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兴业计算机】智能驾驶深度:智能驾驶渐进,驱动车联网产业链新格局(上)

蒋佳霖/徐聪等 兴业计算机团队 2022-07-03
投资要点

我国已具备高汽车保有量和成熟的移动互联网基础,同时用户消费习惯正在改变,对汽车性能、车载设施功能的需求在不断升级。今年4月特斯拉发布高性价比新车Model 3,1个月内预定量超40万台,充分证明智能汽车已具备较高关注度和市场成熟度。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加速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进程,智能汽车势必成为继智能手机后的又一超级终端。


机构预计完全自动驾驶大概率将在5-10年后开始进入主流市场,短期内以辅助驾驶等为主的车载智能硬件和对接后市场的车联网增值服务将率先起步。车联网带来的数据增值服务能够在未来15年达到千亿美元规模,随着自动驾驶技术解放人力,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若考虑到共享经济等社会经济形态变革,未来的车联网市场可能达到总量万亿美元的规模。


互联网巨头的介入和政策支持正在催化智能汽车产业链的整合发展。车厂传统优势受到冲击,纷纷与互联网平台达成合作,如通用汽车5亿美元投资Lyft以应对共享服务变革。未来车厂将走向开放,互联网必将渗透、改造汽车产业链。车联网市场的主要发展趋势包括:1)产业链扁平化,掌握用户和车辆数据的企业能够通过后市场增值服务完成变现,如保险、金融等;2)互联网企业具备跨终端导流用户的优势,汽车不再是封闭的系统;3)TSP仍是车联网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车辆数据仍主要掌握在车厂手中,但车载软硬件提供商能获得部分数据,将受益于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获得介入TSP及互联网应用的机会;4)车载设备软硬件有一体化的趋势,两者的客户和用户资源,以及数据积累能够协同互补,打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综合运营商。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互联网平台及车载智能设备将首先受益,并有望在车联网和自动驾驶领域成功卡位。其中互联网平台以互联网巨头为主,车载设备涉及的智能硬件和软件、内容供应商面临软硬一体化趋势,都有望通过合作扩展进入智能汽车领域,获取行驶数据和用户。我们看好在前装和后装市场占据高市场份额的软硬件及内容供应商向综合智能设备、系统供应商发展,以及具备语音、系统开发等核心领域技术优势的龙头企业。


相关公司:四维图新、索菱股份、千方科技、汉邦高科、科大讯飞、东软集团、荣之联、数字政通、捷顺科技等。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相关公司并购审批风险,合作项目整合管理风险等。

报告正文

一.消费市场与技术进步驱动下,车联网已具备成长土壤



我国现已具备高汽车保有量和成熟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同时用户消费习惯正在改变,对汽车性能、车载设施功能的需求在不断迭代升级,共享经济于国内外兴起。用户消费娱乐水平提升和社会发展都对车联网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作为承载车联网的智能硬件,智能汽车也将成为继智能手机后的又一超级终端,万物互联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1.1、终端基础——中国车辆已具备高保有量


智能汽车和传统车辆联网将是车联网的主要硬件基础,我们从汽车保有量可以简单估算未来智能汽车的销量空间,智能汽车在车辆中占比的提升也将有利于车联网的渗透。


整体车辆市场需求可以根据目前传统汽车的销量和保有量来判断。依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为2459.8万辆,同比增长4.7%,相比上年同期减缓2.18个百分点。同时依据公安部数据,2015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72亿辆,增速回落至11%。


依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的演讲纪要,参考海外经验,汽车市场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每千人保有量5-20辆,这一阶段市场将以平均30%的速率增长,持续5年左右。第二阶段每千人保有量20-150辆,这一阶段市场以年均20%的速率增长,持续10年左右。依照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差异调整,中国大概会以13-15%的年均增长率,持续16年左右的时间,即第二阶段持续到2024年。因此计算至2024年,我国车辆销售大约是4000万辆,这与依据人口密度推算的车辆销售饱和点近似,应该是可以达到的。





以10%的市场渗透率来看,到2024年左右,中国包括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在内的智能汽车销量可以达到每年400万辆左右。


对于车联网而言,简单估计全部存量汽车市场即为用户空间,其中基于智能硬件出货、智能系统普及等方式带来的互联网渗透则对应车联网市场。BI Intelligence的报告中指出,车联网是重要的新数字平台,也将成为苹果和谷歌的又一主要战场(指苹果和谷歌推出的车载系统,CarPlay和Android Auto争夺市场份额和用户)。报告中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有2.2亿辆联网车辆上路,预计消费者将激活其中8800万辆的互联网服务。Android Auto与CarPlay将平分天下,分别拥有近4000万和约3710万用户。

以全球汽车保有量15亿来计算,则智能汽车渗透率约为15%,其中激活率为40%。专家及媒体预测,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约为2.5-3亿辆,按照15%的渗透率,具备联网能力的车辆将达到4000万辆左右。以每辆车1000元的硬件产品价格来估算,单是硬件市场就有400亿元规模。而随着产品功能的丰富,单辆车的硬件产值也会翻倍提高,加之互联网服务,车联网市场的空间可以在5-10年内达到千亿甚至万亿规模。


1.2、技术突破——从辅助驾驶到自动驾驶打开车联网空间


我们将智能汽车发展进程分为非自动驾驶、辅助驾驶(ADAS)、部分自动驾驶(PA)、完全自动驾驶(FA)四个大的阶段。




辅助驾驶系统则已经初具规模,据多家机构数据,ADAS在2015年的销售收入约为50-80亿美元,对比车载音响和资讯系统的300亿美元和温控系统的600亿美元来看,ADAS市场规模尚小。


根据Strategy Analytics、TechNavio、IHS等机构预测,ADAS将在未来5年以平均高于10%的增速加速发展,其复合增长率预测分别为16%(包含紧急制动、自适应巡航控制、碰撞报警、车道偏离报警、停车辅助、后视监控、夜视、驾驶员监视、交通信号识别等系统)、29%(除以上之外还包括自适应前照灯、平视显示器)、14%(ADAS重要组成部分传感器芯片)。据此推算,ADAS将很可能在5年内突破百亿美元,达到800亿人民币左右的规模。


同样在5年之内,自动驾驶大概率无法形成销售规模,现阶段距离部分自动驾驶市场起步尚有5-10年时间。参考下图中麦肯锡给出的无人驾驶在新车销售市场的份额预测:理想情况下,部分自动驾驶可以在2025年达到10%的份额,完全自动驾驶可以在2030年达到15%市场份额。这一进程也可能因为技术障碍、消费者意愿等因素而延迟。




近几年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技术率获突破,今年3月Google DeepMind团队的AI算法AlphaGo击败韩国顶级围棋选手李世石再次改变了大部分人对人工智能发展速度的判断。目前深度学习技术已经应用于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科大讯飞(002230)作为国内人工智能领域龙头企业,也推出了车载语音识别系统,并在去年宝马的车载语音识别大赛中以86%的任务完成率获得第一。无疑,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将促进从ADAS到完全自动驾驶的技术突破。


例如,斯坦福和康奈尔大学的Brain4Cars系统通过面部识别技术来监视驾驶员表情、动作,并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来预测驾驶员行为,同时与监控的汽车外部环境进行对比。当司机表现出危险驾驶行为时,系统会发出警告。研究人员在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上进行了1180英里(1899公里)测试,最终结果是:判断司机驾驶行为的平均时间是3.5s,精确度达到90.5%。




辅助驾驶使交通安全获得更高保障,其采集的驾驶数据包括道路交通状况、消费者驾驶习惯等方面,具备极高的数据价值,后期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支持保险、二手车交易等多种增值业务。


而到了自动驾驶阶段,其价值还体现在驾驶员的时间获得解放,交通安全、效率最大化。节省出的时间可以转而用来进行更多的消费和操作,车载娱乐系统、资讯系统等得以获得更广的应用前景。


PWC对包含安全、自动驾驶、车载娱乐、车辆管理、移动性管理等系统在内的智能汽车和车联网市场空间预测见图6,2016年整体规模403亿欧元(约3000亿人民币),2021年1226亿欧元(约9000亿人民币)。其中,PWC预测增长最快的是自动驾驶部分,从95亿欧元增长至396亿欧元。


也就是说,PWC预计智能汽车和车联网全球市场空间将在未来5-10年内达到万亿人民币规模。


若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考虑整体汽车市场和车联网市场,则还可以考虑商业模式变革带来的增量互联网市场。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除了车辆销售和后市场稳步增长以外,还将诞生1.5万亿美元(10万亿人民币)的经常性收益增量市场,包含共享车辆、电子招车服务,以及上千亿美元规模的基于联网数据的服务,如导航、娱乐、应用、远程服务、软件升级等(图7)。




综上,车联网带来的数据增值服务能够在未来15年达到千亿美元规模。自动驾驶技术本身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而通过自动驾驶解放人力,则可以进一步扩展车载系统的市场空间,最终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和商业模式的变革,达到总量万亿美元的车联网增值服务市场。


1.3、用户习惯——消费习惯改变促进智能汽车与车联网需求


智能汽车的普及主要涉及硬件成本、技术突破和消费者观念三方面的因素,其中消费者观念的改变是目前最具确定性的。


如图8所示,2015年乘用车销售中,按车型来看同比增长最为明显的是SUV,销量为622万辆,同比增长50%,其次是MPV车型,销量为211万辆,同比增长10%,而轿车和交叉型乘用车销量则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车型整体呈现均衡化的趋势。同时商用车的占比也在减少,乘用车在销售中占比近90%(图9)。




这种情况与消费者年轻化有关,人们对车辆舒适度和功能性的需求也在增强。未来一车多用的情况或将减少,而基于共享经济的专车专用也许会成为趋势。这些都将进一步促进车联网的发展。


今年4月1日,特斯拉发布新车型Model 3,这款基础售价仅3.5万美元,却具备高性能(60英里加速时间6秒,续航里程达到215英里)的新车具有向大众普及智能电动车的重要意义。一个月以来,其预定量已超40万辆。虽然最早交付也要到2017年底,但我们能够看到市场经过前两代车型的培育,已经具备充分的热度。无论是新能源、智能汽车还是车联网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用户接受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智能汽车与车联网的发展现状



随着市场、技术等条件的成熟,智能汽车的关注度正在迅速上升。近年来,国内外各大车厂、互联网巨头均陆续涉足这一领域,革命性产品不断推出,在近几年的CES展会上成为焦点,这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市场培育,抬高了技术投入。同时“互联网+”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亟需提升交通的效率和安全性,消费者也将迎来更丰富的终端和万物互联带来的革命,车联网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我们认为未来5-10年,智能汽车与车联网发展进程或将加速,而政策的支持、标准的制定也将进一步起到催化作用。


2.1、发展智能汽车符合乘用车产业升级趋势


乘用车乃至大交通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当是更安全、更高效和用户体验获得提升,这也是目前发展智能汽车的主要意义所在。


1)安全性提升:辅助驾驶的实时预警、路况监控、驾驶员监控等能够有效提升驾驶安全性,减少人为失误。特别是在目前驾驶人员低龄化,经验不足的情况下。Winterthur Swiss Insurance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前向碰撞,如果能够提前2秒察觉危险并提醒驾驶员,那么事故发生概率可减少95%以上。而提前1.5秒进行预警,前车追尾以及转弯碰撞事故也能降低至10%。目前占全球ADAS市场75%份额的Mobileye旗下产品的前向碰撞预警功能即可实现最多提前2.7秒发出警告,警告方式包括声音劲爆和视觉警报。

对于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参考谷歌的上路测试数据,虽然目前还有不低的事故率,但以追尾等轻微碰撞为主,且通常不是事故主要责任方。目前道路上人为超速比较普遍,并道情况也较复杂,使得自动驾驶离大范围应用还有些距离。若自动驾驶技术成熟,且具有较高覆盖率,那么在遵守交规、道路情况判断等方面当有很大的改善。


2)交通系统效率提升:对于网联式智能汽车,它是基于通信互联完成听和看的功能,依靠云端大数据分析决策的。因而可以通过云端统一控制车辆,适合车队管理,并且在车联网大范围普及的情况下有效缓解拥堵。美国有研究认为,智能汽车能使现有高速公路的交通量增加一倍。车联网和自动驾驶还能为车辆共享提供基础,解决安全和事故责任问题。最终,我们看到效率提升主要体现在车队人力成本削减、驾驶员时间节约、节能减排等方面。


3)用户体验升级:辅助驾驶能够减轻驾驶员的精神压力,提升行车舒适度,而自动驾驶能够真正解放驾驶员的双手和大脑,使车辆充分发挥移动智能终端的作用,上文中提到的娱乐、广告、远程操控等车联网功能也能够不仅提供给乘客。


2.2、互联网巨头与主流车企纷纷布局智能汽车


美国的智能汽车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80年左右相关技术得到飞速发展,欧洲各国的自动驾驶技术在世界上也是领先水平。相对的,中国的自动驾驶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开始于80年代。近两年,随着市场、技术等条件的成熟,智能汽车的关注度正在迅速上升。CES(国际电子消费展)一直代表着未来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从2014年的车联网到2015年自动驾驶初露端倪,智能汽车已经连续两届成为CES的主题。今年的CES已于1月在美国召开,会上汽车厂商以464家的参加数量创新记录,而智能汽车也成了此届CES展的重头戏,展位几乎占据1/4会场。通用、福特、丰田、现代、奥迪、宝马等主流汽车生产商都在展会上展示了新产品,或公布新计划,特斯拉、谷歌等科技企业也强势切入智能汽车领域,近两年动作不断。


中国主流汽车厂商与科技巨头也纷纷进入这一领域。2015年12月,百度宣布其无人驾驶车在国内首次实现城市、环路及高速道路混合路况下的全自动驾驶。据称百度无人驾驶车往返全程均为自动驾驶,并实现多次跟车减速、变道、超车、上下匝道、调头等复杂驾驶动作,测试时最高速度达到100公里/小时。百度与谷歌这样具有地图和数据技术基础的互联网公司正在成为引领智能汽车潮流的主要势力。


如图3所示,我们将智能汽车发展进程分为非自动驾驶、辅助驾驶(ADAS)、部分自动驾驶(PA)、完全自动驾驶(FA)四个大的阶段。其中,非自动驾驶阶段意味着驾驶员完全控制车辆,可以包含车载警报提示等功能;辅助驾驶阶段引入部分控制系统,且可能包含不同控制系统间的合作;部分自动驾驶阶段,车辆可以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但可能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将控制权交还给驾驶员;完全自动驾驶阶段则意味着任何情况下都无需人类驾驶员。


事实上,企业和机构研发过程中通常定位于两种不同方向。一种认为辅助驾驶是未来智能汽车的主要方向,另一种则以完全自动驾驶为目标。目前行业普遍认为,完全自动驾驶在进展顺利的情况下,最早将于2020年实现量产。而辅助驾驶相对于完全自动驾驶来讲,更易于应用,也能够保留车辆驾驶乐趣,短期内将是企业布局的主要领域(部分功能见下表)。





我们总结了国内外互联网巨头和主流车企在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方面的发展现状:





从以上总结中可以看到,目前自动驾驶技术成为主流车企和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抢占的焦点。在以谷歌为首的互联网企业将完全自动驾驶作为目标的同时,具备ADAS和车联网技术积累的大型车企更多以部分自动驾驶为短期目标,如宝马定义的高度自动驾驶(Highly Automated Driving),和丰田投入10亿美元在研发的众多自动驾驶技术,都不是完全的无人驾驶。


事实上,丰田TRI的CEO在2016年CES上曾表示,目前落地的自动驾驶均基于较简单的行驶环境,若要实现复杂环境下的自动驾驶,需要更多的实际道路测试来发现困难,解决困难。目前行业内累计的自动驾驶实际道路测试里程已经达到100万英里,然而要想实现复杂环境下的完全自动驾驶,至少需要实际道路测试1万亿英里,为当前的100万倍。


与海外车企不同,国内车企技术积累不足,多采用与合作科研单位共同研发的方式开发自动驾驶技术。其中,一汽集团在此领域起步最早,并最早实现了无人驾驶路测。另一方面,国内自主车企也常与互联网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上汽与阿里、北汽与乐视均达成合作,自主车企通常具备一定的硬件和集成优势,而需要借助互联网公司的操作系统、应用扩展等技术。




除了以上提到的互联网公司和车企,智能汽车产业链参与方还包括半导体制造商、传感器制造商、操作系统和软件提供商、集成和零部件提供商、人机交互技术提供商、地图供应商、网络提供商和通信运营商、后市场服务公司、保险公司、共享服务商等。这些产业链参与者都将部分参与到智能汽车的发展进程中,提供一个到多个环节的产品或服务。


如前文所述,目前随着主流车厂对操作系统的升级,以及互联网企业的迅速介入,大部分高端车辆已经具备联网功能。因此基于车联网的数据分析和后市场服务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成长空间,近两年巨头对主要车联网入口平台均进行了布局。如表5所示,BAT在地图导航、出行服务和汽车电商领域均进行了多起投资,彰显了这些领域的重要性。


其中,地图导航是车联网和自动驾驶的基础性技术,以及用户入口;出行服务是未来将被互联网渗透改变的重要市场,未来基于移动共享的按需出行服务将提供巨大增量市场;汽车电商包括新车和二手车,也是未来重要的交易变现渠道,并可借此进一步介入后服务市场。




2.3、政策鼓励、标准制定将催化智能汽车发展 


从较高的层面来看智能汽车与车联网,这种新技术和新模式首先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未来社会出行交通必然会向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将产生降低人力成本、节能减排、新增车联网市场等经济效益。因此,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和车联网不单是企业占领市场、提升规模的商业行为,对于国家和社会也具有极大意义。


我们看到近年来国家政策对智能汽车产业已经有所倾斜: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近日宣布,《国际道路交通公约(维也纳)》中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修正案正式生效。新的修正案规定,在全面符合联合国车辆管理条例或者驾驶员可以人工选择关闭该功能的情况下,将驾驶的职责交给车辆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明确地被应用到交通运输当中。委员会认为,人为失误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而由电脑控制的自动驾驶车辆将使未来的交通运输更为安全,同时在环保、节能以及无障碍使用等方面也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今年2月在美国,NHTSA(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裁定,按照联邦法律,导航无人驾驶汽车的AI系统可以被认为是司机。


可见政策上放开对无人驾驶的限制是一种趋势,同时智能汽车领域的企业也致力于推动标准的制定,比如谷歌、福特、Lyft、Uber、沃尔沃宣布成立“Self-Driving Coalition for Safer Streets(安全街道自动驾驶联盟)”,该联盟致力于建立一整套无人驾驶汽车联邦标准,在企业和地方政府内部寻求支持。


迅速在国内制定完整的行业标准也有助于本国交通事业的发展领先,因而也可以看到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各国政府都在督促行业联盟的建立和标准的制定。


车联网在中国无疑也是政策扶持的重点。工信部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攻克一批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并在交通、电力等9大重点领域完成一批应用示范工程。事实上,车联网项目作为物联网的核心应用在《国家“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就已经成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第三专项)中的重要项目,在汽车电子、信息通信及软件解决方案等领域得到了国家重点扶持。


下表截取了部分国际上针对智能汽车和车联网的扶持政策:



国家政策上的限制解除、财政投入,以及国家和企业间协作的联盟、行业标准制定等举措都将最大限度促进行业快速发展。这与互联网企业介入汽车产业链带来行业革命不同,是另一种长期、稳健的推动力量。


(注:此文原创于2016年5月31日,By 兴业计算机 袁煜明/蒋佳霖/徐聪等)


联系人:

蒋佳霖 18614021551

徐   聪 18018726086

孙   乾 15201966173

吴鸣远 15601668682

冯欣怡 15109111151

注:文中报告节选自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智能驾驶渐进 驱动车联网产业链新格局

对外发布时间:2016年5月31

报告发布机构: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分析师:

蒋佳霖  SAC执业证书编号:S0190515050002


徐  聪  SAC执业证书编号:S0190516060001


自媒体信息披露与重要声明

本信息材料仅为对公开资料的整理信息,不涉及分析师的研究观点及投资建议。

使用本研究报告的风险提示及法律声明

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已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仅供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中的信息、意见等均仅供客户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征价邀请或要约。该等信息、意见并未考虑到获取本报告人员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个人推荐。客户应当对本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独立评估,并应同时考量各自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和特定需求,必要时就法律、商业、财务、税收等方面咨询专家的意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本公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性,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公司并不对使用本报告所包含的材料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相关的其他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升可跌,过往表现不应作为日后的表现依据;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同时,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

除非另行说明,本报告中所引用的关于业绩的数据代表过往表现。过往的业绩表现亦不应作为日后回报的预示。我们不承诺也不保证,任何所预示的回报会得以实现。分析中所做的回报预测可能是基于相应的假设。任何假设的变化可能会显著地影响所预测的回报。

本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报告意见及建议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本公司没有将此意见及建议向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的义务。本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自营部门以及其他投资业务部门可能独立做出与本报告中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

本报告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本公司对本报告保留一切权利。除非另有书面显示,否则本报告中的所有材料的版权均属本公司。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未经授权的转载,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转载责任。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可能会持有本报告中提及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业务服务。因此,投资者应当考虑到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报告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投资者请勿将本报告视为投资或其他决定的唯一信赖依据。


投资评级说明

报告中投资建议所涉及的评级分为股票评级和行业评级(另有说明的除外)。评级标准为报告发布日后的12个月内公司股价(或行业指数)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的涨跌幅,A股市场以上证综指或深圳成指为基准。

行业评级:推荐-相对表现优于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中性-相对表现与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持平;回避-相对表现弱于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

股票评级:买入-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大于15%;审慎增持-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在5%~15%之间;中性-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在-5%~5%之间;减持-相对同期相关证券市场代表性指数涨幅小于-5%;无评级-由于我们无法获取必要的资料,或者公司面临无法预见结果的重大不确定性事件,或者其他原因,致使我们无法给出明确的投资评级。


免责声明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平台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专家、嘉宾或其他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人士的演讲、交流或会议纪要等仅代表其本人或其所在机构之观点),亦不构成任何保证,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本平台内容仅供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使用,若您并非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勿订阅或转载本平台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还请见谅。在任何情况下,作者及作者所在团队、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平台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平台旨在沟通研究信息,交流研究经验,不是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发布观点不代表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观点。任何完整的研究观点应以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为准。本平台所载内容仅反映作者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或发布本平台内容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平台所载内容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