂蚁金服基于多年互联网技术,为金融机构提供行业云计算服务的平台。蚂蚁金融云通过公有云、专有云的形式将核心技术进行标准化输出,让更多金融机构可以使用蚂蚁金服的分布式计算、大数据、移动、人工智能、安全风控等金融级能力,帮助金融机构快速向新金融转型。受益于蚂蚁金融云的大规模金融级技术开放的典型代表企业有网商银行、全球首家上云的相互制寿险机构“信美相互”。
腾讯金融云基于腾讯云不断升华和适配。腾讯云计算基于十几年来在社交、支付、媒体、游戏等众多互联网场景下的沉淀,积累了海量用户数据。2010年腾讯云向腾讯的合作伙伴开放,2013年开始像社会全行业开放云计算功能。2015年,在基于微众银行的经验基础上,腾讯提炼了金融云。
以银行领域为例,腾讯金融云联合微众银行不仅输出基础架构的IaaS和PaaS服务,还提供配套的运营管理和安全服务功能。依托腾讯金融云基础架构,微众银行通过基础架构层和业务层的创新,将服务体验大幅提升,成本大幅降低,业务扩容时间也从传统的3-6个月规划、采购,到现在随时可以进行云扩容和云部署。
百度金融云解决方案为银行、证券、保险以及其它金融机构提供安全可靠的IT基础设施、人工智能、安全防护、智能获客、大数据风控、支付等整体解决方案,为金融机构提升基础能力和服务效率提供创新的技术与服务支持,典型的合作伙伴包括天津银行、广发证券、方正证券等。
京东金融云是全球首个提供FaaS的企业服务云平台,可满足金融机构以及其他企业在金融业务上提升核心价值的需求。京东金融将自身核心金融科技能力进行标准化、模块化、积木式、嵌入式的输出,服务于金融机构的获客、客户运营、场景拓展、反欺诈、风险定价、资产交易等核心价值创造环节。京东金融云主要功能涵盖京东来客、数据AI、线下场景、解决方案、基础服务五大模块。
三、科技赋能金融,提升传统金融业务的竞争力
多家银行拥抱金融科技。传统金融机构发展在过去更多集中在金融领域的问题,导致对实体经济和用户需求关注度不足。随着新兴金融科技的兴起,数据的广泛流通和采集,金融数据能够和各行业的数据融合,使得金融机构的营销和风控模型更加精准和高效。因此,各大传统银行在近些年纷纷把金融科技创新提到公司发展战略地位。
在金融科技大趋势下,互联网和传统金融合作更为紧密。例如BATJS与工农中建交强强联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合作、错位竞争,一系列成果相继落地,如百度金融与农业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的AB贷、京东金融与工商银行在流量合作领域的小白卡、苏宁金融与交通银行在风控领域的欺诈风险合作等。
3.1、平安集团:“金融+科技”双驱动战略,科技引领业务变革
平安确立“金融+科技”双驱动战略,致力于成为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平安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大数据和安全五大核心技术为基础,深度聚焦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两大领域,搭建生态圈平台,不断利用科技提升传统金融业务的竞争力,并且还向外输出创新科技和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价值。
五大核心技术助力业务进展。近年来,平安加大对科技的研发力度,已经在金融科技和医疗科技领域取得多项成果。截至2017年底,平安专利申请数累计达3030项,较年初增长262.0%,涵盖了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大数据和安全等多个技术领域。借力于五大核心技术,聚焦两大领域,平安集团推动传统金融业务快速增长,目前五大核心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核心金融业务的客户经营、渠道管理、客户服务和风险管控等场景中,极大提升了核心金融业务的价值。
科技已经渗透到平安金融的各个核心环节,给平安的前、中、后台的经营全流程地带来颠覆性的变化,赋能平安聚焦的四大生态圈 “金融服务生态圈”、“医疗健康生态圈”、“汽车服务生态圈”和“房产金融生态圈”潜在市场规模2022年预计达到550万亿,其中在金融生态圈,陆金所、金融壹账通、汽车之家、平安普惠在过去一年获得了高速发展:
Ø 陆金所在财富管理、消费金融及机构间交易等业务领域保持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末,资产管理规模达4,617亿元,较年初增长5.3%;管理贷款余额2,884.34亿元,较年初增长96.7%;并首次实现全年整体盈利。
Ø 金融壹账通完成首次融资,融资规模6.5亿美元,投后估值达74亿美元。
Ø 汽车之家积极打造汽车生态圈,媒体和销售线索业务显著增长,流量持续提升。
3.2、招商银行:明确定位“金融科技银行”
2017年,招行明确“金融科技银行”定位,将金融科技变革作为未来三到五年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举全行之力打造“金融科技银行”,作为“轻型银行”战略的深化。公司把科技作为变革的重中之重。每一项业务、流程、管理都要以金融科技的手段再造。公司重新设定坐标体系,全面对标金融科技企业,构建金融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建设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五大基础能力。
ü 移动互联:招商银行App已成为招商银行重量级的移动互联流量入口:截至2017年10月底,招商银行App下载客户数已达5307万,月活跃客户超过2400万。另一App产品掌上生活总下载次数突破1.35亿,用户数突破4000万。
ü 人工智能:摩羯智投2016年12月上线以来呈现“低波动、稳增长”的业绩优势,目前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智能投顾产品。截至2017年10月底,摩羯智投规模突破80亿元;2017年摩羯智投获得了7.85%的平均回报率,收益最高的组合回报率超过10%,组合波动率和最大回撤控制良好,平均夏普比率高于2。
ü 区块链:国内及亚太地区首个区块链跨境领域项目——跨境直联支付区块链平台率先推出, 2017年12月,依托业内首个基于区块链的同业清算开放式的平台,成功完成了全球首笔区块链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
ü 云计算:App6.0在技术上实现了架构彻底的云计算化,技术能力在银行业和互联网公司的架构无法做到。云计算化把一个手机银行拆成了100多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能够快速调整和适应变化。云计算也成为App6.0版本中投入最多的环节。
成立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基金,重点孵化金融科技项目。针对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形势,设立“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基金”专项用于金融科技投入,助推招商银行金融科技创新。 2017年,公司核定上年税前利润的1%(7.9亿元),专门成立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基金,在内部孵化金融科技项目;2018年又提高到上年营业收入的1%(22.1亿元),如果需要,未来投入力度还可以加大。
四、传统金融IT领域企业有望受益于金融科技大潮
4.1、传统金融IT企业受制于下游需求
传统金融IT企业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过去的传统金融IT企业提供的产品是为金融机构提供定制化的金融IT软硬件和相应的部署、以及相应的运维服务,例如恒生电子、金证股份、长亮科技、赢时胜等。这些公司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但受到下游需求的影响很大,并且产品有明显的需求周期,IT企业的收入由项目的数目和规模决定。
4.2、金融科技给金融IT企业带来新增长
过去的金融IT企业更多是在给金融机构提供建构IT基础设施的外包服务,现在金融IT企业有望在金融科技领域表现更为积极,参与更加主动,在不断通过新兴技术创新金融业务服务模式的同时,更多是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同为最终用户提供服务。尤其是在云计算迁移的大潮下,金融IT企业通过构建基于云的解决方案,获得了更强的业务可持续性和拓展性,获得更稳定持续的收入。
我们整理了A股上市公司中提供金融信息化服务的IT厂商以及各自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领域的布局:
高伟达是国内金融信息化领域龙头企业,是国内少有的几家能够提供金融领域信息化完整解决方案的IT服务商。公司收购在金融信息化领域具有强劲竞争力的上海睿民,丰富公司产业链条,提供支付、小微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金融多领域解决方案。
四方精创是领先的专业金融IT服务供应商,针对大型商业银行的软件开发服务是公司最核心的业务。
赢时胜公司是资深金融IT服务商。主营业务是为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和资产托管业务系统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服务。
长亮科技是银行核心业务系统龙头,是具备金融IT整体解决方案且国内市场上少数拥有自主研发核心系统的技术厂商。产品包括包括金融核心类解决方案、大数据类解决方案、互联网金融类解决方案等。
安硕信息主营业务是向以银行为主的客户提供信贷风险业务管理咨询、软件开发与服务。
信雅达主营业务是为金融机构提供 IT 软件产品与服务。五大业务板块分别是金融软件业务、金融硬件业务、金融服务、金融咨询业务、金融云。
南天信息为客户提供贯穿其IT建设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数字化服务。
恒生电子是国内Fintech龙头,主要业务是为国内金融机构提供软件产品和服务以及金融数据业务,为个人投资者提供财富管理工具等。
顶点软件主营业务是为金融行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核心产品是自主研发的灵动业务架构平台(LiveBOS)。
金证股份产品覆盖券商经纪、资管、自营、投行四大主营业务,形成“软件+服务”的经营模式。
先进数通公司是国内银行业IT服务行业的重要参与者,是国内少数几家同时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提供IT基础设施建设及运维服务的服务商之一。
润和软件主营业务为向国际、国内客户提供基于业务解决方案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务聚焦在“金融信息化”、“智慧能源信息化”、“智能终端信息化”等专业领域。
五、风险提示
1、监管和政策的不确定性;
2、技术发展不及预期;
3、金融机构对IT需求减弱。
注:文中报告节选自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科技赋能金融,金融IT企业价值重构》
对外发布时间:2018年4月23日
报告发布机构: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 :
蒋佳霖 SAC执业证书编号:S0190515050002
徐聪 SAC执业证书编号:S0190516060001
自媒体信息披露与重要声明
本信息材料仅为对公开资料的整理信息,不涉及分析师的研究观点及投资建议。
使用本研究报告的风险提示及法律声明
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已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仅供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中的信息、意见等均仅供客户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邀请或要约。该等信息、意见并未考虑到获取本报告人员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个人推荐。客户应当对本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独立评估,并应同时考量各自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和特定需求,必要时就法律、商业、财务、税收等方面咨询专家的意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本公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性,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公司并不对使用本报告所包含的材料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相关的其他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升可跌,过往表现不应作为日后的表现依据;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同时,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
除非另行说明,本报告中所引用的关于业绩的数据代表过往表现。过往的业绩表现亦不应作为日后回报的预示。我们不承诺也不保证,任何所预示的回报会得以实现。分析中所做的回报预测可能是基于相应的假设。任何假设的变化可能会显著地影响所预测的回报。
本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报告意见及建议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本公司没有将此意见及建议向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的义务。本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自营部门以及其他投资业务部门可能独立做出与本报告中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
本报告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本公司对本报告保留一切权利。除非另有书面显示,否则本报告中的所有材料的版权均属本公司。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未经授权的转载,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转载责任。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可能会持有本报告中提及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因此,投资者应当考虑到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报告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投资者请勿将本报告视为投资或其他决定的唯一信赖依据。
投资评级说明
报告中投资建议所涉及的评级分为股票评级和行业评级(另有说明的除外)。评级标准为报告发布日后的12个月内公司股价(或行业指数)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的涨跌幅,A股市场以上证综指或深圳成指为基准。
行业评级:推荐-相对表现优于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中性-相对表现与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持平;回避-相对表现弱于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
股票评级:买入-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大于15%;审慎增持-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在5%~15%之间;中性-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在-5%~5%之间;减持-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小于-5%;无评级-由于我们无法获取必要的资料,或者公司面临无法预见结果的重大不确定性事件,或者其他原因,致使我们无法给出明确的投资评级。
免责声明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平台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专家、嘉宾或其他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人士的演讲、交流或会议纪要等仅代表其本人或其所在机构之观点),亦不构成任何保证,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本平台内容仅供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使用,若您并非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或转载本平台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在任何情况下,作者及作者所在团队、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平台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平台旨在沟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经验,不是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发布观点不代表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观点。任何完整的研究观点应以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为准。本平台所载内容仅反映作者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或发布本平台内容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平台所载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