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产者深度帮扶项目回顾1706@湖北

2017-07-17 徐维 朴择


今年三月份的时候,朴择(当时还叫朴舍)在翔生大地有机农场举办了针对中高阶一线生产者及有机从业者的培训,在活动的第一晚,我听到了很精彩的农友分享会,就特意申请了那次活动的全程服务。在与各位老师和农友的交流中我得以窥见真正的有机生活的样貌与精神,那也是我一直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还了解到了一些关于农业的非常有意思的知识,更新了很多固有的观念,让我对于农业,对于有机有了更深的理解。认识到了朴择的发心与努力。

后来朴择发现农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更有针对性的帮助,所以酝酿出这个农友深度帮扶计划。对此我非常感兴趣,也希望能助他们一臂之力,同时也是抱着学东西的态度,报名参与了此次活动成为了志愿者,因而有了此次湖北之行。

 

此次湖北之行,我们不但就农友困难事先调查,并邀请专业对口的老师,提供相应的解决的方案,更是发现了现在中国农业发展的三种典型:

 

“小农”凭借一腔热血想做生态农业,但常陷于观念、资金、技术、销路等问题;“中农”理念先进,农业有一定积累,又得多年贵人相助,客户支持,已经是相当“滋润”,但看似各种机缘具足的背后,想要进一步发展却也举步维艰;“大地主”,资源丰富,听说农业是个风口,缺乏对农业的基本认识与敬畏之心,盲目投资,不知道农业后续成本如此之大,导致资金链断裂,步履维艰。

 

本文记录的是本次帮扶计划中在“小农”何宗晟,“中农”周国学处了解的情况。希望我的记录对大家有所帮助。


朴择生产者深度帮扶计划启动(点击查看项目缘起)


神 农 故 里 传 有 机

随州是炎帝神农氏的故乡,传说中他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作为一个新农人,为了发展有机农业来到神农氏的故居,真就仿佛冥冥之中有股力量,将我们与数千年前成就农耕文明的先辈们连接了起来。

 

此次我们到随州的目的是帮助当地生态小农-何宗晟。他曾担任过村上的小学教师,后外出打工过一段时间。虽漂泊在外,但依然坚持学习,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己任,加上他自己所学所悟,于是走上了有机之路。


他现在遇到了田地不集中,技术缺乏,销路不畅等生态小农发展初期的典型问题。并且希望教育影响周围村民进行有机转换。在神农故里,在如今化学农药遍布的神农故里,如果可以形成一种有机氛围,那将是多激动人心的事情!所以,6月2日朴择一行人便来到了湖北随州。


化肥农药多简洁,

可惜自然与农人断连接

在环境日益恶化,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家其实都明白有机、生态是好的,但早已依赖农药化肥,它们是那么简单而又高效。遇到蚜虫打干掉蚜虫的药,遇到稻飞虱喷消灭稻飞虱的药,遇到步甲施杀死步甲的药。土壤缺磷施磷肥,缺钾施补钾肥,缺氮就加氮肥,多么简洁的处理方式。

 

经年累月,就这样在病虫与各种药剂的一来一往中,不仅仅是大量农残污染土地和水源,更遗憾的,是让农人们丢失了对于自然观察的耐心与能力,断掉了与自然的连接,只能被动对它们做出应激反应。

 

相信不少农人都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化肥农药越用越多,但产量却越来越低。因为我们用化肥农药毒害着自然,这也就是她对我们的“回馈”。农人们在品尝自己施了这么多农药的水果时,心里偶尔也会打鼓:这会不会对健康有影响。


但若一旦停止施化肥,喷农药,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就会出现断崖式的下跌。那生计又从哪里来呢?拿什么来养活一大家子人呢?毕竟对于大多数农人而言,他们所能依靠的就只有脚下的这片土地而已。

 

所以更多的人选择了离开土地,离开了农业,去追求更快更轻松的挣钱方式,去谋求更高的位置,更好的发展,过几年,回首一看,发现自己连一口放心的粮食都吃不到。

 

化学农法就好比是一艘硕大无比的航空母舰,而生态农人们就像是一艘艘小小的帆船,希望通过一根根绳索试图改变它的航向。在这样的环境中,何宗晟,一名普通小农,凭借自己的认知,在没资金铺垫,没农业技术,没有销售渠道、没有运营能力的情况下,毅然挽起袖子做起了生态农业,在某种角度上不得不说是一种行为艺术。


他做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为此甚至还背负上了外债,为了减少那么一点对土地的伤害,为了支持他的人能吃上放心的食物,他就这样在神农故乡的土地上坚持着。


有 机 种 子 播 撒 神 农 故 里

何宗晟的案例,更大程度代表了中国普遍存在的一类小农。他们的努力、付出与坚守是值得被看见,他们的弱小需要帮助,如果可以有效帮助他们,是不是唤醒激发一大批潜在的有机从业者?


当地国学馆的老师们,善友们,发现了,决定提供场地,设备等支持,随州市的一名政协委员看见了,所以写了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提案。朴择也看见了,所以不远千里召集各路专家赶来,希望动员外部力量,成为一次内部的转化剂。


王岗国学馆的负责人李教授为我们捣姜泥,

以及为讨论第二天的活动而举行的夜谈会

在组织动员之前遇到一些困难,当地很多农友以前可能有过一些不太愉快的经历,比如被一再欺骗,所以对于我们这种活动会有是不是传销?最后是不是实际上推销一些商品的质疑,或者能不能包销所有产出等等,会有误解。最后还是通过真诚的沟通,和我们本身行为的展示,得到了他们相当程度的理解,直到课程中间,还有些农友一边听着课,边叫亲朋好友一起来学习。

安排九点开始的课程,七点多陆续就有人到场

李教授激情开场


谢睿慈老师分享有机生活的场景,与厨余垃圾处理

陈荣三老师-有机之路分享

认真听课的农友们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完半天的课程后,老师与我们志愿者在商量一些事情,因此在中午吃饭时就耽搁了下,但是当我们走到吃饭的地方时发现大家竟然都在自发的排着队等着,让我们先吃饭,着实让我们感动不已。

活动结束时与会者的纪念品-无患子(可以用来洗衣服,洗碗,洗头,洗碗…..代替各种日化用品),及其使用简介。


课程结束后,有心者继续与谢老师探讨厨余垃处理,与堆肥制作

认真的农友与他的笔记


大合影


有机农法种子,播撒神农故里

(点击查看李教授撰写的湖北随州站纪录)


小 农 顾 忌 踌 躇 误 发 展

六月四日我们便到了何宗晟的地里。


何宗晟在尝试了一段时间生态种植,并遇到技术上的一些困难之后,发觉自己个人的力量十分有限,于是决定出去学习,去和同行交流。期间两次参加朴舍组织针对生产者的专业培训,我们也是因此了解到他的情况,所以决定来帮助他。在和他更深的交流中,其实发现他现阶段最亟待解决的是观念的问题。

 

比如:虽然坚持做,但是缺乏一种要做就把它做得漂亮的魄力。遇到一些困难虽然没有说要放弃,可是就开始了犹豫,这就使得很多该做的事没做,最后可以说是人为的增加了后期操作的难度,这又让他的信心打了折扣,遇到困难时就更加的犹豫,陷入了如此的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就像他当前最头痛的秧田里稗草的问题,陈荣三老师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因为他的前期管理没做好,使得在移栽时区分秧苗与稗草,和后期杂草处理会耗费大量的人工。而如果在秧田杂草没结籽时就及时把它翻下去,待它又长起来再次把它翻下去,如此循环几次后,虽然前期会增加一些劳动成本,但是杂草可以得到极大的控制。


稗草秧苗不分的秧田

移栽时 人工分出稗草和秧苗

何宗晟听了陈老师的建议后,表示这种方法他之前也有了解过,但就是怕麻烦,担心再投入成本,下不了决心。这种心态在中国历代的农民中都有:求稳定,不敢冒一点风险,那是因为他们承担不起这样的风险,只好战战兢兢的过好自己当下的日子,不敢去遥望太远的将来。


陈老师质问何宗晟的秧田管理,

斥责他的犹豫,希望能给他当头棒喝转变意识

何宗晟们的行为模式正是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生存智慧之一,曾经帮助了一代又一代人安稳的度过了他们的一生。但是这也成了他们在当今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只有他自己认识到,并突破了这个问题,我们外部的协助才能真正产生作用。我们也衷心的希望他能坚持下去走得更远。


何宗晟吃自己生态种植的粮食蔬菜后

治好了困扰多年的胃炎,单这一点就足以骄傲


勤 勉 中 农 谋 发 展

离开何宗晟家里后,我们便赶往了下一个目的地:孝昌周国学家。


周国学从小就对农业非常感兴趣,自述七岁开始插秧。曾经凭自己在农业里摸索了21年,还曾获得过湖北省种田能手的称号,最后却以背了一身外债而告终。而后在他的表哥夫妇的鼓励和支持下走上了自然农法的道路,至今已是第7个年头。现在他的技术体系已基本成熟,农场已由最开始的2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200亩。在自然农法的圈子里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但是即便周国学在种植方面的技术已经比较完善,销路也还可以的情况下,想要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却也是举步维艰,现在农场主要是他和他的儿子在打理。光是生产和销售这一块就已经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精力。他现在想把农场往自然农耕体验,科普教育基地方面发展。所以需要一个整体的规划设计,而聘请专职设计师的费用对于一个家庭农场而言是难以承担的。


了解到这点后,我们也是苦苦寻觅这样有能力,并对生态农业有情怀的设计师,所谓得道多助 ,终于如愿以偿,朴择志愿者团队中就有了专门为周国学准备的一个有着十几年园林规划设计经验的设计师,任玮老师。


不接地气的设计师不是好志愿者(点击查看任玮老师分享志愿者感悟与农场规划设计指导)

一支不一样的农友帮扶团(点击查看周国学分享感悟)


国学实验精神佳,农场了然于胸中

我们一来到周国学的农场就马上去地里看了看,给我们的第一观感就是整洁,地里还是有一定的小生态环境,但不是像何宗晟地里的杂草那样泛滥。我还特意跑去他的稻田里看了看,几乎没有什么杂草。在旁边的稻田里我发现了几块牌子,上面写着应该是那里的稻种的名字。


据他说他的稻种都是自留种,写了牌子的稻种是他准备用来做实验的,有些是他搜集来的,有些是与其它农友交换而来。最令我惊奇的是有份从某位农友处交换而来的谷种,里面是包含了十几个品种,他竟然自己把它逆向分离了出来。虽然实际效果和科学原理上可能有些欠缺,但是我依然被他这种试验精神所折服。

试验保存的稻种

跟他接触得越久我就越发的佩服他,他身上的实验精神与实践精神让也算是接受了科研教育的我自愧不如。在他第一年以自然农法种水稻时,杂草也是出现了疯长不可控的情况,花了非常高的人力成本除了一次又一次的草,但它们一次又一次的长了回来,让他苦恼不已,但是他发现有块地势较低,灌水比较深的田里就没什么杂草。


于是他从这里得到启发,第二年开始注意把地整平,使秧苗的的水位尽量保持一致,用灌水来防治杂草,就得到了不错的效果。在参观他的农场时,我们问他为什么一些田埂上长得非常茂盛的杂草他也不去除,他说现在的草里栖息着一些虫子,自有一套生态机制在那里平衡它,使之不致泛滥,危害作物。


他做过实验,要是这个时间把草一除,那些虫子就会跑到地里去破坏庄稼。他现在也种了一些果树,有些是为了保留当地的老品种,有些他直言不指望它们有有多少收成,只为了能营造出小森林气候,能构建好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的稳定,不至于让某种病虫害呈爆发之势。


为营造生物多样性而保留的杂草

他对于数字把控的精确程度也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比如他的血桃在很早以前就告诉我们说是6月7号成熟,早了一天都不行。


我们是四号过去的,当天就尝了一点,当时觉得口感一般,但是到了七号我们再尝,那桃子才展现了真正的风味。他对于自己农场的一草一木,可谓了然于胸,随手指一种作物,他都能说出它们的播种时间,什么时候进行了什么处理,精确到天。他的功力可见一斑。


当地特有的血桃

对于自己的情况他也有着比较明确的认识,现在农场主要就是他和他的儿子在打理,200亩已经几乎是他们两人精力的极限。也曾有人仰慕他的名气来找过他们,想注资一千万来让他们扩大规模,也被他拒绝了。他意识到了这一千万已经在他现在的能力之外。


他说以前之所以在土地上折腾这么多年都没有放弃,那是受大环境的影响,想通过种地来探索出一条道路来在农村生存下去,而不去做其它的事。但是在2008年前后他就发现这条路好像走不通,农药化肥越用越多,但是作物产量却越来越低。直到后来走上了自然农法的道路,加深了对于土地对于自然的理解,他把这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还可以兼顾到家庭,享受天伦之乐,不至于出现像留守儿童的情况。


不说要挣很多的钱,但至少可以满足一家人的生活,同时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摸索出一条道路,来带动更多人来做对环境更加友好更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他想让农人得到尊重。这就是他现在一直坚持下去的原因。



有 机 生 活 融 其 间

很多人也会提出非常有情怀的口号,但是大部分连第一步都没有跨出去,我们看到了太多这样的例子。口号上喊着做生态农业,但是农场里遍地的垃圾,偷偷摸摸藏起来的农药口袋,让人唏嘘不已。


而在周国学的农场里,要是仔细观察的话,就可以窥见他说的有机的自然的生活方式,他们洗碗用的是茶籽粉,驱蚊用的是艾条棒,纸是无漂白剂,有害化学添加的竹制本色纸……虽然有些东西还没有完全的解决,但是可以看出他们的努力。


无漂白剂,有害化学添加的竹制本色纸

洗碗用的茶籽粉

驱蚊用的艾条棒

在饭桌上,他见我们很喜欢吃豇豆,于是笑了笑指着那盘豇豆说,第一年做自然农法的时候,十根豇豆只有一两根是没被虫子咬的,后来农地里的小生态构建起来之后,被虫子咬的豇豆越来越少,渐渐的到了现在十根豇豆只有一两根会被虫子咬。听罢,在饭桌上我们相顾而视,会心一笑,感叹自然的奇妙。


在他身上我能感受到陈荣三老师常说的新农夫的精神,农夫与农工,工字出头便有了头脑,下面生根便有了双脚,所谓农夫与农工的差别便在于有了会思考的头脑,和勇于实践的双腿。



专家团队齐用心,不枉此次湖北行

我感动于专家老师们对于农友的关切和帮扶的态度。有时陈老师会对他发现的一些问题,很直接的提出来,乍听起来可能很尖锐,但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想的只是让生态农业发展得更好,更够惠及更多的人,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此次的设计师任玮老师也是,为了在活动的时间内给出更好的设计方案,在周国学的农场里仔细观察了一遍又一遍,然后给出了适合他现在条件下的农场规划方案。代价就是被咬了两腿的包,和熬了两宿的夜……


任玮老师熬夜制作的设计图


做朴择志愿者的代价……


善 意 充 满 我 心 头

在这次活动中我感受最深刻的是一种善意,生态农人们对于自然的善意,当地农友们对我们的善意,志愿者团队内的和谐互助的氛围,我们对农友的善意。这种善意让我在行动中充满了力量,这或许也是当今社会最为缺乏,最为珍贵的东西。


我很荣幸能成为此次朴择农友帮扶活动的志愿者,更为专家志愿者团队而骄傲。我们尽了所有的力量,用最真诚的心来帮助他们。虽然还不能完全的解决他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但是至少给了他们一些信心,让他们知道他们并不孤单,这也是我们进行的一项探索。作为中国生态农业的探路者与实践者,他们需要也值得更多的鼓励与支持。



后记:

从事生态农业者,就好比土壤里的微生物,有了他们土壤才会有活力,才会有“造血”功能,自然界的循环才能再流动,土壤里的有机质,矿物元素,才能真正被利用起来。


他们大多并不缺乏情怀,多少会有一些资源配备:资金、客户、技术、亦或是其他的资源,想要进一步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真正热爱土地,有理想,有激情,有实干精神的农业人才必不可少!适当的资源优化配置,消费者的购买支持,全社会的尊重鼓励,都是必不可少!让我们一起努力,托起这样一个未来!


撰文

徐维

出身于农村,从小喜欢探索自然,对于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今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于翔生大地有机学院工作,学习。



朴择生产者深度帮扶湖北站志愿者团队


技术指导 陈荣三

慈心有机董事兼高级技术顾问。从事有机二十余年,辅导诸多农友攻克有机路上的技术问题,农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三哥”。


技术指导&活动流程优化指导  谢睿慈

加籍台湾华人,在中国进行环保教育实践十年以上。是厨余堆肥、活力农耕、自然农法的实践及推广者,环境生物复原永续循环链实践者、朴门永续文化设计师、人智医学药剂专业。


设计规划指导 任玮

美国国佛罗里达大学景观设计硕士。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会员,中国风景园林协会会员。先后就职于大型设计院,EDSA及美国RVJA,独立主持或参与完成项目从厂房、医院、办公酒店,到各种居住区、公园乃至主题公园。


文案及综合记录  徐维

【翔生大地】有机农业发展学院学生


摄影摄像  大陆  沈清

【天机电子科技】联合创始人,业余摄影爱好者,行摄七大洲。


综合协作  喜耕田  刚好

路线及人员安排,票务,后期发布管理等。



相关阅读:

朴择生产者深度帮扶计划启动(缘起)

有机农法种子,播撒神农故里(湖北随州站纪实)

不接地气的设计师不是好志愿者(湖北帮扶的设计师任玮分享)

一支不一样的农友帮扶团(湖北孝感站帮扶农友周国学分享)

想了解更多,请点击关于朴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