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报名 | 「和平守护者 · 教师/志愿者发展计划」

光合行动 光合作用在行动 2023-11-13


嗨,好久不见。

这半年,你好吗?

疫情突如其来,和很多人一样,我们原定的工作计划也被打乱了。合作伙伴云端相见,魔光夏令营暂缓......生活与工作面对着很多的不确定,但也生出了另外的可能。


比如,这两件:

即将开始:光合行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合作发起的「和平守护者 · 教师/志愿者发展计划」

正在进行:光合行动与益微青年(EV)合作发起的「新冠病毒反欺凌小组」


以及,2020年,未见的这几个月里,我们参与了抗疫救援(光合行动联合创办人海豚发起了武汉孕妈支援行动,详情见→GQ报道


「和平守护者」 计划的由来

“战争始于思想,故于人之思想中构建和平。” 这是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的一句话。

在我们看来,和平,应与每日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争取着对自己完整的接纳与爱,这是内在的和平;创建着与家人、朋友、同事互相理解、彼此协力的人际关系,也追寻着这个社会的尊重、友善、公平正义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这是外在的和平。


每个人都是和平的享用者,也能够成为个人、家庭、社区与整个社会的和平创造者与守护者。

2020年7月,光合行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驻华代表处一起 ,共同发起「和平守护者 · 教师/志愿者发展计划」。


我们希望透过两个月的线上课程和至少四个月的社群陪伴,与教师、社工、儿童工作者和志愿者们,一起学习如何创造和守护内在与外在的和平,建立教师、志愿者的在线支持系统,为孩子们创造和谐友善的校园环境。

这个计划的大背景

这几年,每次爆出校园欺凌事件,成人们都惊呼“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怎么会有这样少年的恶?为什么欺凌会这样频发?”


其实,校园欺凌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根据联合国2019年公布的报告显示,全世界范围内,有近1/3的孩子报告曾在上个月被欺凌了至少一次 (UN, 2019)。近年来,这也成为公共卫生议题。


研究显示,儿童青少年时期欺凌事件的负面影响不仅体现在身体、情绪、心理健康、学业成绩等方面(例如生病、焦虑、抑郁、学业成绩波动等),这种影响还可能持续到成年 (Hawker & Boulton 2000;  Garnefski & Kraaij 2014; Moore et al., 2017)

然而,欺凌发生是一系列事件链条的一环。如果想要预防,我们必须去了解这个链条是从哪里开始的。


「和平守护者」计划的初衷是,从预防开始,在这个链条里,找到我们每个人能够做的那部分。创建安全校园,不止是学校和教育者的责任,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这无异于一项改善社会生态系统的细致工程。

这个计划的小目标

虽然愿景深远,但仍要从1%行动者开始。

作为「和平守护者」计划的1.0版本,我们希望先和学校教师、与儿童有关的工作者和志愿者一起探索,之后再持续迭代。

为什么呢?

因为你们,最有可能将现场的旁观者变成现场的行动者。


1996年,一批芬兰心理学家开始欺凌发生现场的研究,1999年到2003年,这样的实验在荷兰、意大利、英国和德国依次展开。


一系列研究发现,欺凌发生时,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什么也不做。但是,幸运的,有20%的孩子会选择站在受害者那边,成为保护者 (Salmivalli et al., 1996;  Menesini & Gini 2000; Monks,  Smith, & Swettenham, 1999; Olthof, & Goossens, 2003; Schafer, & Korn; Sutton & Smith, 1999)


研究也显示,对于被欺凌者来说,更大的伤害是来自无人理睬(Salmivalli, 2014)

2011年至今,我们的实践里,也遇到过很多个孩子这样说。


研究者还发现,即使遭遇欺凌,那些有同伴能够提供支持与保护的孩子们,会快一些好起来,他们显示出较少的抑郁和焦虑,拥有较高的自尊(Sainio et al., 2011)

如果有伤害存在,请别让受伤的人孤立无援。

如果这样的守护者能够多1%,给孩子们一些温暖的安慰与支持。

或许,这点暖意与善意就能够协助他们走出黑暗,开始复原,成为下一次,他人的保护者。


但是,要求孩子之前,我们想先和成人们行动起来,朝着「和平守护者」的方向走去。

从自身的觉察、反思,彼此的倾听、共情开始,学习用爱与勇气化解内在的冲突,相信当我们的内在拥有了和平、平静的力量时,外在的世界也一样会呈现美善。

这个计划的具体细节

「和平守护者」计划将聚焦教师和志愿者的社会情感意识与能力,采用反思式、启发式的互动学习方式,透过开放性讨论、对彼此感受、情感的倾听、共情,帮助学员拓宽视野、提升意识、放松身心,同时增长相关教学和活动设计、实施的能力,从而建立和谐友善的校园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这个线上学习项目,你将:

  • 从宏观到微观拓展视野,建立多元视角的思考力

  • 了解自身压力的来源,和适合自己的减压方法

  • 初步提升觉察、反思、理解和接纳你自己的能力

  • 初步提升观察、倾听,换个位置理解他人的能力

  • 了解自己的语言和沟通模式,提高非暴力沟通能力

  • 了解什么是参与式课堂,学习如何引导式的提问

  • 了解儿童活动设计的步骤和方法,累积实际操作经验

  • 了解什么是性别,建立和提升社会性别平等的意识

  • 学习冲突与欺凌的基本知识,提升预防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保证每位学员能够真正有收获,我们要求学员做出以下承诺:

  • 完成所有必修课

  • 完成并按时提交必修课的作业

  • 积极参与所有的小组互动练习

  • 完成所有必读资料

  • 在完成两阶段课程后,完成实践活动,并提交相关活动资料

  • 遵守社群约定


* 特别说明:以上为必修任务,为了保证每一位学员的真诚参与,充分利用项目资源,参与者在报名时需先交付课程押金1000元,完成必修任务后,可提交800元押金退回申请,剩余200元将用作项目执行必要支出的补充。

我们还欢迎,在这个共学共创互相支持的系统中,你来积极发挥你的自主性:

  • 对课程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与主持人讨论,推进课程的改进

  • 参与小组讨论,创造开放、主动的分享、聆听、学习的互动社群环境

  • 积极担任小组协调员,负责督促组员完成作业、协调阅读资料讨论、收集问题

  • 阅读伙伴作业,感受人与人的相同与差异,聆听我们内在的需要,给予彼此真诚的理解

  • 理论与实践结合,及时反馈实践过程与感受,聆听不同的声音,促进自己的思考与调整,帮助自己进入螺旋上升的成长中

  • 提出对社群约定改进的建设性意见

  • 完成必修任务后,主动提交800元押金退回申请


课程内容与时间

上课时间:

  • 2020.7.29~9.23

  • 每周三晚上20:00课程开讲,时长约1小时

  • 每周日晚上20:00小组练习,时长1.5小时

  • 课程反馈与总结:2020年9月23日


上课形式:

  • 课程为线上直播,并有录播,方便回听

  • 小组讨论为在线分组会议

  • 具体平台待定


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课程时间   |   课程目录

第一阶 段

7.29 / 8.2

建立良好人际互动关系的基础 / 小组练习

8.5 / 8.9

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 / 小组练习

8.12 / 8.16

孩子的恶意如何产生与转化 / 小组练习

8.19 / 8.23

同理心的力量 / 小组练习

第二阶段

8.26 / 8.30

理解儿童的行为 / 小组练习

9.2 / 9.6

理解同理他人、换位思考的基础 / 小组练习

9.9 / 9.13

觉察与非暴力沟通 / 小组练习

9.16 / 9.20

如何引导儿童自主思考与行动 / 小组练习

9.23

课程反馈与总结

* 课程期间还将安排特邀嘉宾进行专题分享,包括人际关系环境与儿童成长的关系、非暴力沟通、社会性别等内容。


* 课程结束后,我们的线上陪伴仍会持续,并将对学员的实践活动作业进行反馈,最后一次作业和活动资料的提交截止时间为:2020年11月15日。

课程主讲人

沈旭(海豚)

光合行动、灵动珊瑚教育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在儿童、青少年领域从业15年。

擅长运用多元艺术、故事、运动、生活疗愈方法帮助儿童、青少年及其家长、老师看到问题本质,找回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

自2011年起,负责预防与干预校园欺凌项目,开展教师培训数百场,干预中高危个案近千例。

自2017年起,开始带领魔光青少年成长计划之夏令营。

2019年9月~11月,主持线上微课~零欺凌教室,开始面向大众的校园欺凌知识普及。

在做公益项目的同时,也会接收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青春期抑郁、心理危机干预等收费咨询。

我想参加,如何报名——

招募对象: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我们欢迎你来一起学习:

  • 能够长期与孩子一起工作,城乡中小学教师优先(本期课程的活动设计聚焦于小学阶段,因此更优先考虑小学教师)

  • 意识到校园人际关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 在如何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方面有过困惑、思考,并愿意来分享感受和经验

  • 保持开放心态,愿意聆听、学习与自己以往教育理念、价值观不同的内容

  • 有主动性,愿意跳出舒适圈,可以做出新的尝试和行动

  • 关心孩子的身心灵成长,愿意投入时间、精力来为此而努力


课程费用:

  • 通过筛选后,需交1000元押金,这是为了保证每一位学员的真诚参与,充分利用项目资源

  • 要求两阶段课程都需参加,所有必修任务完成后,由参与者主动提交申请,退还800元押金

  • 如有紧急特殊原因必须退出,可在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后,申请退还500元押金


报名方式:

  • 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填写报名表↓

  • 我们将在5日之内与您取得联系,并在必要时安排远程面试

  • 招募名额:100人上限

  • 截止时间:2020年7月15日 24:00之前

  • 咨询联系:加小龟微信“yesbookie”,备注“和平守护者”


发起方介绍

光合行动 


全称陕西光合行动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院,是一家关注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的专业组织,2015年2月在陕西省民政厅注册。

长期关注被边缘化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生活境遇和成长需求,特别是留守儿童群体的“中高危儿童”、服刑人员子女、有特殊需求的儿童与青少年(自闭症者、身心障碍者)等,也关注城市内孩子们的成长发展,并有过多年减低校园欺凌项目的执行经验。致力于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抗挫力、复原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规划未来的行动力,同时也关注和致力于儿童与青少年良好支持系统的营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全称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是联合国负责教育问题的专门机构,致力于推动和监测2030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4(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的实现进程。

预防校园欺凌和性别暴力,创造安全有效的学习环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组成部分。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联合国妇女署共同出版《解决校园性别暴力全球指导纲要》,提出解决校园性别暴力问题的六项指导战略。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数字背后:终结校园暴力与欺凌》,并在同年底的大会上决定将每年11月的第二个星期四作为“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包括网络欺凌国际日”。

参考文

Garnefski, N., & Kraaij, V. (2014). Bully victimization and emotional problems in adolescents: Moderation by specific cognitive cop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7(7), 1153–1160. https://doi.org/10.1016/j.adolescence.2014.07.005

 

Hawker, D. S. J., & Boulton, M. J. (2000). Twenty Years’ Research on Peer Victimization and Psychosocial Maladjustment: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Cross‐sectional Studie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1(4), 441–455. https://doi.org/10.1111/1469-7610.00629

 

Menesini, E., & Gini, G. (2000). Il bullismo come processo di gruppo. Adattamento e validazione del Questionario ‘‘Ruoli dei Partecipanti’’ alla popolazione italiana. Eta Evolutiva, 66, 18–32.

 

Monks, C., Smith, P.K., & Swettenham, J. (1999). Bullying behavior in infant classes and its relation to sociometric status.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BPS developmental section, September 1999, Nottingham, UK.

 

Moore, S. E., Norman, R. E., Suetani, S., Thomas, H. J., Sly, P. D., & Scott, J. G. (2017). Consequences of bullying victimization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 7(1), 60.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2019). Behind the Numbers: Ending 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 Retrieved from: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66483

 

Olthof, T., & Goossens, F. (2003). Seeking respect and avoiding disrespect from peers as a motive to participate in bullying. Paper presented in the 70th ISRA conference, 24–27 April, Tampa, Florida.

 

Salmivalli, C., Lagerspetz, K., Bjo ̈ rkqvist, K., O ̈ sterman, K., & Kaukiainen, A. (1996). Bullying as a group process: Participant role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social status within the group. Aggressive Behavior, 22, 1–15.

 

Salmivalli, C. (2014). Participant Roles in Bullying: How Can Peer Bystanders Be Utilized in Interventions? Theory Into Practice, 53(4), 286–292. https://doi.org/10.1080/00405841.2014.947222

 

Sainio, M., Veenstra, R., Huitsing, G., & Salmivalli, C. (2011). Victims and their defenders: A dyadic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35, 144–151.     

   

Schafer, M., & Korn, S. (in press). Bullying als Gruppenpha ̈ nomen: Eine Adaptation des ‘‘Participant Role’’-Ansatzes. [Bullying as a phenomenon of groups: An adaptation of the Participant-Role-Approach]. Zeitschrift fu ̈r Entwicklungspsychologie und Pa ̈dagogische Pychologie.

 

Sutton, J., & Smith, P.K. (1999). Bullying as a group process: An adaptation of the participant role approach. Aggressive Behavior, 25, 97–111.




 END 

文案:海豚 小龟 走路

编辑:小龟

图源:2018/2019魔光夏令营 摄影by 三禁肉



▽点这里报名呀! 

召唤其他守护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